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Insights in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olar Product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s: An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y
1
作者 Jean-Claude Hubaud Karim Mekideche +1 位作者 Jean-Eric Branka Luc Lefeuvre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1期98-111,共14页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work in 2019 concerning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uch formulations on corals (Seriatopora hystrix), we here provide s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we choose to realize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several solar products but also to evaluate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one phytoplankton, i.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one zooplankton, i.e. Acartia tonsa, of a great importance for sea species survival (notably as sources of foo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tested products: One in silico method and an in vitro one. 2 solar products were involved in the in silico study which consist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factor (DF) of each ingredient of the tested formulas in order to finally obtain their estimated biodegradability percentage. Already available data concerning each ingredient coupled to a computer model developed with one of our partners were used to achieve this study. The in vitro study involved 8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and was led by following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Ec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7 of the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were for their part realized by following the ISO 10253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ISO 14669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Acartia tonsa. In these studies, the effect of each tested product on crustaceans’ mortality and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 in silico study predicted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chemical UV-filters display a high biodegradability (superior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60% given by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In the in vitro part of our work, the 8 tested formulas showed a biodegradability slightly inferior to the one predicted in the in silico experim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valuate if these calculated biodegradability value could have significant harmful effects on zoo- or phytoplankton,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our products regarding the growth inhibition 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mortality on Acartia tonsa. In this last part of the study, all the tested products were classified as “non ecotoxic” following a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art 4 entitled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9<sup>th</sup> edition (2021).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notably in line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ur teams in 2019 on the effects of solar cosmetic products on corals and seem to confirm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can be daily used without displaying significant noxious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Filters Chemical UV-Filter BIODEGRADABILITY ecotoxicology in silico in vitro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cartia tonsa
下载PDF
SINO-GERMAN COOPERATIVE RESEARCHES ON AQUATIC ECOTOXICOLOGY AND ECOLOGICAL CHEMISTRY
2
作者 Xu Ying and Zhang Yongyu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 Water Ecology &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of the CAS, Wuhan)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年第2期203-205,共3页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poor freshwater resour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explosion of its urban population,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ontaining various chemicals and ...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poor freshwater resour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explosion of its urban population,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ontaining various chemicals and untreated urban sewage has been discharged into rivers and lakes and caused severe contamination of many freshwater resources.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has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fishery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It is estimated that by the 21st century,there will be a shortage of freshwater resources,which arc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the future shortage of fresh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GERMAN COOPERATIVE RESEARCHES ON AQUATIC ecotoxicology AND ECOLOGICAL CHEMISTRY LAS high
下载PDF
土壤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典友 潘根兴 +2 位作者 向昌国 褚清河 丁玉川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0期340-347,共8页
在阅读国内外有关蚯蚓研究的10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梳理了蚯蚓资源开发应用的10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目前蚯蚓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 在阅读国内外有关蚯蚓研究的10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梳理了蚯蚓资源开发应用的10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目前蚯蚓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应用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用环境毒物对草鱼组织ATPase的影响作为生态毒理学指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徐立红 张甬元 王德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不同季节捕获的草鱼在实验室(16±4℃)驯化3—7天,其鳃ATPase活力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同批鱼无显著差异。离体实验条件下,汞、三氯联苯、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对草鱼组织ATPase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8ppM(肾),1.84ppM(鳃),3.9ppM(鳃)... 不同季节捕获的草鱼在实验室(16±4℃)驯化3—7天,其鳃ATPase活力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同批鱼无显著差异。离体实验条件下,汞、三氯联苯、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对草鱼组织ATPase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8ppM(肾),1.84ppM(鳃),3.9ppM(鳃);Hg^(2+)对肾的作用大于对鳃的作用。草鱼组织ATPase可作为一项指标用于毒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
