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evitability and Emergent Problems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cess to Integration
1
作者 刘丽君 陆辛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6年第2期247-252,共6页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ager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ystem ISTI (SISTI) are pointed out. Because of 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s enlightenment, a three dimensional logical net diagram in which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problem in real world but not on disciplinary logic is drawn. The intelligent group' s need span is grea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latively low material level than common groups who have lower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ISTI is composed by multi-rule and intelligent multi-agent behavio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ust be considerded for a valid management of SIS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technology s&t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s&t innovation(sisti) complex system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technical log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科技型企业TMT垂直对差异、行为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丙艳 葛玉辉 刘凯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5期62-67,共6页
基于群体决策理论和关系人口背景的双重视角下,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TMT)垂直对差异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引入行为整合作为调节变量,根据内外两个维度,分为内部行为整合和外部行为整合分别探讨其调节作用。... 基于群体决策理论和关系人口背景的双重视角下,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TMT)垂直对差异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引入行为整合作为调节变量,根据内外两个维度,分为内部行为整合和外部行为整合分别探讨其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科技型企业TMT年龄、教育和任期垂直对差异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内部行为整合和外部行为整合都能够正向调节此关系,并且内部行为整合比外部行为整合的调节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科技型企业 高管团队(tMt)垂直对差异 行为整合 创新绩效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究——基于多元主体科创团队融通创新的视角
3
作者 刘洲灿 葛玉辉 《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多元主体科创团队间融通创新研究的兴起将为突破技术梗阻、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机遇。通过多元主体科创团队间融通创新的视角丰富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并借助扎根理论对...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多元主体科创团队间融通创新研究的兴起将为突破技术梗阻、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机遇。通过多元主体科创团队间融通创新的视角丰富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并借助扎根理论对H科技集团和Z大学的科创团队融通创新合作案例的深入分析来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研究得出:多元主体科创团队融通创新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并凝练出“现有技术合作重塑竞争力-技术成果二次研发合作-投资应用新技术成果”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揭示多元主体科创团队融通创新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科创团队 融通创新 扎根理论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 被引量:61
4
作者 王国成 程振锋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全局作用。第一,明确提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分析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之间的关联机理和内在逻辑;第三,初步刻画了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及运行原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秉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蕴含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劳动者 虚实交融 科技创新 经济模态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科技经济融合机制与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科创中国”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凤芹 马婉宁 陈亚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8-58,共11页
科技经济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2020—2021年19个“科创中国”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以其它调研材料为补充,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3个维度出发,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借... 科技经济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2020—2021年19个“科创中国”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以其它调研材料为补充,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3个维度出发,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软件辅助编码,探索科技经济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科技经济融合存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市场主导资源融通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制,三大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为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和生态营造这3条可选择的路径提供机制保障,以促进科技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为科技经济融合提供系统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经济融合 “科创中国”平台 扎根理论 创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的创新效应——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证据
6
作者 孙瑞东 陈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5,共10页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机制研究表明,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讨论说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也促进了成员城市之间创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 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 G60科创走廊 技术市场
下载PDF
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永忠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3-76,96,共5页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时代趋势,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融合 科技创新 科技全球化 科技网络化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下载PDF
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荣鹏飞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158,共12页
构建了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模型,面向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以46个团队413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具有... 构建了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模型,面向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以46个团队413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中的开放沟通和团队合作对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决策参与只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在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和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高管团队自反性 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下载PDF
创新政策制订过程融合技术预见方法的思路 被引量:8
9
作者 任中保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4-999,共6页
技术预见构建了政产学研相关利益者交流沟通、共同塑造未来的平台,其结果在科技政策制订和科技规划制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创新政策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尽量提高创新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促进相关利... 技术预见构建了政产学研相关利益者交流沟通、共同塑造未来的平台,其结果在科技政策制订和科技规划制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创新政策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尽量提高创新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促进相关利益者充分有效的交流沟通,就创新政策制订中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是提高创新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效手段。为此,加强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与技术预见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政策制订模式变革入手,提出了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中融入技术预见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与技术预见融合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预见 科技政策 创新政策 融合
下载PDF
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视角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群林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9,共8页
基于对重庆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中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绩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一旦只考虑文化型企业时,这一结果... 基于对重庆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中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绩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一旦只考虑文化型企业时,这一结果就不绝对成立了。对于文化型企业,外部知识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此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就显得非常微弱。研究表明,吸收能力的测量还需进一步深化,以便使其在缺乏内部研发的文化型企业中变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研发创新者 外部知识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文化科技融合
下载PDF
从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看文化科技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念云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相关创新机制与环境,有效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互动,实现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科技创新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科技创新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下载PDF
