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ocal structure, behavior and partitioning of all 23 Pternistis spp. into homologous sound(and monophyletic) groups 被引量:2
1
作者 Johann H.VAN NIEKERK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3期210-231,共22页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spurfowl Pternistis spp. call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2) to describe the divergence of advertisement calls;and (3) to appropri-ate 23 spurfowl species ...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spurfowl Pternistis spp. call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2) to describe the divergence of advertisement calls;and (3) to appropri-ate 23 spurfowl species to homologous sound groups which have been synthesized with recognized monophyletic groups within Pternistis spurfowls. Sound group partitioning was primarily based on male advertisement calls. A total of 218 recordings (rendering^300 identifiable calls) were analyzed covering 22 out of 23 spurfowl species in Africa. One species was assessed from written accounts. The repertoire size per spurfowl varies between 7 and 11 calls. Spurfowl calls were arrang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including (1) advertisement calls;(2) maintenance calls including distress calls, juve-nile whining (“mews”), cheeps and comfort calls;and (3) male-female and female-offspring bonding calls. Spurfowl species were set out in eight sound groups of which five were more or less congruent with the monophyletic groups of Hall (1963), but sound groups produced more partitioning as Hall described only five groups relevant to Pternistis spp. The divergence of advertisement calls appar-ently minimizes hybridization between sympatric species but the“genetic distance”between spurfowl species is relatively small causing hybridization among spurfowl species. Despite the vocalizations of Hartlaub’s Spurfowl (P. hartlaubi) differing significantly from the rest of the spurfowls, sound analy-ses suggest that it remains within Pternis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ologous sound groups vocal behavior DIVERGENCE phylogeny Pternistis vocal structure
原文传递
Previously unknown behavior in parasitic cuckoo females:male-like vocalization during migratory activity
2
作者 Swetlana G.Meshcheryagina Alexey Opaev 《Avian Research》 CSCD 2021年第1期1-16,共16页
Background:In the last decade,enigmatic male-like cuckoo calls have been reported several times in East Asia.These calls exhibited a combination of vocal traits of both Oriental Cuckoo(Cuculus optatus)and Common Cucko... Background:In the last decade,enigmatic male-like cuckoo calls have been reported several times in East Asia.These calls exhibited a combination of vocal traits of both Oriental Cuckoo(Cuculus optatus)and Common Cuckoo(Cuculus canorus)advertising calls,and some author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enigmatic calls were produced by either Common×Oriental Cuckoo male hybrids or Common Cuckoo males having a gene mutation.However,the exact identity of calling birds are still unknown.Methods:We recorded previously unknown male-like calls from three captive Oriental Cuckoo females,and compared these calls with enigmatic vocalizations recorded in the wild as well as with advertising vocalizations of Common and Oriental Cuckoo males.To achieve this,we measured calls automatically.Besides,we video-recorded captive female emitting male-like calls,and compared these recordings with the YouTube recordings of calling males of both Common and Oriental Cuckoos to get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call