期刊文献+
共找到96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shioning Performance of Hilbert Fractal Sandwich Packaging Structures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s
1
作者 Xingye Xu Haiyan Song Lijun Wang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4期275-292,共18页
The sandwich structure of cushioning packaging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ushioning performance.Mathematical fract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graphic expression.Based on Hilbert fractal theory,a new sandwich str... The sandwich structure of cushioning packaging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ushioning performance.Mathematical fract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graphic expression.Based on Hilbert fractal theory,a new sandwich structure was designed.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recurrence formula of theHilbert fractal were expressed by Lin’s language,and the second-orderHilbert sandwich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from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hyperelastic body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With the unit mass energy absorption as the optimization goal,the fractal sandwich structure was optimized,and the best result was obtained when the order was 2.5 and the unit layer thickness was 0.75 mm.TheHilbert sandwich structure was compared with the rice-shaped sandwich structure commonly used in industry,and the Hilbert fractal structure had better energy absorption.This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cushioning packaging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bert fractal sandwich structure static compression buffer packaging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on a complex rubber foam 被引量:4
2
作者 Huyi Wang Wenjun Hu Fengpeng Zhao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A complex rubber foam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is simula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present work sets up the phenomen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the silicon rubber, The computerized tomo... A complex rubber foam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is simula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present work sets up the phenomen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the silicon rubber, Th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technique is utilized to reconstruct the real complex foam geometries, The quasi-static uniaxial compression on the foam is simulated in ABAQUS. The present work obtains the stress response as the nominal strain nearly reaches 80% and the foam exhibits hyper-elastic behavior, The FEM results achieve good agreements with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multi-scale simulation and the tests as the nominal strain is less than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Rubber Foam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原文传递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quasi-static lateral compression of elliptical tube between two rigid plates 被引量:1
3
作者 Ruirui LIU Haibo WANG +2 位作者 Jialing YANG Hua LIU Yuxin SU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5年第8期1005-1016,共12页
Based on the rigid plastic theory; the load-deflection function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train hardening are respectively derived for an elliptical tube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by two parall... Based on the rigid plastic theory; the load-deflection function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train hardening are respectively derived for an elliptical tube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by two parallel rigid plates. The non-dimensional load-deflection responses predicted by the present theory and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 tions are compared, and the favorable