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under Spilling Breaking Wave Actions in Silty Coast 被引量:5
1
作者 夏云峰 徐华 +2 位作者 陈中 吴道文 张世钊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1年第4期565-575,共11页
In this paper, flume experiments are focused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urf zone. According to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alance principle of sediment-laden flow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energy dissi... In this paper, flume experiments are focused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urf zone. According to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alance principle of sediment-laden flow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energy dissipation of spilling breaking wave and hydraulic jump, formulas are proposed to predict time averag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under both non-breaking and breaking waves. Assuming that the sedim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which is related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water depth, formulas are proposed to predict close-to-b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under spilling breaking waves, and the prediction show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y sand breaking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Sai-hua HUANG Zhi-lin SUN +1 位作者 Dan XU Shan-shan XI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560-1566,共7页
A simple formula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 suspended load concentration in a 2D steady turbulent flow. The proposed formula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well-known Rouse formula where sedimen... A simple formula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 suspended load concentration in a 2D steady turbulent flow. The proposed formula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well-known Rouse formula wher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has an infinitely large value at the channel bottom and a zero value at the water surface. Based on this formula and the logarithmic ve- locity profile, a theoretical elementary function for the transport rate of a suspended load is developed. This equation improves the Einstein equation in which the unit-width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 must be solved by numerical integration and a contra- diction between the lower limit of the integral and that of velocity distribution ex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suspended load sediment discharge
下载PDF
Sediment-copper distributions in hyper-concentrated turbulent solid-liquid system
3
作者 YANG Jun NI Jin-r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23-127,共5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 special problem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for sediment and copper in hyper-concentrated turbulent solid-liquid system tha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low-concentrated turbulent sys... This study presents a special problem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for sediment and copper in hyper-concentrated turbulent solid-liquid system tha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low-concentrated turbulent system. A resonance type turbulent simulation equipment is used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n which a vertically uniform turbulent field of the mixture of loess and water is produced in a testing cylinder with a grille stirrer that moves up and down harmoniously with varying vibration frequenci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sediment and copper in low- and hyper-concentratod solid-liquid system,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input