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0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 of Origin of Orthonym and Synonym of Cuscutae Semen
1
作者 Xiali WU Dongxue BAI +3 位作者 Cheng SONG Yaozu XIONG Jia LU Yanhui ZHAO 《Medicinal Plant》 CAS 2021年第1期16-19,24,共5页
A 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 of origin of orthonym and synonym of Cuscutae Semen and synonym of Nu Luo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and the trade name,regional synonym and nickname of Cuscutae Semen were review... A 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 of origin of orthonym and synonym of Cuscutae Semen and synonym of Nu Luo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and the trade name,regional synonym and nickname of Cuscutae Semen were reviewed.The records of orthonym and synonym of Cuscutae Semen in the past dynasties,and the first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writing date of orthodox and synonym were summarized.The textual research showed that Nu Luo and Cuscutae Semen were not the same plant,which had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and modern application of Cuscutae Se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en Cuscutae Nu Luo Orthonym SYNONYM 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 REVIEW
下载PDF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in Chinese Classic Prescription
2
作者 Xiaodu QIN Houkang CAO Zhipeng HUA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22年第5期100-105,共6页
Th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ame,origin,habit and distribu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Chinese herbal books and di... Th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Inulae Flos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ame,origin,habit and distribu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Chinese herbal books and different editions of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fter textual research,Inulae Flos has been named as"Inulae Flos"since Shennong Bencaojing(Shennong’s Herbal Classic).Its original plant is Inula japonica Thunb.or I.britannica L.,which is easy to multiply and widely distributed.Inulae Flos is used medically with clean and dry capitulum,and there is also honey-burning method.The description of Inulae Flos in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uch as 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efficacy and indications,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rds in traditional herbal boo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ulae Flos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RIGIN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f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causative structure
3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6期696-707,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 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 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between Jugan township of Wudu County and Pingding township of Zhouqu County. Its epicenter should be in the vicinity of Lianghekou in Wudu County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7 41 and an intensity of about IX^X. 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hould be in the WNW direc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and the origin time should match up to that of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event [before (83±46) B.C.] obtained by the trench investigation. Certain seismic rupture evidences are still preserved on this fault seg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 7~7 4/1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should be in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学 地震事件 原因分析 断层区域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573 AD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4
作者 Zheng Wenjun Lei Zhongsheng +3 位作者 Yuan Daoyang He Wengui Ge Weipeng Liu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Ⅸ,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faul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历史数据 甘肃 灾难
下载PDF
滇龙胆的本草考证
5
作者 杨雁 金航 +4 位作者 杨斌 王馨 马维思 金鹏程 李林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55-61,83,共8页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滇龙胆始载于《滇南本草》,别名坚龙胆、龙胆草、苦草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基原植物为滇龙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龙胆药材的基原植物之一;主产于云南,临沧是其道地产区;滇龙胆一般于秋冬两季采收;加工多以产地初加工为主,即将滇龙胆清洗后阴干或晒干;历代本草典籍中对其质量评价的记载非常少,以“形如枯骨”“根肥长”“脂润”“味苦”“粘牙”作为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现代主要以龙胆苦苷含量作为龙胆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辅助以外观性状等的观测。结论:考证结果将为今后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产地 采收加工 品质评价
