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35
1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1 位作者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496,共6页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的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水稻 肥料氮 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幼苗对无机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2
作者 吴亚岚 周丽丽 +3 位作者 邹志广 张马啸 林宇 李树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3,66,共7页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 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杉木对无机N(NH_(4)^(+)-N、NO_(3)^(-)-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讨杉木对无机N素的吸收偏好性。结果表明,全株杉木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极显著高于硝态N(P<0.01),分别为18.75、2.64μg·g^(-1)·d^(-1),根、叶、侧枝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硝态N(P<0.05)。不同器官对不同形态无机N素的吸收速率存在差异,对铵态N的吸收速率大小表现为叶>侧枝>主干>根,对硝态N的吸收速率为主干>根>侧枝>叶。除杉木主干外,其他各器官铵态氮Ndff_(G)值(N素来源于^(15)N标记物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硝态N。各器官对铵态N的累积量和^(15)N利用率均高于硝态N,但差异不显著。可见,杉木对无机N的吸收表现为明显的“喜铵”特性,但不同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导致对无机N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今后对杉木人工林的施肥管理中以施铵态N为主,可有效提高N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器官 无机氮 吸收偏好 ^^(15)n示踪技术
下载PDF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被引量:28
3
作者 茹德平 赵彩霞 +2 位作者 李习军 李青松 赵治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玉米 高产小麦 施氮 稳定性同位素 吸收利用率 营养规律 土壤肥力 有效期 年产量 n 施肥 籽粒 作物 追施 施量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同位素分馏 ^^15n示踪技术 湿地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作物氮素的利用率及分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声澉 陈涛 +1 位作者 吴晓伟 梁和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1-295,共5页
氮肥施用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5N示踪技术作为氮素研究的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了解大豆、水稻、烟草、... 氮肥施用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5N示踪技术作为氮素研究的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了解大豆、水稻、烟草、小麦等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率,不同来源氮在其体内的吸收、分配和运转规律,从而为各作物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如何减少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氮肥 氮素利用率 氮素分配
下载PDF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6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量 ^肥料氮(^(15)n)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炭氮耦合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郑健 石聪 +2 位作者 杨少鸿 宿智鹏 刘俊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3-942,共10页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2)时最大,干物质质量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添加生物炭和增加施氮量均能促进番茄各器官对^(15)N肥料和全氮的积累,增加^(15)N残留量和^(15)N吸收量;添加生物炭会降低肥料贡献率,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吸收土壤氮的比例、^(15)N回收率和^(15)N利用率.添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其中处理B2N2的产量最高,为2.61 kg/株,品质也较其他处理有显著提高.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法评价番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下,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处理B2N2)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分根交替灌溉 ^^(15)n示踪技术 肥料去向 ^^(15)n利用率 TOPSIS法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水肥条件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顾佳韬 王凤 +1 位作者 徐征和 徐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3-87,96,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氮素的利用吸收情况,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夏玉米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2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研究了不同水肥处... 为了揭示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氮素的利用吸收情况,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夏玉米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2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和分配情况,分析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与损失情况。