sediment content ranging from 5 to 800 kg/m^3 was considered i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It was found that solids copper content increases with input sediment content, So, and reaches its peak as So goes to 10 kg/m^3 and then de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input sediment content. Such a behavior is possibly resulted from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specific adsorption of copper on loess, precipitation of carbonate and hydroxide of copper due to high carbonate content in the loess and the so-called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 effect" due to the present of the sediment variation in water. The vertical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resulted from the uniform turbulence is generally uniform, but slight non-uniformity does occur as sediment concentration exceeds certain value. However, the vertic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of soluble copper seem not to be affected much by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concentrated system LOESS COPPER vertical sedimen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低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研究及水流挟沙力计算
4
作者 杨少林 金瑾 +1 位作者 马勇勇 兰文宇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含沙量及管径等因素的影响;当压力及管径较小时,泥沙淤积厚度为6.3~8.0 mm,压力及管径较大时,在Y=-0.07区域以下淤积较多,淤积厚度达到8.6~9.4 mm;(2)同一管径及流速下,随着体积含沙量的增大,该区域流速梯度增大,最大增幅为14%;(3)随着水流速度增大,水流挟沙力增大,悬移质质量浓度也越大,但是悬浮指标逐渐变小。【结论】在低压浑水管道中,管径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大、压力越小,水流挟沙力越小,泥沙越容易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沙 数值模拟 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 水流挟沙力 悬浮指标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粉沙悬沙垂向分布多组分模型研究
5
作者 崔策轩 张庆河 杨光耀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基于有限长掺混理论及泥沙层化抑制理论,建立波浪作用下粉沙多组分悬沙分布模型,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了山东潍坊港粉沙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垂向悬沙分布规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组分悬沙模型相... 基于有限长掺混理论及泥沙层化抑制理论,建立波浪作用下粉沙多组分悬沙分布模型,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了山东潍坊港粉沙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垂向悬沙分布规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组分悬沙模型相对中值粒径代表的单组分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波浪作用下粉沙悬沙垂向分布;对于不规则波,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作为参数能够获得最优的悬沙分布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沙 多组分 悬沙分布 不规则波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反演结果的悬浮泥沙时空动态规律研究——以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为例 被引量:31
6
作者 陈晓玲 袁中智 +1 位作者 李毓湘 韦永康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7-681,F0002,共6页
选择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通过对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影像的叠加,求算叠加像素点像素平均值,计算了研究海域在1995~2000年间月、季及丰枯水期几个时间尺度上的悬浮泥沙平... 选择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通过对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影像的叠加,求算叠加像素点像素平均值,计算了研究海域在1995~2000年间月、季及丰枯水期几个时间尺度上的悬浮泥沙平均浓度及其平均变化.结果大致表明了陆地径流对海域的影响范围和悬浮泥沙在海域的运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悬浮泥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底床粉质土液化下波动水体含沙量垂向L型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于月倩 许国辉 +3 位作者 赵庆鹏 林霖 刘文洁 郭秀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151,共8页
根据现场大风浪条件下的实测资料,粉质土海岸水体中的含沙量沿垂向具有上部均匀、近底突增的分布特点,即呈L型分布特征。利用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试验底床开展波浪水槽试验研究,揭示了底床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产生液化情况的水体含沙量... 根据现场大风浪条件下的实测资料,粉质土海岸水体中的含沙量沿垂向具有上部均匀、近底突增的分布特点,即呈L型分布特征。利用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试验底床开展波浪水槽试验研究,揭示了底床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产生液化情况的水体含沙量沿垂向存在L型分布特征。根据试验现象以及悬沙粒度变化,分析认为底部高含沙层的形成主要受粉质土液化后细颗粒析出的影响,上部水体中悬沙由湍流脉动维持。对粉质土海岸大风天气期间水体含沙量剧烈增加采用波致粉质土液化的观点进行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质土 波浪作用 液化 含沙量 垂向分布