提高应用能力是发挥科技作用的关键
12
作者 姜念云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111,共6页
通过对科技知识生产和应用活动的特点以及我国的有关认识和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进一步注意将科技知识生产和应用活动作为两个不同维度下的创新活动来组织,将更有利于科技作用的发挥。而提高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则是我国加快自主创新能... 通过对科技知识生产和应用活动的特点以及我国的有关认识和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进一步注意将科技知识生产和应用活动作为两个不同维度下的创新活动来组织,将更有利于科技作用的发挥。而提高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则是我国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企业创新优势,切实、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知识生产 科技知识应用 应用能力 科技与经济结合 自主创新 协调创新
下载PDF
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助推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行动计划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玲娟 朱腾飞 +1 位作者 张维圆 杨艳红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第17期6-8,共3页
文章以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三五”期间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例,开展科技服务助推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从科技服务的视角提出加快推进江苏省... 文章以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三五”期间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例,开展科技服务助推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从科技服务的视角提出加快推进江苏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创新科技服务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
下载PDF
开放式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CEO经历、能力平衡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4
14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40,共12页
在涉农企业研发体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约束下,选择开放式创新以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SBM—网络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4—2017年我国2144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 在涉农企业研发体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约束下,选择开放式创新以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SBM—网络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4—2017年我国2144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开放式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CEO经历、吸收能力与集成能力平衡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呈倒U形;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CEO学术经历与研发经历均正向调节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反之,CEO学术经历有助于缓和开放式创新的负向影响,但CEO研发经历未起到缓和作用;吸收能力和集成能力不平衡度负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且加剧了其超过阈值后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拓宽了开放式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好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CEO经历 吸收能力 集成能力 涉农企业
下载PDF
科技型企业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影响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言琨 侯克兴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41,共6页
创新知识增量成为科技型企业创新的驱动力,更多的企业有意愿与其他组织结合形成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协同创新。从创新网络结构的联结特征来看,可划分为以价值链为导向的"纵向网络"和以企业竞合为导向的"横向网络"。在... 创新知识增量成为科技型企业创新的驱动力,更多的企业有意愿与其他组织结合形成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协同创新。从创新网络结构的联结特征来看,可划分为以价值链为导向的"纵向网络"和以企业竞合为导向的"横向网络"。在分析科技型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及特征要素,对诸要素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要素,其中关键环境要素包括:市场运行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关键创新网络结构要素包括:网络创新导向性、网络位置、网络异质性。最后,从促进科技型创新绩效的视角提出了加强创新网络联结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网络结构 创新绩效 融合创新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协同创新
下载PDF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工作创新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华松逸 张煜晨 +1 位作者 季鹏飞 吴志玲 《竞争情报》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创新要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形势变化和信息化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使命、新要求,提高战略地位,创新服务机制,整合情报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政策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支撑... 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创新要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形势变化和信息化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使命、新要求,提高战略地位,创新服务机制,整合情报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政策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支撑。从国家发展需求、世界格局变化以及信息技术演进三个维度阐述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工作面临的挑战,从服务模式、情报资源以及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创新的要点,结合具体实践应用案例,分析了国有企业科技情报创新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国有企业要加快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情报需求,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情报研究范式,创新拓展情报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协作共享平台建设,打造国家新型高端智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科技情报 创新战略 资源整合
下载PDF
基于多主体博弈的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韬 罗成飞 张洪宇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亦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理,构建了以军工企业、民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关键创新主... 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亦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理,构建了以军工企业、民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关键创新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表明:(1)合理的成本分担情况下,即使地方政府不直接介入协同创新,两者仍会选择继续合作开展科技协同创新。(2)公平的利益分配有利于促进军民企业协作,利益分配极端失衡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直接介入协同创新以维持系统稳定。(3)地方政府是否进行财政补贴以及补贴力度强弱不会对军民企业协同创新演化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但适当的财政补贴有利于促进系统正向演化。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创新理论,为地方政府深化军民协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演化博弈
原文传递
区域知识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关系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4,共9页
构建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长三角地区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交互融合关系。研究发现:从时间来看,随着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逐年提升,长三角城市科技创... 构建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长三角地区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交互融合关系。研究发现:从时间来看,随着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逐年提升,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的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融合度较低的关系失调阶段。从空间来看,长三角各城市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主要分布在较高融合度、较低融合度和低融合度三个阶段,高融合度阶段没有城市分布,大部分城市尚处于融合度差的阶段,不断提升这些城市的科教融合水平对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融合度
原文传递
国家有组织科研: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 被引量:16
19
作者 褚建勋 王晨阳 王喆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8-718,共11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国朝着世界科学中心、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以下简称“世界三大中心”)不断进步指明了方向。结合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三阶段”模式,根据世界三大中心“百年易主”的转移趋势和我国迎...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国朝着世界科学中心、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以下简称“世界三大中心”)不断进步指明了方向。结合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三阶段”模式,根据世界三大中心“百年易主”的转移趋势和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的困难与机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国家有组织科研”(SOR)概念,认为当前及未来有计划实施SOR是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重要抓手之一;最后针对现有国情提出了实施SOR的若干具体建议,为中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国家有组织科研 创新生态系统 世界科学中心
原文传递
科技自立自强:逻辑缘起、内涵解构与实现进路 被引量:21
20
作者 温军 张森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4,共10页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统筹因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支撑。中国提出并部署科技自立自强的表层逻辑是受国际复杂环境的倒逼,深层逻辑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演进的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自主创...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统筹因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支撑。中国提出并部署科技自立自强的表层逻辑是受国际复杂环境的倒逼,深层逻辑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演进的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自主创新的更高阶形态,可解构成互为依归的两部分: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前者强调逐步实现关键核心科技的自主安全可控,后者则指涉科技论域中的创新力、支撑力、影响力和把控力等四个维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型举国体制框架内予以科学稳妥有序地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开放与创新、守正与创新、强国与世界之间的张力关系,要凝聚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举国体制 开放创新 守正创新 综合式改革创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