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TES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Applications 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Sweden
1
作者 Olof Andersson Jonas Ekkestubbe Anna Ekdah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4期669-678,共10页
The market for shallow geothermal solutions has been continuously growing in Sweden and is recognized as a cost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sound way for space heating. In later years, UTES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 The market for shallow geothermal solutions has been continuously growing in Sweden and is recognized as a cost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sound way for space heating. In later years, UTES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have become fTequently installed for comb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of commercial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After 20 years, oper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se systems are proved to be energy efficient, technically safe and profitabl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istics of UTES applications are given as well as market trends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The goal is to encourage designers and installers in other counties to use this promis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storag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s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下载PDF
废弃矿地下空间储能方案及性能
2
作者 卜宪标 王一鸣 +5 位作者 刘石 杨毅 陈洪年 李华山 舒杰 王令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155,共11页
为高效利用废弃煤矿地下空间,提出了废弃矿地下巷道储存热能和电能的方案。基于气水互驱原理并利用沉降区人工湖,提出了定压压缩空气储能的新思路以高效利用地下空间并提高储能性能,构建了废弃地下巷道储热、抽水蓄能、定容和定压压缩... 为高效利用废弃煤矿地下空间,提出了废弃矿地下巷道储存热能和电能的方案。基于气水互驱原理并利用沉降区人工湖,提出了定压压缩空气储能的新思路以高效利用地下空间并提高储能性能,构建了废弃地下巷道储热、抽水蓄能、定容和定压压缩空气储能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储热和储电性能,对比了储能密度和能量回收效率,探索了定压压缩空气储能的高值化利用方式。结果表明:①地下巷道储热可解决太阳能光热的不稳定性和跨季节储存难题,热回收效率大于98%,储能密度为653.42 kJ/(m^(3)·d^(-1)),折算电能为0.18 kW·h/(m^(3)·d^(-1));②地下巷道抽水蓄能、定容和定压压缩空气储能的能量回收效率和储能密度分别为70.56%、57.76%、67.64%和1.14、2.25、5.56 kW·h/(m^(3)·d^(-1)),因残余气少,储释能过程总压比和膨胀比不变,定压压缩空气储能性能优异;③通过地上发电地下储能,可将废弃矿场打造为集发电储电和冷热淡冰联产于一体的新能源供应中心。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矿地下空间储能工程提供决策依据,为可再生能源配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储能 废弃矿地下空间 废弃矿储热 压缩空气储能 定压压缩空气储能
下载PDF
地下冷热储能系统热力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邬小波 欧阳鑫南 过增元 《暖通空调》 2023年第1期34-42,71,共10页
从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角度,分析了地下冷热储能系统的特性,并与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比较。地下冷热储能系统主要是被动供冷或供热,具有更高的能效。因此,需要提高储存能量的品质以达到被动利用的水平,并采用合适的末端放宽用户侧对能源品... 从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角度,分析了地下冷热储能系统的特性,并与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比较。地下冷热储能系统主要是被动供冷或供热,具有更高的能效。因此,需要提高储存能量的品质以达到被动利用的水平,并采用合适的末端放宽用户侧对能源品质的要求,以达到提高储能效率和能源利用率的目的。而构置地下冷热储能过程的冷热分层或分区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储能过程的能源品质,同时也强化了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能 含水层储能 岩土储能 地源热泵 能效 热力分析
下载PDF
地下储能容量规模与季节性优势分析
4
作者 刘铮 欧阳鑫南 陈永安 《电力勘测设计》 2023年第12期23-28,共6页
介绍几种典型的地下储能技术,针对地下储能的储存总量、热损失率与热回收率等问题进行论证与评价,并对地下储能与其他典型储能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地下储能拥有容量大、占地少、应用广等优点,在季节性储能领域具备经济环保效益及市... 介绍几种典型的地下储能技术,针对地下储能的储存总量、热损失率与热回收率等问题进行论证与评价,并对地下储能与其他典型储能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地下储能拥有容量大、占地少、应用广等优点,在季节性储能领域具备经济环保效益及市场潜力,地下储能技术既能结合其他多种能源形式实现多能互补,也可作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必要补充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能 储存总量 热损失率 热回收率 季节性储能
下载PDF
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地下蓄热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崔俊奎 赵军 +2 位作者 李新国 曲航 韩敏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20-926,共7页