下载PDF
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公式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俊 李瑞杰 +1 位作者 丰青 陆莎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为解决现有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积分难的问题,基于流速幂函数及摩阻流速推导出一个近岸流速垂向分布公式,并结合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出平衡状态下可有效避免Rouse公式在水表面为零的不合理性的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近岸水文及泥沙实测... 为解决现有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积分难的问题,基于流速幂函数及摩阻流速推导出一个近岸流速垂向分布公式,并结合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出平衡状态下可有效避免Rouse公式在水表面为零的不合理性的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近岸水文及泥沙实测资料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根据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推导的悬沙输沙率公式可由初等函数表示,并能有效解决爱因斯坦方法积分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垂向分布 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 悬沙输沙率 含沙水流 近岸海域
下载PDF
黄东海悬浮泥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回归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庞重光 韩丹岫 赵恩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5,共7页
以1959年至2006年期间,东中国海域现场调查的24个航次4813组悬浮物(泥沙)浓度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中国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给出了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悬浮物浓度的垂向分布模... 以1959年至2006年期间,东中国海域现场调查的24个航次4813组悬浮物(泥沙)浓度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中国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给出了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悬浮物浓度的垂向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悬浮物垂向浓度呈现明显的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悬浮物浓度的大小与相对水深相关性良好,而水深对悬浮物浓度的影响则表现在其垂向梯度变化方面:垂向浓度梯度在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河口区(A类站)呈现出高值,在与海岸线平行的苏北浅滩至闽浙沿岸的近滨区(B类站)呈现中值,外滨(C类站)的广大海域则呈现明显的低值;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近滨区B类站分布范围分别与10~30m,10~20m,10~20m,20—40m的等深线区域相吻合,其范围的季节变化与黄东海水动力条件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利用悬浮物垂向浓度模型可以由已知的海水表层浓度计算得到不同水层的悬浮物浓度,其有效性检验和拟合结果检验表明,该模型置信度较高,且能够更为有效的预报海水中、上层水体的悬浮物浓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浓度 垂向梯度 区域性特征 垂向分布模型
下载PDF
电站建设对澜沧江—湄公河泥沙年内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傅开道 何大明 +2 位作者 陈武 叶长青 李运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澜沧江漫湾电站上游旧州站和下游允景洪、清盛站1987~2003年逐月悬移质泥沙含量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三站年内泥沙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将上述参数与澜沧江上游干流漫湾与大朝山电站建设的响应进行关... 采用澜沧江漫湾电站上游旧州站和下游允景洪、清盛站1987~2003年逐月悬移质泥沙含量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三站年内泥沙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将上述参数与澜沧江上游干流漫湾与大朝山电站建设的响应进行关联研究,分析电站建设进程对河道输沙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与区域气候变化(降水)趋势一致,研究时段内不均匀性系数呈上升趋势,维持天然河道输沙特性;允景洪和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系数对电站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允景洪站泥沙含量不均匀系数先减小后急剧增加,而清盛站呈微弱减小态势。(2)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及集中期基本无变化;允景洪与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变化较大,泥沙集中期在在电站施工的高峰期(1987~1992年、1997~2003年)后延,且不同步,允景洪在漫湾施工期后延5~6天,而清盛则后延将近半个月,而在大朝山施工期,允景洪的后延响应却明显于清盛。(3)旧州站相对、绝对泥沙变幅逐时段递增,允景洪站年内最大与最小月泥沙含量的相对、绝对变化幅度均减小,清盛站泥沙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却先增后减,绝对变化幅度则一直减小。三站泥沙年内极值变幅以及电站建设前后的响应差异,说明三站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有明显不同。这些关于泥沙含量年内分配特征规律的发现,为研究澜沧江干流电站建设对上下游泥沙变化以及跨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含量年内分配 梯级水电开发 澜沧江-湄公河 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韩其为 陈绪坚 薛晓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523,共12页
