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下载PDF
海南岛鹿回头造礁珊瑚的^(14)C年代及珊瑚礁的发育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德银 施祺 +1 位作者 张叶春 吕金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7,共7页
通过 2002 年 7 月沿鹿回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 (Porites) 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 C 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 5 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 (7 300—6 000 14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 00... 通过 2002 年 7 月沿鹿回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 (Porites) 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 C 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 5 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 (7 300—6 000 14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 000—4 800 cal.aBP )、珊瑚礁发展期 (4 800—3000 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Ⅱ(3 000—1000 cal.aBP ) 和现代珊瑚礁发育期 (1 000 cal.aBP 以来)。鹿回头珊瑚礁在 7 300—6 000cal.aBP 处于发育的繁盛期,已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或礁前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14c年代 发育过程 全新世 鹿回头
下载PDF
^(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六)及^(14)C年代数据库 被引量:1
3
作者 焦文强 王立红 +3 位作者 彭贵 王启鸣 李桂英 张嘉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7-95,共9页
本文公布^(14)C年代数据151个,存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年代数据库内。该数据库已验收通过。现录入数据资料1500条,对各地区、各层位的宏观年代分布及对避免野外重复性工作有着参考价值。
关键词 ^^14c年代 地质 数据库 半衰期 计数
下载PDF
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14)C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丁平 沈承德 +3 位作者 易维熙 刘克新 丁杏芳 付东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2-498,共7页
运用AMS-14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根据土壤有机碳14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 运用AMS-14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根据土壤有机碳14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14C年代地层可以分为3层,分别为:1)表层,2634±32~3305±29aB·P.;2)腐殖层,3305±29~3813±31aB·P.;3)基底,3813±31~4544±33aB·P.。基底、腐殖土层和表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5mm/a,4·33mm/a和0·26mm/a。细根的14C年龄变化范围为2290±29~3542±28aB·P.,较同层位的土壤有机碳的年龄年轻。腐殖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高达33%~46%,大多数有机碳仍处于未分解状态。该地区自4~3kaB·P.以来,环境演化可能经历了由陆到沼泽再到被水淹没最后又变成陆地的过程,植被从以水松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演化成当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群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是这种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会 地下森林 细根 古木 ^^14c地层年代
下载PDF
^(14)C年代测定的碳化锂制样法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明富 沈承德 《地球化学》 CAS 1983年第4期411-416,共6页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have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ptimum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Li2C2 metho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2C2 method and the SrC2 method previously developed in our lab. shows that the former has the advantage over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测定 碳化锂 反应原理 有机碳 制作方法
下载PDF
9批正品龙骨药材的年代测定及年代与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迪 宋晨 +2 位作者 宋杉杉 张志杰 张海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0-1904,共5页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磷酸钙和碳酸钙共存;样品中的羟磷酸钙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存在形式,碳酸钙则多以方解石型碳酸钙存在,少部分以白云石形式存在。采用ARF、ICP-AES、ICP-MS、AES法对9批正品龙骨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龙骨中钙磷的比值均大于2,推测因化石形成过程中,骨骼的有机磷在地质过程中较多被分解而造成;9批龙骨的微量元素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Sc、V、Cr、Co、Ni、Cu六种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均为亏损,Ba、Sr、As为异常富集,元素U为高度富集;9批龙骨中的稀土元素分布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Ce负异常,Eu部分正异常、部分负异常,Y轻微正异常;6批年代在4.35万年以前的龙骨,稀土元素总量明显高于3批年代在1.8~3.7万年之间的样品,推测一方面与其埋藏成岩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埋葬年代更为久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 ^^(14)c年代测定法 物相组成 微区成分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博斯腾湖湖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测量 被引量:30
7