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19.43%~28.62%,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71.38%~80.57%;玉米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茎秆、叶。土壤氮的激发均为正激发效应,激发率为119.16%~169.19%;夏玉米收获后肥料氮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9.41%~50.75%、20.45%~31.41%和24.67%~41.26%,各处理中N2I2处理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最大,为50.75%。夏玉米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63~7.72 kg/kg,水分利用效率为1.09~1.30 kg/m^(3)。适宜的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充分利用氮肥,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 水肥条件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耕作方式对甘蔗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韦剑锋 韦冬萍 +5 位作者 胡桂娟 吴炫柯 罗小芬 黄琳 黄业华 赵晓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1-1848,共8页
为探讨甘蔗适宜的机械耕作方式,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松45 cm+旋耕25 cm(T1)、深翻40 cm+圆盘耙碎土25 cm(T2)和旋耕25cm(T3)3种耕作方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新... 为探讨甘蔗适宜的机械耕作方式,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松45 cm+旋耕25 cm(T1)、深翻40 cm+圆盘耙碎土25 cm(T2)和旋耕25cm(T3)3种耕作方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新植蔗吸收的N有43.40%~46.45%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范围分别为14.39%~18.43%、50.70%~55.49%和26.08%~34.91%;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13.27%~14.78%,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范围分别为7.79%~10.35%、31.41%~34.12%和11.02%~11.50%;两季甘蔗收获后,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但T3在0~20 cm土层残留较多,其他耕作方式在20~60 cm土层残留较多。两季甘蔗干物质积累量、肥料氮来源比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残留率以T1最高,T2次之,T3最低,T1与T3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季甘蔗氮肥损失率以T3最高,T2次之,T1最低,其中在新植蔗3个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综上,在红壤旱地,深松深翻能促进甘蔗对氮肥的吸收,减少氮肥损失,增加甘蔗产量,其中深松45 cm+旋耕25 cm(T1)的耕作方式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红壤蔗地合理耕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耕作方式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 氮素残留
下载PDF
稻田^(15)N标记尿素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荣业 陈苇 张建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N的去向无显著影响,但配施适量稻草有助于提高水稻对肥料N的吸收量和土壤残留量,降低氮素损失;氮肥的使用期对肥料^(15)N去向的影响十分显著,追肥的N素利用率比基肥高;稻田采用”以水带氮”深施技术能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残留率和减少氮素损失,表明此技术是一项合理的稻田氮肥深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尿素 ^^15n示踪技术 氮素去向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木荷与马尾松幼苗叶片对NO_(2)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萌 康荣华 +4 位作者 王盎 马方园 李靳 台子晗 方运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两种条件下进行了^(15)NO_(2)静态箱熏蒸实验,检测并分析了两种植物的15N回收率以及吸收的NO_(2)在植物各组织中的分配结果。结果显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吸收NO_(2),木荷和马尾松在黑暗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10.3%±5.9%和20.4%±7.0%^(15)NO_(2),在光照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35.9%±5.4%和68.2%±7.6%^(15)NO_(2)。两种植物各组织中的平均干质量15N回收率均表现为叶>枝>干>根,大部分吸收的NO_(2)在短时间内都留在叶片中,木荷和马尾松叶片15N回收率占比在黑暗条件下分别为72%和49%,在光照条件下分别为91%和9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森林乔木对NO_(2)的吸收不可忽略,森林乔木吸收NO_(2)这一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氮收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_(2) ^^(15)n示踪技术 静态熏蒸 叶片氮吸收 氮分配 乔木幼苗
原文传递
毛竹林各器官对N素的吸收和利用率 被引量:6
12
作者 毛超 漆良华 +2 位作者 刘琦蕊 宋新章 张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0,共7页
