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0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坡头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陈克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13-219,共7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油蒿叶片N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N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与N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与N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柠条叶片N含量可以作为其△的替代指标;而油蒿叶片△与N在单种下为正相关,混种及两种生境分别呈不显著正相关及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叶片△与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叶片δ^13c 叶片N含量 油蒿 柠条 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片 N含量 ^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
下载PDF
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δ^13C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文强 罗格平 +2 位作者 陈曦 冯异星 李超凡 《同位素》 CAS 2016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2=0.97),而降雨量在300mm^500mm的采样点,δ^(13)C值随降雨量变化不明显(R2=0.04);三工河流域纯C3植物采样点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呈现明显的富集效应,即土壤剖面下层δ^(13)C值大于上层,其平均差值为1.01‰,与其他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一致;而沙质荒漠和土质荒漠采样点剖面下层与上层SOCδ^(13)C平均差值为4.33‰,其变化趋势与纯C3植物采样点相反,且其表层δ^(13)C值接近C4植物来源,底层接近C3植物来源,推断其地上历史植被可能经历了由C3到C4的演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δ^13c c3和c4植物 ^δ^13c富集效应 三工河流域
下载PDF
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玉米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的输入 被引量:48
3
作者 何敏毅 孟凡乔 +1 位作者 史雅娟 吴文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6-453,共8页
研究玉米生长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对了解农田碳平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4次13C脉冲标记对不同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抽雄和灌浆期)玉米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为期1个生长季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在地... 研究玉米生长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对了解农田碳平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4次13C脉冲标记对不同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抽雄和灌浆期)玉米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为期1个生长季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在地上部的13C占玉米净吸收13C的百分含量,在灌浆期标记时最大,为80.01%.在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向地下转移的13C比例分别为43.24%、46.46%、30.30%和19.99%;此部分13C中有34.68%~77.56%被根际呼吸消耗,16.63%~57.02%存在于根部,5.05%~8.30%通过根际沉积转化为土壤有机碳.整个生育期内,玉米分配到地上部、根部、根际呼吸和土壤有机碳中的光合碳量,分别占净吸收碳量的62.39%、17.88%、17.07%和2.67%.在拔节、抽雄和灌浆期,玉米的根际呼吸分别占土壤呼吸总量的67.07%、63.31%和28.82%;同时其根际激发效应使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分别增加了31.11%、79.09%和120.83%.以大田玉米地上部干重18 t.hm-2、含碳量42%计算,玉米在其生育期内输入到地下的总碳量为4.6 t.hm-2,其中有2.1 t.hm-2通过根际呼吸进入大气,2.2 t.hm-2存在于根中,0.33 t.hm-2转化为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有机碳 ^^13c脉冲标记 根际沉积 根际激发效应
下载PDF
大穗型水稻^13C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16
4
作者 闫川 洪晓富 +3 位作者 阮关海 余守武 王绍华 丁艳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2-1287,共6页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单穗重显著大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齐穗后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和上三叶的SPAD值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总13C同化物量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尤其表现在灌浆后期的穗部,而灌浆后期中穗型品种茎秆和叶片中的13C同化物量高于大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优势,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优势明显,且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转移量、转运率及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百分率明显高于中穗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增产潜力。该研究以期为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穗型 ^^13c标记 光合生产 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常见植物叶片δ^13C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杜雪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885-2893,共9页
