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in time domain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晶波 杜义欣 +2 位作者 杜修力 王振宇 伍俊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6年第1期93-102,共10页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artificial boundaries in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 three-dimensional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VSAB) in the time domain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artificial boundaries in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 three-dimensional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VSAB) in the time domain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3D VSAB equations in the normal and tangential directions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elastic wave motion theory. Secondly, a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of wave motion equations along with the VSAB condition in the time domain is studied. Finally, numerical examples of some classical elastic wave motion problems are present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ssociated theoretical solutions, demonstrating that high precision and adequate stability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3D VSAB. The proposed 3D VSAB can be conveniently incorporated in the general finite element program, which is commonly used to study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boundary viscous-spring wave motion time dom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下载PDF
Seismic wave input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bstructure of artificial boundaries 被引量:16
2
作者 Liu Jingbo Tan Hui +2 位作者 Bao Xin Wang Dongyang Li Shut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747-758,共12页
The method of inputting the seismic wave determines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of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The wave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approach for seismic wave input, which converts the incident... The method of inputting the seismic wave determines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of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The wave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approach for seismic wave input, which converts the incident wave into equivalent loads on the cutoff boundaries. The wave method has high precision, but the implementation is complicated, especially for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By deducing another form of equivalent input seismic loads in the fi nite element model, a new seismic wave input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e new method, by imposing the displacements of the free wave fi eld on the nodes of the substructure composed of elements that contain artifi cial boundaries, the equivalent input seismic loads are obtained through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substructure. Subsequently, the equivalent input seismic loads are imposed on the artifi cial boundary nodes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wave input and perform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wave method, the new method is simplifi ed by avoiding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calculating the equivalent input seismic loads. The validity of the new method is verifi ed by the dynamic analysis numerical examples of the homogeneous and layered half space under vertical and oblique incident seismic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SEISMIC WAVE INPUT WAVE method EQUIVALENT INPUT SEISMIC loads SUBSTRUCTURE of artifi cial boundaries
下载PDF
New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 for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Xu Qiang Chen Jianyun +1 位作者 Li Jing Fan Shul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2年第1期139-147,共9页
