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718镍基高温合金熔体脱氮和TiN析出热力学研究
1
作者 罗小雨 郭靖 +1 位作者 郭汉杰 李泽友 《特殊钢》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低氮含量可控制TiN夹杂物生成,从而提高镍基高温合金冶金质量和综合性能。通过比较镍基和铁基金属液中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和合金元素对N、Ti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差别,指出镍基和铁基中两套不同的热力学数据,二者不能混用。以目前已有的镍... 低氮含量可控制TiN夹杂物生成,从而提高镍基高温合金冶金质量和综合性能。通过比较镍基和铁基金属液中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和合金元素对N、Ti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差别,指出镍基和铁基中两套不同的热力学数据,二者不能混用。以目前已有的镍基高温合金的热力学参数建立了IN718合金脱氮热力学模型,得出在满足其他冶炼条件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温度和提高真空度以降低氮气分压是降低合金液中氮含量的直接手段,以及不同合金元素加入对脱氮的不同影响。同时,建立TiN析出的热力学模型以及偏析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在IN718的生产温度1450℃条件下,控制合金液中的w[N]在43.69×10^(-6)以下,凝固过程中溶质元素N、Ti在液相中富集TiN析出,计算析出温度为1468 K,此时固相分率fs为0.829。若要控制固相分率fs分别在90%或95%以上才会析出TiN夹杂物,w[N]需分别控制在25.00×10^(-6)和15.00×10^(-6)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脱氮 tin析出 热力学
下载PDF
基于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制备cBN@TiN粉体
2
作者 罗展鹏 刘润平 +4 位作者 郭伟明 谭大旺 罗嗣春 林华泰 内藤牧男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采用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分别制备了cBN@TiO_(2)(TiO_(2)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和cBN@(TiO_(2)+C)(TiO_(2)+碳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然后在1600℃、N_(2)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制备cBN@TiN(TiN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前后粉... 采用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分别制备了cBN@TiO_(2)(TiO_(2)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和cBN@(TiO_(2)+C)(TiO_(2)+碳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然后在1600℃、N_(2)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制备cBN@TiN(TiN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前后粉体的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以及高温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可以使纳米TiO_(2)和纳米TiO_(2)+C颗粒均匀包裹在cBN颗粒表面。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TiO_(2)与cBN反应生成液相B_(2)O_(3),促进了cBN相变成六方氮化硼(hBN),cBN的高温稳定性差,以cBN@TiO_(2)为原料制备的cBN@TiN粉体颗粒表面形成由TiN相和hBN相组成的片状结构层;当存在碳时,TiO_(2)会优先与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N,抑制B_(2)O_(3)的生成,从而降低cBN相变量,此时cBN的高温稳定性好,以cBN@(TiO_(2)+C)为原料制备的cBN@TiN粉体颗粒表面形成主要为TiN相的颗粒结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包覆cBN粉体 高温热处理 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 热稳定性
下载PDF
用于GaN基HEMT栅极金属TiN的ICP刻蚀工艺
3
作者 高阳 周燕萍 +3 位作者 王鹤鸣 左超 上村隆一郎 杨秉君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在射频(RF)通信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TiN材料因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工艺兼容性,可用作GaN基HEMT的栅极材料。采用ULVAC公司生产的NE-55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设备对Ti... 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在射频(RF)通信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TiN材料因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工艺兼容性,可用作GaN基HEMT的栅极材料。采用ULVAC公司生产的NE-55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设备对TiN材料进行了干法刻蚀工艺的研究。采用光刻胶作为刻蚀掩膜,Cl_(2)和BCl_(3)混合气体作为工艺气体,通过调整工艺参数,研究了ICP源功率、射频(RF)偏压功率、腔体压力、气体体积流量以及载台温度对TiN刻蚀速率和侧壁角度的影响。最后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了TiN刻蚀速率为333 nm/min,底部平整且侧壁角度为81°的栅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GaN)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 tin Cl2和BCl3混合气体 栅极结构 新能源汽车
