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鄠邑方言“了1”的语法语义及语流音变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立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8-45,共8页
鄠邑方言的“了1”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以静态动词为中心语句子里的“了1”,二是有持续时间即“活动VP”句式里的“了1”,三是达成(VP)义语句里的“了1”,四是“了”的特殊格式。就语流音变来看,研究的视域主要在于形成长音或拖音... 鄠邑方言的“了1”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以静态动词为中心语句子里的“了1”,二是有持续时间即“活动VP”句式里的“了1”,三是达成(VP)义语句里的“了1”,四是“了”的特殊格式。就语流音变来看,研究的视域主要在于形成长音或拖音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鄠邑方言 “了1” 语法 语义 语流音变
下载PDF
“了1”和“了2”成句能力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珏 黄梦迪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共11页
已有研究认为"了1"的成句能力小于"了2",但不曾涉及背后的因素。本文尝试从语义结构、句法层次、语气结构和时范畴缺席等四个方面探讨两个"了"成句能力大小的制约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结构的差异决... 已有研究认为"了1"的成句能力小于"了2",但不曾涉及背后的因素。本文尝试从语义结构、句法层次、语气结构和时范畴缺席等四个方面探讨两个"了"成句能力大小的制约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结构的差异决定"了1"只能附着述题里的核心谓词且有所选择,而"了2"几乎不受限制。(2)"了1"位于述题里的最下层,"了2"位于述题里的最上层,决定了前者只能在句法结构层面参与构成词组,后者只能在句子话语层面参与构成述题。(3)"了1"只能和核心谓词构成"VP+了1"词组,"了2"只能与语调一起构成"VP+了1"的语气结构并以之为辖域表示口气(tone)。(4)普通话是体凸显和口气凸显语言,不依赖高度语法化的时范畴系统来表示时范畴。这导致"了1"所表完成体难以直接明确地定位到客观时间轴,进而制约其成句能力。"了2"的口气功能与时范畴无关,不受此制约。总之,以上四个因素依次从微观到宏观制约"了1"和"了2"的成句能力,导致前者的成句能力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了2” 成句能力 制约因素
原文传递
简评“了1”的语义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范晓蕾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6-85,共10页
本文述评了普通话词尾"了1"的一部分代表性研究,并提出几项新见解。助词性"了1"的语义研究可分为单一意义派、特征分解派、功能划分派,我们认为该词编码了动态变化义和相对已然义。对于补语性"了1",我们... 本文述评了普通话词尾"了1"的一部分代表性研究,并提出几项新见解。助词性"了1"的语义研究可分为单一意义派、特征分解派、功能划分派,我们认为该词编码了动态变化义和相对已然义。对于补语性"了1",我们主张它的语法化程度介于补语和助词之间,这加剧了普通话句法结构的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完整体 相对已然 动相补语
下载PDF
论动词的可持续性对“过”和“了1”替换的影响
4
作者 张恬湉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5期24-27,共4页
“了1”和“过”是最常用的动态助词。“了1”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实现,着眼于对现在的影响;“过”放在动词后陈述过去发生的事件,与现在无关。正是这两个时间点上看上去有明显界限的词,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本文将在... “了1”和“过”是最常用的动态助词。“了1”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实现,着眼于对现在的影响;“过”放在动词后陈述过去发生的事件,与现在无关。正是这两个时间点上看上去有明显界限的词,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本文将在解析“了1”语法意义的基础上,用“过”替换作比较研究,探索与“了1”“过”系联的动词对替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过” 替换动词的可持续性
下载PDF
体貌标记“了1”与“完1”的替换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之洁 丁崇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了1”和“完1”是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本文归纳了“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阐释了二者可以替换的原因。“了1”和“完1”在简单过去时中不能替换,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因为“了1”... “了1”和“完1”是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本文归纳了“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阐释了二者可以替换的原因。“了1”和“完1”在简单过去时中不能替换,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因为“了1”在先事时中采用的是累加观察视角,这种观察视角使事件的结果部分即事件终结状态得到了凸显,因此能够与表渐进动作终结的“完1”替换。但即使在先事时中,以下四种情况下二者也不能替换:(1)与“了1”匹配的动词是非弱持续性活动动词;(2)“了1”后附时间词;(3)“完1”所在句省略宾语;(4)事件已经发生且“完1”为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1 体貌标记 替换
下载PDF
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习得比较初探
6
作者 王青云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9-32,共4页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词语"了"的一部分使用偏误加以调查和归类,并运用"最小树假设"分析了造成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使用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教...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词语"了"的一部分使用偏误加以调查和归类,并运用"最小树假设"分析了造成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使用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助词"了1" 语气助词"了2" 最小树假设 教学建议
下载PDF
吴语江阴方言“了1”类词的功能分工与历史演变
7
作者 徐晓羽 《语言研究集刊》 2023年第2期362-375,399-400,共16页
江阴方言对应普通话“了1”类词有“则”和“着”两个,二者的功能分工受宾语、句法独立性和时间性三个因素影响。新派和老派存在年龄差异,体现在语音弱化和“着”功能的扩大上。