production.Results: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female male-like calls recorded in captivity were similar to enigmatic calls recorded in the wild.Therefore,Oriental Cuckoo females might produce the latter calls.Two features of these female calls appeared to be unusual among birds.First,females produced male-like calls at the time of spring and autumn migratory activity and on migration in the wild.Because of this,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is call remained puzzling.Secondly,the male-like female call unexpectedly combined features of both closed-mouth(closed beak and simultaneous inflation of the‘throat sac')and open-mouth(prominent harmonic spectrum and the maximum neck extension observed at the beginning of a sound)vocal behaviors.Conclusions:The Cuculus vocalizations outside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Oriental Cuckoo females can produce male-like calls in that time.Because of its rarity,this call might be an atavism.Indeed,female male-like vocalizations are still known in non-parasitic tropical and apparently more basal cuckoos only.Therefore,our findings may shed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vocal communication in avian brood para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ed-mouth vocal behavior Cuckoo call Cuculus optatus Female song Male-like vocalization
下载PDF
儿童嗓音障碍行为学干预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恒鑫 王华 +3 位作者 郝建萍 阳杨 庞子建 傅思颖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本文对儿童嗓音障碍的概况、影响及评估进行了概述,并根据语言治疗及听力学领域临床成果研究的五个模式,将儿童嗓音障碍行为学干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模式一为治疗选择及疗效预估研究;模式二为疗效探索及临床试验准备研究;模式三为临床... 本文对儿童嗓音障碍的概况、影响及评估进行了概述,并根据语言治疗及听力学领域临床成果研究的五个模式,将儿童嗓音障碍行为学干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模式一为治疗选择及疗效预估研究;模式二为疗效探索及临床试验准备研究;模式三为临床实施及疗效验证研究;模式四为探索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性研究;模式五为分析社会成本的研究。通过该模式的梳理为科研及临床人员给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嗓音障碍 声带小结 嗓音评估 嗓音行为学干预
下载PDF
丹顶鹤性活动的声行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淑玲 包军 +2 位作者 王文峰 白晓杰 崔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3-509,共7页
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 4个阶段 ,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 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 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 4个阶段 ,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 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主频率 (PF)为主音的单音调声 ,前 3个阶段都带数个近似 fn=nf0 (f0 =FP)关系的低幅值谐频成分 ,第 4个阶段带数个近似 fn=nf0 (f0 =FP)关系的高幅值谐频成分 ;品质因数 (Q3 d B)多半为 4~ 6,声脉冲重复频率 (RFP)一般为 150~ 180 Hz,而第 2阶段声的 RFP一般为 180~ 2 60 Hz。雄性鸣声的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 ,一般不超过 4个 ;而雌性鸣声比较复杂 ,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 ,一般都在 7~ 8个以上 ;但雌雄鸣声的每个音节都是由 3个声脉冲组成。雄鹤鸣唱声频率变化范围较小 ,而雌鹤鸣唱声频率变化形式是由低到高达到高峰后又开始下降。 4个阶段的鸣声都具有较好共鸣。只有第2阶段发声运动较快。而且发现雄鹤鸣唱单次鸣叫声的音节数“增多”。各阶段鸣声特性均存在差异 ,不同配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丹顶鹤雌雄都具有不同的鸣声 ,且其性活动过程中不同的鸣声行为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信号潜能。另外 ,求偶鸣叫声和求偶应答与对鸣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性活动 声行为 繁殖期 雄鹤 求偶 雌鹤 交配
下载PDF
崖沙燕繁殖期雄鸟的鸣叫行为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昭敏 周友兵 +3 位作者 胡锦矗 庄华 朱维 陈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81,共5页