原文传递
Structural Controls and Predictive Mapping of Tin, Niobium and Tantalum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o Darlé Stanniferous Granitoids;Contributions of Geostatistics
4
作者 Bah-Yero Liman Ngounouno Ismaïla +3 位作者 Mbowou Gbambié Isaac Bertrand Alpha Baster Kenfack Fokem André William Boroh Amadou Diguim Kepnamo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1期180-210,共31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persion of tin, niobium and tantalum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o Darlé granitoids was to produce prospecting guides through predictive maps of Sn, Nb and Ta in ... The aim of this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persion of tin, niobium and tantalum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o Darlé granitoids was to produce prospecting guides through predictive maps of Sn, Nb and Ta in the region. It was based on a database (in appendix) obtained after analysis of rock samples (greisens and quartz veins) collected in the field, using a 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XRF) spectrometer. Two approaches were used: 1) structural studies in the field using the directions of veins and fractures 2) the use of variographic map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geostatistic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al anisotropies. A joint synthesis of the modelling results shows that tin, tantalum and niobium mineralization at Mayo Darlé is concentrated along strike intervals N315E to N320E, with mineralization also occurring along strike N35E for high-grade Sn, medium-grade Ta and low-grade Nb. In short, mineral concentrations disperse progressively in space: positively from east to west for tantalum and niobium, and inversely for t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o Darlé tin NIOBIUM Tantalum GEOSTATISTICS MAPPING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Tin-Doped Hybri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5
作者 Bakary Coulibaly Abou Ahou Florentine Kokora +2 位作者 Desiré Meledje Boko Aka Bernabé Mari Soucase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3期687-706,共20页
Perovskites are a category of materials with a unique crystal structure that allows them to absorb sunlight efficiently. This efficiency is particularly high in the case of CH<sub>3</sub>NH<sub>3<... Perovskites are a category of materials with a unique crystal structure that allows them to absorb sunlight efficiently. This efficiency is particularly high in the case of CH<sub>3</sub>NH<sub>3</sub>Pb<sub>1-x</sub>Sn<sub>x</sub>I<sub>3</sub> mixed perovskites. The combination of lead (Pb) and tin (Sn) in this matrix provides a broad spectrum of sunlight absorption, enabling the generation of a larger voltage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d power. The primary objective in solar cell development is to maximize the conversion of sunlight into electricity. Mixed perovskites like CH<sub>3</sub>NH<sub>3</sub>Pb<sub>1-x</sub>Sn<sub>x</sub>I<sub>3</sub> have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his regard. Their tunable bandgap, courtesy of varying the Pb: Sn ratio, allow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unlight absorption. The result is solar cells that surpass