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7窟 第322窟 两脚合并菩萨坐像 半跏思惟菩萨像 净土往生思想
下载PDF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2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下载PDF
柏孜克里克第48窟铜钹图像稽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屈卉敏 汪雪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6-24,共9页
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藏有一铺珍贵的新疆石窟地坪画,为德国探险队的勒柯克从柏孜克里克第48窟地面剥离。作为新疆地区目前所见唯一表现音乐内容的地坪画,它对研究古代佛教仪式音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仅描绘了净土世界景观,还写实地记... 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藏有一铺珍贵的新疆石窟地坪画,为德国探险队的勒柯克从柏孜克里克第48窟地面剥离。作为新疆地区目前所见唯一表现音乐内容的地坪画,它对研究古代佛教仪式音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仅描绘了净土世界景观,还写实地记录了当时宗教仪式的供桌及铜钹乐器。通过对这一地坪画的稽考,可知铜钹在中古时期音声体系中具有乐器与法器的双重性质,洞窟所具的超荐亡灵功能,以及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孜克里克石窟 地坪画 高昌回鹘 铜钹 净土信仰
下载PDF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子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1,共9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弥陀信仰 白莲净土 元代 上生信仰 布袋信仰
下载PDF
苏轼佛教行事略考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外芳 张君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近年来学界对苏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颇多,却无人研究苏轼自身的佛教行事。本文略考了苏轼一生中的事佛事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戒杀,二是施舍,三是祈祷,四是净土信仰。苏轼的佛教信仰表明了北宋初期禅、净、教合流的倾向。
关键词 苏轼 佛教 关系 信仰 戒杀 施舍 祈祷 净土信仰
下载PDF
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观无量寿经变与善导之法门在敦煌的流传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景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43,126-127,共12页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生西方净土有关,进而指出第431窟初唐的这次重修,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个往生西方净土法事活动的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31窟 佛教信仰 净土法门
下载PDF
西夏时期敦煌的净土信仰 被引量:5
7
作者 公维章 《泰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81-84,共4页
西夏时期敦煌的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及弥勒净土信仰极为流行,主要体现在西夏敦煌洞窟中大量的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及弥勒净土变的绘制。此外,敦煌石窟中的供养人题记及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佛教文献中也有不少反映净土信仰的资料,体... 西夏时期敦煌的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及弥勒净土信仰极为流行,主要体现在西夏敦煌洞窟中大量的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及弥勒净土变的绘制。此外,敦煌石窟中的供养人题记及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佛教文献中也有不少反映净土信仰的资料,体现了西夏时期敦煌净土信仰的实际形态及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西夏 净土变 净土信仰
下载PDF
彭绍升及其佛学诗文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培锋 聂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2,共6页
清代著名居士彭绍升一生创作了为数巨多的佛教诗文,其代表著作《一行居集》《二林居集》《观河集》《测海集》等诗文集中的作品,显示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人生、世情的真切感受,常能从现实生活的某些实际问题入手,阐发佛理,构思巧妙,立... 清代著名居士彭绍升一生创作了为数巨多的佛教诗文,其代表著作《一行居集》《二林居集》《观河集》《测海集》等诗文集中的作品,显示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人生、世情的真切感受,常能从现实生活的某些实际问题入手,阐发佛理,构思巧妙,立论深刻,文辞典雅优美,是清代居士群体佛教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表现净土信仰思想的诗文作品则突破了以往题材单调、狭隘和模式化等问题,既有浓厚宗教性超脱性,也包含着人间的某种特殊情怀。彭绍升的思想与其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其作品足以反映其宗教信仰形成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绍升 佛教诗文 净土思想 《一行居集》
下载PDF
中国弥勒信仰探因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永霞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7,20,共4页
中国弥勒信仰两晋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兴盛一时,隋唐时由盛转衰,唐以后逐渐衰落。中国弥勒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派。中国弥勒信仰的一大特点是肯定人生的现生快乐,这正是它吸引大众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弥勒信仰 净土信仰 宗教哲学 上生信仰 下生信仰 佛教
下载PDF
唐代文人弥陀净土信仰特点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小方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统合释、道;佛教信仰各宗杂糅,不唯信弥陀净土;具体到净土信仰又不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不坚定恒一,常有改信弥陀净土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文人 弥陀净土 信仰特点
下载PDF
谢灵运佛教思想论略
11
作者 马晓坤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86-589,共4页
作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谢灵运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因素。其中 ,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本文从大乘般若空观思想、净土信仰与念佛禅修、不废渐修的顿悟主张三方面探讨了谢灵运佛教思想的内涵 ,以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其山水诗文。
关键词 佛教思想 谢灵运 船若空观思想 净土信仰 山水诗 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顿悟主张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的转型及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
12