研究了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系统(GCHPSS)土壤蓄热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编写VB程序对地下埋管土壤蓄热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单U型竖直埋管蓄热时,土壤日蓄热量、热作用半径和平均蓄热率在初始阶段急剧变化,然后缓慢减小并最后趋于稳... 研究了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系统(GCHPSS)土壤蓄热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编写VB程序对地下埋管土壤蓄热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单U型竖直埋管蓄热时,土壤日蓄热量、热作用半径和平均蓄热率在初始阶段急剧变化,然后缓慢减小并最后趋于稳定,蓄热量也趋于平衡。当管群蓄热时,蓄热系统运行1个循环周期(1a)后,土壤的温度场基本上可以恢复平衡,恢复后较蓄热开始时升高0.5~1.0℃。通过对不同地区3种典型土壤的蓄热进行比较,得出粘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长期储能介质。同时,地下埋管土壤蓄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为GCHPSS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节蓄热 地源热泵 地下蓄热 埋管换热器 土壤温度场分布
下载PDF
岩土含湿特性对传热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蓬辉 张东海 +1 位作者 周国庆 王义江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地层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考虑岩土含湿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岩土体的传热模型,着重分析了在瞬时热源作用下,地下湿岩土温度场的演化规律,旨在研究岩土含湿率对其传热特性的影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地层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考虑岩土含湿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岩土体的传热模型,着重分析了在瞬时热源作用下,地下湿岩土温度场的演化规律,旨在研究岩土含湿率对其传热特性的影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在岩土体临界含湿范围内,岩土含湿率越大,其热传导能力越强,岩土热响应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地层中热量的存储和释放。该理论模型及研究结果为地下岩土储能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储能 湿岩土 传热
下载PDF
能量地下蓄存及其传热效能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高青 李明 +4 位作者 江彦 于鸣 乔广 玄哲浩 白钟贤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6-221,共6页
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化和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和实现能源的实时补充。着重论述地下蓄能技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研究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对蓄能的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蓄能改变地下蓄能体的能位... 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化和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和实现能源的实时补充。着重论述地下蓄能技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研究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对蓄能的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蓄能改变地下蓄能体的能位,并表现为蓄能体温度和分布的变化,这种变化随时间而改变。建议进一步开展完善地下蓄能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地下蓄能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 地下传热 实验研究 模拟计算
下载PDF
地下蓄能及其对地热泵系统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高青 JD Spitler +2 位作者 李明 于鸣 乔广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7-501,共5页
着重论述了地下蓄能(UTES)技术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传热机理的研究,复杂地下环境下不稳定传热的特性以及UTES系统的控制策略等。通过地源热泵系统的竖直钻井中传热的实验和模拟计算,对蓄能的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 着重论述了地下蓄能(UTES)技术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传热机理的研究,复杂地下环境下不稳定传热的特性以及UTES系统的控制策略等。通过地源热泵系统的竖直钻井中传热的实验和模拟计算,对蓄能的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蓄能改变地下蓄能体的能位,并表现为蓄能体温度和分布的变化,这种变化随时间而改变。建议通过模型分析结合实验研究来进一步完善地下蓄能研究工作,推动中国地下蓄能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地下蓄能 传热分析 地热泵系统
下载PDF
地下蓄能体多孔介质传热及其热湿迁移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明 高青 +2 位作者 江彦 于鸣 马纯强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8-313,共6页
蓄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和高效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能量通过短期或长期蓄存,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和实现能源的实时补充。地下蓄能过程是一个受岩土特征影响的复杂多变的传热过程。着重论述地下蓄能技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研究问题,并通过... 蓄能技术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和高效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能量通过短期或长期蓄存,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和实现能源的实时补充。地下蓄能过程是一个受岩土特征影响的复杂多变的传热过程。着重论述地下蓄能技术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研究问题,并通过模型分析和模拟计算对多孔特征下蓄能体传热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考察了几种典型工况下的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蓄能 传热分析 多孔性 模拟计算
下载PDF
地下蓄能热扩散和传输的能流通量描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彦 高青 +3 位作者 李明 马纯强 刘研 黄勇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2-1145,共4页