Anew artificial boundary model based on 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and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theories is proposed to absorb stress waves in a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in dynamic analysis. Since shear... Anew artificial boundary model based on 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and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theories is proposed to absorb stress waves in a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in dynamic analysis. Since shear waves (S-waves) are the same in a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and a single-phase medium foundation, a tangential visco-elastic boundary condition for a single-phase medium foundation can also be used for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s.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primarily to absorb two types of P-waves in a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The main idea is that the stress of the P-waves in the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is decomposed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type of stress, δra' is absorbed by the first artificial boundary. The second type of stress, δrb, is balanced by the stress generated by the second artificial boundary. Ultimately, both types of P-waves (fast-P-waves and slow-P-waves) are absorbed by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particular, note that the fast-P-waves and slow-P-waves are absorb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boundary. Thus,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model proposed herein can simultaneously absorb P-fast waves, P-slow waves and shear waves. Finally, 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examine the proposed artificial boundary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very accu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artificial boundary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Biot's equation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s 被引量:3
4
作者 GU Chong-shi WANG Shao-wei BAO Teng-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521-1535,共15页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s(RCCD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are firstly analyzed. Then, the viscous-spring ar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s(RCCD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are firstly analyzed. Then, the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VSAB)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radiation damping of their infinite foundations, and based on the Marc software, a simplified seismic motion input method is presented by the equivalent nodal loads. Finall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of a RCC gravity dam, effects of radiation damping and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ams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RCC gravity dam significantly reduces about 25% when the radiation damping of infinite foundation is considered. Hot interfaces and the normal cold interfac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RCC gravity dam.However, nonlinear fracture along the cold interfaces at the dam heel will occur under the designed earthquake if the cold interfaces are combined poorly. Therefore, to avoid the fractures along the construction interfaces under the potential super earthquakes,combination quality of the RCC layers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ens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construction interface nonlinear fracture radiation damping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dynamic response
下载PDF
Dynamic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Man-Made Structures with Earth Medium 被引量:2
5
作者 Liao Zhenpeng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SB, Harbin 150080,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9年第3期94-95,98-135,共40页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dynamic interaction studies is discussed. A practical technique, the decoupling direct method for the studies, is introduced briefly and demonstrated systematically via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dynamic interaction studies is discussed. A practical technique, the decoupling direct method for the studies, is introduced briefly and demonstrated systematically via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key point of the technique, i.e. the decoupling simulation of infinite media, is further clarified in four aspects: its original formulation, Us relation with other schemes for simulating infinite media, its spurious reflection analyses and its stable implementation. Applications of the decoupling direct method to the forward problems of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a challenge to cope with the related inverse problems in the next century are briefly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interaction Modeling of INFINITE media Local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 motion.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带地下室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6
