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_(2)CO_(3)活化法油茶果壳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1
作者 浦丽伟 莫立焕 +1 位作者 胡崟 李军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K_(2)CO_(3)为活化剂,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中活化制备COS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K_(2)CO_(3)溶液浸渍COS的比例(浸渍比,mL∶g)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 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K_(2)CO_(3)为活化剂,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中活化制备COS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K_(2)CO_(3)溶液浸渍COS的比例(浸渍比,mL∶g)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活性炭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中活化,浸渍比值为1.5,温度为800℃,炭化活化时间为1 h的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得率为12.48%,BET比表面积为1080.94 m^(2)/g,亚甲基蓝(MB)吸附值为441.62 mg/g;在氮气中活化,浸渍比值为2.5,温度为800℃,炭化活化时间为1 h时,制得的活性炭得率为18.00%,BET比表面积为942.42 m^(2)/g,MB吸附值为428.77 mg/g。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氮气气氛下制备的活性炭H/C元素比低,芳香性提高;FT-IR和SEM分析表明活化促进了活性炭—CH、—COOH热解和孔隙生长;相比N_(2)气氛下的样品,空气作热解气制备的活性炭孔隙更发达,吸附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活性炭 碳酸钾 吸附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ZnMnO_(3)/N-CNT复合材料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侯雨薇 于梦飞 +1 位作者 俞小花 谢刚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I0002,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以及水热法制备了ZnMnO_(3)/N-CNT钙钛矿型催化剂,研究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积测定仪(BET)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以及水热法制备了ZnMnO_(3)/N-CNT钙钛矿型催化剂,研究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积测定仪(BET)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化学测试系统评价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活性,并考察了催化剂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ZnMnO_(3)/N-CNT催化剂起始电势(Eonset)与半波电势(E1/2)高于商业Pt/C催化剂,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此外,使用其制备的铝-空气电池具有较高的放电电压,释放的总能量为55.59MWh·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溶胶-凝胶法 共沉淀法 ZnMnO_(3) 铝-空气电池
下载PDF
Fe/g-C_(3)N_(4)表面改性及其对CO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禹 高新华 +3 位作者 马清祥 范素兵 赵天生 张建利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8,共10页
采用尿素热缩合法制备了氮化碳(g-C_(3)N_(4)),经H_(2)O_(2)、NH_(3)·H_(2)O处理、浸渍法负载Fe制得改性Fe/g-C_(3)N_(4),对比研究了改性前后催化剂的CO加氢性能。结合XRD、SEM、FT-IR、CO_(2)-TPD、CO-TPD、H_(2)-TPR、接触角测试... 采用尿素热缩合法制备了氮化碳(g-C_(3)N_(4)),经H_(2)O_(2)、NH_(3)·H_(2)O处理、浸渍法负载Fe制得改性Fe/g-C_(3)N_(4),对比研究了改性前后催化剂的CO加氢性能。结合XRD、SEM、FT-IR、CO_(2)-TPD、CO-TPD、H_(2)-TPR、接触角测试和N_(2)物理吸附-脱附等系列表征,探究了表面预处理对Fe/g-C3N4催化剂织构性质以及CO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性方法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和CO加氢性能影响显著。尿素热缩合法制备的g-C_(3)N_(4)具有典型蜂窝状结构,Fe与g-C_(3)N_(4)相互作用较强,且高度分散;改性前后样品均呈亲水性,且H_(2)O_(2)、 NH_(3)·H_(2)O处理后亲水性增强,H_(2)O_(2)处理增强了表面羟基,NH_(3)·H_(2)O处理增加了表面氨基,促进了CO吸附,促使Fe(NCN)物相生成;预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碱性增强。在CO加氢反应中,两步改性后的Fe/AM-g-C3N4催化剂,CO_(2)选择性降至11.61%;Fe/AM-g-C_(3)N_(4)表面碱性增强,抑制了烯烃二次加氢,烯烃选择性较高,C_(2)^(=)-C_(4)^(=)达32.37%,O/P值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加氢 表面改性 Fe/g-C_(3)N_(4)催化剂 产物分布
下载PDF
CNT-Co/Bi_(2)O_(3)催化剂光催化协同过硫酸盐活化高效降解四环素
4
作者 张佳颖 王聪 王雅君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63-3175,共13页