【目的】探究毛竹中肥料N素分配状况与N肥利用率,为毛竹林的精准施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立地条件一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毛竹纯林,设置6块20 m×20 m样地,包括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每个样地内设置一5 m×... 【目的】探究毛竹中肥料N素分配状况与N肥利用率,为毛竹林的精准施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立地条件一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毛竹纯林,设置6块20 m×20 m样地,包括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每个样地内设置一5 m×5 m的样方,在样方内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施用^(15)N标记尿素,分析N素的分配状况和利用率。【结果】1)不同年龄毛竹之间,^(15)N分配率、N肥利用率及^(15)N占总N素比例均表现为:1年>3年>5年,1年与3年、5年差异显著(P<0.05),3年与5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器官之间,1年生竹的竹秆、竹蔸和竹叶具有较大的^(15)N分配率和N肥利用率,3年与5年生竹为竹秆、竹鞭和竹蔸,林分水平上为竹秆、竹根和竹鞭;1年生竹的竹根、竹蔸和竹叶中^(15)N占总N素的比例较大,3年和5年生为竹鞭、竹根和竹蔸。3)林分对N肥的利用率较低,为13.96%±0.88%。【结论】新竹能有效利用N肥,随竹龄增长,地下器官(竹蔸、竹鞭和竹根)在N肥利用上的优势地位逐渐增强,可以考虑加强对新竹和鞭根集中分布区施肥来促进N肥的有效吸收利用。整个林分水平上,毛竹对N肥的吸收利用较差,对其原因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15n示踪技术 分配 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素添加下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氮素分配与利用
13
作者 向雪梅 德科加 +7 位作者 张琳 冯廷旭 林伟山 钱诗祎 魏希杰 王伟 徐成体 耿晓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1-520,共10页
【目的】研究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残留氮素在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以期为制定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养分科学添加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青海省称多县高寒草甸试验站开展^(15)N... 【目的】研究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残留氮素在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以期为制定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养分科学添加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青海省称多县高寒草甸试验站开展^(15)N田间微区示踪试验,试验设置3个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分别为(^(15)NH_(4))_(2)SO_(4)、Ca(15NO3)2、CO(^(15)NH_(2))_(2),各处理的氮素施用量均为N 300 kg/hm^(2)。分析了施肥当年和次年不同形态氮素在高寒草甸牧草地上部、地下部中的含量,及在0—15、15—30 cm土层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结果】1)在施肥当年,与Ca(^(15)NO_(3))_(2)、(^(15)NH_(4))_(2)SO_(4)处理相比,CO(^(15)NH2)2处理下牧草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76.4%、48.1%,地下部分别显著增加了360.3%、129.2%;0—15 cm土层中的氮素残留量分别增加了275.6%、78.4%,15—3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40.1%、115.6%(P<0.05)。2)在施肥次年,与Ca(^(15)NO_(3))_(2)、(^(15)NH_(4))_(2)SO_(4)处理相比,CO(15NH2)2处理牧草地上部分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06.9%、66.1%,牧草地下部分显著增加了473.2%、234.4%;0—15 cm土层中氮素残留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35.6%、129.5%,15—30 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了22.5%、188.2%(P<0.05)。3)在施氮当年,(^(15)NH_(4))_(2)SO_(4)和Ca(^(15)NO_(3))_(2)处理氮素去向表现为:^(15)N损失量>^(15)N土壤残留量>^(15)N植物吸收量,而CO(^(15)NH_(2))_(2)处理为:^(15)N土壤残留量>^(15)N植物吸收量>^(15)N损失量;在施氮次年(^(15)NH_(4))_(2)SO_(4)和Ca(^(15)NO_(3))_(2)处理的氮素去向为:^(15)N损失量>^(15)N植物吸收量>15N土壤残留量,而CO(^(15)NH_(2))_(2)处理为:^(15)N植物吸收量>^(15)N损失量>^(15)N土壤残留量。【结论】外源添加CO(^(15)NH_(2))_(2)能保证较高的氮素吸收率、较低的损失率,且残留氮素能发挥较好的后效作用,因此酰胺态氮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优选的氮素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高寒草甸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6
14
作者 晏娟 尹斌 +2 位作者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5-839,共5页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下载PDF
蔬菜硝酸盐的还原转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艾绍英 姚建武 +3 位作者 黄小红 罗文贱 柯玉诗 凌德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利用液体培养试验和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通过改变菜心氮源供应条件 ,降低硝态氮累积过程中硝态氮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 ,营养液中的硝态氮源被其他形态氮源替代后能明显降低菜心的硝态氮含量 ;已累积在菜心体中的硝态氮与改变氮源供应... 利用液体培养试验和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通过改变菜心氮源供应条件 ,降低硝态氮累积过程中硝态氮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 ,营养液中的硝态氮源被其他形态氮源替代后能明显降低菜心的硝态氮含量 ;已累积在菜心体中的硝态氮与改变氮源供应条件后新吸收的硝态氮相比较 ,前者的还原率较小 ,较后者难以被还原。改变氮源供应条件前后累积的硝态氮在菜心各部位的分布上存在差异 ,新吸收的硝态氮易累积在代谢活动较为旺盛的部位。尽管在 2种氮源条件下对新吸收硝态氮的还原率相近 ,但供应硝铵态氮源时原累积硝态氮的还原率较仅供硝态氮源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硝态氮 还原特性 液体培养试验 ^^15n示踪技术 氮源
下载PDF
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研究 Ⅰ.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 被引量:52
16
作者 巨晓棠 潘家荣 +3 位作者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毛达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97-402,共6页