通过对贵州花江峡谷喀斯特石漠化区4种典型石漠化植物群落中11种常见植物种叶片的δ13C值测定,研究了各植物种对影响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厚度)的响应,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中不同土层... 通过对贵州花江峡谷喀斯特石漠化区4种典型石漠化植物群落中11种常见植物种叶片的δ13C值测定,研究了各植物种对影响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厚度)的响应,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中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有机质、年均气温、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梯度变化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δ13C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环境水分好转呈下降趋势,即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也有部分物种呈稳定不变或逆势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的主导因子是土层储水量;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var.floccosus)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厚度;肾蕨、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强度;而广西密花树(Rapanea kwangsiensis)、圆叶乌桕(Sapium rot undifolium)和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则分辨不出主导因子,即环境影响因素更为综合.总体而言,叶片高δ13C值是对低水分、高光、低资源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喀斯特石漠化 土壤储水量 大气相对湿度 光照强度 土壤厚度 主导因子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地区近160年来红柳沙包沉积纹层δ^13C与气候重建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元杰 王晓毅 +1 位作者 夏训诚 李雪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红柳沙包具有准确的计年和很强的环境信息储存功能,可以用来恢复数百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发现,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红柳落叶δ^(13)C序列高频变化受多个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重建的罗布泊地区1839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8~10月... 红柳沙包具有准确的计年和很强的环境信息储存功能,可以用来恢复数百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发现,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红柳落叶δ^(13)C序列高频变化受多个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重建的罗布泊地区1839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8~10月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及4~5月平均风速,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168年来的气候变化。对红柳落叶δ^(13)C高频变化序列的功率谱分析发现,δ^(13)C序列含有显著的42.0a,10.5a,8.4a,4.0a,3.7a和2.9a等准变化周期,其中,准10.5a周期与太阳黑子约11.0a的活动周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沙包 ^Δ^13c 气候变化 罗布泊
下载PDF
针对IPCC评估报告中海洋碳循环的疑问--δ^13C收支平衡法的验证 被引量:8
7
作者 姜爱军 陈中笑 +3 位作者 任慧军 程军 加藤喜久雄 大森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6期369-375,共7页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7年评估报告对此通量估计过大,而1990年和2001年评估报告估计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c02收支 ^Δ^13c 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石伟琦 王国安 +1 位作者 张俊伶 李晓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0-575,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claroidum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羊草生长45、60和75d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提高羊草的含磷量和植株叶...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claroidum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羊草生长45、60和75d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提高羊草的含磷量和植株叶片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但对植株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和δ^(13)C值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羊草 ^Δ^13c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下载PDF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3C富集比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红波 张威 +3 位作者 丁雪丽 白震 刘宁 张旭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9-1316,共8页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的转化与更新程度在表征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转化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加碳源新合成的氨基酸,本文建立了稳定同位素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3C富集比例的方法.由...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的转化与更新程度在表征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转化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加碳源新合成的氨基酸,本文建立了稳定同位素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3C富集比例的方法.由于培养过程中加入的13C葡-萄糖被迅速利用形成氨基酸碳骨架,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测同位素的富集强度的变化.外加葡萄糖直接合成氨基酸的比例可利用质谱碎片(F+n)的相对强度变化来评价(n为质谱碎片F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而源于葡萄糖的13C同位素在氨基酸分子中的富集程度是所有同位素峰相对强度变化的总和.13C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比例用原子百分超(APE)评价,D氨-基酸的APE还需进一步利用水解诱导的外消旋化系数校正.13C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程度可反映各氨基酸手性异构体的碳循环速率大小,是研究土壤氨基酸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葡萄糖培养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质谱 原子百分超 土壤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关系的对比研究--以贵州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喀斯特背景区还是非喀斯特背景区从退化到非退化的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增大,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含水量越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就越低;而从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石漠化样地植物叶片δ13C值并不随坡位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坡位自上而下土山样地植物叶片的δ13C值则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趋负。这些研究结果均反映了植物叶片的δ13C值对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机制,其中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和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13C呼气试验与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妩姣 杨佩桦 +2 位作者 韩光 何敏 陈曲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9期1194-1196,共3页