在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中,Co^(2+)的再生效率低是Co高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主要问题。成功制备了富含氧缺陷氧化铋负载碳纳米管(x%CNT-Co/Bi_(2)O_(3))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协同过硫酸盐活化降解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催化剂添加量... 在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中,Co^(2+)的再生效率低是Co高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主要问题。成功制备了富含氧缺陷氧化铋负载碳纳米管(x%CNT-Co/Bi_(2)O_(3))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协同过硫酸盐活化降解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催化剂添加量为20 mg/L、PMS浓度为0.5 mmol/L和初始p H为4.68时,70%CNT-Co/Bi_(2)O_(3)对四环素(TC)的降解率高达91.3%,具有优异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其降解活性的提高归因于CNT-Co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TC吸附,光生电子加速Co^(2+)→Co^(3+)→Co^(2+)的循环速率,既促进光生电荷的分离与迁移,又促进PMS的活化,实现TC的快速降解。此外,Bi_(2)O_(3)均匀分散在CNT-Co外管壁上,避免了Bi_(2)O_(3)纳米颗粒的团聚,CNT-C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污染物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增加吸附效果。该体系产生多种活性物种,其贡献度为^(1)O_(2)>·SO_(4)^(-)>·OH>·O_(2)^(-),可实现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双通路高效降解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 催化 降解 四环素 CNT-Co Bi_(2)O_(3)
下载PDF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叶面CaCO_(3)-P沉淀物产生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5
作者 陶轶凡 黄蔚 +2 位作者 余成 陈开宁 李子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0-1068,共9页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但在不同水环境因子下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的能力不同。本研究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钙浓度(0、20、35、50、65 mg/L)、碱...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但在不同水环境因子下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的能力不同。本研究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钙浓度(0、20、35、50、65 mg/L)、碱度(0、100、200、300、400 mg/L CaCO_(3))、磷浓度(0、0.1、0.2、0.3、0.4 mg/L)和温度(11、14、17、20℃)对菹草削减水体磷的能力及对CaCO_(3)-P共沉淀产生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无植物对照组培养液的饱和指数变化趋势,揭示植物介导下CaCO_(3)-P的发生规律,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在菹草培养组中,总磷(TP)和溶解性磷酸盐(SRP)浓度显著下降,并且不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各处理组的TP和SRP浓度均呈减小趋势,而添加钙浓度导致减幅进一步提高。相比之下,在无菹草对照组中,TP和SRP浓度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菹草的引入促进了水中磷的去除效率。②各处理组CaCO_(3)-P共沉淀量随碱度的增加而增加,碱度为400 mg/L CaCO_(3)时,产生最大CaCO_(3)-P共沉淀量,说明菹草在碱性水环境中更有利于产生CaCO_(3)-P共沉淀。共沉淀在中等磷水平(0.2 mg/L)产生量最高,每株菹草每天平均产生23.12 mg共沉淀量。实验验证了自然水体磷浓度对菹草叶面CaCO_(3)-P共沉淀量的产生差异较小,共沉淀在中等温度水平(17℃)含量最高,每株菹草每天平均产生16.61 mg共沉淀量,说明菹草在适宜温度下产生共沉淀的差异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碱度相较于磷浓度及温度对菹草的CaCO_(3)-P共沉淀量影响更大。③在水环境因子相同的情况下,无菹草对照组碳酸钙饱和指数(方解石和霰石饱和指数)均大于0,说明有结晶趋势,但在实验期间并未产生沉淀,而添加菹草的处理组产生了不等量的CaCO_(3)-P共沉淀,表明沉水植物也可通过共沉淀的方式削减水体磷负荷,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CaCO_(3)-P共沉淀 菹草
下载PDF
含硫气氛中Ce改性Cu-Mn/Al_(2)O_(3)低温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正芳 高君安 +1 位作者 张傑 曲令多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3,共12页
