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凉石塔十二因缘经及有关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殷光明 《敦煌学辑刊》 1996年第2期62-69,共8页
北凉石塔十二因缘经及有关问题殷光明在北谅石塔中,有十二座塔上均刻有一段经文,虽然各塔经文段落长短不尽相同,但其中都有一段完全相同。①关于这篇经文之出处,经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各塔现存经文文字虽然有差异,但它是一篇经文... 北凉石塔十二因缘经及有关问题殷光明在北谅石塔中,有十二座塔上均刻有一段经文,虽然各塔经文段落长短不尽相同,但其中都有一段完全相同。①关于这篇经文之出处,经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各塔现存经文文字虽然有差异,但它是一篇经文的前后部分。该佛经系东晋时宾三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因缘 北凉石塔 《大正藏》 《增一阿含经》 吐鲁番 经文 鸠摩罗什 涅般木 “十二因缘” 敦煌
下载PDF
早期佛教人生观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晓明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32,共4页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教导人脱离现实生活,进而求得彻底解脱。为了达到此目的,佛教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释教义,从而使宗教信仰和哲学思索密切结合在一起。文章从早期佛教基本理论中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入手,就佛教的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教导人脱离现实生活,进而求得彻底解脱。为了达到此目的,佛教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释教义,从而使宗教信仰和哲学思索密切结合在一起。文章从早期佛教基本理论中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入手,就佛教的人生现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佛教理论 “四谛” “十二因缘” 人生观
下载PDF
北凉石塔述论 被引量:14
3
作者 殷光明 《敦煌学辑刊》 1998年第1期87-107,共21页
关键词 北凉石塔 中国传统文化 “十二因缘” 发愿文 弥勒菩萨 吐鲁番 佛教思想 《大正藏》 造像特征 八卦
下载PDF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伯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3,共4页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张伯元榆林窟十九窟(五代)六道轮回图(图版壹,2)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中唯一以“轮回”形式来表现佛理“十二因缘”的一幅壁画。构图巧妙,技法独特,在国内其它石窟中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这幅画画...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张伯元榆林窟十九窟(五代)六道轮回图(图版壹,2)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中唯一以“轮回”形式来表现佛理“十二因缘”的一幅壁画。构图巧妙,技法独特,在国内其它石窟中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这幅画画在十九窟前甬道南壁,长年遭受曝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道轮回 榆林窟 “十二因缘” 小乘佛教 三世因果 安西 支应 生死轮回 人物形象 阿难陀
下载PDF
从《摩诃止观》看智者的止观设教
5
作者 熊开发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一般认为,智者的设教主要表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上。所谓“五时”,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则指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化法四教”和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的“化仪四教”、其实《摩诃止... 一般认为,智者的设教主要表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上。所谓“五时”,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则指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化法四教”和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的“化仪四教”、其实《摩诃止观》中的设教,并不专门体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甚至也没有明确的“五时八教”的判教。《摩诃止观》的设教,主要是通过藏、通、别、圆四教的判析和贯穿于其中的止观施教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智者的设教——即他的教育思想,正是他的判教(四教)的教行(止观施教)的统一。其中尤其是施教的内容,不仅体现了智者设教重行的特点,也反映了智者代表的天台佛教重行的思想倾向和当时中国佛教界由理重行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止观 可思议 “十二因缘” 判教 五时八教 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 教育思想 中国佛教界 “四谛”
下载PDF
略谈佛教无明
6
作者 彭运生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5期85-87,共3页
关键词 本体性 性情感 自然意志 价值观念体系 人本主义 佛教 “十二因缘” 消极性 文化价值观念 谈佛
下载PDF
佛教红尘观评介
7
作者 徐景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0-34,共5页
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 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十二因缘” 人生现象 “四谛” 现实世界 集中体现 社会 信仰 解脱苦难 心理活动
下载PDF
巴中南龛25号地藏龛浅议
8
作者 苟廷一 《四川文物》 1999年第5期45-49,共5页
关键词 地藏 “四谛” 四大菩萨 佛教 巴中 地狱 “十二因缘” 儒释道 阿修罗 婆罗门
下载PDF
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
9
作者 姚卫群 《南亚研究季刊》 1994年第4期53-57,4,共6页
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姚卫群THE“SUNYA”CONCEPTNTHEBASICDOCTRINESOFEARLYBUDDHISM¥YaoWeiqunThisarticleclescribestheorigin... 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姚卫群THE“SUNYA”CONCEPTNTHEBASICDOCTRINESOFEARLYBUDDHISM¥YaoWeiqunThisarticleclescribestheoriginalstateof“suny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 小乘佛教 婆罗门 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 缘起说 人生现象 《杂阿含经》 “十二因缘” 无主体
下载PDF
佛教与喇嘛教
10
作者 明伟 《四川统一战线》 1996年第2期21-21,共1页
佛教 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 佛教 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自东汉(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教 佛教 “十二因缘” “四谛” 悉达多 六至 佛经 公元前 本教 巴利语系佛教
下载PDF
客行悲故乡
11
作者 谢慈悲 《佛教文化》 1997年第2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简易公路 沈从文 黑色风暴 外婆 “十二因缘” 奥斯卡金像奖 十里山 中国青年人 严重营养不良 弹指之间
下载PDF
佛陀的无我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32-37,共6页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无我 奥义书 《增一阿含经》 反身代词 三法印 使用法 哲学意义 “十二因缘” 《大智度论》
原文传递
吴立民先主谈佛教的“法身说”和“业力”理论 被引量:1
13
《法音》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5,共3页
关键词 业力 上座部佛教 “法轮功” 谈佛 共业 因果关系 李洪志 多行不义必自毙 社会条件 “十二因缘”
原文传递
评李雪涛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
14
作者 李雪涛 《法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26-31,共6页
评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李雪涛前些日子路过商务印书馆书店时,偶然看到了吴汝钧编著的这部《佛教思想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①。以前曾读过吴氏写的一些介绍欧美日本佛教研究的文章,对吴汝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知道他通... 评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李雪涛前些日子路过商务印书馆书店时,偶然看到了吴汝钧编著的这部《佛教思想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①。以前曾读过吴氏写的一些介绍欧美日本佛教研究的文章,对吴汝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知道他通晓多种文字,并且对其学术根基之扎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思想 编著者 四重二谛 “法” “十二因缘” 内容索引 工具书 分类目录 宗教 百科全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