many conventional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energy efficiency. Another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these mix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s their cost-effectiveness. They can be manufactured using solution-based processes, which are less expensive than the high-vacuum methods required for traditional silicon solar cells. While the prospects for mix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re undeniably promising,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toxicity of lead, a key component of these cells. Lead is known to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The aim of our work is to reduce or eliminate lead toxicity in the perovskite cell while maintaining its efficiency. Thus, in 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 we obtained following efficiencies of samples: CH<sub>3</sub>NH<sub>3</sub>PbI<sub>3</sub> (22.49%) CH<sub>3</sub>NH<sub>3</sub>Pb<sub>0.75</sub>Sn<sub>0.25</sub>I<sub>3</sub> (22.72%), CH<sub>3</sub>NH<sub>3</sub>Pb<sub>0.5</sub>Sn<sub>0.5</sub>I<sub>3</sub> (23.00%) CH<sub>3</sub>NH<sub>3</sub>Pb<sub>0.25</sub>Sn<sub>0.75</sub>I<sub>3</sub> (22.61%), CH<sub>3</sub>NH<sub>3</sub>SnI<sub>3</sub> (22.38%). Doping with 50% tin gives the highest result (23.00%). By replacing a fraction of the lead with tin, the research aims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the cells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high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challenge is to achieve a balance that does not compromise performance while reducing toxici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T Efficiency Lead/tin PEROVSKITE TOXICITY
下载PDF
TiN_(0.3)/AlN复合烧结界面扩散现象
6
作者 邹芹 孙俊绒 +1 位作者 李艳国 罗永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7-545,共9页
为研究TiN_(0.3)/AlN复合烧结体中两相界面区域的N原子的扩散现象,通过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出非化学计量比TiN_(0.3),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分层及复合烧结TiN_(0.3)/AlN复合材料,采用金相、XRD、SEM、EDS及TEM等分析表征TiN_(0.3)/Al... 为研究TiN_(0.3)/AlN复合烧结体中两相界面区域的N原子的扩散现象,通过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出非化学计量比TiN_(0.3),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分层及复合烧结TiN_(0.3)/AlN复合材料,采用金相、XRD、SEM、EDS及TEM等分析表征TiN_(0.3)/AlN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元素分布和组织形貌。结果表明:AlN中的N通过空位扩散机制向TiN_(0.3)中扩散,其扩散程度逐渐减弱;与AlN接触的TiN_(0.3)部分由于吸收了来自AlN中的N使成分接近正常比例的TiN,而远离界面处的部分则接近TiN_(0.3)的成分;在两相结合区域有宽度在1 nm以下的非晶层,其电子衍射斑点出现纵向伸长,产生共格,说明六方结构的AlN晶格向TiN晶格畸变,形成面心立方结构的TiN_(0.3)/A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AlN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 界面扩散 共格
下载PDF
掺铜TiN涂层和离子液复合润滑体系对铜/铜摩擦副载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吴浩 夏延秋 +1 位作者 吴礼宁 林飞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2,共7页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TiN及其掺杂原子分数10%和12%铜的涂层,用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OMImNTf_(2))和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C_(12)MImNTf_(2))2种离子液作为润滑剂,研究了涂...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TiN及其掺杂原子分数10%和12%铜的涂层,用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OMImNTf_(2))和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C_(12)MImNTf_(2))2种离子液作为润滑剂,研究了涂层与离子液组成的复合润滑体系对不同电压(0.5,1 V)下铜/铜摩擦副的载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压相同条件下,TiN涂层与OMImNTf_(2)复合润滑体系具有较好的协同润滑效果,TiN涂层与C_(12)MImNTf_(2)复合润滑体系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在掺铜TiN涂层和2种离子液复合润滑体系下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和接触电阻差别很小。当电压由0.5 V增大到1 V时,在TiN涂层、掺杂原子分数10%铜的TiN涂层与C_(12)MImNTf_(2)组成的复合润滑体系下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更稳定。掺杂原子分数12%铜的TiN涂层的摩擦副具有最小的摩擦因数和接触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涂层 掺铜 离子液 载流摩擦 铜/铜摩擦副