为了解决Cu-Mn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催化氧化CO时快速失活的问题,以Cu-Mn为活性组分、Ce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BET)、氢气程序升... 为了解决Cu-Mn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催化氧化CO时快速失活的问题,以Cu-Mn为活性组分、Ce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BET)、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O_(2)的加入提高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降低了Cu-Mn/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增加了Cu^(2+)、Mn^(3+)及氧空位的含量。测试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活性及抗硫中毒性能,发现Ce的加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能,采用浸渍法改性(Ce)/Al_(2)O_(3)载体(Ce负载量为2%)制备的催化剂(10Cu_(1)Mn_(2)/2(Ce)/Al_(2)O_(3))的催化性能较高,可以在130℃下实现CO完全氧化;添加Ce后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有一定提升,在160℃下通入SO_(2)后5 h,催化剂10Cu_(1)Mn_(2)/2(Ce)/Al_(2)O_(3)能够维持57%左右的CO转化率,在300℃下测试25 h该催化剂的活性没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Cu-Mn/Al_(2)O_(3) CO催化氧化 抗硫中毒
下载PDF
高热稳定CaGdAlO_(4)∶Er^(3+)/Yb^(3+)荧光粉的上转换发光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7
作者 李玉强 杨健 +4 位作者 王帅 郑基源 赵炎 周恒为 刘玉学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9-655,共7页
获得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r^(3+)/Yb^(3+)共掺CaGdAlO_(4)∶Er_(x),Yb_(0.10)(x=0.006、0.008、0.010、0.012、0.014)荧光粉,尺寸大小分布在0.6~4.2... 获得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r^(3+)/Yb^(3+)共掺CaGdAlO_(4)∶Er_(x),Yb_(0.10)(x=0.006、0.008、0.010、0.012、0.014)荧光粉,尺寸大小分布在0.6~4.2μm。在980 nm激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在500~700 nm发射谱由两个发射带组成,528和550 nm处两个较强的绿光发射带,归属于Er^(3+)的^(2)H_(11/2)→^(4)I_(15/2)、^(4)S_(3/2)→^(4)I_(15/2)能级跃迁,663 nm处较弱的红光发射带,归属于Er^(3+)的^(4)F_(9/2)→^(4)I_(15/2)能级跃迁。上转换发光强度最大组分为CaGdAlO_(4)∶Er_(0.010),Yb_(0.10)。300~573 K变温发射谱表明,基于荧光强度比FIR_(528/550)参数,温度传感绝对灵敏度S_(A)从44.4×10^(-4) K^(-1)(@300 K)先增大到52.0×10^(-4) K^(-1)(@445 K)随后减小到49.0×10^(-4) K^(-1)(@573 K)。相对灵敏度S_(R)则从0.95×10^(-2) K^(-1)(@300 K)单调减小到0.27×10^(-2) K^(-1)(@573 K)。冷热循环实验表明该材料的热重复性优于98%。结果表明,CaGdAlO_(4)∶Er_(0.010),Yb_(0.10)荧光粉在光学温度传感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荧光粉 Er^(3+)/Yb^(3+)共掺 上转换 荧光强度比 温度传感 高温固相法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PPC/P34HB共混物制备与性能
8
作者 秦宜轩 张天宇 +3 位作者 尚飞 邓鑫磊 沈韵达 任亮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1,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聚碳酸亚丙酯/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共混物(PPC/P34HB),分析了P34HB添加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C共混物的韧性随着P34HB的加入逐渐增大,当其添加量为30%时,冲击强度提升了2...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聚碳酸亚丙酯/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共混物(PPC/P34HB),分析了P34HB添加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C共混物的韧性随着P34HB的加入逐渐增大,当其添加量为30%时,冲击强度提升了271.4%。由复合材料流变性能测试可知,P34HB由于含有侧甲基,将其引入体系中提高了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了其复数黏度,改善了材料的加工性能。热失重结果表明,P34HB的引入,提高了共混物的初始分解温度。由其微观形貌可知,断面表面从光滑表面最后转变为“海岛”结构,证明材料韧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 共混物 性能 增韧
原文传递
强韧化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酯)/聚碳酸酯共混物的制备及耐久性研究
9
作者 吕东轩 徐鹏武 +3 位作者 杨伟军 钮德宇 孙钰杰 马丕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5,共6页
