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ntermeasures on Elevating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Western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Visual Threshold of Human Capital
1
作者 LAN Hong-x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2期123-125,137,共4页
The thesis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levating rural self-development ability.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western rural economic growth,and it plays an ir... The thesis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levating rural self-development ability.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western rural economic growth,and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inent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western rural areas for the moment are analyzed as follows: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simple;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is irrational;the shortage of human resources aggregate is accompanied by the critical phenomenon of idling;the human resources drain badly;there is low input and low output of talents.The thesis also propound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es in order to elevating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western rural areas:we should practise and implement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Planning of Talents Development and lay dow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detailed match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western rural areas;we should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 western rural areas vigorously,and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bridging "knowledge gap";we should establish sound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ystem,and reinforce the degree of training returning-home migrant workers;we shoul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human investment timely as needed,and strengthen the degre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nspic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rural areas BIG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被引量:2
2
作者 ZONG Ying-fei TAO Lin ZHANG Guo-l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50-52,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in Chaoyang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erial correlation and climate tendency method, so as to master its climate situation. [Result]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showed fluctuation variation, and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328 ℃/10 a and highest significant level, so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emperature increase, next cam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0.151 ℃/10 a),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decrease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he averag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half year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summer half year,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417 and 0.250 ℃/10 a, respectively; the trend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reached low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variation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went up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42.59 ℃·d/10 a, namely it increased by 192 ℃·d in recent 45 years. [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climatic referen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and varietie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Liaoning rural area TEMPERATURE Heat resources Trend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Demand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3
作者 LIAO Xiao-dong ZUO Guang-yu FENG Fe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4期64-67,共4页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public good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layers of demand of rural public ...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public good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layers of demand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the demand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ws "pyramid" structure,that is,the most basic layer is production-based rural public goods,followed by life-based rural public goods and democratic-management-based rural public goods.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achieving effective demand of rural public good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adhere to customers(farmers)-oriented principle;innovate upon the rural residents' demand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public good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chieve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subject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public goods DEMAND HIERARCHY PARTICIPATION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Cultivating the Idea of the Western Rural Market Economy
4
作者 Qijie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3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农村市场 经济理念 农村经济发展 培育 农村地区 西部大开发 经济体制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Western Rural Teachers Under th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Planning Background
5
作者 Qin B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西部农村 专业知识 教育规划 原因 城乡 专业发展 重庆地区
下载PDF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固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因子测定及分布特征
6
作者 杨乐汀 张宁宁 +1 位作者 张勇 王怡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排放因子是估算污染物排放量的重要参数,为获取可靠的、有区域特征的固体燃料排放因子,2018年在我国西部9个省/自治区利用稀释采样系统入户收集了226个固体燃料燃烧样本,获得了薪柴、秸秆和煤在不同类型炉具中燃烧排放CO_(2)、CO、OC、E... 排放因子是估算污染物排放量的重要参数,为获取可靠的、有区域特征的固体燃料排放因子,2018年在我国西部9个省/自治区利用稀释采样系统入户收集了226个固体燃料燃烧样本,获得了薪柴、秸秆和煤在不同类型炉具中燃烧排放CO_(2)、CO、OC、EC、PM_(2.5)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秸秆类较易燃烧的燃料有较高的OC、EC、PM2.5排放因子,煤有较高的CO_(2)、CO排放因子。炉灶类型对薪柴的OC、PM2.5的排放因子影响稍大,薪柴在炕中燃烧的OC、PM_(2.5)排放因子比在砖灶和铁炉高约2-3.1倍,但秸秆在不同炉具中的排放因子差异较小。受不同区域燃料和炉灶类型以及操作习惯差异的共同影响,排放因子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高CO_(2)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区域,高OC、EC、PM_(2.5)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区域,并且CO、OC和PM_(2.5)排放因子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我国西部 固体燃料 污染排放 排放因子