下载PDF
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TiN析出的热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盛捷 魏佳富 +3 位作者 孟亚惠 李玉峰 马国财 喇培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非金属夹杂的数量和尺寸控制对钢铁的加工性能与使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本凝固理论对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TiN的析出条件进行数值求解,从理论上研究了TiN的热力学、动力学形成条件与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钢液中无TiN析出,凝固过... 非金属夹杂的数量和尺寸控制对钢铁的加工性能与使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本凝固理论对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TiN的析出条件进行数值求解,从理论上研究了TiN的热力学、动力学形成条件与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钢液中无TiN析出,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发生溶质偏析富集,促使TiN在固相率f_(s)为0.15时开始析出.析出的TiN尺寸受钢液中Ti、N元素初始含量与凝固冷却速率的影响,降低Ti、N初始含量,提升凝固冷却速率均可减小TiN半径,Ti,N元素含量对TiN尺寸影响更加敏感,可通过降低钢液中N元素初始含量延迟凝固过程中TiN夹杂物的析出.实际生产中可调控钢液中Ti的添加量,使得TiN的数量与尺寸分布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 tin析出 固相率 冷却速率 钛氮浓度积
下载PDF
光栅阀角度对电弧离子镀TiN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赵彦辉 杨文进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459-463,470,共6页
通过调整光栅阀角度开展对电弧离子镀TiN薄膜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栅阀角度对TiN薄膜的择优取向无明显影响,薄膜均以TiN(200)面择优取向为主;随着光栅阀角度的增加,TiN薄膜中N与Ti原子比均呈欠化学计量比,且先增加而... 通过调整光栅阀角度开展对电弧离子镀TiN薄膜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栅阀角度对TiN薄膜的择优取向无明显影响,薄膜均以TiN(200)面择优取向为主;随着光栅阀角度的增加,TiN薄膜中N与Ti原子比均呈欠化学计量比,且先增加而后降低,在光栅阀角度为10°时N与Ti原子比最高;TiN薄膜表面粗糙度随着光栅阀角度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在光栅阀角度为10°时,TiN薄膜呈现出最高硬度和最低磨损率,具有最佳力学和耐磨性能。在电弧离子镀真空镀膜过程中,光栅阀角度通过影响气体流量进而影响薄膜性能,但对于TiN薄膜结构无明显影响,只有选择合适的光栅阀角度才能有助于薄膜综合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离子镀 光栅阀角度 tin薄膜 硬度 耐磨性能
下载PDF
含钛焊丝钢中TiN析出的热力学分析
10
作者 杜亚伟 张振申 +2 位作者 王庆彬 刘松 郭秋实 《河南冶金》 2023年第4期11-13,共3页
对含钛焊丝钢中TiN析出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钢中氮含量在0.0080%以下,钛含量在0.050%~0.100%范围内,液相线1517.3℃以上不会析出TiN;该钢种目标钛含量0.070%~0.080%范围内,在其固相线1456.6℃以下弥散析出细小TiN,须满足... 对含钛焊丝钢中TiN析出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钢中氮含量在0.0080%以下,钛含量在0.050%~0.100%范围内,液相线1517.3℃以上不会析出TiN;该钢种目标钛含量0.070%~0.080%范围内,在其固相线1456.6℃以下弥散析出细小TiN,须满足钛、氮浓度积小于3.7203×10^(-4),此时钢中氮含量控制在小于0.0050%的水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丝用钢 tin 析出 热力学计算
下载PDF
Dissolution of TiO_(2) and TiN inclusions in CaO–SiO_(2)–B_(2)O_(3)-based fluorine-free mold flux
11
作者 Dawei Cai Li Zhang +2 位作者 Wanlin Wang Lei Zhang Il Soh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740-1747,共8页