作者 范育新 赵晖 +2 位作者 陈发虎 黄小忠 杨美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选择不随灵敏度校正后的自然释光信号变化的相对集中的等效剂量(De)值计算了样品的埋藏年龄。通过这些年龄结果的对比,发现石英矿物的OSL年龄和AMS14C年龄在地层上是一致的,表明尽管在浅湖相细砂中存在不完全晒褪,但根据相对较小而集中的De值计算得到的年龄结果是可靠的。这些年龄结果和地层资料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至早全新世,博斯腾湖处于无水干盆地向深水湖泊转化的浅水湖泊状态,现代深水博斯腾湖大约形成于距今8k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年代 湖相粉细砂 干旱区
下载PDF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土壤植硅体AMS^(14)C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金和天 潘岩 +4 位作者 杨颖亮 秦岭 孙国平 郑云飞 吴小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碳被封闭在植硅体内,与外界隔绝,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利用植硅体进行^(14)C年代测定,可以得到植物体死亡的年龄。本研究采集浙江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田土壤样本,提取其中的植硅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鉴定,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植硅体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以期得到水稻田的使用年代;对同层位炭化植物种子也利用加速器质谱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比结果显示,植硅体年代数据与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在3σ误差范围内一致,植硅体年代数据的中值比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数据中值略有偏老。可以认为植硅体的年代基本上代表了水稻田被使用的年代,植硅体测年可以作为植物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植硅体年代数据偏老的部分原因做了一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加速器质谱(AMS) ^碳十四年代测定(^14c) 新石器 田螺山遗址
原文传递
Hydrological changes and settlement migrations in the Keriya River delt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ca. 2.7–1.6 ka BP: Inferred from ^(14)C and OSL chronology 被引量:6
9
作者 ZHANG Feng WANG Taoi +4 位作者 Hamid . YIMIT SHI QingDong RUAN QiuRong SUN ZhiQiong LI 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971-1980,共10页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sha Site (38°52′N, 81°35′E). Dating (14C and OSL) and landform study show that the present-day dry Keriya River once sustained an oasis human settle- ment in 2.6 ka BP, historically falling in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16-475 BCE)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hronology and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also show that some 400 years later, the local Keriya River channel had shifted 40 km southeast to sustain a Western Han (206 BCE-25 CE) Wumi settlement at the Karadun site. In the meantime, river-channel migration had allowed reoccupation of a site west of Yuansha City around 1.9 ka BP (abandoned again by 1.6 ka BP). The remains' chronology shows that this site was affiliated to Wumi culture and Eastern Han (24-220 CE) dynasty rule. Palaeoclimatic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migrations of the river and oasis settlers between 2.7 and 1.6 ka BP were coeval with Central Asian climate changes. Yuansha City was built just after the end of 2.8 ka BP glacier advances in western China, suggesting that release of more water during the subsequent glacier recession may have facilitated oasis development such that Iron Age European peoples could settle in the Tarim Basin. As shown from analysis of archeological remains, not only at Yuansha but also in other ancient cities in the Tarim such as Loulan and Jingjue (Niya), conditions around 1.6 ka BP were dry enough to cause oasis decline. Thus,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enhance our knowledge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andscape and oasis history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lamakan Keriya river Yuansha settlement migrate 2.8 ka BP ^^14c OSL
原文传递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 被引量:2
10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1-25,共5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武丁登基年为公元前1250年;均与14C测年结果相合。3)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纪时词语,排出金文历谱,在年代框架内排出西周王年表。4)根据殷墟的甲骨和文化分期,商后期的周祭祀谱,武丁年代和文献记载,在年代框架内排出商后期王年的大致情况。5)商前期主要根据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分期与年代测定,结合文献,估定夏商分界的年代。6)夏代主要是根据二里头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王城岗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以及结合文献和参考夏代的五星连珠、仲康日食等的天文推算,估定夏代的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 ^^14c年代测定 多学科合作
下载PDF
从宏观环境质疑“船台说”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平日 《热带地理》 200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从14 C年代、出土古生物和地理环境提出对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旁的“秦代船台”遗址提出质疑 ,认为该处不是海潮可达的江畔 ,是高地 ,不适宜造船 。