agreement is fou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ain hardening may have a noticeable influence on the load-deflection curves of an elliptical tube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Compared with the circular counterpart, the ellip- tical tube exhibits different energy absorption behavior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jor axis and the minor axis. When loaded along the major axis of a slightly oval tube, a relative even and long plateau region of the load-deflection curve is achieved, which is especially desirable for the design of energy absor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liptical tube strain hardening ovality QUASI-static lateral compression
下载PDF
Direct Generation of Intense Compression Waves in Molten Metals by Using a High Static Magnetic Field and Their Application 被引量:5
4
作者 QiangWANG SATORUKAWA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Compression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molten metals are contributed to degassing, accelerating reaction rate,removing exclusions from molten metals and refining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s during metallurgical processin... Compression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molten metals are contributed to degassing, accelerating reaction rate,removing exclusions from molten metals and refining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s during metallurgical processing of materials.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generate intense compression wavesdirectly in liquid metals. One is the simultaneous imposition of a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current field and a staticmagnetic field; the other is that of a high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and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A mathematical modelbased on compressible fluid dynamics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theory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rive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generated waves in a metal. It shows that the intensity of compression waves is proportional to thatof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orce. And the frequency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imposed electromagneticforce.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es, pressure change in liquid gallium was examined by a pressure transducer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The observed results approximately agreed with the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the theoreticalanalyses and calculations. Moreover, the effect of the generated waves on improvement of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swas also examined. It shows that the generated compression waves can refine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s when they wereapplied to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Sn-Pb alloy. This study indicates a new method to generate compression wavesby imposing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orce locally on molten metals and this kind of compression waves canprobably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when waves are excited by mechanical vibra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atic magnetic field compression wave Electromagnetic processing of materials Maeneto-hvdrodvnamics. Solidification process
下载PDF
准静态压缩下“EPE/瓦楞纸板”缓冲系统能量吸收的研究
5