作者 钟岱辉 宋潇然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是带地下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因素。基于模态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探究了地下室顶板嵌固、基础顶面嵌固和考虑SSI... 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是带地下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因素。基于模态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探究了地下室顶板嵌固、基础顶面嵌固和考虑SSI效应地下室周围土体嵌固等3种不同嵌固方式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带地下室RC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明显延长,其中心柱剪力、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角均有所减小;基础顶面嵌固模型未考虑SSI效应,其计算结果较为保守;SSI效应对带地下室RC框架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减震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SSI效应 地下室 等效黏弹性人工边界
下载PDF
塔顶排架结构对进水塔动力响应的影响
7
作者 杨子照 张继勋 +1 位作者 任旭华 陈旻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0-164,共5页
进水塔顶部启闭机室通常为排架结构,地震时往往先发生损坏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运行。为探索塔顶排架结构对进水塔动力响应的影响,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的进水口结构动力响应开展研究。基于双自由度无阻尼简化体系进行理论探索,并采... 进水塔顶部启闭机室通常为排架结构,地震时往往先发生损坏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运行。为探索塔顶排架结构对进水塔动力响应的影响,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的进水口结构动力响应开展研究。基于双自由度无阻尼简化体系进行理论探索,并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进水塔有、无塔顶排架两种工况的自振特性、位移、加速度、应力、损伤体积比和能量耗散等指标来对比研究。任意时刻的地震反应用时程分析法求解,并引入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地基辐射阻尼作用。结果表明,地震时进水塔—排架系统可能会产生鞭梢效应进而减小进水塔的动力响应。塔顶排架使进水塔的自振频率提高约2.10%~3.80%,使塔体关键点最大相对位移的最大值及最大加速度的最大值减小,减幅分别大于23.94%、22.30%。有排架时进水塔的拉应力降低而压应力增大,损伤体积比、塑性耗散能、损伤耗散能最大可减小23.93%以上。塔顶排架结构可以减小进水塔地震动力响应,对进水塔的抗震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塔 排架结构 动力响应 黏弹性人工边界 混凝土塑性损伤
原文传递
显式算法中三维黏弹性人工边界应用及输水隧洞动力响应分析
8
作者 陈旻铭 任旭华 张继勋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1期20-25,70,共7页
为确保大型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动力响应分析的稳定性及高效性,结合二维黏弹性边界理论及其在动力显式分析中稳定性的改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BAQUS/Explicit模块的三维黏弹性人工边界方法,并依托某输水隧洞与临近高铁隧道的立交工程... 为确保大型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动力响应分析的稳定性及高效性,结合二维黏弹性边界理论及其在动力显式分析中稳定性的改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BAQUS/Explicit模块的三维黏弹性人工边界方法,并依托某输水隧洞与临近高铁隧道的立交工程,在设有三维黏弹性边界的基础上研究高速列车振动荷载对既有水工隧洞的振动影响特性。结果表明,采用动力显式分析时,稳定性改善后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满足远域地基的回弹性能;振动荷载对输水隧洞的动力影响随着作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各断面的动力响应极值均出现在底板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动力响应 黏弹性人工边界 三维有限元 显式算法
下载PDF
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地震波参考波场选取方法比较分析
9
作者 宋贞霞 蒋永攀 丁海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需要引入人工边界对无限域进行模拟,黏弹性人工边界是目前常用人工边界之一。在使用人工边界时,作为地震波动输入的地震波参考波场选取很关键,不同参考波场选取方法的计算精度有很大差异。假定均匀半空间、成层...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需要引入人工边界对无限域进行模拟,黏弹性人工边界是目前常用人工边界之一。在使用人工边界时,作为地震波动输入的地震波参考波场选取很关键,不同参考波场选取方法的计算精度有很大差异。假定均匀半空间、成层场地、凹陷地形和含地下结构等4种二维场地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结合黏弹性人工边界计算工具,考虑SV波垂直入射和30°倾斜入射2种情形,分别对采用3种不同参考波场输入的计算精度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当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的所有人工边界均选用自由场作为参考波场时,计算结果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黏弹性人工边界 参考波场 二维场地 ANSYS
下载PDF
大型十字交叉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10
作者 梁旭华 刘杨 李雨润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实际工程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以天津某软土场地下十字换乘地铁车站工程为背景,建立穿越体系(Cr)、单体车站(Ss-2)、单体车站(Ss-4)和自由场(Ff)四种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地震波类型和幅值来探究软土场地下十...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实际工程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以天津某软土场地下十字换乘地铁车站工程为背景,建立穿越体系(Cr)、单体车站(Ss-2)、单体车站(Ss-4)和自由场(Ff)四种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地震波类型和幅值来探究软土场地下十字换乘地铁车站与单体车站地震响应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体车站结构,十字换乘车站体系对土体加速度放大效应有着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车站模型位移、应力和加速度均不相同,同一模型不同车站其响应规律也不同,当罕遇地震来临时,车站换乘段容易出现失稳破坏,总体来看,十字换乘车站稳定性要优于单体车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交叉车站 穿越体系 静-动力人工边界 地震响应
下载PDF
基于隔离非线性法-黏弹性人工边界的结构高效抗震分析方法
11
作者 李佳龙 任东兴 李志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8-221,共14页
