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小惠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4,共9页
贺麟讲,“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作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①“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论争,便是在传统中发现新精神的尝试。本文以钱玄同、胡适为例进入此话题,呈现“五四”... 贺麟讲,“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作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①“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论争,便是在传统中发现新精神的尝试。本文以钱玄同、胡适为例进入此话题,呈现“五四”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白话小说 中国传统 钱玄同 胡适 “五四”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桐城派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认识论和价值理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器友 《西部学刊》 2016年第23期19-24,共6页
"五四"新人视桐城派为"妖魔",称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为"桐城谬种",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认识论和价值理想多是"桐城谬种"所传输。其中严复译介的"进化论"构成... "五四"新人视桐城派为"妖魔",称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为"桐城谬种",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认识论和价值理想多是"桐城谬种"所传输。其中严复译介的"进化论"构成了发动文学革命的认识论方法论,严复、林纾等人译介的启蒙理性主义构成了文学革命中的主要价值理想。文化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 “五四”文学革命 认识论 价值理想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袁良骏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66-75,共10页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新儒学 国学 两个翅膀论
下载PDF
论“五四”文学革命与近年“文体革命”
4
作者 丁茂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24,共5页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与一九七六年的“四五”群众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革命群众运动.前者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者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与一九七六年的“四五”群众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革命群众运动.前者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者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与这两次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相呼应,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则先后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文学革命与近年“文体革命”。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成为两个引人注目的时代.不少专门研究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并十分关心当前文学发展现状的文学史家与文艺理论工作者,均曾对此分别作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学 文体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作家 文学 小说 五W 现代派 文学新潮 新浪
下载PDF
从“国语教科书”到新文学的“实绩”——“五四”文学革命中“白话小说”的定位及局限
5
作者 陈迪强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70,共4页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用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来证明"白话文学"的正当性,将之抬高到"国语教科书"的高度,同时又进行批判,在与古典白话小说的分离中建构出"现代小说"的概念。这一过程忽视了传统...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用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来证明"白话文学"的正当性,将之抬高到"国语教科书"的高度,同时又进行批判,在与古典白话小说的分离中建构出"现代小说"的概念。这一过程忽视了传统白话小说资源在小说转型中的重要性,致使新文学初期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质量失衡。语言变革之后白话小说内部形成新的带有价值评判的"雅-俗"格局,造成延续至今的文学史叙述的偏狭化。应该在汉语小说的大背景下关注传统小说资源在清末民初的转化,以期重绘民国时期的小说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白话小说 现代小说 通俗小说
下载PDF
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所表现出的儒帅风范——纪念新文学运动百周年有所思
6
作者 朱德发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14,共14页
胡适与陈独秀皆为'五四'文学革命'统帅',同陈独秀、钱玄同急进刚烈的风格相比,胡适表现出温和谦让、仁义勇智的儒帅风范;特别在对待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强烈反对者林纾、章士钊的态度上,表现出以德报怨、宅心仁厚的... 胡适与陈独秀皆为'五四'文学革命'统帅',同陈独秀、钱玄同急进刚烈的风格相比,胡适表现出温和谦让、仁义勇智的儒帅风范;特别在对待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强烈反对者林纾、章士钊的态度上,表现出以德报怨、宅心仁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胡适这种儒帅风范的形成,与其能理性地敬孔崇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胡适 儒帅 风范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与瞿秋白的新诗创作
7
作者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6-69,共4页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胡适、郭沫若等人开拓了新诗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但是同样为"五四"新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瞿秋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瞿秋白"五四"时期创作的20多首新诗,属于"...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胡适、郭沫若等人开拓了新诗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但是同样为"五四"新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瞿秋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瞿秋白"五四"时期创作的20多首新诗,属于"遵将令"的创新之作,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初步探索出自由体新诗的形式特征,其地位和作用是应当重新加以认识和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瞿秋白 新诗
下载PDF
为什么要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无产阶级指导思想
8
作者 林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7,16,共8页
“文学革命”的口号首先是在1916年10月《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由胡适致陈独秀的通信中提出的,他接着又写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主张将“白话文学”当作“中国文学之正宗”;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口号首先是在1916年10月《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由胡适致陈独秀的通信中提出的,他接着又写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主张将“白话文学”当作“中国文学之正宗”;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认为文学革命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虽然是局限在文字形式方面进行改革的十分温和的主张,在当时却也还具有积极的意义。比起胡适的这些主张来,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就要激烈得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无产阶级 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否定 中国文学 白话文学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