下载PDF
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37位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7
作者 董甜园 夏海鹰 王正富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66-79,共14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四个方面。促进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增强家长心理资本,以获得感为取向促进农村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同;加强队伍建设,以主题培训为抓手提高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优化资源供给,以社区资源整合为手段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强化制度保障,以机制建设为驱动促进家校社三方高效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 乡村地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乡村校长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乡村建设融资研究
8
作者 章培培 高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差距悬殊、后续增长乏力、缺少产业支撑等问题,因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差距悬殊、后续增长乏力、缺少产业支撑等问题,因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在财政方面,应当构建一个全面、多元、综合的乡村振兴融资机制。全方位了解西部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现有的发展模式及途径,进而发现西部乡村建设中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进一步寻找解决路径,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升级产业结构,留住人并引进人,更好地发挥融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西部乡村 融资 基础设施 产业升级
下载PDF
粤西艺术乡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叶木桂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59-163,共5页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用艺术振兴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该文从政府作为、地方高校行动和村民主体实践3方面分析粤西艺术乡建的现状,指出实施氛围、内生动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用艺术振兴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该文从政府作为、地方高校行动和村民主体实践3方面分析粤西艺术乡建的现状,指出实施氛围、内生动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给予艺术乡建多维度支持;发展特色经济产业,促进艺术乡建可持续性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提升艺术振兴乡村水平;优化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协调机制和提升行动治理是促进粤西艺术乡建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也是通过艺术全面推进粤西乡村振兴的积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乡村振兴 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策略 粤西乡村
下载PDF
遗产与资源:乡村文化振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以皖西乡村为例
10
作者 熊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乡土性与地方性,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文化传承、活跃经济与社会治理意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乡村文史馆、发展村落休闲旅游、复兴乡镇企业、发展生态休闲农林产业、发...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乡土性与地方性,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文化传承、活跃经济与社会治理意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乡村文史馆、发展村落休闲旅游、复兴乡镇企业、发展生态休闲农林产业、发展文化研学教育、拓展休闲生活新方式等六个方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行性路径。以遗产与资源的视角研究地方非遗文化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进行实践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皖西乡村 遗产与资源
下载PDF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耦合协调研究
11
作者 殷章馨 唐月亮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41,共9页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耦合互馈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探索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耦合互馈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探索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民生改善程度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两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增长状态,空间上大致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末,绝大部分省份已超越勉强协调等级,但亚类别仍以农村民生改善优于旅游经济发展为主。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支持对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投资力度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发展 农村民生改善 耦合协调模型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12
作者 范和生 孙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7-97,共11页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积聚乡土文化人才、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受政府产业政策支撑乏力、管理体制受限,市场生...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积聚乡土文化人才、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受政府产业政策支撑乏力、管理体制受限,市场生产要素供给欠缺、产业发展落后,社会总体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渠道不畅以及农民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职业素养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纾解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困境,要从构建有为政府、打造有效市场、引导有爱社会、培育有志农民着手,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完善文化市场释能、倡导多元参与促进和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西部 脱贫地区 文化产业 赋能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有效收敛城乡收入鸿沟的作用研究——来自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的证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段成龙 马赛 《中国商论》 2023年第20期29-33,共5页
本文选择2011—2020年西部12省市的泰尔指数、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财政支出比率和贸易开放度数据,使用面板估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西... 本文选择2011—2020年西部12省市的泰尔指数、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财政支出比率和贸易开放度数据,使用面板估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收敛了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应推进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进程,提高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和全面性,提高城乡居民的金融综合素养,优化与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西部地区 城乡 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 金融机构
下载PDF
脱贫攻坚后中西部乡村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传文 张劲松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15,107,共10页