目的利用^13C呼气试验对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共41例因消化道症状而初次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13C呼气试验、同时用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试剂检测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杆... 目的利用^13C呼气试验对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共41例因消化道症状而初次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13C呼气试验、同时用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试剂检测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以^13C呼气试验结果为标准,根据CLSIEP12-A2文件推荐方法,计算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95%可信区间以及两种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值的95%可信区间。结果试剂1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95%可信区间分别是[26.8%,73.2%]和[87.5%,100%];试剂2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95%可信区间分别是[38.7%,83.6%]和[71.9%,96.1%]。两种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值的95%可信区间是[-33.7%,7.7%]和[-3.3%,28.1%]。结论两种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用于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13c呼气试验 胶体金法 EP12-A2
下载PDF
IRIS^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言 宋震亚 +3 位作者 范燕萍 王海珍 余永芳 吴梦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传统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均做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测及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加重,呼气试验参数...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传统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均做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测及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加重,呼气试验参数值MVmax40(40分钟前代谢速率峰值与正常值(27)的比值)、CUM40(40分钟CO2累积呼出丰度与正常值(12)的比值)和CUM120(120分钟CO2累积呼出丰度与正常值(28)的比值)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参数值与Child-Pugh分级计分及一些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显著相关(P<0.05)。结论IRIS13C(红外线同位素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能准确反应肝脏储备和代偿功能,是传统Child-Pugh分级及临床肝功能生化检测评估肝功能的有益补充,具有即时、安全、有效、定量、无创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 肝硬化 child—Push肝功能分级 肝功能检测
下载PDF
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在慢性肝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严惟力 孙大裕 +5 位作者 林祥通 蒋义斌 孙旭 卢洪洲 汪雁鹤 刘兴党 《同位素》 CAS 200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用L-1-^13C-苯丙氨酸对12例正常对照、8例慢性乙型肝炎G2S2期患者、12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6h呼气试验,共采集气样24次,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气样中^13CO2浓度,试验参数选用30min^13C排除速率^13CE... 用L-1-^13C-苯丙氨酸对12例正常对照、8例慢性乙型肝炎G2S2期患者、12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6h呼气试验,共采集气样24次,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气样中^13CO2浓度,试验参数选用30min^13C排除速率^13CER30、60min累计^13C排除率^13Ccum60、^13CO2半排除时间T1/2。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13C排除均呈单峰;T1/2在正常人、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13CER30、^13Ccum60仅在正常人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13CER30、^13Ccum60、T1/2与除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外的部分临床常规肝功能血清学检查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提示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是一项安全、简便、定量、有效的肝功能检测手段,可用于慢性肝病的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13c-苯丙氨酸 慢性肝病 呼气试验 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 临床分期
下载PDF
^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评价肝功能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洪洲 孙大裕 +5 位作者 严唯力 许希海 蒋义斌 林祥通 邬祥惠 翁心华 《世界感染杂志》 2003年第5期390-391,408,共3页
目的:探讨^13C标记的苯丙氨酸(L-[1-^13Carbon isotope]phenylalanine,^13C-Phe)呼气试验在评价肝脏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口服^13C-phe 100mg后,收集6h内23份气样,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13CO2含量;实验组8人同时进行肝脏穿刺组织... 目的:探讨^13C标记的苯丙氨酸(L-[1-^13Carbon isotope]phenylalanine,^13C-Phe)呼气试验在评价肝脏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口服^13C-phe 100mg后,收集6h内23份气样,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13CO2含量;实验组8人同时进行肝脏穿刺组织活检,健康对照组10人只进行呼气试验。结果采用^13C累计排除率和^13C排除半减期两种指标反映。结果:肝病患者^13C累计排除率和^13C排除半减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13C-Phe呼气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灵敏的用于评价肝功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苯丙氨酸 呼气试验 肝功能 肝脏功能 肝脏细胞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2-^13C的合成及表征
15
作者 全海源 王智楠 +3 位作者 吴长才 宁君 梅向东 折冬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4-1728,共5页