关键词 “了1”类词 江阴 功能分工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英语为母语留华学生“了_1”和“了_2”的习得顺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青云 彭家法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9-93,共5页
作者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了1"和"了2"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正确用法和使用偏误加以归类和分析,指出习得者的习得顺序是先习得"了1"... 作者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了1"和"了2"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正确用法和使用偏误加以归类和分析,指出习得者的习得顺序是先习得"了1"后习得"了2"。研究显示运用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了1"和"了2"习得顺序,并分析了"了1"和"了2"习得顺序的原因和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了2” 习得顺序 最小树假设 教学建议
下载PDF
关于“把”字句中的“了_1”和“了_2”
9
作者 王云帆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4-100,共7页
在谈到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时,大多数人常常只关注谓语动词,忽视了其他成分。文章首先将两组结构平行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出现在"把"字句中的"了"可以有两类:一是事态助词,充当动相补语;二是时体范畴。接着利用生成语... 在谈到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时,大多数人常常只关注谓语动词,忽视了其他成分。文章首先将两组结构平行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出现在"把"字句中的"了"可以有两类:一是事态助词,充当动相补语;二是时体范畴。接着利用生成语法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功能范畴假设等规则检验,说明两个"了"的句法位置不同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字句 致使 “了1” “了2”
下载PDF
汉英时体表征差异的认知分析——以“了_1”的英译为例
10
作者 孟瑞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6-59,共4页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完成体标记"了_1"的英译,旨在阐释汉英两种语言在时体表征上存在差异的背后认知动因。通过语料调查显示,汉语完成体标记"了_1"主要被译为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这一汉英翻译中语法...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完成体标记"了_1"的英译,旨在阐释汉英两种语言在时体表征上存在差异的背后认知动因。通过语料调查显示,汉语完成体标记"了_1"主要被译为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这一汉英翻译中语法范畴的不对应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英语言在时空特质上的差异,即汉语时体表征突显的是汉语空间性特质,英语时体表征突显的是英语时间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完成体 过去时 空间性 时间性
下载PDF
柬埔寨小学生汉语时体标记“了_(1)”习得研究
11
作者 杨松 张晓涛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综合前人研究,本文选定“了_(1)”的[+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特征重组假说对习得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量化研究方法,考察柬埔寨小学生对“了_(1)”的实际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未成功习得[+相对已然]... 综合前人研究,本文选定“了_(1)”的[+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特征重组假说对习得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量化研究方法,考察柬埔寨小学生对“了_(1)”的实际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未成功习得[+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但对[+相对已然]、[+有界]两个特征的处理结果呈现出成功习得的趋势。实验结果证明,初级组在特征习得过程中,映射特征难度低于重组特征,支持特征重组假说。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特征重组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埔寨小学生 时体标记 了_(1) 特征重组
原文传递
谓语的整体属性对“了1”分布的制约效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范晓蕾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200,共16页
本文依次描写普通话的非现实谓语、现实性从句、现实性主句里"了_1"的分布状况,揭示谓语整体属性的三项语法因素"现实性状况、句法地位、句末助词(话语地位)"如何确立"了1"出现的基本格局。这项考察直接... 本文依次描写普通话的非现实谓语、现实性从句、现实性主句里"了_1"的分布状况,揭示谓语整体属性的三项语法因素"现实性状况、句法地位、句末助词(话语地位)"如何确立"了1"出现的基本格局。这项考察直接证明普通话"了1"性质上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印证了Fan(2014)据跨方言比较提出的"‘了1’梯度性异质"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分布条件 现实性 语法异质 相对时
原文传递
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帅志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212,共16页
本文从体助词"了_1"的选择功能出发,基于分布形态学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就汉语动词在概念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了_1"的语义功能。"了_1"对事件的阶段性进行选择,凸显动态性阶段。汉语动词与... 本文从体助词"了_1"的选择功能出发,基于分布形态学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就汉语动词在概念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了_1"的语义功能。"了_1"对事件的阶段性进行选择,凸显动态性阶段。汉语动词与"了_1"结合时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属性,如"完成""实现""结果"等应该是整个组合的语义功能。从事件潜在的界性与外在的实现性功能来看,"了_1"的语义功能表现为说话者主观摄取客观动态事件,对事件进行语义选择和划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划界 界性 现实性 阶段性