作者 魏娜 周云令 +1 位作者 陈志强 王焱梅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发泡类材料与瓦楞纸板的共同缓冲作用。本研究将“EPE/瓦楞纸板”看作缓冲包装系统,并对其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吸收图,探究环境温度、EPE密度、EPE厚度对缓冲包装系统力学性能、能量吸收...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发泡类材料与瓦楞纸板的共同缓冲作用。本研究将“EPE/瓦楞纸板”看作缓冲包装系统,并对其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吸收图,探究环境温度、EPE密度、EPE厚度对缓冲包装系统力学性能、能量吸收性能的影响。在应变为0.6时,组合缓冲系统(EPE_3、EPE_5)标准化能量(W/Es)吸收分别为0.2266、0.2024,较对照组EPE(W/Es=0.1835)增加了23.5%、10.3%;应变为0.6时,随着温度由-20℃增加至23℃、40℃,EPE_3吸收的标准化能量明显减小,EPE_3吸收的能量分别减少17.7%、20.9%,而EPE_5吸收的能量分别减少11.8%、19.9%;在上述应变状态下,EPE密度为24g/cm3的试样组合缓冲系统(EPE_3、EPE_5)具有最高的标准化能量吸收,分别为0.1916、0.1745;EPE厚度为30mm、40mm、50mm的组合材料(EPE_3、EPE_5)能量吸收曲线(W/Es-ε)重合度较高。瓦楞纸板在组合缓冲系统(EPE_3、EPE_5)中的缓冲作用不可被忽略;温度升高,组合缓冲系统的能量吸收会减少;EPE密度对组合缓冲系统力学性能有影响且存在“阈值效应”。EPE厚度对组合缓冲系统的力学性能影响不显著,增加EPE厚度会导致能量吸收曲线(W/Es-σ/Es)趋于平滑,使得最佳吸能点难以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态压缩 组合缓冲系统 应力-应变曲线 能量吸收图
下载PDF
瓦楞纸板方管柱力学性能与压溃模式研究
6
作者 齐宏伟 杨颖 +1 位作者 秦杰 赵凯圆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25-333,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构造瓦楞纸板方管柱在准静态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获得综合性能最优构造方案。方法通过改变瓦楞纸板方管柱构造方向和层数,设计制作4种构造形式的瓦楞纸板方管柱,通过开展轴向荷载作用下的静载荷试验,系统... 目的研究不同构造瓦楞纸板方管柱在准静态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获得综合性能最优构造方案。方法通过改变瓦楞纸板方管柱构造方向和层数,设计制作4种构造形式的瓦楞纸板方管柱,通过开展轴向荷载作用下的静载荷试验,系统研究典型构造瓦楞纸板方管柱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结果获得了4种构造形式瓦楞纸板方管柱载荷-位移曲线、分阶段变形破坏形态和试验关键参数。竖向瓦楞纸板方管柱呈现2种变形模式,平台阶段为体现瓦楞板叠层压缩小变形特征的塑性坍塌渐进屈曲模式,压溃阶段为体现薄壁管凹凸大变形特征的塑性坍塌渐进屈曲模式,破坏阶段呈现明显的脆性特征。横向瓦楞管柱呈现稳定的锯齿形塑性坍塌渐进屈曲模式。双层瓦楞管柱在压缩过程中会发生相互作用,脆性破坏特征减弱。外横内竖瓦楞管柱构件整体压溃模式稳定,呈现塑性破坏特征。结论瓦楞纸板方管柱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与构造形式有关,外横内竖瓦楞纸板方管柱融入了约束设计和导向设计理念,其力学性能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纸板 方管柱 准静态压缩 压溃模式 约束设计
下载PDF
考虑尺寸效应的再生混凝土受压破坏细观模拟研究
7
作者 刘春阳 秦继贺 +2 位作者 林玉瑛 高英棋 周光锴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粗骨料粒径及截面尺寸对再生混凝土单轴压缩破坏行为产生影响。文章采用细观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再生混凝土二维细观模型,模拟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单轴压缩破坏的应力-应变曲线、损伤拓展以及破坏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粗骨料粒径及截面尺寸对再生混凝土单轴压缩破坏行为产生影响。文章采用细观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再生混凝土二维细观模型,模拟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单轴压缩破坏的应力-应变曲线、损伤拓展以及破坏的全过程。结果表明:静态加载下,再生混凝土的损伤由内向外拓展,先出现在最薄弱的界面过渡区,再发展到砂浆基质;截面尺寸、粗骨料粒径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改变会影响到再生混凝土的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再生混凝土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截面尺寸下,再生粗骨料的粒径和取代率的增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尺寸效应行为,而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时,尺寸效应得到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细观模拟分析 静态压缩 骨料取代率 尺寸效应
下载PDF
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压扭滞回性能试验
8
作者 周中一 庞新龙 +2 位作者 王涛 靳宇航 罗诒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为研究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在压、扭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利用研制的Stewart六自由度加载平台,进行了两个普通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和两个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试件在纯扭、压扭作用下的低周往复试验。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扭转变... 为研究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在压、扭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利用研制的Stewart六自由度加载平台,进行了两个普通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和两个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试件在纯扭、压扭作用下的低周往复试验。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扭转变形、耗能、滞回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表明:普通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和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均具有较好的抗扭能力;与普通圆钢管混凝土长柱相比,双层圆钢管混凝土长柱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略有提升,滞回曲线更饱满,耗能能力和延性大幅提升;参数分析表明含钢率一定时,内层钢管径厚比越大,对抗扭越有利;一定范围内的轴向荷载,可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抗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纯扭 压扭 拟静力往复加载 STEWART平台
下载PDF