9
作者 文灏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35-35,共1页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反帝反封建 《中国大百科全书》 统一战线 《新青年》杂志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运动后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及其思想领导浅识
10
作者 文万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38-43,共6页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的一翼。它同“五四”文化革命一样,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个革命运动,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在‘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的一翼。它同“五四”文化革命一样,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个革命运动,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思想领导 文学 文学 资产阶级 浅识 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 封建主义 陈独秀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传统——对若干历史现象的回顾和再认识
11
作者 邓绍基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1,共11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我国历史上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运动,作为这个运动的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也是一场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和先驱者们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我国历史上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运动,作为这个运动的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也是一场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和先驱者们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历史现象 文学传统 文学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文学 文学 先驱者
原文传递
鲁迅与“五四”时期捍卫文学革命战果的斗争
12
作者 王永生 《青海社会科学》 1984年第3期22-29,共8页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巨大贡献,不仅表现在以《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内容与形式崭新的白话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毫不调和的战斗姿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风暴;而且以高度的政治警惕与彻底的革命精...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巨大贡献,不仅表现在以《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内容与形式崭新的白话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毫不调和的战斗姿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风暴;而且以高度的政治警惕与彻底的革命精神,在“五四”时期严密注视一切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坚守与扩大文学阵地,捍卫与发展文学革命成果,并清醒看待新文学阵营统一战线队伍中不坚定分子的分化,坚持将“五四”文学革命进行到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五四”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 章士钊 文学 胡适 白话文 《甲寅》 《学衡》 鸳鸯蝴蝶派
下载PDF
论傅斯年的文学革命观
13
作者 刘东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文学革命的重镇。其文学革命观在理论维度上,阐释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在历史维度上,揭示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在现实维度上,说明了文学革命的迫切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历史纵深感和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 傅斯年 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文学革命中的另一种声音——潘大道的新文学主张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潘大道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但他是一位反激进论的文学革命论者。他较早认识到胡适等人“言文一致”的文学语言观和一味追求自然与自由的诗学主张的偏颇,认为“真正的文学产生于言文接近时期”,并从文学要兼顾“自然与修饰... 潘大道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但他是一位反激进论的文学革命论者。他较早认识到胡适等人“言文一致”的文学语言观和一味追求自然与自由的诗学主张的偏颇,认为“真正的文学产生于言文接近时期”,并从文学要兼顾“自然与修饰”的角度强调指出,真正的诗歌不仅要有精练的语言,还要“合于音律”。潘的这些文学主张对当时文坛上激进的文学新潮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确是及时的针砭和有力的纠正,目的是促使新文学健康的发展,所以与反对文学革命的守旧派以及新古典派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张 大道 “五四”文学革命 声音 文学语言观 诗学主张 新古典派 革命 参与者 文学 激进 胡适 音律 诗歌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两次文学革命与抗日小说创作——兼谈日本侵华战争与文学革命的因果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颖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5-210,248,共1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启蒙主义 文艺大众化 抗战小说
下载PDF
胡适文学革命论
16
作者 唐皞 《唯实》 2005年第4期61-62,共2页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关键词 胡适 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风云人物 中国文坛 文学 白话文 文言文 思想界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文学运动中的编辑出版行为 被引量:3
17
作者 万莲子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68-71,共4页
关键词 编辑出版行为 “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陈独秀 出版物 “现代性” 编辑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下载PDF
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74,共13页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 创作实践 文学运动
下载PDF
裂变与再生——作为左翼文学先声的“革命文学”辨争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振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8,共8页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左翼文学运动,中国新文学的流动和演变既受文学自身意识的驱动,更受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制约。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主题逐渐淡化,文学表...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左翼文学运动,中国新文学的流动和演变既受文学自身意识的驱动,更受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制约。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主题逐渐淡化,文学表现的领域由“自我”拓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文学 再生 裂变 社会生活空间
原文传递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
20
作者 周昌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9-23,27,共6页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茅盾 文学 写实主义 “五四”新文学运动 《小说月报》 时代精神 周作人 陈独秀 表象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