下载PDF
应用聚丙烯酰胺的环境与生态行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清河 隋欣 王宝辉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04年第4期32-34,共3页
聚丙烯酰胺(PAM)在油田中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和生态行为及降解产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都亟待去研究。本文分析论述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降解、机械降解、热降解、生物降解性,及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被吸附的因素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提出有... 聚丙烯酰胺(PAM)在油田中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和生态行为及降解产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都亟待去研究。本文分析论述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降解、机械降解、热降解、生物降解性,及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被吸附的因素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PAM在油藏条件下的降解机理和降解速度;PAM及其衍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其迁移转化的方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生物圈内的迁移转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下载PDF
微塑料的测定方法以及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6
作者 崔铁峰 张杰 +2 位作者 卢灿然 王宏伟 叶晔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综述了当前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机械过滤、化学处理、胶体共沉淀、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学/荧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微塑料污染的检测、监测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概述了MP... 综述了当前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机械过滤、化学处理、胶体共沉淀、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学/荧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微塑料污染的检测、监测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概述了M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MPs在被水生生物摄入的过程中会对生物体的消化道造成物理损伤,同时MPs的摄入会增加饱腹感,影响水生生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MPs的摄入还会使水生生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改变;MPs暴露会引起水生生物基因的改变,还会诱发水生生物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干扰其脂质和能量代谢.MPs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及对肠道微生物平衡的破坏可能是生物体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改变的原因之一.MPs可以吸附和富集其他物质,从而对生物产生更严重的联合毒理效应.MPs对生物体消化道的物理损伤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扩散可能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不仅对水生生物,MPs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引起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Cosmetic Formulas Containing Chemical and Mineral UV Filters on Seriatopora hystrix Fragments
7
作者 Marius Anton Ionescu Marius Anton Ionescu +3 位作者 Catherine Le Breton Jean-Claude Hubaud Jean-Eric Branka Luc Lefeuvre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9年第3期228-234,共7页
Backgroun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unscreen products have been suspected to be harmful to corals,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ir putative negative impact on symbiotic microalgae housed by these cnidarians. Previous pub... Backgroun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unscreen products have been suspected to be harmful to corals,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ir putative negative impact on symbiotic microalgae housed by these cnidarians. Previous publications reported that minerals or chemical UV filters could induce the release of microalgae from corals inducing their bleaching. The study of the ecotoxicity of finished cosmetic products containing these filters is important. Objectives: We sought to assess ex vivo the toxicity of five emulsions containing UV-filters on coral cuttings of Seriatopora hystrix. Materials and Methods: Coral cuttings were put in contact with 5 different emulsions containing UV-filters. The toxicity readout was the ability to induce polyp retraction and/or fragment bleaching of the coral cuttings of Seriatopora hystrix. Results: In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none of the five tested formulas neither induced any significant polyp retraction nor triggered fragment bleaching of the coral. Conclusions: The five tested emulsions containing UV-filters did not modify coral cuttings. In vivo, larger tests are necessary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this ex vivo pilo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screens CHEMICAL UV FILTERS MINERAL UV FILTERS CORAL Polyp Retraction CORAL Bleaching Seriatopora HYSTRIX ecotoxicology
下载PDF
暴露于三丁基锡的杂色鲍血液中总锡含量及生物富集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郁昂 王重刚 +2 位作者 陈荣 余群 郑微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3-567,共5页
用氯化三丁基锡分别在0、0.01、0.1、1、10和100ng/L浓度下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进行暴污和恢复,在不同时间(第2、6、14、26、44、64d以及恢复期第8、20d)取血液样.用微波消解样品、ICP MS法测定其血液中总锡的含量... 用氯化三丁基锡分别在0、0.01、0.1、1、10和100ng/L浓度下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进行暴污和恢复,在不同时间(第2、6、14、26、44、64d以及恢复期第8、20d)取血液样.用微波消解样品、ICP MS法测定其血液中总锡的含量,并计算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随着三丁基锡浓度的上升,血液中总锡的含量也升高,100ng/L组在44d总锡含量就达到了最高;在20d恢复期内0.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继续保持缓慢上升,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基本不变,其余浓度组总锡浓度有所下降但无法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各浓度组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随着浓度的上升反而降低.本文揭示了杂色鲍的血液是锡的蓄积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纳米农药的优势与环境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杜谦 王听雨 +4 位作者 陈龙 丁希权 崔博 崔海信 曾章华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农药制剂向着水基化、高效化、智能化与环保型方向发展。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构建的纳米农药因其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高渗透效应等特性提升了农药制剂的分散性、生物防效、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然而,与传统农药制剂相比,纳米农药... 农药制剂向着水基化、高效化、智能化与环保型方向发展。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构建的纳米农药因其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高渗透效应等特性提升了农药制剂的分散性、生物防效、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然而,与传统农药制剂相比,纳米农药在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及环境归趋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性,其环境风险及安全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归纳总结纳米农药的优势的同时,对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纳米农药在环境中的归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为纳米农药的有效、安全应用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人工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娜 程炯佳 +2 位作者 金焰 姚开安 毕树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2-264,共13页