通过对地下蓄能系统能量输入、存储和输出过程中的能量传输问题的研究,提出地下岩土蓄能能流通量的概念。通过衡量蓄存能量的扩散传输程度,定量分析判断地下蓄能过程的能流效应,为控制扩散提供了衡量参数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 通过对地下蓄能系统能量输入、存储和输出过程中的能量传输问题的研究,提出地下岩土蓄能能流通量的概念。通过衡量蓄存能量的扩散传输程度,定量分析判断地下蓄能过程的能流效应,为控制扩散提供了衡量参数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排列竖孔地下换热器群布置形式的能流问题以比较它们在保存土壤蓄能期间能流强度的差别。研究发现,孔群布置决定地下温度场形态,该温度场形态对能量输入、输出及蓄存的自由扩散传输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工程 地下蓄能 能流通量 扩散 传输
下载PDF
太阳能季节性地下水池蓄热供热系统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时聪 姜益强 姚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5,共6页
分析了太阳能季节性地下水池蓄热供热系统的运行原理,建立了蓄热水池的数学模型,以哈尔滨一栋采用该供热模式的别墅建筑为实例,以满足太阳能保证率为目标、地下水池中水温为约束,通过改变集热器面积和地下水池的体积及其他相关参数,模... 分析了太阳能季节性地下水池蓄热供热系统的运行原理,建立了蓄热水池的数学模型,以哈尔滨一栋采用该供热模式的别墅建筑为实例,以满足太阳能保证率为目标、地下水池中水温为约束,通过改变集热器面积和地下水池的体积及其他相关参数,模拟计算得到太阳集热器面积和地下水池半径的最佳匹配、系统集热量与热损失量和水温与集热效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 季节性蓄热 地下水池 模拟
下载PDF
岩土蓄能周期负荷能流控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青 王丽华 +1 位作者 江彦 李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45-2151,共7页
针对地下蓄能动态控制能流特性与能量保持作用开展研究,在建立大型热源群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岩土蓄能负荷周期动态控制温变特性和能流特征。通过分析平均温升和最高温度的温变规律以及能量传输能力和边界热流密度可知,地下蓄能负荷... 针对地下蓄能动态控制能流特性与能量保持作用开展研究,在建立大型热源群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岩土蓄能负荷周期动态控制温变特性和能流特征。通过分析平均温升和最高温度的温变规律以及能量传输能力和边界热流密度可知,地下蓄能负荷分配的温位幅值分布、间歇周期和循环间断周期等不但对蓄能加热期具有明显作用,对于蓄能后保持期的能量扩散也将有一定影响,通过可控性扩散传输,可达到促进蓄能和抑制所蓄能量流失的目的。其中,昼夜性间歇比全日性间歇蓄能更有效,短间歇蓄能周期更加有利。研究结果表明,负荷动态性控制选择,将有利于寻求最佳的蓄能综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工程 地下蓄能 动态控制 能量传输 热流密度
原文传递
地下蓄能间歇时序影响与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青 王丽华 +1 位作者 江彦 李明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5-1570,共6页
在建立大型热源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蓄能负荷周期的控制方式,探索了间歇时序与动态蓄能方式对地下蓄能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地下蓄能负荷分配的温位幅值分布、间歇周期和循环间断周期等所形成的动态温度场不但在蓄能加热期对蓄... 在建立大型热源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蓄能负荷周期的控制方式,探索了间歇时序与动态蓄能方式对地下蓄能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地下蓄能负荷分配的温位幅值分布、间歇周期和循环间断周期等所形成的动态温度场不但在蓄能加热期对蓄能具有明显作用,对于蓄热结束后能量保持期的能量扩散程度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可控性扩散传输,达到促进蓄能和抑制所蓄能量流失的目的。其中,昼夜性间歇比全日性间歇蓄能方式对能量蓄存更有效,短间歇周期对蓄能过程中的蓄存能量、平均温升和最高温度等更加有利。因此,通过间断性控制及合理的热源温位分布,有利于主动控制蓄存能量的传输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工程 地下蓄能技术 间歇时序 温变特性 能量传输
下载PDF
地下岩土蓄能过程控制模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青 李明 +2 位作者 马纯强 江彦 于鸣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3-597,共5页
通过均置模式、内聚模式、间歇模式和热屏模式等四种典型模式的温变特性和温度场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对其传热特性和蓄能效能进行分析。提出了温度场形态重整控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热源负荷调控,分析蓄能体能位温度变化、分布规律、... 通过均置模式、内聚模式、间歇模式和热屏模式等四种典型模式的温变特性和温度场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对其传热特性和蓄能效能进行分析。提出了温度场形态重整控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热源负荷调控,分析蓄能体能位温度变化、分布规律、时间特性和蓄能效能等。建立了温度场形态主动控制新理念,并提出了热屏概念,为实现地下蓄能最佳效率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地下蓄能 控制模式 温变特性 温度场形态重整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路径及源于自然的碳中和热能解决方案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扬 王赫阳 +1 位作者 王永真 赵军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11期5-14,共10页
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为世界科学界的共识。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碳替代、碳减排、碳循环、碳封存将是4个最主要的技术路径。为细化不同技术的碳中和贡献度,针对国际组织Pro... 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为世界科学界的共识。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碳替代、碳减排、碳循环、碳封存将是4个最主要的技术路径。为细化不同技术的碳中和贡献度,针对国际组织Project Drawdown给出的76种具体减碳技术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碳减排相关技术将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行为改变将比技术进步产生更大的影响;与自然和热能相关技术的减碳潜力占比分别达到45.9%和35.5%。基于自然在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丰富的自然热能资源,提出了源于自然的碳中和热能解决方案,并以利用地下储热为例分析了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循环 碳封存 自然热能 地下储热 卡诺电池
下载PDF
渗流对地下换热器能量动态蓄存控制的影响
16
作者 江彦 高青 +1 位作者 李明 王丽华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9-1184,共6页