用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常规灌溉和磷钾供应充足的条件下 ,冬小麦生育期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冬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收获期冬小麦吸收肥料氮占总吸氮量的比例 45% ,吸收土壤氮占 55%。氮肥在整个作物 土... 用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常规灌溉和磷钾供应充足的条件下 ,冬小麦生育期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冬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收获期冬小麦吸收肥料氮占总吸氮量的比例 45% ,吸收土壤氮占 55%。氮肥在整个作物 土壤体系中的回收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 ,损失量增加。施氮量为 1 2 0kgN hm2 时 ,氮肥的损失率只有 9% ,在作物中的回收率为 45% ,在 0~ 1 0 0cm土壤中的残留率为 45% ;施氮量为 3 60kgN hm2 时 ,氮肥的损失率为 55% ,在作物中的回收率为2 3 % ,在 0~ 1 0 0cm土壤中的回收率为 2 1 %。残留肥料氮以NH4 N存在的数量很少 ,以NO3 N存在的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低量施氮时以有机结合态存在的数量远远高于前两种形态 ,但在高量施氮条件下 ,以有机结合态存在的比例与NO3 N相当。肥料氮在 0~ 1 0 0cm土壤各层次中均有残留 ,随着深度的增加 ,残留量减少。从整体上看 ,肥料氮在收获时往下移动超出 1 0 0cm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肥力土壤 冬小麦 生长季 肥料氮 氮肥去向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氮素利用与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 被引量:60
17
作者 黄进宝 范晓晖 +3 位作者 张绍林 葛高飞 孙永红 冯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8-595,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施肥水平下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的氮肥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应用^13N微区试验测定不同氮肥水平下氮肥损失数量。在此研究数据基础上,引入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对该地区水稻...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施肥水平下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的氮肥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应用^13N微区试验测定不同氮肥水平下氮肥损失数量。在此研究数据基础上,引入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对该地区水稻田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求得219-255kghm^-2为太湖地区黄泥土上目前生产条件下,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三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相应的经济、生态适宜产量为8601—8662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吸收利用 ^^15n示踪技术 经济生态施氮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徐世宏 梁天锋 +3 位作者 曾华忠 江立庚 丁成泉 张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5-1069,共5页
2008年早季和晚季,以桂旱1号和金优253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盆栽条件下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和免耕、常耕2种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氮素与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湿润灌溉栽培降低了2种耕作方... 2008年早季和晚季,以桂旱1号和金优253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盆栽条件下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和免耕、常耕2种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氮素与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湿润灌溉栽培降低了2种耕作方式水稻的氮肥吸收量,其中对基肥和分蘖肥吸收量的降低达显著水平;(2)湿润灌溉栽培时施入稻田中的氮肥被当季水稻吸收利用的比率下降,在土壤中的残留比率增加;(3)常耕条件下,湿润灌溉水稻氮素吸收总量明显低于水层灌溉和交替灌溉水稻,但免耕条件下湿润灌溉对水稻氮素吸收总量的影响比较小;(4)湿润灌溉时水稻产量和氮素的生产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免耕 常耕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其在组织中的挥发损失 被引量:58
19
作者 黄见良 邹应斌 +1 位作者 彭少兵 R.J Buresh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9-583,共5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39%转运至水稻子粒中;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在水稻茎和叶鞘中,至成熟期15N有46%转运至水稻的子粒中;水稻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素在后期可以通过植株组织挥发损失,至成熟期损失的比例分别达16 7%和1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吸收分配 氮素挥发损失
下载PDF
沿黄稻麦区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与土壤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阿林 王永歧 +1 位作者 张学斌 刘春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3,共4页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适宜透水率时的66 7%~93 4%和65 2%~93 8%。土壤透水性强烈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土壤透水率在20~30mm/d时,水稻对氮的利用率超过60%,而不透水土壤和严重渗漏土壤的水稻对氮肥利用率仅为32 6%~44 1%,损失率达30 8%~46 0%。稻作期间田面水层和0~5cm土层pH与土壤透水率呈负相关,排水不良易引起氨挥发。日渗漏20~30mm可作为沿黄高产稻麦田培育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 土壤 透水性 沿黄稻麦轮作区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