Mold flux serves the crucial metallurgical function of absorbing inclusions, directly impacting the smoothness of the cast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cast slab quality. In this study,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 and mecha... Mold flux serves the crucial metallurgical function of absorbing inclusions, directly impacting the smoothness of the cast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cast slab quality. In this study,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Ti O_(2)and Ti N inclusions in molten Ca O–Si O_(2)–B_(2)O_(3)-based fluorine-free mold flux were explored by in situ single hot thermocouple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 O_(2) inclusions are effectively dissolved by the molten slag within 76 s, during which the original octahedral [Ti O_(6)]^(8-)structures are destroyed and convert to the networker tetrahedral [Ti O_(4)]^(4-)structures. However, the dissolution rate is much lower for Ti N inclusions than for Ti O_(2)inclusion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Ti N particles need to be oxidized and then dissolved in the molten slag to form tetrahedral [Ti O4]4-and octahedral [Ti O_(6)]^(8-)structures during the Ti N inclusion dissolution process,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N_(2)gas. Moreover, Ca Ti O_(3)crystals tend to nucleate and grow on bubble surfaces with sufficient octahedral [Ti O_(6)]^(8-)structures and Ca^(2+)ions,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the molten slag being in a solid–liquid mixed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inclusion tin inclusion mold flux fluorine-free continuous casting
下载PDF
溅射技术对TiN涂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谷佳宾 李建勇 +2 位作者 李刘合 金杰 张海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169,188,共11页
目的沉积条件对TiN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溅射技术又决定了涂层的沉积条件,探究不同溅射技术对TiN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提高TiN涂层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方法采用不同的溅射技术(dcMS、Hi... 目的沉积条件对TiN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溅射技术又决定了涂层的沉积条件,探究不同溅射技术对TiN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提高TiN涂层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方法采用不同的溅射技术(dcMS、HiPMS、Hybrid)在M2高速钢表面沉积TiN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sin2ψ法、纳米压痕仪、洛氏压痕法、划痕法和CSM球盘式摩擦试验机分别测试了TiN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沉积速率、残余应力、纳米硬度、膜基结合力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结果不同溅射技术制备的TiN涂层均为柱状晶结构和TiN(111)择优取向。HiPIMS-TiN涂层具有最高的纳米硬度(29.7 GPa)和最低的膜基结合力(HF2),而Hybrid-TiN涂层呈现出最小的残余应力、高沉积速率和高膜基结合力,其膜基结合力达到HF1级,临界载荷(Lc2)达到82.5 N。不同溅射技术制备的TiN涂层的摩擦因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500℃时,TiN涂层的摩擦因数约为0.53。TiN涂层的磨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温度下,Hybrid-TiN涂层均呈现出最低的磨损率。结论溅射技术对TiN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Hybrid-TiN涂层呈现出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HYBRID tin涂层 微观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基于GRID-TIN方法的露天煤矿地表模型的仿真研究
13
作者 李洋 李柯 李渊 《煤》 2023年第10期26-28,83,共4页
露天矿地表具有独特的表面形态特征,现有DEM难以对其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准确描述,无法满足露天矿地表地形数值模拟模型的需求。为此,以露天煤矿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基于GRID-TIN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构建出露天矿地表数值模拟模型;用MATLAB... 露天矿地表具有独特的表面形态特征,现有DEM难以对其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准确描述,无法满足露天矿地表地形数值模拟模型的需求。为此,以露天煤矿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基于GRID-TIN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构建出露天矿地表数值模拟模型;用MATLAB、SOLIDWORKS等软件,对煤矿进行三维真实地形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形成地形实体,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三维地质建模 GRID-tin