以乙酸-2-^13C与N,N’-羰基二咪唑为原料,反应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咪唑-2-^13C,该中间体进一步与对氨基苯酚反应得到对乙酰氨基酚-2-^13C。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对乙酰氨基酚-2-^13C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最佳反应温度... 以乙酸-2-^13C与N,N’-羰基二咪唑为原料,反应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咪唑-2-^13C,该中间体进一步与对氨基苯酚反应得到对乙酰氨基酚-2-^13C。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对乙酰氨基酚-2-^13C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0℃和12h。产物经GC-MS、FTIR、1HNMR和^13CNMR进行结构表征。对乙酰氨基酚-2-^13C的气相色谱纯度>99%,同位素丰度为98.7%,总产率为87%,合成的产物可作为同位素内标物在定量分析测试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2-^13c N N’-羰基二咪唑 ^对乙酰氨基酚-2-^13c 同位素内标物 定量分析 精细化工中间体
原文传递
钯催化Csp-Csp3偶联反应的^13C NMR定量研究
16
作者 李芳 赵应声 +1 位作者 雷爱文 刘买利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1-469,共9页
利用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增强的13C NMR方法对钯催化Csp-Csp3偶联反应过程进行实时、定量监测.通过制作浓度曲线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反应过程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实验表明,同一物质各个共振峰的NOE增强倍数基本不变.结果证实了... 利用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增强的13C NMR方法对钯催化Csp-Csp3偶联反应过程进行实时、定量监测.通过制作浓度曲线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反应过程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实验表明,同一物质各个共振峰的NOE增强倍数基本不变.结果证实了几个主要反应物和产物的含量变化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这些物质同属一个反应过程,为早期提出的反应机理(Zhao Y S,et al.J Am Chem Soc,2006,128:15 048-15 049)提供了实验证据.说明13C NMR能准确地提供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信息,是化学反应机理的有效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NMR 钯催化csp-csp3偶联反应 反应机理 实时 定量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植被δ^13C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7
作者 周咏春 程希雷 +1 位作者 樊江文 徐新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8,284,共7页
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地植物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于植物生长最旺盛的8月,在内蒙古共采集来自47个样地的126个C3植物样品,利用GPS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参数,并从全国陆地生态信息气象栅格数据库中提取每个样地的气象信息... 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地植物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于植物生长最旺盛的8月,在内蒙古共采集来自47个样地的126个C3植物样品,利用GPS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参数,并从全国陆地生态信息气象栅格数据库中提取每个样地的气象信息,在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叶片13C/12C.研究发现,C3植物叶片δ13C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降水和大气压强与叶片δ13C显著负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其中水分是主导因素;温度对叶片δ13C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δ^13c 草地 c3植物 空间格局 气候因子 内蒙古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植物解剖结构与植物叶片δ^13C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46,共11页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方法测量了生长在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11种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比较了不同背景区整体植物以及各样地之间相同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与其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方法测量了生长在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11种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比较了不同背景区整体植物以及各样地之间相同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与其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所有植物从非退化到退化过程中的叶片解剖结构与δ13C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喀斯特背景区的竹叶椒和小叶鼠李,非喀斯特背景区的粉枝莓、油茶和构树的叶片解剖结构与δ13C值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喀斯特背景区与非喀斯特背景区植物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而生长在两背景区的同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和δ13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在本研究小流域内,由于光、热、水、气等外部影响因素的一致性,不同背景区从非退化样地到退化样地的发展过程中,植物叶片的解剖形态特征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相同的响应趋势,这些响应变化均与植物叶片的δ13C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叶片解剖形态特征以及其δ13C值对生境条件的响应是最迅速和最敏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 水分利用效率(WUE) 叶片解剖特征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背景
下载PDF
半日花烷型(Labdane)二萜的^13C和^1H NMR规律研究
19
作者 丛悦 王金辉 李铣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4-9,共6页
研究半日花烷型二萜^13C和^1H NMR规律。对32个半日花烷型二萜的^1H和^13CNMR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比较,总结了一些化学位移的变化规律,这项工作有助于此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关键词 半日花烷型二萜 ^^13c ^^1H NMR 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谱
下载PDF
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晓玲 徐东坡 +2 位作者 刘凯 段金荣 施炜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5-931,共7页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红鳍原鲌 ^Δ^13c ^δ^15N 体长 营养级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