下载PDF
《金匮要略》“支饮”病名含义考释
6
作者 邱旭东 温佳雨 李良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3-366,共4页
支饮病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其疾病命名含义,长期以来充满争议。后世医家或从医理角度、或从临床实践角度,对这一疾病命名含义作出训释,而基于文字学角度进行探讨者却较为罕见。通过对“支”字形字义之考证,同时结合对... 支饮病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其疾病命名含义,长期以来充满争议。后世医家或从医理角度、或从临床实践角度,对这一疾病命名含义作出训释,而基于文字学角度进行探讨者却较为罕见。通过对“支”字形字义之考证,同时结合对张仲景原文记载之分析,“支饮”之“支”当为“支撑”之义,“支饮”病名含义为“支撑于胸膈之水饮”。支撑于胸膈间之支饮,与位于人体腹部之痰饮、四肢之溢饮、胸胁之悬饮,涵盖了人体之大部,与“水在心”“水在肺”等“水在五脏”条文互为羽翼,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仲景痰饮证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支饮 病名 考证
下载PDF
丁玲小说《在医院中》的历史考证
7
作者 宋剑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在医院中》 历史考证
下载PDF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梁祐逵等七位作家为中心
8
作者 朱则杰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代表着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对该书中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更趋完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代表着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对该书中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更趋完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梁祐逵、王廷弼(王廷璧)、祁皋、王永命、李子金、刘仪恕、刘涵等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柯愈春先生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梁祐逵
下载PDF
苏东坡黄州词《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写作时间考
9
作者 陈淑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在黄州重阳节涵晖楼宴席上填的。词人以诗的意境和语言,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意境深刻,影响深远。至于该词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 《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在黄州重阳节涵晖楼宴席上填的。词人以诗的意境和语言,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意境深刻,影响深远。至于该词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思想内容、从写作背景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从思想情感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等三个方面考证其写作时间,通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所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 重阳节 写作时间考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杜若考
10
作者 李光燕 韩邦兴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5-78,共4页
杜若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一名杜衡。古时较长时间人们均认为杜若是姜科类植物,现今植物分类学家定为鸭跖草科植物,但几乎不作药用。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杜若的药名含义、植物形态、功效、资源利用等多角度进行查考分析,发... 杜若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一名杜衡。古时较长时间人们均认为杜若是姜科类植物,现今植物分类学家定为鸭跖草科植物,但几乎不作药用。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杜若的药名含义、植物形态、功效、资源利用等多角度进行查考分析,发现最早使用的杜若很有可能是中药杜衡,来源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与小叶马蹄香A.ichangense C. Y. Cheng et C. S. Y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若 杜衡 考证
下载PDF
常璩《华阳国志》著录宗旨与音乐观念考辨
11
作者 熊晓辉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华阳国志》是两晋时期常璩所著的一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史志,书中不仅记录了上百个古代人物的事迹,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演绎歌谣、歌舞、器乐等的真实情景。从书名“华阳国”一词来看,该书所著录的是封建中央王朝之外的少... 《华阳国志》是两晋时期常璩所著的一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史志,书中不仅记录了上百个古代人物的事迹,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演绎歌谣、歌舞、器乐等的真实情景。从书名“华阳国”一词来看,该书所著录的是封建中央王朝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志,常璩依托当地民俗民风和人们的宗教观念,对一些音乐史料进行了考证,因此《华阳国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璩 《华阳国志》 音乐观念 歌舞 考辨
下载PDF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吴本泰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
12
作者 朱则杰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就《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两书,对其中吴本泰、袁国梓、葛定辰、葛定远、屠焯、屠逵、蒋楷和富遇恩八位浙江嘉兴地区作家的生卒年等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编撰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嘉兴 作家 考证
下载PDF
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13
作者 王巧珍 杨森 +5 位作者 何晗 王福 胡媛 刘友平 陈鸿平 陈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产地分布、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思路。经考证,瓦楞子以“魁蛤”之名首载于《名医别录》,瓦楞子一名首见于《本草备要》。在古代蚶科多种属动物均可入药,最早以肉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起壳与肉均可入药,其肉名“蚶”,甘、平,为药食两用之品,清代至今所用瓦楞子多为其壳。其壳由单一药味“咸”发展为复合药味“甘、咸”,《本草求真》首次记载其“专入肝”,今认为其主入肝经,兼入肺胃二经。沿海广分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其壳为瓦楞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本草考证 基原 入药部位 药性 功效
原文传递
安胎经典名方寿胎丸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
14
作者 贡磊磊 高宏杰 +3 位作者 李心蕾 赵涵 张雪艳 冯欣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4期408-411,416,共5页