作者 王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210,共7页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修持方法变化的基础上,缕析此期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阐释图像表现经典的传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西方净土信仰 修持方法转型 无量寿尊像 图像表现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民众佛教信仰
13
作者 赵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1-18,共8页
在清朝统治者对佛教利用和限制政策下,《红楼梦》反映出清代民众佛教的普遍流行的状态。民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在《红楼梦》中有详尽的描述,表明社会各阶层对简易直接的"他力救济"的渴求。
关键词 民众佛教 净土信仰 观音信仰 称名念佛
下载PDF
论唐代文士弥陀净土信仰之表现及意义
14
作者 马小方 《钦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88-91,共4页
唐代文士中多有信仰弥陀净土者,其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文士常与净土僧交游,并与之结社。崇信弥陀者以念佛为日课。唐代更有大量的弥陀造像、画像以及西方净土变的绘制。文士崇信弥陀净土的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 唐代文士中多有信仰弥陀净土者,其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文士常与净土僧交游,并与之结社。崇信弥陀者以念佛为日课。唐代更有大量的弥陀造像、画像以及西方净土变的绘制。文士崇信弥陀净土的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文士 日常生活 弥陀净土 信仰
下载PDF
再现极乐净土——西方净土信仰寺院形制溯源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思奇 《华中建筑》 2015年第1期164-167,共4页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西方净土信仰,是汉地佛教十宗唯一汉人开创的宗派,立宗及流行于隋唐时期,至今兴盛不衰。净土宗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及《佛说阿弥陀经》三部经典,分别对应敦煌壁画中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以...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西方净土信仰,是汉地佛教十宗唯一汉人开创的宗派,立宗及流行于隋唐时期,至今兴盛不衰。净土宗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及《佛说阿弥陀经》三部经典,分别对应敦煌壁画中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以及阿弥陀经变,三种经变画又统称为西方净土变。通过对隋至盛唐时期(589AD^767AD)敦煌壁画中西方净土变的研读,分析总结早期西方净土信仰寺院形制的特点,解当代佛寺建筑设计创新之惑,还世人西方极乐净土庄严之精神,浪漫之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净土信仰 西方净土变 敦煌壁画 佛寺
下载PDF
日本民俗中的佛教仪礼与艺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松尾恒一 梁青(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6世纪时,汉传佛教进入日本,其后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这些文化确立了古代日本国家体制,成为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基础。日本出于镇护国家的需要,接受了佛教。关于死后的净土、地狱等的认识,受到唐代中... 6世纪时,汉传佛教进入日本,其后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这些文化确立了古代日本国家体制,成为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基础。日本出于镇护国家的需要,接受了佛教。关于死后的净土、地狱等的认识,受到唐代中国民众的影响,在日本贵族和民众中传播很广泛。在宫廷和寺院的佛教仪礼中,护国的祈祷十分常见,伴随这些活动的是音乐和舞蹈,通过这种华丽的仪礼展现国家的威严。宫廷和寺院中上演的音乐和舞蹈,大多来自于隋唐宫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有不少曲目源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南亚、西亚、中亚。日本古代宫廷、佛教文化有必要与中国联系起来,放在亚洲的视角上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民俗 隋唐佛教 护国佛教 净土信仰 七部伎 九部伎 十部伎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中华 《西夏研究》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与不鼓自鸣的乐器、飞天和宫阙等图案相结合,创造出西夏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从装饰审美特征看,华盖既具有多样化的装饰功能,也有其紧密的装饰手法,使《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来迎图》 华盖意涵 净土信仰
下载PDF
从敦煌到宇治——中国净土信仰对日本庭园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欣宇 《广东园林》 2021年第2期36-41,共6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本土化的净土信仰,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敦煌净土变壁画,而日本贵族为了追求极乐往生,以中国净土变绘画为蓝本修建了净土庭园。通过比较分析敦煌石窟净土变壁画和宇治平等院净土庭园,讨论了中国净土信...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本土化的净土信仰,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敦煌净土变壁画,而日本贵族为了追求极乐往生,以中国净土变绘画为蓝本修建了净土庭园。通过比较分析敦煌石窟净土变壁画和宇治平等院净土庭园,讨论了中国净土信仰对日本净土庭园营造影响:净土庭园在思想上将庭园视为理想世界,在设计上强调建筑与园池的融合,在游览上注重远观与静观。同时,也继续探讨了净土信仰对后世日本庭园发展的影响:绘画开始作为日本庭园的造园蓝本,注重精神体验的非参与式游览方式得以创立,最终使寺院庭园成为了日本庭园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敦煌壁画 日本庭园 平等院
下载PDF
明定陵出土佛菩萨像发簪研究
19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孝靖皇后的两件立佛簪(J124:18、J124:2)应为阿弥陀佛接引像;另外两件鱼篮观音簪(J124:17、J125:14)和立佛簪(J124:18)的设计理念及组合方式相同,四件发簪均体现了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内涵。它们是孝靖皇后生前净土信仰的真实写照,这成为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陵 佛菩萨像发簪 孝端与孝靖皇后 阿弥陀佛接引像 净土信仰
下载PDF
柳宗元的弥陀净土信仰
20
作者 郭莲花 《柳州师专学报》 2009年第1期20-22,共3页
从历时、交往、个人因素、宗教背景等方面考察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的接受情况,了解到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者,始于贬谪永州初期,这与他受修净土的天台宗学人重巽的影响、本身的遭遇和对世间的感慨有关。他对弥陀净土的信仰程度和心态... 从历时、交往、个人因素、宗教背景等方面考察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的接受情况,了解到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者,始于贬谪永州初期,这与他受修净土的天台宗学人重巽的影响、本身的遭遇和对世间的感慨有关。他对弥陀净土的信仰程度和心态表现在深入经论、斥异见、解疑惑、重修证上。后人借其宏赞净土的文章宣扬弥陀信仰,然其信仰弥陀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弥陀净土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