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南充市郊的嘉陵江边记录了崖沙燕(Ripariariparia)繁殖期雄鸟的鸣叫。声谱分析结果表明,崖沙燕繁殖期有8种鸣叫(恫吓叫声、屈服叫声、求救叫声、警报叫声以及4种鸣唱声)。通过对其行为的实时观察,确定了每种鸣叫... 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南充市郊的嘉陵江边记录了崖沙燕(Ripariariparia)繁殖期雄鸟的鸣叫。声谱分析结果表明,崖沙燕繁殖期有8种鸣叫(恫吓叫声、屈服叫声、求救叫声、警报叫声以及4种鸣唱声)。通过对其行为的实时观察,确定了每种鸣叫的生物学意义。4种叫声是整个繁殖期的主要鸣叫,而4种鸣唱声则主要出现在开春以后的集群求偶与筑巢期间。虽其鸣唱声仅有两种类型的短音节,但通过组合可形成含有多达4个或6个音节的鸣唱声。鸣唱声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184、1030、1274、1232ms。鸣唱声中的间歇时间分别占持续时间的47%、39%、5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沙燕 呜叫行为 四川南充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声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承忠 张修月 +3 位作者 岳碧松 郭延蜀 戚文华 郝海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鸣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初步确定了这些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遇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成年雄鹿往往第一个发出报警鸣声,而雌鹿的报警声大约是雄鹿的两倍多。成年个体的主动防御鸣声频次要多于亚成体,而幼体未见有该类鸣声。对梅花鹿不同亚种和不同季节的几种声行为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产仔换茸期 声行为 铁布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鸣禽鸟发声行为的激素调节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东风 李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2-66,共5页
讨论了性类固醇激素对鸣禽发声行为及其神经回路的影响。从细胞回路水平、行为水平对性激素在幼年鸣禽发声学习和成年鸣禽鸣啭可塑性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介绍了国内外在鸣禽发声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深入开展动物学习记忆神... 讨论了性类固醇激素对鸣禽发声行为及其神经回路的影响。从细胞回路水平、行为水平对性激素在幼年鸣禽发声学习和成年鸣禽鸣啭可塑性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介绍了国内外在鸣禽发声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深入开展动物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类固醇激素 调节 发声行为 鸣禽
下载PDF
黑颈鹤鸣叫行为及声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孔德军 钟兴耀 +2 位作者 张金国 赵锡森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167-180,共14页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和2010年6—7月分别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和北京动物园的笼养个体进行了鸣叫行为和声谱特征分析。共记录到黑颈鹤的6种短鸣叫,包括通讯鸣叫、起飞鸣叫、报警鸣...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和2010年6—7月分别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和北京动物园的笼养个体进行了鸣叫行为和声谱特征分析。共记录到黑颈鹤的6种短鸣叫,包括通讯鸣叫、起飞鸣叫、报警鸣叫、保卫鸣叫、聚拢鸣叫及交配前鸣叫。研究发现黑颈鹤成体的通讯鸣叫频率显著低于幼体。成体通讯鸣叫具有6种音节类型(频率范围:332.80~1902.30 Hz),幼体通讯鸣叫具有7种音节(频率范围:2229.20~5266.70 Hz)。起飞鸣叫及报警鸣叫具有两种音节型。保卫鸣叫仅有一种音节型,交配前鸣叫由雌性发出。黑颈鹤雌雄两性的鸣叫频率和音节持续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雌性报警鸣叫最高频率(雄性:1016.43±105.53 Hz;雌性:1817.97±512.68 Hz)、保卫鸣叫最高频率(雄性:1127.00±83.05 Hz;雌性:1334.23±42.68 Hz)、报警鸣叫频率间隔(雄性:485.77±42.01 Hz;雌性:1309.63±539.57 Hz)及保卫鸣叫频率间隔(雄性:521.22±102.28 Hz;雌性:705.88±88.42 Hz)均显著高于雄性;雌性保卫鸣叫持续时间(雄性:0.35±0.06 s;雌性:0.41±0.06 s)大于雄性。该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的鸣叫声谱特征有助于黑颈鹤的性别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鸟鸣 鸣叫行为 声谱特征
下载PDF
繁殖期内丹顶鹤的日常短鸣声行为模式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淑玲 包军 +1 位作者 白晓杰 王文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5,共4页
繁殖期内 ,丹顶鹤 (Grusjaponensis)的日常短鸣声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行为的实时观察 ,并利用MATLAB分析软件对日常短鸣声进行了计算机声谱分析 ,给出了鸣声模式的声图、示波图和频谱。结果表明 :雄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 繁殖期内 ,丹顶鹤 (Grusjaponensis)的日常短鸣声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行为的实时观察 ,并利用MATLAB分析软件对日常短鸣声进行了计算机声谱分析 ,给出了鸣声模式的声图、示波图和频谱。结果表明 :雄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 ,一般不超过 4个音节 ;而雌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 ,最少的含有 4个音节。雌雄鸣声的共同特性是每个音节都是由三个声脉冲组成。 1号鹤的谐和特性较好 ,2号音色较纯净 ;雌性鸣肌速率较高 ,雄性则较低。自由选择配对组配偶间音质是一纯一杂 ,而人为组合组雌雄音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日常短鸣声 声行为模式
下载PDF
灰胸薮鹛鸣声及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承忠 徐会 +1 位作者 郑慧珍 郭延蜀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9,共9页