黏弹性人工边界是解决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在分析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非线性动力时程计算,效率较低。建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求解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控制方程求解的高效计算方法,为此,引入隔离非线性... 黏弹性人工边界是解决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在分析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非线性动力时程计算,效率较低。建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求解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控制方程求解的高效计算方法,为此,引入隔离非线性法高效求解思想,构造基于隔离非线性法-黏弹性人工边界的非线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推导的动力控制方程在形式上与固定边界的隔离非线性动力控制方程基本一致,仅需将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弹簧-阻尼器元件的刚度直接集成到近场土-结构模型的初始刚度矩阵与阻尼矩阵上即可。此外,结合Woodbury公式与组合近似法提出了改进Woodbury近似法,该改进方法能同时降低控制方程求解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实现了黏弹性人工边界求解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动力控制方程的高效求解。研究方法同时保留了黏弹性人工边界与隔离非线性法的优点,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非线性法 黏弹性人工边界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改进Woodbury近似法
下载PDF
岩土动力问题数值分析中人工边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岱辉 史晓洁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在岩土工程动力学中,大型复杂的工程通常将无限域或半无限域转化为有限域,并引入人工边界进行数值分析计算,以达到计算过程高效、动力反应结果可靠的目的。有限差分或有限元法引入黏性边界、透射边界、黏弹性人工边界、等效黏弹性人工... 在岩土工程动力学中,大型复杂的工程通常将无限域或半无限域转化为有限域,并引入人工边界进行数值分析计算,以达到计算过程高效、动力反应结果可靠的目的。有限差分或有限元法引入黏性边界、透射边界、黏弹性人工边界、等效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和有限元与无限元、边界元耦合的分析方法成了重要的无限域动力问题分析方法。文章论述了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以及耦合法,阐述了黏性边界、透射边界、黏弹性人工边界、等效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无限单元、边界单元的发展状况,探讨分析了不同动力边界的特点和现有局限性,总结了不同动力边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岩土动力学中无限域人工边界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数值分析 无限域 人工边界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肋拱式渡槽动力响应及损伤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瑜 冯智超 +2 位作者 曹克磊 张建伟 黄锦林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探究强地震作用下肋拱式渡槽结构的损伤破坏演化过程,以长岗坡渡槽为例,建立肋拱式渡槽结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方法来实现无限域地基的精准模拟,引入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开展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肋拱式渡槽... 为探究强地震作用下肋拱式渡槽结构的损伤破坏演化过程,以长岗坡渡槽为例,建立肋拱式渡槽结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方法来实现无限域地基的精准模拟,引入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开展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肋拱式渡槽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损伤破坏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渡槽结构的动力响应随地震强度增大而增大;地震作用下,基于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通过模拟得到渡槽结构的峰值位移、峰值加速度响应均较线弹性本构模型模拟结果大,主要是因地震波的持续作用使结构出现塑性损伤,致使刚度退化;反之,峰值应力较线弹性模型结果小,主要是因结构出现的塑性损伤会导致结构阻尼增大,耗散能增大。渡槽整体结构损伤严重的部位为顺槽向靠近支墩位置的槽体、跨中肋柱以及支墩、肋拱、肋柱交界处,明晰了槽体、小腹拱、支墩等构件的损伤演化破坏演化过程,揭示了其主要是由结构受力不均而引发的混凝土受拉损伤破坏的损伤破坏机制。研究成果明晰了渡槽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可为类似渡槽结构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拱式渡槽 黏弹性人工边界 塑性损伤模型 动力响应 损伤破坏机理 损伤破坏模式
下载PDF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62
14
作者 董亮 赵成刚 +2 位作者 蔡德钩 张千里 叶阳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1-86,共6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改变了传统有砟轨道的结构形式,导致列车荷载在基床结构中的分布及传递特性发生变化,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已经成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中考虑的主要问题。将三维一致黏弹性人工边界单...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改变了传统有砟轨道的结构形式,导致列车荷载在基床结构中的分布及传递特性发生变化,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已经成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中考虑的主要问题。将三维一致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引入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以连续轴重荷载组成列车荷载、采用一致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作为边界的三维无砟轨道/路基有限元模型,选取国家轨道试验中心的无砟轨道结构参数计算得到路基动应力,并与动车组CRH2运行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该人工边界单元在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分析方面的有效性。该边界的成功应用为缩小计算模型、缩短计算时间和提高计算精度提供了解决方案,使得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的实现变得简单和方便,在个人电脑上即可方便地进行三维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路基 动力响应 一致黏弹性人工边界 一致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 ABAQUS
原文传递
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等效粘弹性边界单元 被引量:302
15
作者 谷音 刘晶波 杜义欣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37,共7页
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推导了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单元的刚度及阻尼矩阵,利用单元矩阵等效原理采用普通有限单元构造了等效粘弹性边界单元来模拟三维粘弹性边界。均匀半空间算例与成层半空间算例证明三维粘弹性边界单元具有与集中粘弹... 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推导了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单元的刚度及阻尼矩阵,利用单元矩阵等效原理采用普通有限单元构造了等效粘弹性边界单元来模拟三维粘弹性边界。均匀半空间算例与成层半空间算例证明三维粘弹性边界单元具有与集中粘弹性人工边界相近的精度,并且施加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 粘弹性人工边界 三维有限元模型 人工边界单元 成层半空间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及抗震研究 被引量:67