下载PDF
铸造Al-S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TiN薄膜的耐磨性能
14
作者 谭银元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2-24,28,共4页
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对铸造Al-S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TiN薄膜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镀有TiN薄膜的铸造Al-Si合金具有比未镀膜铸造Al-Si合金更优异的耐磨性。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未镀膜试样表面由于发生磨粒磨损,在磨损过程中出... 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对铸造Al-S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TiN薄膜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镀有TiN薄膜的铸造Al-Si合金具有比未镀膜铸造Al-Si合金更优异的耐磨性。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未镀膜试样表面由于发生磨粒磨损,在磨损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微观切削现象;TiN涂层表面以粘着磨损为主,其磨痕存在剥落,并且随着磨损时间的延长,磨损机制由粘着磨损转为磨粒磨损,未镀膜试样的磨痕宽度几乎是TiN磨痕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Al-Si合金 表面 气相沉积 tin薄膜 耐磨性能 tin Coating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磨痕 镀膜 离子镀技术 微观切削 试样 磨损时间 磨损机制 磨损过程 tin涂层 现象 条件
下载PDF
TiN、Ti插入层对ITO与GaN欧姆接触性能影响的研究
15
作者 孟文利 张育民 +2 位作者 孙远航 王建峰 徐科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9-1616,共8页
透明半导体铟锡氧化物(ITO)作为电极能够降低光导开关电极边缘电流集聚效应和提高脉冲激光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在ITO与GaN界面之间分别插入10 nm的Ti与TiN,研究Ti、TiN对ITO与GaN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I-V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 透明半导体铟锡氧化物(ITO)作为电极能够降低光导开关电极边缘电流集聚效应和提高脉冲激光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在ITO与GaN界面之间分别插入10 nm的Ti与TiN,研究Ti、TiN对ITO与GaN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I-V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插入TiN的光导开关一直保持欧姆接触特性,而插入Ti的光导开关由欧姆接触转变为肖特基接触。通过TEM测试发现,当以Ti作为插入层时,ITO通过插入层向插入层与GaN的界面扩散,在接触界面形成Ti的氧化物及空洞。透射光谱显示,不同退火温度下插入Ti层的透过率均低于38.3%,而以TiN作为插入层时透过率为38.8%~55.0%。因此含有TiN的光导开关具有更稳定的电学性能和更高的透过率,这为GaN光导开关在高温高功率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光导开关 ITO TI tin 欧姆接触
下载PDF
一种面向离散高程点的高效TIN生长改进算法
16
作者 谭笑 朱博 +2 位作者 王晋扬 李鹏飞 李厚朴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0,共6页
TIN是数字高程模型的一种表示模型,为满足由大规模离散高程点数据高效生成TIN的构网需求,提出了一种生成TIN的优化算法。首先,采用局部优化、排除冗余数据及构建凸闭包等方法对传统的生长算法进行初步优化;然后,在初始基线基础上运用Del... TIN是数字高程模型的一种表示模型,为满足由大规模离散高程点数据高效生成TIN的构网需求,提出了一种生成TIN的优化算法。首先,采用局部优化、排除冗余数据及构建凸闭包等方法对传统的生长算法进行初步优化;然后,在初始基线基础上运用Delaunay法则确定搜寻扩展点算法为余弦算法,通过Python和C++混合编程,增加算法的稳定性,提高三角网的生成效率。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处理大范围、大比例尺电子海图高程点数据,生成三维数字高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生长算法 数字高程模型 混合编程
下载PDF
基于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的茶碱表面增强拉曼检测
17
作者 张晓琳 张帆 +6 位作者 刘艳坤 王志武 李波 吴振刚 魏颖娜 魏恒勇 李景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42-1451,共10页
以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活性基底,对茶碱进行SERS检测,探讨了基于该复合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法制备了氮化钛纳米管阵列,随后通... 以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活性基底,对茶碱进行SERS检测,探讨了基于该复合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法制备了氮化钛纳米管阵列,随后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TiN-Ag复合基底,并在其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MOF)包覆层得到MOF@TiN-Ag复合基底,将茶碱与银溶胶混合后滴加在该复合基底上进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表明,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中存在面心立方晶型TiN、金属单质Ag和MOF钴基3种物相;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iN纳米管排列整齐,Ag纳米结构呈树枝状均匀分散在其表面;作为隔绝层的MOF粒子形状规整,覆盖在TiN-Ag表面;银溶胶纳米粒子呈圆球状分布在MOF@TiN-Ag复合基底表面。由于银纳米粒子与TiN-Ag复合基底可发生协同增强作用,加之MOF的富集特性,使得该复合基底具有优异的SERS性能,其对茶碱溶液的SERS检出限为1×10^(-5) mol/L,检测性能良好。所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拓宽了SERS在药物检测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Ag 金属有机框架(MOF) 银溶胶 茶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下载PDF