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中国的战略目标将转向实现共同富裕,中西部乡村是工作重点。对于中国中西部乡村来说,脱贫攻坚后仍存在文化性返贫、规模性返贫与差距性返贫等风险,其中既有工业化、现代化演进的规律因素,也有城乡二元体制及... 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中国的战略目标将转向实现共同富裕,中西部乡村是工作重点。对于中国中西部乡村来说,脱贫攻坚后仍存在文化性返贫、规模性返贫与差距性返贫等风险,其中既有工业化、现代化演进的规律因素,也有城乡二元体制及文化生活相对停滞的因素。中西部乡村不进则退,只有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效防止返贫。实现中西部乡村的共同富裕,需要推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需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推动乡村文化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乡村 脱贫攻坚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西部农户就近迁居城镇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一个农业大镇的个案研究
15
作者 陈勇 汪山景 周涛 《人口与社会》 2023年第3期94-107,共1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居住和生活。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仍有不少农户并不乐意在城市定居或向小城镇迁移。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访谈资料探讨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居住和生活。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仍有不少农户并不乐意在城市定居或向小城镇迁移。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访谈资料探讨了农户迁居城镇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利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农户就近迁居城镇行为分析框架,认为农户就近迁居城镇行为主要受居住偏好和可行能力的影响,并以四川省典型农业大镇Z镇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迁居城镇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个人偏好显著影响农户的城镇迁移行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禀赋越好的家庭越有可能迁移到附近城镇居住;耕地较多、房屋面积更大的家庭则更愿意留在农村居住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就近迁居 迁居意愿 迁居行为
下载PDF
资源治理视角: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振兴“弯道超车”路径研究
16
作者 朱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8-34,共7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产业优先发展,产业振兴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器,而资源治理型的产业振兴是通过改善和治理乡村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产业优先发展,产业振兴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器,而资源治理型的产业振兴是通过改善和治理乡村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文章聚焦于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振兴的“弯道超车”案例和效果,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B村的实地调研,基于资源治理视角分析该村在产业振兴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和成效,构建“党建引领——内外聚力——制度治理”的理论框架,采取基础型治理、动力型治理和保障型治理的有效措施,解决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最后提出激活内部治理型资源,党建引领发展乡村产业、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治理 西部农村 产业振兴 “弯道超车”路径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南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调查——以湖北省利川市N村为例
17
作者 肖欣 向筱毓 +1 位作者 向丽华 黄黎娟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一重要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主要面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生活负担重、缺少精神慰藉、新型养老模式开展情况...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一重要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主要面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生活负担重、缺少精神慰藉、新型养老模式开展情况不佳、医疗保障服务不周全等困境。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劳动力流失、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以及养老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采取对应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与公共服务设施,倡导互助养老、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等,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地区 空巢老人 农村养老 乡村振兴 互助养老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带头人学习需求及培养路径研究
18
作者 余春莲 杨志超 郑欣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6期275-278,共4页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西部民族地区缺乏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当地农村带头人(主要指村社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其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历低、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西部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西部民族地区缺乏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当地农村带头人(主要指村社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其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历低、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带头人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结合民族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建立起稳定的农村人才培养“政校”联动机制;紧贴人才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升级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线下特色教学;聚焦“产学研用”联盟战略主题,建立产学联盟培养机制,探索出一条基于网络学习、贴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实际、教学质量可靠、党政部门肯定、社会反响良好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带头人能力和学历双提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西部民族地区 农村带头人 学历提升 培养路径
下载PDF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
19
作者 张涛 刘欣 方晓彤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0-28,共9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继承与升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亟须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重塑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情况,经研究发现,西部地区...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继承与升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亟须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重塑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情况,经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城镇覆盖地域范围广、城市发展结构不平衡等特点,并进一步总结出成都、重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指出在相应的组织系统建设方面,需要政府组织发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市场组织增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组织激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作用,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有效地发挥“嵌套作用”,共同构建复合协同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乡融合发展 典型模式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
20
作者 王海兵 赵静怡 张延龙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6,共9页
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受地域“迁徙”、产业“再择”、要素“重组”、政策“复续”等因素影响,当前中西部地区返乡入乡创... 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受地域“迁徙”、产业“再择”、要素“重组”、政策“复续”等因素影响,当前中西部地区返乡入乡创业在交通运输、产业生态、要素供给、政策支持四方面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具体包括区位优势较弱、交通基础较差、物流成本较高、发展观念较旧、集群效应较弱、配套能力较低、融资约束较多、人员招留较难、水电保障较弱、支持力度较小、政策两难较多、执行效率较低。未来要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系统、加大各类要素保障力度、提高政策精准度有效性等方面持续发力,以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地区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入乡 创业 高质量发展 中西部地区 市场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