原文传递
“了1”、“了2”的“实现体”标记功能羡余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洪亮 《对外汉语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了1"是功能比较单纯的"实现体"标记,"了2"是具有"实现体"标记功能的句末语气词。"了2"蕴涵了"了1"的功能。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了2"因具有"申明&qu... "了1"是功能比较单纯的"实现体"标记,"了2"是具有"实现体"标记功能的句末语气词。"了2"蕴涵了"了1"的功能。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了2"因具有"申明"语气功能,从而具有了"现时相关性",对言语情景发生某种联系或产生某种影响。这使得在一定条件下,"了2"的有无会影响到句子的语义表达。此外,"了1"能否因"了2"而省略是有条件限制的。连动式中几个"了1"能否共现,以及"了1"出现的不同位置,也都是有理据可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了2” “实现体”标记 功能羡余 现时相关性
原文传递
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_1”的隐现规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庆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48,192,共15页
本文基于序列事件语篇来分析"了1"的隐现规律,序列事件语篇要求完整体小句倾向传达[+完结有界]特征,在该语篇功能制约的前提下,在序列事件完整体小句中,如果可以出现在"了1"前的补语类型出现,小句倾向于不出现体标... 本文基于序列事件语篇来分析"了1"的隐现规律,序列事件语篇要求完整体小句倾向传达[+完结有界]特征,在该语篇功能制约的前提下,在序列事件完整体小句中,如果可以出现在"了1"前的补语类型出现,小句倾向于不出现体标记"了1",这是优先考虑条件;如果只能位于"了1"后的补语或宾语出现,小句倾向于要带体标记"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事件 “了1” 完结有界 隐现
原文传递
通过汉俄对比看“了_1”的常体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家骅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俄语动词体是体的原型语法范畴。本文通过汉语和俄语各种语义类别动词完成体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 ,得出汉语动词完成体常体意义的一个表述方案 :受界限限制的整体行为。持续 -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形式在汉语中主要表示行为整体 ,而在俄语里... 俄语动词体是体的原型语法范畴。本文通过汉语和俄语各种语义类别动词完成体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 ,得出汉语动词完成体常体意义的一个表述方案 :受界限限制的整体行为。持续 -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形式在汉语中主要表示行为整体 ,而在俄语里却经常将表义重心从行为整体移向行为终端。把“了1”的常体意义概括为“实现”较之“完成”更加符合汉语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俄语 “了1” 常体意义 对比研究 动词完成体 语法 序范畴
原文传递
别+V+了+NP"句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春阳 李琳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69,共5页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日语相关句式的比较,对"别+V+了+NP"句法结构、句式义、句类对"了1"出现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教材中解释的偏误和不足。认为"别+V+了+NP"句式义不在于&...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日语相关句式的比较,对"别+V+了+NP"句法结构、句式义、句类对"了1"出现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教材中解释的偏误和不足。认为"别+V+了+NP"句式义不在于"劝阻",而在于"提醒"人不要做某动作以避免某种损害的发生;"了1"在祈使句、疑问句中受限程度与叙述句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V+了+NP 句式义 句类与“了1” 对外汉语教学 汉日比较
原文传递
论现代汉语“了2”的时制功能——从“NP了”的“推移性”谈起 被引量:3
18
作者 生为 刘振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4,共8页
现代汉语"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都具有"推移性"特征。三类句子的"推移性"在本质上虽然都是时间的推移,但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却各有差异。"NP了&qu... 现代汉语"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都具有"推移性"特征。三类句子的"推移性"在本质上虽然都是时间的推移,但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却各有差异。"NP了"句式的"推移性"体现了句尾"了2"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对"了1"在"动词+了1+光杆名词+了2"结构中非强制显现现象的分析,为"了2"的相对过去时用法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从时制功能上看,"了1"和"了2"都能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不同的是,后者还能表达将来时语义,该用法同样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移性” “了2” “了1” 相对时制
下载PDF
潼关方言的“了”字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立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1期78-82,共5页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ε]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ε]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ε]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方言 “了”字 “了1(了)”和“了2(咧)”
下载PDF
对“了”的部分隐现问题的思考--读《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有感
20
作者 樊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13期257-258,共2页
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 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的隐现问题 “了1” “了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