关键词 ^^14c年代 化石硅藻 广州 宏观环境 碳同位素 “秦代船台”遗址
下载PDF
厦门岛东南海岸贝壳层与风沙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顺良 郑承忠 +1 位作者 翁宇斌 郭允谋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2-17,共6页
最近调查发现 ,厦门岛东南海岸剖面出露了三段长总计约 1 5m、厚度 0 .4m的古贝壳层 .该层在高潮线之上 1m处 ,直接覆盖在古海滩沙之上 ,顶部被厚度达 4~ 5m的三层风成沙所覆盖 .本文根据贝壳种类鉴定及14 C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分析... 最近调查发现 ,厦门岛东南海岸剖面出露了三段长总计约 1 5m、厚度 0 .4m的古贝壳层 .该层在高潮线之上 1m处 ,直接覆盖在古海滩沙之上 ,顶部被厚度达 4~ 5m的三层风成沙所覆盖 .本文根据贝壳种类鉴定及14 C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分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厦门岛 1 51 0a前的古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高约 1m、现代风成沙最早开始形成于隋唐时期 ,至今仍存在风沙隐患 .为此 ,建议在开发利用中要因地制宜 ,防止风沙再度泛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层 古海岩线 海岸风沙 厦门岛 ^^14c年代测定 粒度分析 沉积物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埋藏古森林地层年代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平 沈承德 +4 位作者 王宁 易惟熙 丁杏芳 付东坡 刘克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464,共11页
珠江三角洲四会市和高要市两地埋藏古森林在发育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层或多层腐殖质层。其中,四会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起止年代大致为4218±91 cal.aB.P.~3291±24cal.aB.P.;高要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有3期,它们的年代大致为... 珠江三角洲四会市和高要市两地埋藏古森林在发育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层或多层腐殖质层。其中,四会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起止年代大致为4218±91 cal.aB.P.~3291±24cal.aB.P.;高要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有3期,它们的年代大致为49l0±64~1966±42cal.aB.P.,但在4347±63~4017±35cal.aB.P.和3658±45~3539±19cal.aB.P.之间发育中断,形成两层灰白色粘土层,3期腐殖质层(从上至下)发育持续的时间分别为1500a,400a和500a,约1000±500a。在四会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中,有机碳含量在26.2%~48.9%之间变化,δ^(13)C值波动介于-29.8‰~-25.6‰之间,其中,粘土层与腐殖质层边界点的有机碳含量为26.2%,δ^(13)C值为-25.6‰,对应的年代为3291±24cal.aB.P.;在高要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中,有机碳含量在20.3%~64.0%之间变化,δ^(13)C值波动介于-30.9‰~-29.0‰之间,而在腐殖质层之间的粘土层的中心位置,有机碳含量从上至下分别为1.0%和8.8%,对应的δ^(13)C值分别为-28.2‰和-27.8‰,较相邻腐殖质层平均δ^(13)C值偏正约2.0‰至2.5‰。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显示,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形成于湿地环境,而粘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与腐殖质层中的显著差异及粘土层的沉积特征则说明粘土层很可能形成旱地环境。沉积环境干湿变化的周期与腐殖质层持续的时间一致,大致为1000±500a,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在千百年尺度上的波动相关,而四会和高要两地古森林湿地发育的起止时间不一致则主要与两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不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古森林 湿地 ^^14c地层年代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湖泊碳库效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解释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居峙 William J.D'Andrea 柳中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1-453,共13页
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急剧退缩严重影响着东亚地区水资源。为了有效地规划水资源,需要对高原气候变化及其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尽管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但是目前对高原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仍缺乏深... 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急剧退缩严重影响着东亚地区水资源。为了有效地规划水资源,需要对高原气候变化及其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尽管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但是目前对高原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仍缺乏深入一致的认识。青藏高原冰川、树轮和石笋记录可以提供过去气候变化的框架,但是这些记录的分布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的湖泊沉积物是研究高原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的优良介质。湖泊沉积物岩芯的年龄控制主要依赖于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但大多数高原湖泊具有碳库效应,为建立沉积岩芯年代控制需要进行碳库年龄校正所带来的年龄误差目前未有深入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利用湖泊沉积物记录研究高原气候时空变化及其机制。本文比较了目前确定高原湖泊碳库年龄的方法并提出建议采用的方法,汇总目前已发表的高原湖泊碳库年龄,讨论湖泊现代碳库年龄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讨论湖泊碳库过去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岩芯年代控制误差;以青海湖和班公错两个高原湖泊已发表的记录为例讨论过去碳库年龄变化可能造成对记录完全不同的解释;还讨论了由碳库效应校正而带来的湖泊沉积物岩芯年龄控制误差对青藏高原湖泊记录的末次盛冰期终止年代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变化机制解释的影响。如果考虑碳库效应的过去变化,目前所观测到的高原气候时空变化及其机制需要重新解释。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及其机制,我们需要更多有良好定年、高分辨率和定量化的湖泊记录,本文也建议在解释目前湖泊记录时需要应对年龄控制极大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碳库年龄 ^^14c年代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