以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酯)(PHBV)作为基体,通过共混聚碳酸亚丙酯(PPC)后进行固相拉伸,制备强韧化PHBV/PPC复合薄膜;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小角/广角X射线散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共混物进行表征。结果表... 以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酯)(PHBV)作为基体,通过共混聚碳酸亚丙酯(PPC)后进行固相拉伸,制备强韧化PHBV/PPC复合薄膜;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小角/广角X射线散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共混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固相拉伸温度为55℃、拉伸速率为300 mm/min,拉伸倍率为3时,对比未拉伸样品,断裂伸长率提高约为66%,拉伸强度提高约为642.9%。当拉伸倍率为3时,取向度从0.88%提升到38.96%,还有效促进了聚合物的结晶,对PHBV的耐久性产生了正向作用,使得其性能更加稳定,对比未拉伸样品有了明显提升:未拉伸样品的韧性下降95%,固相拉伸3倍的样品的韧性下降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酯) 聚碳酸酯 固相拉伸 力学性能
下载PDF
Dy^(3+)/Eu^(3+)双掺杂CaLaGa_(3)O_(7)颜色可调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10
作者 刘云云 黄传鑫 +1 位作者 王猛 王燕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0-1567,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Eu^(3+)单掺和Dy^(3+)/Eu^(3+)双掺CaLaGa_(3)O_(7)单基质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物相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与基质晶体一致,表明成功合成了...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Eu^(3+)单掺和Dy^(3+)/Eu^(3+)双掺CaLaGa_(3)O_(7)单基质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物相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与基质晶体一致,表明成功合成了Eu^(3+)单掺和Dy^(3+)/Eu^(3+)双掺杂的CaLaGa_(3)O_(7)荧光粉。在波长39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Eu^(3+)∶CaLaGa_(3)O_(7)表现出Eu^(3+)的特征红光发射(5 D0→7 F2),并且发光纯度高达100%。共掺Dy^(3+)之后,Dy^(3+)/Eu^(3+)双掺CaLaGa_(3)O_(7)荧光粉不仅可以被波长393 nm的光激发还可以被波长348 nm的光激发。不管是哪个波长的光激发,Dy^(3+)/Eu^(3+)∶CaLaGa_(3)O_(7)发射光谱同时包含了Eu^(3+)的特征红光发射和Dy^(3+)的特征黄光发射(4 F_(9/2)→6 H_(13/2))。通过对发射谱和荧光寿命分析得出,双掺荧光粉中Dy^(3+)和Eu^(3+)之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进一步计算了各个样品对应的色坐标,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由348 nm改变为393 nm时,色坐标整体上从黄绿色区域移动到黄橙光区域。因此,Dy^(3+)/Eu^(3+)∶CaLaGa_(3)O_(7)是一种光色可调发光材料,在显示和固态照明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Ga_(3)O_(7) Dy^(3+)/Eu^(3+)双掺杂 荧光粉 发光性能 颜色可调 高温固相法
下载PDF
双金属Ag-Cu纳米粒子负载的Fe_(3)O_(4)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11
作者 董雄涛 呼国茂 +6 位作者 邢艳 周琛皓 张瑾瑾 白小慧 高续春 丁新燕 马向荣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中空多孔性Fe_(3)O_(4)@乙二胺四乙酸(EDTA)磁性载体;以柠檬酸钠和NaBH_(4)为共还原剂将双金属Ag-Cu纳米粒子负载于Fe_(3)O_(4)@EDTA磁性载体(Fe_(3)O_(4)@EDTA@Ag-Cu NPs)的孔道内外,并采用XRD、SEM、TEM、EDX和VSM等...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中空多孔性Fe_(3)O_(4)@乙二胺四乙酸(EDTA)磁性载体;以柠檬酸钠和NaBH_(4)为共还原剂将双金属Ag-Cu纳米粒子负载于Fe_(3)O_(4)@EDTA磁性载体(Fe_(3)O_(4)@EDTA@Ag-Cu NPs)的孔道内外,并采用XRD、SEM、TEM、EDX和VSM等技术对制备的磁性复合材料进行详细表征。t=25℃考察了Fe_(3)O_(4)@EDTA@Ag-Cu NPs在NaBH_(4)体系中对4-硝基苯胺的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EDTA@Ag-Cu NPs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Fe_(3)O_(4)@EDTA@Cu NPs、Fe_(3)O_(4)@EDTA@Ag NPs的6.5、2.1倍,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证实了Ag和Cu NPs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Fe_(3)O_(4)@EDTA@Ag-Cu NPs经过5次循环利用后其催化降解率仍高于95%,表明该复合材料在水处理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EDTA 共还原剂 双金属Ag-Cu纳米粒子 催化活性
下载PDF
占空比对脉冲电镀Ni-Co-Al_(2)O_(3)-WS_(2)复合镀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赵朗 金浩 +3 位作者 陶绍虎 吕镖 柳泉 郭策安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993-996,共4页
