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道家的“德性论”和“人情论”——从老子到庄子和黄老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中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4,共10页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德性"、"道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域,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跟儒学、佛学有所不同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者们注意的原因,其中围绕庄子的人性论以及特征、围绕唐代以来道教的"心性论"而展开的讨论相对多一些②。在这里,我关心的是早期道家"德性"和"人情"观念的演变和变异,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早期道家思想史中"德"、"自然"、"天"和"人情"等几个概念,看一看这几个观念在同其他观念的紧密关联中,是如何从《老子》开始并向《庄子》和黄老学的不同方向演变的。这样做,当然是首先设定了《老子》(包括简本)是处在这一演变链条的开端,而《庄子》和黄老学都是之后的产物。从《老子》之后,道家思想以放射状分化而形成的多种谱系和儒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东周晚期的思想家没有对道家分化出多少种支流做出概括。受思想内部自我扩展的驱动,加上同其他学派的竞争和社会激烈变化的刺激,《老子》的一些概念在之后变得十分多样和丰富,这在有关人类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德"、"自然"和"天"等概念上看也同样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论” “人情论” 老子 庄子 黄老
下载PDF
“萨达会”事件析论——以“人情—面子”理论模型为分析依据 被引量:1
2
作者 牛长振 朱中博 张芸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70-475,512,共7页
用黄光国的"人情—面子"理论来看"萨达会"①[1]事件,可认为中法友谊是一种朋友间的"混合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间应按"人情法则"办事,讲"人情"和"面子",照顾对方面... 用黄光国的"人情—面子"理论来看"萨达会"①[1]事件,可认为中法友谊是一种朋友间的"混合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间应按"人情法则"办事,讲"人情"和"面子",照顾对方面的核心利益。而法方反反复复在中国最关注的西藏问题上撒盐插刀,使中方大失"面子"。因此,中方做出了强烈反应是合情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达会 “人情-面子”理论模型 混合性关系
下载PDF
欧阳修的“人情说”与平易文风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德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12,共6页
欧阳修循依圣王之教,自觉遵奉"人情说",以平实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审视社会,观照人生,倡导平易流畅的文风。"人情说"和平易文风的形成,与开明宽松的宋代政治、宽宏敦厚的欧门家教、笃守中庸的治学态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欧阳修 “人情说” 平易文风
下载PDF
象牙塔的困惑:大学生“人情-面子”消费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雪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6-119,共4页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社会的双重努力、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益部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情-面子”消费 消费主义 伦理文化
下载PDF
“人情稿”出现的可能因素及处理原则 被引量:4
5
作者 卢妙清 李金龙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9-81,87,共4页
"人情稿"的出现可能与科技期刊的开放性和服务性、与编辑个体的社会属性、与科技期刊的隶属关系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上的集体性、系统性等因素有关;文章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对待"人情稿"的合理态度:内心上,理解并接受;... "人情稿"的出现可能与科技期刊的开放性和服务性、与编辑个体的社会属性、与科技期刊的隶属关系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上的集体性、系统性等因素有关;文章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对待"人情稿"的合理态度:内心上,理解并接受;行动上,积极受理,尽快答复。在具体处理方式上,则应坚持唯学术质量说事、帮扶作者成长和合力维护科技期刊形象等原则,以期更好地培养作者,进而促进刊物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稿” 合理态度 处理原则
下载PDF
申屠嘉:倒在皇帝“人情门”下的丞相
6
作者 刘立祥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48,共2页
申屠嘉作为汉朝开国功臣、文帝和景帝朝丞相,清廉刚直,疾恶如仇。他先是遭遇汉文帝的“人情门”,无奈地放走了弄臣邓通;后又遭遇汉景帝的“人情门”,对宠臣晁错的骄纵不轨无能为力,最终吐血身亡。他的悲惨经历,应引发我们对“中... 申屠嘉作为汉朝开国功臣、文帝和景帝朝丞相,清廉刚直,疾恶如仇。他先是遭遇汉文帝的“人情门”,无奈地放走了弄臣邓通;后又遭遇汉景帝的“人情门”,对宠臣晁错的骄纵不轨无能为力,最终吐血身亡。他的悲惨经历,应引发我们对“中国式人情门”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屠嘉 “人情门” 官场 悲哀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亟待培育的信任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记 《行政与法》 2009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我国古代过于发达的"人情世界"扼杀了人们对刑事诉讼的信任。"人情交涉"的历史延续决定了我国当下刑事诉讼领域信任机制的依然缺失。刑事诉讼法的亟待完善决定了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信任机制培育的势在必行。我国在刑... 我国古代过于发达的"人情世界"扼杀了人们对刑事诉讼的信任。"人情交涉"的历史延续决定了我国当下刑事诉讼领域信任机制的依然缺失。刑事诉讼法的亟待完善决定了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信任机制培育的势在必行。我国在刑事诉讼领域培育信任机制,应该在继续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同时,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法学教育的职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体对刑事诉讼的真正信任,实现社会主体对刑事诉讼法的虔诚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世界” 刑事诉讼领域 信任机制
下载PDF
陆澹安的“情理真实”小说批评观考析
8
作者 房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19,共6页
陆澹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通俗文学家、侦探小说家、书场弹词创作者和改编者。他秉持"情理真实"的小说批评观,强调小说创作要符合现实生活的"人情物理";小说人物塑造要做到"情理真实";小说时空安排... 陆澹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通俗文学家、侦探小说家、书场弹词创作者和改编者。他秉持"情理真实"的小说批评观,强调小说创作要符合现实生活的"人情物理";小说人物塑造要做到"情理真实";小说时空安排要遵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陆澹安的"情理真实"小说批评观在其本人的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体现。"情理真实"小说观是对明清小说写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澹安 “情理真实” “人情物理” 小说批评观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进城农民工社会资本对自雇选择的影响机制
9
作者 汤勇 《财经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92-101,共10页