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准静态压缩变形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罡 郭鹏程 +2 位作者 王文韫 项忠珂 杨钦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在0.0001~0.33 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流变应力响应行为具有一定的应变速率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流变应力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 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在0.0001~0.33 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流变应力响应行为具有一定的应变速率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流变应力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演变趋势。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两种镁合金试样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动态应变时效(DSA)。产生DSA所需的临界应变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应力-应变曲线的锯齿类型具有强的应变速率相关性。添加Sr元素降低了镁合金沿径向压缩的流变应力,但对DSA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同应变速率下,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产生DSA的临界应变明显较小,且锯齿幅值略大。此外,Sr元素对孪生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孪晶界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应变速率 准静态压缩 变形行为 动态应变时效
原文传递
航空座椅垫集中参数模型研究
10
作者 解江 钟欣言 +2 位作者 石霄鹏 陈英实 李威良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13,27,共6页
为解决航空座椅垫由于变形较大,易导致航空座椅有限元模型冲击模拟中出现负体积和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由并联的非线性弹簧和线性阻尼构成的航空座椅垫集中参数模型。首先,开展了航空座椅垫材料的静动态压缩试验,分别建立了... 为解决航空座椅垫由于变形较大,易导致航空座椅有限元模型冲击模拟中出现负体积和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由并联的非线性弹簧和线性阻尼构成的航空座椅垫集中参数模型。首先,开展了航空座椅垫材料的静动态压缩试验,分别建立了航空座椅垫有限元模型和集中参数模型;其次,根据有限元仿真结果拟合了集中参数模型的弹簧阻尼参数,并对比两种模型在14、16、19 g三角脉冲下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一致性较好,本文建立的航空座椅垫集中参数模型可为含座椅垫的复杂有限元模型简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座椅垫 集中参数模型 静动态压缩试验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高强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及其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刘祖强 周志明 +1 位作者 薛建阳 毛冬旭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1-227,共17页
为研究高强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对试件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设计参数包括配钢率、箍筋间距和箍筋形式。观察了试件的轴压破坏过程,获得了破坏形态及轴向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刚度等轴压性能指标,以及... 为研究高强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对试件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设计参数包括配钢率、箍筋间距和箍筋形式。观察了试件的轴压破坏过程,获得了破坏形态及轴向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刚度等轴压性能指标,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纵筋、箍筋和型钢的应变发展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采用ABAQUS建立了高强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进而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发生的是典型轴压破坏,中部表面出现“锯齿形”裂缝;轴向荷载-位移曲线会出现2次荷载峰值;箍筋间距减小时,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均提高,但刚度退化速率没有显著变化;配钢率增大时,试件的承载能力提高,变形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刚度退化变缓;型钢强度增大时,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均提高,提高速度先快后慢;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大时,试件的承载能力提高,变形能力降低;超高性能混凝土受拉能够达到峰值应变;纵筋在极限点之前发生受压屈服;箍筋在极限点时应变不足屈服应变的1/3,但在破坏点前达到受拉屈服;型钢翼缘在极限点前后发生屈服,腹板屈服晚于翼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 短柱 轴压性能 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周向约束对木材压缩吸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静 吕文华 +1 位作者 徐诗雨 杨志一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4,共6页
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考察轻木、泡桐、杉木、毛白杨4种木材在周向约束条件时,顺纹和横纹的压缩力学行为、破坏形态、吸能特性,并利用t检验分析其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①周向约束木材的顺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仍表现为“三阶段”特征,周... 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考察轻木、泡桐、杉木、毛白杨4种木材在周向约束条件时,顺纹和横纹的压缩力学行为、破坏形态、吸能特性,并利用t检验分析其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①周向约束木材的顺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仍表现为“三阶段”特征,周向约束可抑制木材剪切扩展、大幅屈曲变形等非稳态破坏,曲线平台阶段应力基本与破坏强度持平。②泡桐、杉木、毛白杨顺纹压缩的吸能能力、平台阶段平稳性显著提高,其单位体积吸能值分别提高了15.51%、53.02%、48.15%,理想吸能率增大了35.93%、24.24%、86.00%。③周向约束木材的径向与弦向压缩力学行为、吸能特性相似,木材压头侧边纤维受试样中部拉伸和剪切作用发生竖向剥离,并沿压缩方向产生裂纹。④与无约束压缩相比,周向约束轻木、泡桐横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形状无明显变化,径向压缩单位体积吸能值分别提高了325.51%、182.60%,弦向压缩单位体积吸能值分别提高了430.57%、255.66%;杉木、毛白杨周向约束时横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变为无平台区的“两阶段”形式,理想吸能率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态压缩 周向约束 应力-应变曲线 破坏形态 吸能特性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在高温中的准静态压缩强度
