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Microzonation Study of South Asian Cit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Urban Risk Resiliency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1
作者 O. P. Mish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0年第4期197-237,共41页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review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earthquake risk resiliency for the urban agglomerates of South Asian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Afghanistan;Bangladesh;Bhutan, India, and Pa...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review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earthquake risk resiliency for the urban agglomerates of South Asian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Afghanistan;Bangladesh;Bhutan, India, and Pakistan) with aim of suggesting a plausible model for earthquake risk resiliency for urban agglomerates of the reg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ncontrollabl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s can be retrofitted to mitigate and reduc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damages to structures to the greater extent whilst site response based comprehensive seismic microzonation is very much required for new settlements and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by adopting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using integrated tools consisted of ge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methodologies, which in turn help understand how and why underneath sub-surface layers get amplified to cause destruction of buildings and severe damages to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of South Asian Cities. It is inferr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fourth level comprehensive seismic Micro, Nano, Pico and Femto zonation study for almost all strategic cities of South Asia is a need of an hour in particular, and of the seismically prone regions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which would be helpful for generating a series of new parameters for develop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risk resilient building design codes for the safer and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s of urban settlement. The methodology has wide-scale applicability to different kinds of structures and typology of the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sia Seismic MICROZONATION Site Response Climate Change urban AGGLOMERATE urban RISK Resiliency
下载PDF
基于栅格数据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2
作者 田深圳 吴文美 +2 位作者 李航 王亚丹 李雪铭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受水文、植被、气候条件限制较大。②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数范围为19.03~84.15,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③中度适宜地区分布最广,高度适宜地区与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④辽中南城市群64.48%的人口分布在中高度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数据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人口分布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晓辉 林潭晨 +1 位作者 张天尧 张旭亮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它强调地方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侧重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此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内生发展...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它强调地方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侧重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此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然而,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和扩散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性,使得地方实践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以浙江省134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2017—2022年多次实地访谈、线上问卷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理论,对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归纳出具有类型差异的特色小镇,并提出相应政策干预建议。结果显示:浙江省特色小镇可大致分3类,第一类为政府主导的、面向新产业塑造的科技园区型小镇;第二类为企业主导的、面向传统产业升级的专业化市场型小镇;第三类为基于地方特有自然或社会文化资源的、面向旅游业发展的景区型小镇。最后,建议将演化经济地理思想纳入特色小镇发展实践中,重视历史、空间与地方作用,避免标准化、指标化的“一刀切”政策干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 集聚经济 演化经济地理 分类政策 浙江省
下载PDF
川南城市群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4
作者 李永平 赵晓燕 +1 位作者 谈树成 吴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9-409,共11页
[目的]探究川南城市群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驱动机制,以期为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以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川南城市... [目的]探究川南城市群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驱动机制,以期为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以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川南城市群植被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1)川南城市群植被覆盖度整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为0.4以上的区域占比为71.74%。植被覆盖度变化以低波动为主,占比为78.16%。植被退化趋势显著,占比为8.89%。(2)各驱动因子对植被覆盖度影响程度降序排列为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气温>坡度>人口密度>GDP>城镇化率>年均蒸散发>年均降水量>坡向。其中,前6个因子的解释力q值均大于16%,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3)任意两个因子交互关系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高程与土地利用类型交互的q值最大,为0.369。(4)当高程1200~1400 m、年均气温12.15~15.16℃、坡度32°~35°、人口密度小于22.31人/km^(2)、GDP为122~1221元/km^(2)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时,最适宜植被生长。[结论]2001—2021年川南城市群植被覆盖度整体状况良好,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均对区域植被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川南城市群
下载PDF
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社会经济效应探究
5
作者 张宇 林玉红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城市群作为高度一体化、同城化的城市集群,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高效配置资源、推动技术变革,以及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高速铁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在阐释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交通... 城市群作为高度一体化、同城化的城市集群,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高效配置资源、推动技术变革,以及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高速铁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在阐释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交通可达性、绿色低碳发展、经济要素流动、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及全要素生产率等不同维度,探讨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提出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社会经济效应策略,即:优化高速铁路网络布局,实现城市群内外通道联通;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扩大高速铁路服务辐射范围;优化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系列,充分衔接城市群交通方式;优化高铁快运产品系列,大力增强城市群物流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群 高速铁路网 “八纵八横” 社会效应 经济效应 “四网融合” 绿色低碳