采用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不平衡输沙条件下的含沙量垂线分布,首次提出了非饱和泥沙通量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推导了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的理论解,包括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指数公式和幂函数公式,以及相应的底... 采用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不平衡输沙条件下的含沙量垂线分布,首次提出了非饱和泥沙通量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推导了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的理论解,包括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指数公式和幂函数公式,以及相应的底部含沙量确定方法。同时利用差分法求解剖面二维扩散方程,得到了不同参数的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其结果除少数误差稍大外,两种途径得出的含沙量垂线分布彼此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输沙 含沙量 垂线分布 非饱和泥沙 扩散方程 数值解
下载PDF
基于B超成像的低含沙量测量 被引量:16
12
作者 马志敏 邹先坚 +1 位作者 赵小红 胡向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6-803,共8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B超成像技术来测量含沙水流中低含沙量及其垂线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B超仪对水中悬浮沙粒直接进行成像,得到水中沙粒的光斑图像信号.提取和分析图像信号的特征量,结果表明特征量沙粒光斑的像面积浓度和灰度面积浓度在... 提出了一种利用B超成像技术来测量含沙水流中低含沙量及其垂线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B超仪对水中悬浮沙粒直接进行成像,得到水中沙粒的光斑图像信号.提取和分析图像信号的特征量,结果表明特征量沙粒光斑的像面积浓度和灰度面积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实际含沙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以实现低含沙量的测量.并讨论了沙粒粒径、材质和水流速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及其补偿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适合于体积浓度小于4.0‰(重量浓度约为10kg/m3以下)的低含沙量的测量,且具有直观可视、灵敏度高、实时性好、对水流无扰动等特点,特别适合河工模型试验中低含沙量的测量及其动态运移情况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沙量测量 B超成像 悬浮泥沙 面积浓度 垂线分布
下载PDF
近岸海域流速与含沙量垂线分布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瑞杰 丰青 +1 位作者 郑俊 江森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7-612,共6页
根据日照、舟山等近岸海域实测流速与含沙量资料,对流速采用构造的方式得到结构简单、适用于工程计算的流速垂线分布规律;基于工程应用的便利性原则,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改进了Van Rijn含沙量垂向分布公式,并利用实测资料对其进行验证。验... 根据日照、舟山等近岸海域实测流速与含沙量资料,对流速采用构造的方式得到结构简单、适用于工程计算的流速垂线分布规律;基于工程应用的便利性原则,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改进了Van Rijn含沙量垂向分布公式,并利用实测资料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推导得到的流速垂线分布公式和改进的含沙量垂向分布公式与实测资料吻合程度较好,能够客观反映流速垂线和含沙量垂线分布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垂线分布 含沙量垂线分布 含沙水流 近岸海域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磊 姚仕明 卢金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82,共8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改变了下泄的水沙条件,引起坝下游水沙过程及输移特性的变化。采用以旬为单位的统计时段,分析比较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旬平均流量、输沙量及含沙量的变化。蓄水前后坝下游各站洪水、中水、枯水3个流量区间的出现频率变...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改变了下泄的水沙条件,引起坝下游水沙过程及输移特性的变化。采用以旬为单位的统计时段,分析比较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旬平均流量、输沙量及含沙量的变化。蓄水前后坝下游各站洪水、中水、枯水3个流量区间的出现频率变化分析表明,建库后距坝距离愈远其洪水流量区间出现频率的减小愈显著。统计分析了不同流量级下含沙量的沿程恢复程度,发现高、低水流量级下其沿程恢复程度较中水流量级高。分析了各站悬移质中值粒径和床沙级配的变化,发现床面粗化主要位于距坝较近的荆江河段,由于粗细粒径的交换作用,悬移质中值粒径在下荆江显著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流量 悬移质 含沙量 粒径变化
下载PDF
钦州湾悬浮泥沙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永根 丰爱平 +2 位作者 王恩康 王勇智 孙惠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6,共8页
钦州湾由于湾内外特殊的海洋动力、泥沙来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海湾悬浮泥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2007年和2010年钦州湾13个站位的实测悬浮泥沙含沙量数据,总结了钦州湾的泥沙来源,分析了钦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移趋势和... 钦州湾由于湾内外特殊的海洋动力、泥沙来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海湾悬浮泥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2007年和2010年钦州湾13个站位的实测悬浮泥沙含沙量数据,总结了钦州湾的泥沙来源,分析了钦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移趋势和输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泥沙主要来自河流输沙、海向来沙及岸滩侵蚀;水体含沙量最大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外湾>内湾>湾颈"的特点,平均值由内湾到外湾逐渐减小;水体垂向平均含沙量最大值出现层位不同,内湾表底层平均含沙量趋于一致,但中层略大,而外湾由表层至底层存在渐进变化;潮流强度、地形特征及泥沙来源是影响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悬浮泥沙输运主要受潮流控制,输沙强度呈"湾颈>外湾>内湾"特点,总体输沙趋势由湾顶向湾外、沿落潮流由北向南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空间分布 悬沙输运 钦州湾