针对地下水渗流旺盛地区的地下蓄能,提出全新的偏置加载控制模式。利用负荷量和温位的双重控制,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地下蓄能的传热效率,提升蓄能区域的能量保持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在输入能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偏置梯级加载控制比环式梯... 针对地下水渗流旺盛地区的地下蓄能,提出全新的偏置加载控制模式。利用负荷量和温位的双重控制,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地下蓄能的传热效率,提升蓄能区域的能量保持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在输入能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偏置梯级加载控制比环式梯级加载控制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蓄能能力和保持潜力。对偏置式动态间歇蓄能方式的研究发现,短间歇蓄能方式在蓄能数量、平均温升和最高温度方面都比长间歇蓄能方式更有利于能量在埋管区域的蓄存、扩散和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工程 地能利用 地下蓄能 地下水渗流 动态控制 偏置负荷
下载PDF
岩土地质结构热物性对地下蓄能影响分析
17
作者 马纯强 高青 李明 《节能技术》 CAS 2015年第4期308-312,共5页
为了提升地下蓄热能力,探讨不同岩土地质结构材料对地下蓄能效果的影响。采用地下换热器群的多热源传热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地下岩土地质结构热物性参数对地下蓄能岩土温变性和温度分布状态变化的影响,明确有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敏感度... 为了提升地下蓄热能力,探讨不同岩土地质结构材料对地下蓄能效果的影响。采用地下换热器群的多热源传热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地下岩土地质结构热物性参数对地下蓄能岩土温变性和温度分布状态变化的影响,明确有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敏感度。结果表明地下岩土蓄能体的导热系数和体积比热对地下蓄能效果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分别决定了蓄入周期内能量的扩散能力和存储能力。研究结果还表明,热物性对蓄能的能量品位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且,由于其明显的影响程度,导致热物性参数偏差将对地下换热器系统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土热物性 地下蓄能 蓄能体导热 传热计算
下载PDF
新型地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性能规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德厚 周学志 +2 位作者 徐玉杰 左志涛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68-1776,共9页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本文将水箱储热和地埋管储热相结合,组成新型跨季...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本文将水箱储热和地埋管储热相结合,组成新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建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复合储热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释热质量流量、储热体模匹配、地埋管数量和层间距以及土壤热导率等参数对储热体温度、储/释热量、储/释热功率和热量损失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释热质量流量的增加,系统效率也逐渐增加;储热体规模匹配α值增加,系统效率随之上升,但水箱体积占比的提高,会导致热量损失增大,故储热体规模匹配需综合考虑,既要能达到较高的系统效率,获得较大的储/释热功率,又需尽量减少投资成本,同时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地埋管数量,有利于增加储/释热量,提升系统效率;地埋管层间距的增大,增加了储热体土壤体积,从而降低了储热温度,不利于释热的进行,导致系统效率降低;土壤热导率的增加,强化了土壤间热量传递,地埋管储热功率增加,储热峰值温度也因此提高,然而热量散失也加快,释热功率显著降低,导致系统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热 跨季节储热 复合储热 地埋管储热 水箱储热 TRNSYS
下载PDF
新型地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热量损失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德厚 周学志 +4 位作者 徐玉杰 令狐友强 左志涛 齐子姝 陈海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983-5990,共8页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该文将水箱储热(hot water energystorage,HW...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该文将水箱储热(hot water energystorage,HWES)和地埋管储热(boreholethermal energy storage,BTES)方式相结合,建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研究该复合储热系统的储释热温度和储释热量变化规律,揭示系统热量损失机理。结果表明:复合储热模式的储热量和释热量均大于水箱储热模式和地埋管储热模式,其储热量随着运行年限的增长而逐渐降低,释热量则随着运行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对比3种不同储热模式的土壤平均温度,得出地埋管储热模式最高,水箱储热模式最低,复合储热模式居于两者中间;此外,研究发现,复合储热模式的热量损失主要来自上边界,系统运行至第五年上边界的热量损失占比高达42.2%,因此需要对复合储热模式上边界进行有效保温,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复合储热系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热 跨季节储热 复合储热 地埋管储热 水箱储热 TRNSYS
原文传递
地下储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媛媛 叶灿滔 +4 位作者 龚宇烈 马玖辰 黄永辉 赵军 庞忠和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11期49-57,共9页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行业相互协调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储能相结合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其跨季节地下储能,尤其是地下含水层储能(ATES),从理论研究转为...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行业相互协调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储能相结合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其跨季节地下储能,尤其是地下含水层储能(ATES),从理论研究转为工程应用成为亟待攻克的难点。综述了地下储能方式及其原理,分析了地下ATES系统在数值模拟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刻剖析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一步对比了地下ATES系统热工性能和经济环保效益评价标准,展望了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ATES相结合的未来,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能 含水层储能 跨季节 性能评价 可再生能源 碳中和 供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