下载PDF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传松 刘华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2,共9页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南北分化的新情况,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参照传统的南北区域划分自然地理标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文章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南北分化的新情况,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参照传统的南北区域划分自然地理标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文章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岭―淮河线南北作为划分依据的南北区域划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别以GD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实证研究2010—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水平,分析南北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南北方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态势,但经济总量增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南方经济总量高于北方,且南北经济总量差距逐年扩大。南北方经济发展质量及增速均波动上升,质量差距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2)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总量的总体差距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但总量总体差距趋于缩小,质量总体差距趋于扩大。南方经济总量的差距高于北方,北方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高于南方。(3)南北方城市群内部差距对南北经济总量差距和质量差距的贡献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差距和南北间差距。(4)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过程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市场活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最后,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人力资本投入、城市群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南北差距 区域协调 泰尔指数
下载PDF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虎峰 赖启福 +1 位作者 苏慧娟 黄杰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5-65,共11页
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SSD模型,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0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度各城市2010—2019年旅游竞争力。得出结论:(1)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形成并强化了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赣州为龙头,以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地... 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SSD模型,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0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度各城市2010—2019年旅游竞争力。得出结论:(1)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形成并强化了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赣州为龙头,以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地为两翼,串联带动轴线其他城市发展的网状格局;(2)区域在合作过程中存在阻碍,有诸多旅游竞争力“低地”,行政区经济现象较为明显;(3)涓滴效应和马太效应并存,加剧了区域间旅游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现象;(4)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开发建设无法有效拟合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差距,发展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基于此,从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寻求周边合作机会和打破路径依赖四个角度对提升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 粤闽浙赣 旅游竞争力 城市群
下载PDF
江浙沪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富勤 朱永兴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空间联系强度和网络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以江浙沪地区25个城市为例,利用熵值TOPSIS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计算,绘制空间联系网络图,并对结果进...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空间联系强度和网络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以江浙沪地区25个城市为例,利用熵值TOPSIS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计算,绘制空间联系网络图,并对结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建议。研究表明:空间联系强度方面,江浙沪地区城市群,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和南部,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分析中,城市群圈层结构明显,空间稳定性较好。核心圈层内城市掌握较多资源,整个城市群可分为三个圈层和四个凝聚子群。对此,文章针对每个城市子群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沪城市群 熵值TOPSIS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的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特征
9
作者 叶艺华 陈羽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81-90,共10页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的城市两两用户关注指数,构建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称网络矩阵、节点区域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4年地区信息流总量增长明显,2014—2021年总量较为稳定;福州、厦门、泉...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的城市两两用户关注指数,构建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称网络矩阵、节点区域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4年地区信息流总量增长明显,2014—2021年总量较为稳定;福州、厦门、泉州、温州、赣州为重要节点城市,兼具较强的信息资源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潮州、梅州和鹰潭融入不足,福州为强辐射型城市,厦门逐渐由强吸收型转为强辐射型城市;网络式城市结构初具,在地理上呈现以厦门、福州为支撑节点的皇冠型结构,沿海城市间联系密集,西部则较为稀疏,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形成稳定且相对紧密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呈现明显的省域界限,大致形成“1+4+15”的层级结构,厦门吸收网络中接近一半城市的最大信息流,为主导城市,福州、赣州、汕头、温州吸引着各自省内城市的最大信息流,为次级主导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闽浙沿海 信息流 节点区域法 网络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王鸣 柴舟跃 江佳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5-301,共7页
基于浙中城市群空间要素体系——节点、通道、流和基质的构建与识别,通过政府部门调查和典型企业的访谈、问卷调查,获取浙中城市群空间各要素相关信息,系统定量分析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探索城市群研究的方法并加以实证。研究表明,... 基于浙中城市群空间要素体系——节点、通道、流和基质的构建与识别,通过政府部门调查和典型企业的访谈、问卷调查,获取浙中城市群空间各要素相关信息,系统定量分析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探索城市群研究的方法并加以实证。研究表明,浙中城市群表现出以义乌、金华为中心,多轴线、网络化的空间发展特征,为进一步的微观定量研究和城市群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空间要素体系 结构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浙南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分区管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浩 苑韶峰 +1 位作者 杨丽霞 王瑶 《上海国土资源》 2017年第1期9-13,共5页
结合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为浙西南城市群建设用地分区管制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浙南城市群各县市之间的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浙南城市群建设用地效益呈现区域集聚... 结合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为浙西南城市群建设用地分区管制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浙南城市群各县市之间的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浙南城市群建设用地效益呈现区域集聚性;建设用地管制区可划分为调整优化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研究认为:建设用地分区管制要依据建设用地效益以及区域发展特征,并制定差异化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效益评价 分区管制 空间自相关分析 浙南城市群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 被引量:71
12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9,共7页