13
作者 李嘉 刘慧慧 +2 位作者 曹文静 顾伯洪 孙宝忠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选择碳纤维平纹织物、碳纤维单向布分别和聚碳酸酯制备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平纹层合板、单向板和正交层合板,并自制的高温装置与MTS(Material Testing System)搭配使用,研究上述三种复合材料在20℃、120℃、150℃、18... 选择碳纤维平纹织物、碳纤维单向布分别和聚碳酸酯制备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平纹层合板、单向板和正交层合板,并自制的高温装置与MTS(Material Testing System)搭配使用,研究上述三种复合材料在20℃、120℃、150℃、180℃四种温度下的面外准静态压缩行为,分析结构和温度对性能的影响,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失效模式。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平纹层合板的最大应力值和压缩模量与正交层合板接近,均高于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单向板;且温度对三种复合材料的面外准静态压缩性能有很大影响,随温度升高,准静态压缩模量和最大应力值都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热塑性 高温 准静态压缩
下载PDF
EPE网套包装皇冠梨的静力学特性及损伤研究
14
作者 陶连豪 高金国 +2 位作者 吴雨萌 宋海燕 王立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共9页
目的模拟皇冠梨在物流运输中受静压情况,研究发泡聚乙烯(Expandable Polyethylene,EPE)网套包装皇冠梨在横向、纵向及斜向上的静压力学特性及损伤。方法主要采用皇冠梨准静态压缩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法。结果横向、纵向及斜向仿真与试验的... 目的模拟皇冠梨在物流运输中受静压情况,研究发泡聚乙烯(Expandable Polyethylene,EPE)网套包装皇冠梨在横向、纵向及斜向上的静压力学特性及损伤。方法主要采用皇冠梨准静态压缩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法。结果横向、纵向及斜向仿真与试验的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1.21%、5.49%和5.55%,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与皇冠梨裸果相比,在横向、纵向及斜向静压下,EPE网套包装皇冠梨出现初始损伤的位移分别提高了3.5倍、2.9倍和2.3倍;压缩位移为15 mm时,EPE网套包装皇冠梨承受的静压力分别减小了76.1%、74.4%和51.0%;梨果压缩至破裂时,EPE网套包装皇冠梨承受的静压力分别提高了17.9%、14.9%和21.5%,抵抗外界变形量分别提高了1.9倍、1.8倍和1.7倍。EPE网套包装皇冠梨损伤面积和体积百分比均保持在5%以下。结论EPE网套包装对静压下皇冠梨的缓冲效果明显,提高了其静压承载力,减小了静压损伤,可为皇冠梨缓冲包装设计及采收减损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E网套 皇冠梨 准静态压缩实验 有限元模拟 静力学特性 损伤
下载PDF
泡沫填充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方形蜂窝夹芯准静态压缩特性
15
作者 周昊 郭锐 姜炜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9-256,共8页
提出了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方形蜂窝中内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泡沫材料的新型轻质夹芯结构并实现了夹芯结构的制备。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参数夹芯的准静态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当夹芯栅格间距较小时,... 提出了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方形蜂窝中内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泡沫材料的新型轻质夹芯结构并实现了夹芯结构的制备。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参数夹芯的准静态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当夹芯栅格间距较小时,夹芯中方形蜂窝的破坏模式主要为脆性断裂破坏,随着栅格间距的不断增大,夹芯结构稳定性逐渐降低,因此夹芯失效模式转变为屈曲失稳。内嵌PMI泡沫后,方形蜂窝夹芯的压缩特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其压缩强度增大,能量吸收效率提高;随着内嵌泡沫密度的增大,夹芯的压缩强度和比能量吸收量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抗冲击类夹层结构夹芯的创新性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方形蜂窝 内嵌泡沫 准静态压缩 能量吸收
下载PDF
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力学行为及本构模型标定
16
作者 李思涵 王克俭 +2 位作者 牛余雷 黄翰哲 马梓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7,共11页
为研究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准静态压缩行为,对两种典型配方(含铝粉与否)的浇注PBX替代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进行单轴准静态压缩试验,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基于朱‑王‑唐(ZWT)模型提出一种新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 为研究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准静态压缩行为,对两种典型配方(含铝粉与否)的浇注PBX替代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进行单轴准静态压缩试验,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基于朱‑王‑唐(ZWT)模型提出一种新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通过遗传算法获取本构模型参数,并使用Fortran语言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接口中进行本构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过程可分为弹性压缩、应力衰减以及失稳破坏3个阶段;准静态压缩力学行为与应变率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材料的有效压缩应变基本不变,而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的对数与应变率对数近似呈现出线性关系;铝粉的加入使浇注PBX替代材料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均有所提升。新构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描述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使用有限元软件对本构模型普适性进行验证,得到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间可决系数R^(2)均大于0.98,吻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注高聚物粘结炸药(PBX)替代材料 准静态压缩 本构模型 UMAT