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已引起科学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分类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一些常见的人工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碳纳米管、量子点、... 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已引起科学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分类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一些常见的人工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碳纳米管、量子点、二氧化钛、纳米铁材料及纳米铝材料的生物和生态效应研究,详细总结了纳米材料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各种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可能机制,最后对纳米材料安全性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下载PDF
蚯蚓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唐彬程 张悦 +4 位作者 刘嫦娥 罗庆睿 赵奕乔 张维兰 刘萍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0期92-102,共11页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且危害严重,成为研究热点而被广泛关注。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的相关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国内外关于镉...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且危害严重,成为研究热点而被广泛关注。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的相关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国内外关于镉(Cd)胁迫对蚯蚓的生理、生长、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织损伤等影响及蚯蚓的响应效应与适应研究较多,但对毒理机制与响应机理的综合系统归纳较少。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及种群等不同层次总结了土壤Cd胁迫对蚯蚓的毒害效应及机理,系统阐述了蚯蚓通过拒绝吸收、结合钝化、氧化应激及隔离4方面对Cd胁迫作出的响应,进一步总结了蚯蚓适应Cd胁迫土壤的环境行为,从污染危害、生物响应、环境行为3方面阐述蚯蚓与Cd胁迫的相互关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机理及生物响应机制、环境行为研究提供参考,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及后续污染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并进一步探索未来污染与生物相互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水生微宇宙研究热点及毒性对比与预测分析
12
作者 吴凡 王晓南 +3 位作者 王旭升 王佳琪 张聪 刘征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02-1812,共11页
为了解水生微宇宙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发文量统计后进行了计量分析,并使用CiteSpace提取文献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和时间线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外和国内的水生微宇宙研究发文量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显著增加.... 为了解水生微宇宙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发文量统计后进行了计量分析,并使用CiteSpace提取文献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和时间线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外和国内的水生微宇宙研究发文量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显著增加.②国内文献占比从21世纪10年代的16.1%升至21世纪20年代的26.1%.③生态毒理学研究在水生微宇宙领域占比较大.基于微宇宙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对相同暴露时间下单物种毒性实验与微宇宙毒性实验进行对比发现,两种实验的毒性数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微宇宙毒性实验数据平均值较单物种毒性实验数据平均值低56%.此外,分别构建了通过单物种及水质参数预测微宇宙毒性数据的回归模型.研究显示,国内水生微宇宙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发展,且生态毒理学在国内外水生微宇宙研究中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相较于单物种毒性实验,物种在微宇宙毒性实验中种间关系的影响下对污染物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下载PDF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13
作者 姜瑢 李勖之 +1 位作者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61-907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价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真实生态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制定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1,4-二硝基苯对藻型塘微宇宙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镜波 梁林 王咏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在室内微宇宙 (V =4 0L)中 ,实验研究了 1 ,4 -二硝基苯 ( 1 ,4 -DNB)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在 1 ,4 -DNB质量浓度为 0 1 ,0 2 ,0 4 ,0 8mg/L下 ,6d左右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细菌总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破坏 ... 在室内微宇宙 (V =4 0L)中 ,实验研究了 1 ,4 -二硝基苯 ( 1 ,4 -DNB)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在 1 ,4 -DNB质量浓度为 0 1 ,0 2 ,0 4 ,0 8mg/L下 ,6d左右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细菌总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破坏 ,浮游动植物数量明显降低 ,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细菌总数有降低趋势 .同时 ,群落产氧量减少 ,呼吸量增加 ,Pg/R比值明显下降 ,1 ,4 -DNB浓度越高 ,群落代谢变化幅度越大 .但 2 6d以后 ,明显好转 .实验结果表明 ,生态系统微宇宙模型是评价环境整体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 1 4-DNB
下载PDF
乙草胺对小麦生理机能的影响与生物标记物识别 被引量:11
15
作者 晁雷 周启星 +1 位作者 陈苏 崔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6-871,共6页
对乙草胺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以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处理小麦幼苗1d后,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说明了乙草胺处理诱导有毒活性氧(... 对乙草胺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以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处理小麦幼苗1d后,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说明了乙草胺处理诱导有毒活性氧(AOS)生成,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处理与对照的差异逐渐减小.对小麦叶片中POD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在乙草胺胁迫的开始阶段,植物有能力抵抗低浓度乙草胺污染所产生的氧化胁迫,但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这种抵抗能力将会消失.对小麦SOD活性的研究表明,小麦叶片中POD酶活的上升可能与其它途径而不是SOD诱导产生的H2O2有关.小麦叶片中MDA含量和POD活性不能作为土壤乙草胺污染的生物标记物.小麦叶片中SOD酶活性有着作为乙草胺污染土壤生物标记物的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作为乙草胺污染胁迫的生物标记物,并且小麦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土壤乙草胺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L.)