为提高CrNi3MoVA钢的耐磨性能,用脉冲电沉积法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Ni-Co-Al_(2)O_(3)-WS_(2)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结构,用纳米压痕仪和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镀层的纳米力学性... 为提高CrNi3MoVA钢的耐磨性能,用脉冲电沉积法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Ni-Co-Al_(2)O_(3)-WS_(2)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结构,用纳米压痕仪和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镀层的纳米力学性能与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Ni-Co-Al_(2)O_(3)-WS_(2)复合镀层表面呈结节状凸起,随着占空比的增加,镀层表面结节密度减少,(111)晶面择优取向更加明显。占空比为0.1的复合镀层拥有最高的硬度7.24GPa,最低的平均摩擦系数0.38和体积磨损率1.52×10^(-4) mm^(3)·(N·m)^(-1)。镀层中的n-Al_(2)O_(3)颗粒会支撑在摩擦面上减少摩擦副间的接触面积,同时与n-WS_(2)颗粒与在剪切作用下脱落形成润滑膜,发挥协同减磨作用提高镀层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Al_(2)O_(3)-WS_(2)复合镀层 脉冲电沉积 占空比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共沉积法的高结晶反蛋白石g-C_(3)N_(4)制备及其产氢性能分析
13
作者 颉启东 王聪 +1 位作者 傅雅琴 司银松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为获得光催化产氢性能优异的g-C_(3)N_(4),采用共沉积法,通过二氧化硅微球/单氰胺混合溶液制备具有高结晶反蛋白石结构的g-C_(3)N_(4),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 为获得光催化产氢性能优异的g-C_(3)N_(4),采用共沉积法,通过二氧化硅微球/单氰胺混合溶液制备具有高结晶反蛋白石结构的g-C_(3)N_(4),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仪对其光催化产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硅微球/单氰胺混合溶液的离心速率为5500r/min和单氰胺溶液质量分数为70%时,所制备的高结晶反蛋白石结构的g-C_(3)N_(4)(CN5500-70%)层间距为3.23Å,比表面积为32m^(2)/g,光催化产氢性能显著提升,产氢速率为7217.01μmol/(g·h)。该方法制备的高结晶反蛋白石结构g-C_(3)N_(4)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活性,为g-C_(3)N_(4)基催化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共沉积 反蛋白石结构 高结晶 光催化
原文传递
Fe_(3)O_(4)纳米颗粒的共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4
作者 徐舒婷 梁燕霞 +3 位作者 江莉 陶铸 琚文涛 卫国英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目的:开发高效、清洁、经济的磁性纳米颗粒,进一步推动磁絮凝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研究了n(Fe^(3+))∶n(Fe^(2+))配比及反应温度对颗粒形貌、粒径、结构、表面官能团、Zeta... 目的:开发高效、清洁、经济的磁性纳米颗粒,进一步推动磁絮凝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研究了n(Fe^(3+))∶n(Fe^(2+))配比及反应温度对颗粒形貌、粒径、结构、表面官能团、Zeta电位等的影响,并测试了样品的磁性能。结果:n(Fe^(3+))∶n(Fe^(2+))配比为1.75∶1,反应温度为50℃时,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粒径为10~80 nm,晶型稳定,表面基团-OH较多,Zeta电位绝对值小;其饱和磁化强度为67.18 emu·g^(-1),矫顽力为3242.00 A·m^(-1),剩余磁化强度为4.47 emu·g^(-1)。结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获得Fe_(3)O_(4)纳米颗粒,可作为优良的磁絮凝材料促进水中的絮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絮凝 Fe_(3)O_(4)纳米颗粒 共沉淀法 尺寸调控
下载PDF
2015-2021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15
作者 刘晓咏 颜俊 +2 位作者 牛继强 陈飞燕 闫军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基于2015—2021年河南省17个城市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21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累计出现8~60 d,平顶山、焦作、郑州、新乡和安阳出现次... 基于2015—2021年河南省17个城市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21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累计出现8~60 d,平顶山、焦作、郑州、新乡和安阳出现次数较多,周口、三门峡、信阳、鹤壁和南阳出现较少。PM_(2.5)-O_(3)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4—10月。PM_(2.5)与O_(3)呈现“夏正冬负”的相关性,在春季和秋季呈弱相关。PM_(2.5)污染等级为优时,与O_(3)呈正相关;而其它PM_(2.5)污染等级时,与O_(3)为负相关。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出现时的主要温度区间为20.1~25.8℃,相对湿度(RH)区间为54.0%~69.0%,风速区间为1.3~2.5 m/s,风向为NE—E和SSE—SSW。郑州市南部周边城市的污染传输对其PM_(2.5)-O_(3)复合污染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PM_(2.5)-O_(3) 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下载PDF
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除石灰窑尾气CO的性能
16
