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旱地玉米施磷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赖庆旺 赖涛 +1 位作者 李茶苟 李清平 《江西农业学报》 1994年第1期19-24,共6页
红壤地区生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风化强烈,盐基多被淋洗,土壤磷素容量小,供磷强度弱。本研究采用 ̄(32)P核示踪技术,对玉米吸磷动态、磷素去向及磷肥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吸收肥料磷以产量形成期为主,约占全生... 红壤地区生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风化强烈,盐基多被淋洗,土壤磷素容量小,供磷强度弱。本研究采用 ̄(32)P核示踪技术,对玉米吸磷动态、磷素去向及磷肥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吸收肥料磷以产量形成期为主,约占全生育期吸 ̄(32)P总量的58.09%~73.27%,营养生长前期仅占21.48%~32.53%;籽实体是肥料磷素运积的主要蓄积库,约占全株吸 ̄(32)P总量54.74%。浓度及积累容量均以籽实>茎秆>叶片>叶鞘>根。玉米部态布局的“上浓下稀”及阶段容量的“前少后多”的磷素时空流向,暴露了红壤旱地作物需磷与土壤供磷的不协调性,是当前磷肥利用率低的关键所在。优化施磷结构,能显著提高土壤─肥料─作物三者间的磷素循环水平,干物质积累及磷肥利用率趋以N ̄(32)PK+PM>N ̄(32)PK>N ̄(32)P> ̄(32)P,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区磷肥利用率净增23.62%~32.99%,且有机肥供磷亦达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核示踪技术 ^^32p比 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