16
作者 黄胜 陈卫忠 +2 位作者 杨建平 郭小红 乔春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3-490,共8页
应用改进的Newmark隐式积分法,采用无限元动力人工边界,研究西藏扎墨公路高烈度地震区嘎隆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隧道抗震层的减震机制,数值模拟橡胶和泡沫混凝土两类材料抗震层的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抗震层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隧... 应用改进的Newmark隐式积分法,采用无限元动力人工边界,研究西藏扎墨公路高烈度地震区嘎隆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隧道抗震层的减震机制,数值模拟橡胶和泡沫混凝土两类材料抗震层的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抗震层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隧道的动力响应,但由于它本身的隔震缓冲作用,能够对衬砌起到较好的隔震效果;两类抗震材料隔震效果相差不大,但考虑到耐久性和经济性,推荐采用泡沫混凝土作隔震材料。研究成果对高烈度地震区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动力响应 改进的Newmark隐式积分法 无限元动力人工边界 抗震层
下载PDF
强夯加固机理及其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蔡袁强 王大力 +1 位作者 徐长节 陈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59-162,共4页
采用大变形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强夯加固机理及其振动对环境影响。在强夯计算模型中,引入P波阻尼和S波阻尼的概念来说明土体的材料阻尼特性,同时运用改进人工边界法来模拟波在人工边界上的传播。采用速度和加速度作为强夯振动对环境... 采用大变形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强夯加固机理及其振动对环境影响。在强夯计算模型中,引入P波阻尼和S波阻尼的概念来说明土体的材料阻尼特性,同时运用改进人工边界法来模拟波在人工边界上的传播。采用速度和加速度作为强夯振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得出强夯的最小安全距离。隔振沟是一种有效的隔振方法,分析了隔振沟隔振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材料阻尼 人工边界 衰减 隔振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基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被引量:48
18
作者 董亮 赵成刚 +2 位作者 蔡德钩 张千里 叶阳升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1-236,240,共7页
基于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了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在动荷载作用下的三维轨道路基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列车荷载、钢轨、轨枕、道床及路基的接触关系,采用移动轮载单元模拟列车通过时的动力作用。分析了四种机车车辆的一个轮对荷载引起的动... 基于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了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在动荷载作用下的三维轨道路基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列车荷载、钢轨、轨枕、道床及路基的接触关系,采用移动轮载单元模拟列车通过时的动力作用。分析了四种机车车辆的一个轮对荷载引起的动应力在路基中的传播特性,包括路基面动应力与轴重、车速的关系,动应力沿路基纵向、横向及深度方向的变化。通过计算结果与秦沈客运专线综合试验实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及单元的的成功应用,对缩小计算模型、缩短计算时间和提高计算精度提供了解决方案,有利于高速铁路尤其是无砟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路基 动力响应 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 ABAQUS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开放系统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的一种算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廖维张 杜修力 +1 位作者 赵密 李立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由于考虑非线性因素影响,动力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反应分析中需将静力反应作为其初始条件.由于透射人工边界、黏性人工边界等局部人工边界条件存在零频限制问题,不能将静力反应的初始条件直接用于这类人工边界条件模拟的动力系统分析中... 由于考虑非线性因素影响,动力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反应分析中需将静力反应作为其初始条件.由于透射人工边界、黏性人工边界等局部人工边界条件存在零频限制问题,不能将静力反应的初始条件直接用于这类人工边界条件模拟的动力系统分析中.以往求解静力问题时采用固定边界,再将由此产生的反力作为边界约束力用于动力分析,造成了静、动力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不统一.本文将无零频限制的黏弹性人工边界用于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实现了此类问题在静、动力分析时边界条件的统一性,并以爆炸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反应分析为例在大型通用显式有限元程序LS-DYNA中实现了这一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动力反应 边界条件 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算法
下载PDF
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中的人工边界转换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高峰 赵冯兵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5-170,共6页
对同时考虑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问题,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对动力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边界转换原理的分析,表明以静力分析结果中的应力场为初始条件进行动力分析时,在输入静... 对同时考虑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问题,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对动力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边界转换原理的分析,表明以静力分析结果中的应力场为初始条件进行动力分析时,在输入静应力场的同时输入引起此应力场的荷载和边界条件,以及去掉边界约束条件的同时施加以相应的约束反力,均可保证模型在动力计算初始时刻为静力平衡状态。提出了一种在动力分析中施加零动力荷载的方法来检验静、动力人工边界转换的误差。算例表明采用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及其相应计算方法时,该边界在某些地下结构静力计算中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推荐了较为合理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该方法在人工边界转换时先去掉静力分析的约束,并在施加动力人工边界进入动力分析前将静力分析的荷载、静力场和约束反力一并输入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边界转换 静-动力分析 粘弹性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