下载PDF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王小艺 沈佐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78-2284,共7页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药剂处理后异色瓢虫最大日捕食量降低 ,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 ,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一般也被减弱。影响结果还与异色瓢虫受药的方式有关。4种药剂中以氰戊菊酯的影响最大 ,鱼藤酮的胃毒作用也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这为害虫治理中如何协调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指导科学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四溴双酚-A和五溴酚对红鲫肝脏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玛丽 瞿璟琰 +1 位作者 刘青坡 施华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将红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0.025 mg/L、0.25 mg/L四溴双酚-A(TBBPA)与0.002 5 mg/L、0.025 mg/L五溴酚(PBP)中12周,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分别观测红鲫肝脏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TBBPA和PBP低剂量暴露能够引... 将红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0.025 mg/L、0.25 mg/L四溴双酚-A(TBBPA)与0.002 5 mg/L、0.025 mg/L五溴酚(PBP)中12周,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分别观测红鲫肝脏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TBBPA和PBP低剂量暴露能够引起红鲫肝脏脂肪化、空泡化和线粒体囊泡化等现象,而高剂量暴露还导致肝脏细胞核损伤和细胞间隙增大等现象。研究表明,TBBPA和PBP能造成红鲫肝脏的损伤。这两种溴化阻燃剂可能是通过引起肝脏的物质代谢紊乱而造成肝毒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BBPA) (PBP)
下载PDF
甜味剂的应用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8
作者 黎泽江 李宁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9期149-152,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更健康和更有营养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随着代糖甜味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对甜味剂有全面的认识,该文首先介绍甜味剂的种类及应用领域,然后对人工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更健康和更有营养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随着代糖甜味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对甜味剂有全面的认识,该文首先介绍甜味剂的种类及应用领域,然后对人工甜味剂的污染现状及生态毒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最后介绍含人工甜味剂废水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天津污灌区水稻土壤汞形态特征及其食品安全评估 被引量:16
19
作者 武超 张兆吉 +3 位作者 费宇红 吴国庆 钱永 孟素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7-212,共6页
选择天津污水灌溉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汞对水稻不同组织中总(THg)和甲基汞MeHg富集的影响以及评估污灌区稻米食用汞暴露风险,并对污灌区土壤溶解与可交换态汞安全阀值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塘... 选择天津污水灌溉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汞对水稻不同组织中总(THg)和甲基汞MeHg富集的影响以及评估污灌区稻米食用汞暴露风险,并对污灌区土壤溶解与可交换态汞安全阀值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塘、大沽和北京污灌区稻田土壤THg和MeH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海河土壤THg浓度。大沽、北京河污灌区和海河土壤汞的形态为残渣态浓度最高,而北塘污灌区为有机结合态浓度最高。由于水稻地上组织中THg浓度受到大气汞浓度影响,各组织中汞浓度在不同污灌区分布规律不同。水稻籽粒的MeHg富集系数为1.63~3.70,通过人体每天摄入MeHg量的安全值计算得出土壤溶解与可交换态汞质量分数应低于9.19 ng/g。污灌区食用稻米MeHg暴露对居民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人体MeHg每天摄入量超标率达到20.83%。因此,可以对超标土壤进行治理或改变耕作方式来降低土壤污染对人体MeHg暴露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涕灭威复合污染体系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清敏 李得翔 +1 位作者 熊瑛 戴树桂 《农业环境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2-304,共3页
选择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和一种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呼吸强度为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测试指标,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的... 选择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和一种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呼吸强度为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测试指标,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涕灭威-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复合体系较二者单独作用的显著效应时间明显缩短,其机制是SDBS加速了涕灭威的降解解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