2005年5~8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的鸣声及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能记录到的灰胸薮鹛鸣声可分为召唤、应答、觅食、采食、休息、飞行联络、报... 2005年5~8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的鸣声及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能记录到的灰胸薮鹛鸣声可分为召唤、应答、觅食、采食、休息、飞行联络、报警叫声14种,仅在繁殖期能记录到的有占区、驱逐、逃避、求偶叫声12种。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本文还对灰胸薮鹛繁殖期占区、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和孵卵前3 d的行为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胸薮鹛 鸣声 语谱图 繁殖行为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华南梅花鹿声音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义强 胡锦矗 +2 位作者 朱欢兵 刘武华 王业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6-268,共3页
2005年3~12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华南梅花鹿的声音通讯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4种特点较为分明的梅花鹿叫声类型,即警戒叫声、求偶叫声、呼唤叫声和团体合唱声,并对这4类叫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声音通讯行为 声谱分析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虎皮鹦鹉发声行为与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海珠 刘永波 +4 位作者 狄建军 张文 赵新华 姚花荣 李红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5-16,43,共3页
鸟类的鸣叫依赖于发育完善的鸣管并接受各级发声中枢组成的机能控制系统的调控,善鸣唱的鸟类前脑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发达。用石蜡切片法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和声音进行了比较性... 鸟类的鸣叫依赖于发育完善的鸣管并接受各级发声中枢组成的机能控制系统的调控,善鸣唱的鸟类前脑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发达。用石蜡切片法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和声音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核团体积逐渐增大,核团轮廓逐渐清晰,而且雄鸟的核团明显大于雌鸟;(2)在鸟类成长的过程中,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雄鸟的叫声比雌鸟更复杂,雌鸟的叫声比雄鸟的叫声幅度更高;(3)鸟类鸣叫的复杂程度和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呈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皮鹦鹉 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发声行为
下载PDF
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鸣声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潘 张方 赵书仪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3-47,共5页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绿绣眼鸟 声行为 声谱分析
下载PDF
发情期小灵猫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宏发 朱兵 盛和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9-364,共6页
本文对笼养小灵猫发情期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灵猫一年有两次发情期,绝大部分的小灵猫在春季(2-4月)发情,少数个体在秋季(8月底至9月)出现第2次发情。发情期雄性小灵猫频繁地发出求偶叫声和增加擦香次数。雄... 本文对笼养小灵猫发情期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灵猫一年有两次发情期,绝大部分的小灵猫在春季(2-4月)发情,少数个体在秋季(8月底至9月)出现第2次发情。发情期雄性小灵猫频繁地发出求偶叫声和增加擦香次数。雄猫的擦香行为和求偶叫声可促使雌猫的发情,发情期一系列性行为对雌雄交配的成功与否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行为 发情期
下载PDF
杭州鹊鸲的声行为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仕仁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44-146,F003,共4页
1996年 8月至 2 0 0 2年 7月 ,在杭州对鹊鸲的声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并以鸣声回放验证某些鸣声的功能。对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声和惊叫声等 6种鸣声进行了分析 ,各具不同的声学特征。该鸟的鸣声结构非... 1996年 8月至 2 0 0 2年 7月 ,在杭州对鹊鸲的声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并以鸣声回放验证某些鸣声的功能。对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声和惊叫声等 6种鸣声进行了分析 ,各具不同的声学特征。该鸟的鸣声结构非常复杂 ,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短语所组成 ,每个短语又有 3~ 10个音素所构成。并将杭州与印度哈里瓦地区鹊鸲的领域鸣唱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鹊鸲 声行为 鸣叫声 鸣声结构
下载PDF
猪哺乳期母-仔间声音行为联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丽娜 袁洪波 张威 《畜禽业(南方养猪)》 2006年第6期8-11,共4页
试验主要研究了猪不同哺乳周期的母-仔间声音行为联系。分别选择6头经产的民猪、长白猪及其仔猪作为观察对象。本次试验的目的就是研究哺乳期间两猪种间的母-仔间行为联系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研究母猪哼叫与仔猪行为的关系及仔猪尖叫与... 试验主要研究了猪不同哺乳周期的母-仔间声音行为联系。分别选择6头经产的民猪、长白猪及其仔猪作为观察对象。本次试验的目的就是研究哺乳期间两猪种间的母-仔间行为联系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研究母猪哼叫与仔猪行为的关系及仔猪尖叫与母猪行为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母猪哼叫具有一定的模式:最初以有节奏的、相对平缓的速度哼叫,随后频率急剧加快,最后频率逐渐下降直到哼叫消失,此时哺乳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猪 仔猪 声音行为 哺乳期