下载PDF
植物生长对含沙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君宁 杨具瑞 +2 位作者 罗晶 程浩亮 凌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70,195,共5页
采用无植物和高2、5、9 cm模拟植物的12组次的水槽试验,探讨了植物生长对含沙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含沙水流流速分布在植物带中不再符合对数分布形式,而为S型分布;水流的雷诺数和弗劳德数随植物高度增加而减小,随流量增加... 采用无植物和高2、5、9 cm模拟植物的12组次的水槽试验,探讨了植物生长对含沙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含沙水流流速分布在植物带中不再符合对数分布形式,而为S型分布;水流的雷诺数和弗劳德数随植物高度增加而减小,随流量增加而增大;糙率随植物高度增加而增大,随流量增大而减小;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随植物高度增加而降低,随流量增加而增大,沿植物带水流方向悬移质浓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 含沙水流 流速 雷诺数 弗劳德数 糙率 悬移质垂向浓度
原文传递
黑泥湾近岸悬沙分布与扩散变化监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艳霞 黄海军 +1 位作者 樊建勇 杨淑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9,共5页
利用2004年冬季对黑泥湾近岸海域悬浮体调查资料及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探讨了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和扩散特征,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悬浮体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影响本海域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风浪掀沙和潮... 利用2004年冬季对黑泥湾近岸海域悬浮体调查资料及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探讨了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和扩散特征,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悬浮体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影响本海域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风浪掀沙和潮流。夏季,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向海逐渐减少;冬季,悬沙质量浓度近岸低,向海逐渐增大。由于本海域没有大的河流泥沙汇入,悬沙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沿岸侵蚀、冲沟排沙和海底泥沙再悬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泥湾 悬沙 遥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波致土体液化下水体含沙量垂向分布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文洁 许国辉 +3 位作者 于月倩 林霖 王欣 赵庆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86-390,共5页
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对底床粉质土液化状态下水体垂向含沙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波浪导致粉质土液化情况下,水体含沙量在近底边界层出现激增,含沙量垂向分布形态呈现出近于L型的特征。
关键词 波浪作用 液化 粉质土 含沙量垂向分布 水槽试验
下载PDF
大丰潮滩悬沙粒径组成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占海 高抒 沈焕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70,共9页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较高精度,浊度计的平均测量误差介于±7%。观测期间悬沙粒径组成十分稳定,时空变化很小,悬沙物质来源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素。悬沙颗粒细,粉砂和粘土是悬沙的主要成分,两者含量之和大于99%。悬沙颗粒在垂向上混合充分,Rouse公式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各水层的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度为悬沙中值粒径静水沉降可能速度的22—28倍,絮凝沉降可能是影响悬沙总体沉降速度和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也可用对数形式表达,根据两个水层的悬沙浓度具有的对数分布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模拟其他水层的悬沙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粒径组成 沉降速度 Rouse公式 大丰潮滩
下载PDF
黄河高含沙水流的高效输沙特性形成机理(黄河下游河道存在巨大的输沙潜力) 被引量:14
20
作者 齐璞 余欣 +1 位作者 孙赞盈 齐宏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80,F0003,共8页
利用黄河主要干支流渭河、北洛河、黄河下游及三门峡水库大量实测资料,结合高含沙水流流变特性分析得出:河道中的高含沙水流的阻力与低含沙水流相同,均可用曼宁公式进行阻力计算;由于黄河泥沙组成较细,d50=0.03~0.10mm,随着含... 利用黄河主要干支流渭河、北洛河、黄河下游及三门峡水库大量实测资料,结合高含沙水流流变特性分析得出:河道中的高含沙水流的阻力与低含沙水流相同,均可用曼宁公式进行阻力计算;由于黄河泥沙组成较细,d50=0.03~0.10mm,随着含沙量的增加颗粒的沉速大幅度降低,泥沙在垂线上分布变得更加均匀,当含沙量大于200kg/m^3以后发生改变;从泥沙存在对水流结构,流速在垂线上的分布特性上分析,含沙量200kg/m^3左右时输送最困难,并得到河道实测资料的证实。由于粘性的增大,粗颗粒泥沙在河道中也能顺利输送,洪水期实测含沙量可达800~900kg/m^3,表现出高含沙水流的高效输沙特性;黄河下游艾山以下河段实测洪水的最大含沙量为200kg/m^3,在流量2000—3000m^3/s时,高含沙洪水均可顺利输送。利用河道输送高含沙水流人海的主要障碍是改造宽浅游荡河段为窄深稳定的河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特性 含沙量垂线分布 水流结构 输沙机理 黄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