顾及形态差异的TIN-DDM地形复杂度度量方法
18
作者 季宏超 董箭 +2 位作者 李树军 张志强 唐露露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0-1021,共12页
地形复杂度是海底地形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参数,合理构建TCI计算模型是实现度量DDM表面地形形态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TIN-DDM地形复杂度度量方法所建立的TCI计算模型,均无法较好地以采样点TCI值比较的方式反映出其所在不同地... 地形复杂度是海底地形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参数,合理构建TCI计算模型是实现度量DDM表面地形形态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TIN-DDM地形复杂度度量方法所建立的TCI计算模型,均无法较好地以采样点TCI值比较的方式反映出其所在不同地形单元间形态变化特征的差异。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充分顾及形态差异的TIN-DDM地形复杂度度量方法。该方法在分析滚动球变换原理的基础上,阐明了TIN-DDM在滚动球变换过程中采样点的深度变化与其TCI的关联性,分析了最佳滚动球半径的选取原则,构建了采样点TCI计算模型并进行优化处理,最后通过TCI内插复杂场的方式实现了TIN-DDM地形复杂度的有效度量。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地形复杂度度量效果,所构建的TCI计算模型可较好区分采样点所表达局部地形形态的差异,且相对于对比方法,依据本文方法TCI重构的DDM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复杂度 TCI计算模型 tin-DDM 滚动球变换 复杂场 DDM重构
下载PDF
兼顾地形形态与特征的非航海TIN-DDM自动综合算法
19
作者 季宏超 董箭 +2 位作者 李树军 张志强 魏源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41,共13页
针对当前非航海TIN-DDM自动综合算法无法充分顾及海底地形形态识别的准确性及海底地形特征维护的充分性等问题,本文在分析TIN-DDM滚动球变换概念的基础上,将地形形态识别范围的概念引入TIN-DDM采样点地形类型与滚动球半径的关联模型,通... 针对当前非航海TIN-DDM自动综合算法无法充分顾及海底地形形态识别的准确性及海底地形特征维护的充分性等问题,本文在分析TIN-DDM滚动球变换概念的基础上,将地形形态识别范围的概念引入TIN-DDM采样点地形类型与滚动球半径的关联模型,通过微观(宏观)尺度下采样点地形类型的定量识别及量化评估,提出了一种兼顾地形形态与特征维护的非航海TIN-DDM自动综合算法。首先,将局部Delaunay影响域应用于采样点地形形态识别的范围约束,建立了面向微观地形的地形类型与滚动球半径关联模型;然后,通过分析临界滚动球半径数值变化规律对采样点进行了宏观尺度上的地形类型划分,建立了面向宏观地形的地形类型与临界滚动球半径的关联模型;最后,以临界滚动球半径为关联纽带,论证了采样点地形类型判定与地形形态连续尺度表达的相关性,设计了面向海底地形形态识别的采样点地形特征定量评价指标,建立了依采样点评价指标的TIN-DDM自动综合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识别海底地形形态的基础上有效维护海底地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航海tin-DDM 滚动球变换 地形形态 地形特征 评价指标 自动综合
下载PDF
等离子反应合成Ni60B-TiN梯度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20
作者 王雨馨 董艳春 +5 位作者 姜洁 刘佳宁 田芸 陈景柏 杨勇 何继宁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46,171,共10页
目的 获得一种既具有一定厚度又能保持优异性能的厚涂层,期望广泛用于机械设备零件的表面强化以及再制造。方法 采用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2CrMo钢基材上制备不同Ti N含量的Ni60B-TiN复合涂层并对比其组织和性能,选取最优成分含量作为... 目的 获得一种既具有一定厚度又能保持优异性能的厚涂层,期望广泛用于机械设备零件的表面强化以及再制造。方法 采用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2CrMo钢基材上制备不同Ti N含量的Ni60B-TiN复合涂层并对比其组织和性能,选取最优成分含量作为梯度涂层的工作层,从而确定成分梯度范围,并对梯度化设计的Ni60B-TiN梯度涂层与复合涂层进行了性能对比。利用XRD、SEM、EDS分析涂层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形貌,观察涂层磨损形貌,分析磨损行为。利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测量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采用三点弯曲试验和黏结试样拉伸法测量涂层的弹性模量和结合强度。结果 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的Ni60B-TiN涂层组织致密,没有未熔颗粒的存在,仅存在少量孔隙,涂层主要由Ni基合金相(γ-Ni、Cr_(1.12)Ni_(2.88)、FeNi_(3))和Ti N相组成。30%TiN含量的涂层具有最佳的组织均匀性、最小的磨损痕迹宽度和磨损体积(0.68 mm^(3)),耐磨性能最好,选其作为梯度涂层的工作层最佳。梯度化设计后的涂层应力得到有效缓解,弹性模量显著提高(72 GPa),结合强度较复合涂层高约1.7倍,提高了涂层的耐磨减摩性能。结论 采用成分梯度化设计可以获得较复合涂层更高弹性模量、结合强度和耐磨性的厚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等离子喷涂 Ni60B-tin 复合涂层 成分梯度涂层 组织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