下载PDF
川中丘陵地区黑尾蜡嘴雀繁殖期声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承忠 郭延蜀 宁继祖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每种鸣声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862组鸣声样本8种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黑尾蜡嘴雀的鸣声结构简单音节类型较少,鸣叫过程中往往出现高度的音节重复现象,并多有谐波;各类鸣声在声学特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蜡嘴雀 繁殖期 声行为
下载PDF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的性双态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珠 张俊燕 +2 位作者 段蔚然 赵维君 周艳花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2-67,共6页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 ,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 ,HVC) .古纹状体粗核 (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 X区 (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并采用...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 ,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 ,HVC) .古纹状体粗核 (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 X区 (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并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声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 .雄鸟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叫声复杂多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皮鹦鹉 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鸣叫行为 性双态性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古纹状体粗核
下载PDF
嗓音疾病的行为学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臻 薛超 蒋家琪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47-350,共4页
行为学治疗(behavioral treatment)是嗓音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之一,但在国内应用较少。本文综述了各类行为学疗法的适应症、原理、步骤,以及嗓音卫生的要点,以期为行为学治疗在国内被更好的了解和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 行为学治疗 嗓音疾病 嗓音治疗 嗓音卫生
下载PDF
自我效能护理对声带息肉术后发声障碍患者训练期间心理障碍和认知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安梅 戴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对声带息肉术后发声障碍患者训练期间心理障碍和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拟行发声训练的64例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实施声带...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对声带息肉术后发声障碍患者训练期间心理障碍和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拟行发声训练的64例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实施声带息肉切除术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予以自我效能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术后5d及15d时,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负性情绪[Hamilton抑郁量表(HAMD)、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疾病认知明确率(发声障碍诱因、康复训练程序、嗓音保健措施)、行为反应形式[A型行为问卷(TABQ)]、发声障碍程度[最长发声时间(MPT)、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分]、嗓音声学指标[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变化。结果:术后15d时,两组患者GSES评分、MPT水平、VHI评分均较术后5d时有显著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t=3.182,2.685,2.455;P=0.002,0.009,0.017);两组HAMD评分、LSAS评分、jitter水平、shimmer水平、NHR水平均较术后5d时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t=-2.571,-2.299,-2.656,-2.427,-2.500;P=0.013,0.025,0.010,0.018,0.015);两组患者发声障碍诱因、康复训练程序、嗓音保健措施明确率均较术后5d时有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χ^2=4.267,5.143,4.433;P=0.039,0.023,0.035);两组患者TABQ分型A型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χ^2=4.654;P=0.031)。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可有效改善声带息肉术后发声障碍患者训练期间心理障碍和认知行为,有利于其预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息肉 发声障碍 自我效能 心理障碍 认知行为 发声训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