目的:系统整理经典名方寿胎丸的相关古今文献,对寿胎丸的关键信息进行考证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古今文献,采用现代计量学方法,对安胎经典名方寿胎丸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及功效与... 目的:系统整理经典名方寿胎丸的相关古今文献,对寿胎丸的关键信息进行考证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古今文献,采用现代计量学方法,对安胎经典名方寿胎丸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及功效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共收集古籍文献1条,现代临床研究151条。寿胎丸的药物组成为炒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和真阿胶,根据古今剂量折算,菟丝子149.2 g,桑寄生、川续断和真阿胶各74.6 g(菟丝子∶炒桑寄生∶川续断∶真阿胶的质量比为2∶1∶1∶1),前3味药制成最细粉,与水化后的阿胶制成丸剂,每丸约0.37 g,1次服用20丸,1日2次,分早午服用。古籍记载寿胎丸的主治为“滑胎”,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复发性流产和先兆流产,其主要通过降低胚胎丢失、促进子宫内膜脱膜化、调控自噬和抑制凋亡等作用发挥妊娠保护作用。该方的主要活性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苷类和内酯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安胎经典名方寿胎丸的文献考证及研究,为处方后期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胎 经典名方 寿胎丸 文献考证
下载PDF
普济消毒饮古代文献考证与分析
15
作者 郑陆峰 李鸿涛 陈广坤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方》,由黄芩、黄连、人参、陈皮、玄参、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为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等疾病。在涉及药味炮制的76条文献中,以甘草最多,多为生(44/45);其次为僵蚕,多为炒(38/44);黄连、黄芩多为酒炒(28/40、24/37);用法上以煮散剂为主,自明末剂型逐渐转变为汤剂。通过数据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为古代名方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中医古籍 考证
下载PDF
苎麻根本草考证
16
作者 索晓梅 孙婉萍 谢明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182-188,共7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大辞典》进行系统考证。结果发现苎麻根以“苎根”为名,首载于《名医别录》;原植物苎麻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古以“山苎”混用之;性味归经为“甘,寒。归心...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大辞典》进行系统考证。结果发现苎麻根以“苎根”为名,首载于《名医别录》;原植物苎麻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古以“山苎”混用之;性味归经为“甘,寒。归心、肝、肾、膀胱经”;功效为清热,安胎,凉血,止血,解毒,主要治疗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消渴,湿热淋证、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证,外治痈肿疮毒等。古代苎麻根所治疾病较多,有混淆品山苎,现已区分,但苎麻叶与苎麻根依然存在混用。通过研究大量本草文献,对苎麻根的名称、产地、基原、药性、功用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探究了苎麻根药物历史演变过程,为中药苎麻根正本清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根 基原 药性 功用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荠的本草考证
17
作者 郭思妤 孙婉萍 谢明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2期181-187,202,共8页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 荠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中国各地乡间田野均随处可见,其别名众多。荠类中存在名称混用的现象,历代本草中与荠菜混用最多的是菥蓂,荠类中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与菥蓂Thlaspi arvense L.分属十字花科中的两种药用植物,从五代时期,开始有本草将荠菜子与菥蓂子混为一物,导致后续宋、明、清时期的部分本草对其原植物形态描述发生错误,将荠菜与菥蓂混淆,尤其是明代的部分本草更是将荠菜与菥蓂视为一物。对荠菜的基原进行梳理考证,为荠菜制定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菥蓂 品名 基原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椒目的本草考证
18
作者 段禹彤 杨钧涵 +3 位作者 冉明 隋家欣 孟令杰 孙婉萍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和盐制;能利水消肿,治疗肾虚耳鸣,主治水腹胀满,无毒或小毒。本文对椒目追本溯源,考究药史,厘清椒目的中药基原性能,为椒目的临床正确使用及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目 名称 基原采收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藁本基原与辽藁本道地药材本草考证
19
作者 石昌能 边澈 +5 位作者 许亮 任迎彤 于耀辉 李婧 王妍冰 谢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58-61,共4页
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地方志、期刊文献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纳总结,从中药的名称、基原植物、功效等方面对藁本进行本草考证,探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及其历史变迁,挖掘辽藁本的道地性。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植物名实图考》对于藁本... 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地方志、期刊文献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纳总结,从中药的名称、基原植物、功效等方面对藁本进行本草考证,探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及其历史变迁,挖掘辽藁本的道地性。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植物名实图考》对于藁本产地的记载“今山东别有藁本”与其他本草著作均不相同,通过本草考证确定中药藁本的基原植物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古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为当今山西省太原市、武宁县等地,近代其道地产区变迁至辽宁省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 辽藁本 本草考证 道地药材 中药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
20
作者 胡港 俞赟丰 +2 位作者 邓羿駃 曾洁 王孟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Solanum nigrum),其全国均有产,常在夏秋采收,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古代炮制多为阴干或使用鲜品,与现代较为一致,但近现代多加以切段。古今龙葵常以生品入药。古代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且无毒,而1977年版《中国药典》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用于治疗疮疖肿痛、肿瘤等。古代含龙葵的方剂龙葵膏、龙葵根散、龙葵散主要用于疮疡,而人参散用于吐血;现代含龙葵的方剂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均用于各种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 基原 炮制 性味功效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