作者 宓家宁 杨瑞瑶 +3 位作者 赵文 王保举 张立平 于如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6-1472,共7页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通过XRD,SEM,TEM,Raman,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CuO/CeO_(2)/γ-Al_(2)O_(3)应用于石灰窑尾气处理中,考察了CuO/CeO_(2)/γ-Al_(2)O_(3)的CO催化...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通过XRD,SEM,TEM,Raman,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CuO/CeO_(2)/γ-Al_(2)O_(3)应用于石灰窑尾气处理中,考察了CuO/CeO_(2)/γ-Al_(2)O_(3)的CO催化氧化效果及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在气体流量为1 m^(3)/h,150℃条件下,CuO/CeO_(2)/γ-Al_(2)O_(3)脱除石灰窑尾气(2%(φ)CO,2%(φ)O_(2),35%(φ)CO_(2)及N2)时,可实现超350 h的稳定运行,且稳定运行后催化剂的结构并未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γ-Al_(2)O_(3) 球型催化剂 CO氧化 石灰窑尾气
下载PDF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对PMS体系降解的效能优化
17
作者 赵瑞 高紫璇 +6 位作者 王芙蓉 李华 张沙沙 张洁 白晓龙 赵卫星 王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氧化降解水相中的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通过有机污染物MB的氧化降解实验,探讨了CTAB与EDTA-2Na对获得BT/Co复合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CTAB与EDTA-2Na作为添加剂,对所得BT/Co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与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但催化剂表面Co^(2+)相对含量呈现出明显变化。结论当EDTA-2Na为添加剂时,所得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提高,活化PMS生成了较多的活性氧化物种,加速了MB的降解,10 min内MB的降解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 表面Co^(2+)含量 催化性能
下载PDF
Al_(2)O_(3)浓度对柔性摩擦辅助电镀Ni-Co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史晓彤 张伟强 +4 位作者 吕镖 陶绍虎 刘贺 柳泉 郭策安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156-1159,共4页
利用柔性摩擦辅助电沉积在炮钢表面制备n-Al_(2)O_(3)/Ni-Co复合镀层,研究镀液中Al_(2)O_(3)浓度对Ni-Co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Al_(2)O_(3)为5 g·L^(-1)时,镀层平均晶粒尺寸最小(9.6 nm),显微硬度最大(573.28 ... 利用柔性摩擦辅助电沉积在炮钢表面制备n-Al_(2)O_(3)/Ni-Co复合镀层,研究镀液中Al_(2)O_(3)浓度对Ni-Co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Al_(2)O_(3)为5 g·L^(-1)时,镀层平均晶粒尺寸最小(9.6 nm),显微硬度最大(573.28 HV);腐蚀电化学研究表明,此时镀层自腐蚀电位正移至-0.304 V,自腐蚀电流较小(1.313μA·cm^(-2)),耐腐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浓度 Ni-Co复合镀层 晶粒尺寸 显微硬度 耐腐蚀性
下载PDF
Y_(2)O_(3)改性Co黏结相对WC-10%Co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宇涛 郭圣达 +5 位作者 李金辉 陈颢 黄能 任洪宇 郭建锋 郭祥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2,共11页
采用行星球磨法制备掺杂Y_(2)O_(3)的Co复合粉末,再添加WC粉末制得含Y_(2)O_(3)的WC-Co混合粉末,随后经SPS工序制得WC-Co-Y_(2)O_(3)硬质合金。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维氏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球磨时间对Co-1%Y_(... 采用行星球磨法制备掺杂Y_(2)O_(3)的Co复合粉末,再添加WC粉末制得含Y_(2)O_(3)的WC-Co混合粉末,随后经SPS工序制得WC-Co-Y_(2)O_(3)硬质合金。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维氏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球磨时间对Co-1%Y_(2)O_(3)复合粉形貌及物相,以及球磨时间、Y_(2)O_(3)含量对WC-Co-Y_(2)O_(3)硬质合金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Y_(2)O_(3)后球磨,Co衍射峰向较大角度方向偏移;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Co晶粒被破坏,尺寸变小,导致Co衍射峰强度降低。硬质合金密度、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球磨时间达到36h后,合金硬度趋于稳定,而断裂韧性降低。合金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和耐磨性随着Y_(2)O_(3)含量的增加均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Y_(2)O_(3)含量为1%时合金综合性能最佳。分步球磨添加稀土氧化物Y_(2)O_(3)可以强化Co黏结相,抑制WC晶粒长大,增强合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CO硬质合金 Co黏结相 掺杂Y_(2)O_(3) 两步球磨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