在面临信息、知识及实物等多重约束下,进城农民工通过社会资本以更低成本获得支持是保障自雇成功的重要途径。在经典社会资本三维度基础上,结合进城农民工典型的“二元特征”,将“人情关系”纳入社会资本范畴,探索中国情境下农民工社会... 在面临信息、知识及实物等多重约束下,进城农民工通过社会资本以更低成本获得支持是保障自雇成功的重要途径。在经典社会资本三维度基础上,结合进城农民工典型的“二元特征”,将“人情关系”纳入社会资本范畴,探索中国情境下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自雇选择及自雇行为影响社会资本的机制。主要结论有:农民工社会资本可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及“人情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民工自雇选择,且关系维度影响更大;认知维度区分为基于社会整体价值信念的社会认知和基于亲属价值信念的家庭认知,其中社会认知负向影响自雇选择,但家庭认知可能有效抵消社会认知影响,从而促进个体选择自雇。基于“常来常往、互惠互利”和“面子”的“人情关系”能作为自雇的重要资源供给、保障及优化机制,能显著提升农民工自雇选择的可能性。从自雇与社会资本形成的关系可以发现,进城农民工主要是利用进城前的乡缘、血缘等社会资本在城市开展自雇,而难以通过自雇行为在城市建立更丰富的社会资本以提升自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雇 社会资本 “人情关系” 进城农民工
下载PDF
建设新农村也要做好减法
10
《农村实用技术》 2006年第6期1-1,共1页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人情礼” 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生活 经济效益
下载PDF
The Empty Face of the Self-portrait: Time, Specter, and Event in The Fourth Portrait by Meng-Hung Chung
11
作者 Emily ShuHui Tsa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This short paper aims to critically analyze a contemporary Taiwan Residents film, The Fourth Portrait, directed by Meng-Hung Ch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enzian theories. In Deleuze's two books on cinema, the di... This short paper aims to critically analyze a contemporary Taiwan Residents film, The Fourth Portrait, directed by Meng-Hung Ch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enzian theories. In Deleuze's two books on cinema, the discussion of images demonstrates the entangled juxtaposi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brain-thought, cinema-screen, and world-images that compose the cinema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nteracted movement-images and time-images, the film unfolds the storyline within the aesthetic pleasure of poetic sentiment that gradually leads the audience to learn that a wandering boy, Hsiao-Hsiang, afte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as had several adventurous encounters that gradually expose the secrecy of his traumatic family: His birth mother has no decent job and his step-father has killed his own brother. This broken family has been haunted by the shared guilt and the undead memory as Derrida famously claims that hauntology precedes ontology. As the past coexists with the present, Deleuz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I, with a central fracture in its pure form of the past demonstrating an ontological enigma that remains forever a secret. When the director uses the four portraits to indicate the four important events of this wandering boy, he deliberately leaves empty the fourth portrait, the self-portrait of the boy; it remains as an incomplete piece which symbolizes an enigma of his own life. It shows certain constitutive unnamable forces acting within the boy that seduces him forever to painfully misrecognize him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ematic consciousness specter TIME images REPETITION
下载PDF
中小学生的“人情消费”不要跟着“流行”走
12
作者 彭在羹 《中国德育》 2002年第4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人情消费” 中小学生 德育
原文传递
有感于毛泽东的“人情观”
13
作者 张澍 《淮海文汇》 2006年第4期35-35,共1页
近日,仔细翻阅《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对毛泽东那种严以自律,不循私情,“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的做法,感到由衷地景仰和钦佩!这里试选两例。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情观” 《毛泽东书信选集》
原文传递
On Hume's Naturalistic Account of Love
14
作者 Gabor Boro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3期405-424,共20页
In my paper, I analyse Hume's philosophy of love with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idea of a continual flux in the background. My main source is his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published in 1739 where Hume develops in full... In my paper, I analyse Hume's philosophy of love with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idea of a continual flux in the background. My main source is his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published in 1739 where Hume develops in full length his purely naturalistic moral theory. First, I recall some basic features of Hume's general concept of a passion. Afterwards, I characterize his concept of love in context of his "principle" of sympathy in order to connect finally Hume's ideas to a basic distinction withi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love between love of benevolence and love of des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of love - Perception-idea-passion Pride andhumility - Love and hatred SYMPATHY BENEVOLENCE Ang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