下载PDF
泡沫铝基耗能装置在铁路桥墩防车撞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吕文达 唐鹏 +3 位作者 王东昀 李林 王东坡 闫帅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50,1061,共11页
随着公路、铁路、城市立交桥的大量建设,跨线桥数量剧增,桥墩被汽车撞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针对目前铁路桥墩防车撞防护装置的不足,提出了一款泡沫铝基组合耗能装置的结构型式。该研究结合了静力压缩试验、落锤冲击试验以及有限元... 随着公路、铁路、城市立交桥的大量建设,跨线桥数量剧增,桥墩被汽车撞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针对目前铁路桥墩防车撞防护装置的不足,提出了一款泡沫铝基组合耗能装置的结构型式。该研究结合了静力压缩试验、落锤冲击试验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防撞装置缓冲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车辆撞击防撞装置的冲击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泡沫铝-聚氨酯-泡沫铝三层组合结构型式中工况3~4吸能效果最佳,其吸能密度(EA)、比吸能(SEA)以及吸能效率(EEA)值分别为3×10^(3) kJ/m^(3)、12.21 kJ/kg、28.57%。在数值模拟中,无防撞装置工况下,车辆撞击力最大值为5 332.99 kN,桥墩吸收的能量为22.05 kJ,最大应力为124.46 MPa,墩身产生明显损伤;在有防撞装置工况下,车辆撞击力最大值为2 674.41 kN,降低了49.85%;桥墩最大应力为6.96 MPa,降低了94.41%。结果表明该防撞装置组合结构对桥墩起到了良好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冲击 桥墩防护 泡沫铝 静力压缩 落锤冲击 有限元模拟
原文传递
铝/不锈钢蜂窝复合结构的设计制备与压缩性能
18
作者 李佳旺 赵东杰 +2 位作者 陈翠欣 郭卫兵 刘宝玺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针对蜂窝材料强度低且蜂窝复合板仍以高强胶连接为主,在高温作用下易发生开裂失效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不同材质和蜂窝尺寸组合的复合结构,采用钎焊工艺制备了不同面板材料、不同蜂窝厚度和边长组合的铝/不锈钢复合板,并对其连接效果、压... 针对蜂窝材料强度低且蜂窝复合板仍以高强胶连接为主,在高温作用下易发生开裂失效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不同材质和蜂窝尺寸组合的复合结构,采用钎焊工艺制备了不同面板材料、不同蜂窝厚度和边长组合的铝/不锈钢复合板,并对其连接效果、压缩性能、吸能性和变形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钎焊制备的蜂窝复合板具备良好的连接效果;蜂窝结构的承载强度和吸收能量随蜂窝尺寸的降低而提升,随蜂窝壁厚的增加和选用材料强度的增加而提高;采用塑性优异的铝合金蜂窝芯时,复合板芯层会发生逐层压溃,而采用塑性较差的不锈钢蜂窝芯时,芯层在一定变形后产生垂直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结构 准静态压缩 吸收能量 变形模式 异种材料 钎焊
下载PDF
Kagome点阵结构参数对其压缩特性的影响及轻质化设计
19
作者 张斌 赵晶 王世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102,共9页
为研究三杆支撑(Kagome)结构的压缩性能并对其进行轻质化设计,通过改变胞元的结构参数,建立了12种不同胞元相对密度的Kagome多层点阵结构模型,利用压缩试验和模拟仿真对其进行准静态压缩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发现在胞元高度一定时,支撑杆... 为研究三杆支撑(Kagome)结构的压缩性能并对其进行轻质化设计,通过改变胞元的结构参数,建立了12种不同胞元相对密度的Kagome多层点阵结构模型,利用压缩试验和模拟仿真对其进行准静态压缩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发现在胞元高度一定时,支撑杆倾角和截面直径的增大均会提高Kagome多层点阵结构的抗压缩性能,且倾角大小对结构整体最大等效平压强度的影响要大于杆直径的影响。胞元相对密度从16.6%提高到60.7%,整体等效平压模量提高了5.54倍,最大等效平压强度提高了4.52倍,模拟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此外,对Kagome加固点阵结构进行轻质化设计,整体质量直接减少了16.3%,压缩仿真结果表明,轻质化设计小幅提升了点阵结构在压缩坍塌失效之前的整体等效平压模量、最大等效平压强度、相对比强度、比刚度和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结构 Kagome结构 准静态压缩 压缩力学性能 轻质化设计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挤压AM80-(0.2Sr)镁合金准静态载荷拉-压变形力学响应行为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20
作者 肖罡 郭鹏程 +2 位作者 王文韫 项忠珂 杨钦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57,共9页
通过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拉伸和压缩试验,研究了挤压AM80-(0.2Sr)镁合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力学响应行为及不对称性,并探讨了Sr元素对力学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AM80和AM80-0.2Sr镁合金均具有显著的拉-压变形不对称性。挤压AM80和A... 通过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拉伸和压缩试验,研究了挤压AM80-(0.2Sr)镁合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力学响应行为及不对称性,并探讨了Sr元素对力学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AM80和AM80-0.2Sr镁合金均具有显著的拉-压变形不对称性。挤压AM80和AM80-0.2Sr的拉伸与压缩的屈服强度比b分别为2.06和2.28,拉伸与压缩的极限强度比c分别为0.78和0.81,且拉伸应变硬化率大幅低于压缩变形。此外,在拉伸变形过程中,两镁合金试样均出现了明显的动态应变时效,其锯齿波动由C型逐渐演变为B型。相较于压缩变形,两种镁合金试样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应变时效更明显。适量添加Sr元素有利于提升拉伸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但会降低断裂应变以及压缩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并抑制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应变时效。两种镁合金的断裂失效机制均为微裂纹的形核和穿晶扩展,微裂纹优先在变形较为严重且出现孪晶交叉的晶界处形核,然后沿与拉伸载荷夹角约为45°的方向扩展,直至贯穿多个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80镁合金 准静态拉压 力学响应 不对称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