运用城市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规模偏大,中等城市... 运用城市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规模偏大,中等城市偏小,小城市规模较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与数量均呈快速扩张态势;城市首位指数均不断降低,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差异逐渐减小,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沿海城市带的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视矿业城市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分形 辽中南城市群(MSLUA)
原文传递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和城市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莹 姚士谋 +2 位作者 冯学智 蒲英霞 卓勇良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5-520,共6页
针对浙江省城市化进程是否与高速发展的区域块状经济适应的问题,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从区域块状经济类型(城市化和本地化集聚经济)着手进行解答。结果表明,浙江省1998年和2001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拥有城市化和本地化集聚经济,且后者... 针对浙江省城市化进程是否与高速发展的区域块状经济适应的问题,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从区域块状经济类型(城市化和本地化集聚经济)着手进行解答。结果表明,浙江省1998年和2001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拥有城市化和本地化集聚经济,且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其次,同期制造业仅有本地化集聚经济,且水平随时间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块状经济 空间自相关 城市化 浙江省县级区域
下载PDF
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铁路网规划方案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钟学燕 王贵平 余小英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8-63,共6页
以引导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川南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综合交通发展趋势,在分析城市群铁路客货运输分布特征及主要客货运走廊基础上,基于"环+放射"铁路网总体架构,按照分层布局思路,从区际骨干... 以引导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川南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综合交通发展趋势,在分析城市群铁路客货运输分布特征及主要客货运走廊基础上,基于"环+放射"铁路网总体架构,按照分层布局思路,从区际骨干网布局、对接周边次级城市群铁路网布局、城市群内部铁路网布局及川南城市群联络线(专支线)布局4个层次,对川南城市群铁路网进行总体布局,提出构建川南城市群"三主一辅三过境七联(支)线"的规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城市群 铁路网规划 分层布局 方案
下载PDF
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 被引量:29
15
作者 仇保兴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2,共6页
《浙中城市群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具有创新性、可操性和地域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人类文明史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编制需注重产业的可持续、人... 《浙中城市群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具有创新性、可操性和地域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人类文明史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编制需注重产业的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城乡协调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和开放的可持续,并在交通、能源、水等专项规划及规划实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规划 新型城镇化 战略
下载PDF
高铁服务供给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多重中介效应的检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彦 付文宇 王鹏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2-77,共16页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铁服务供给的作用。本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就高铁服务供给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服务供给...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铁服务供给的作用。本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就高铁服务供给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服务供给促进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朝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加速技术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资源在城市间的重新配置,进而提升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增强高铁服务供给可以缩小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主要的中介作用。分区域研究表明,高铁服务供给对于北方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并且有利于提升南方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高铁服务供给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多重中介效应 南北差异
下载PDF
现代快速交通导向的浙中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汤燕 应四爱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48-452,共5页
交通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群体空间建构的重要载体.尤其现代快速交通更是城市群体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在回顾交通技术变革与浙中城市群空间历史演变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浙中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 交通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群体空间建构的重要载体.尤其现代快速交通更是城市群体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在回顾交通技术变革与浙中城市群空间历史演变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浙中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快速交通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RER)、快速汽车客运(BRT)和“机动化”小汽车来合理地组织浙中城市群空间,并提出现代快速交通引导下的浙中城市群空间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交通 空间组织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小翠 时晓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61-263,共3页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认清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至关重要,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中的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对...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认清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至关重要,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中的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对各城市进行了分类研究。最后建议辽中南城市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信息化主导以及服务业高级化,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南城市群 偏离一份额法 产业结构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687-4689,共3页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分析和比较各城市的竞争力,可以客观地测量和评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认清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分析和比较各城市的竞争力,可以客观地测量和评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认清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6年辽中南城市群7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各城市的竞争实力,并给出相应的排序及分析。最后,提出了几条提升辽中南城市群竞争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从“对接”到“融合”:对京南子城市群构建思路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祥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保定是京南第一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保定"的建设思路中提出对接京津的战略设想。保定对接京津,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空间上毗邻,同时在京南近京津区域也逐渐形成了"串珠状城市群"。... 保定是京南第一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保定"的建设思路中提出对接京津的战略设想。保定对接京津,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空间上毗邻,同时在京南近京津区域也逐渐形成了"串珠状城市群"。但是保定"小马拉大车"的发展基础以及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成为其对接京津的严重障碍。所以保定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强化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交通网络的举措,要以保定为核心构建京南子城市群。在构建子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分步实施,通过不断构建支城市链,在京南构建以保定为核心的"指状城市网络",同时不断强化对接京津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南子城市群 构建思路 区域经济学 保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