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媒体时代“大思政课”建构的审视与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天民 郑丽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5-151,共7页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型课程教育理念。伴随全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大思政课”在教育内容、载体、主体、环境上凸显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即“四全”)的崭新时代特征。这不仅给传统思...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型课程教育理念。伴随全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大思政课”在教育内容、载体、主体、环境上凸显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即“四全”)的崭新时代特征。这不仅给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同时也为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全媒体语境下,善用“大思政课”,不仅要把握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明确“大思政课”建构的“四全”特征,还要从凝聚价值共识、加快媒体融合、提升媒介素养、拓展传播格局等路径入手,推动全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大思政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大思政课” “四全”媒体 教育教学 程优化
下载PDF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
2
作者 王雪 刘世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5,共4页
培育时代新人要善用“大思政课”,而善用“大思政课”的关键抓手是建设“大课堂”、建强“大师资”、建好“大平台”。建设“大课堂”,即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网络云课堂、专业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不同课堂空间的联动育人;建强“大师资... 培育时代新人要善用“大思政课”,而善用“大思政课”的关键抓手是建设“大课堂”、建强“大师资”、建好“大平台”。建设“大课堂”,即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网络云课堂、专业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不同课堂空间的联动育人;建强“大师资”,即在提升专职教师能力的同时打造校内外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建好“大平台”,即通过开发利用特色教学资源,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和现实教学资源,实现不同教育资源的合力育人。开展好“大思政课”建设能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更广阔的育人空间、更多元的育人主体、更丰富的育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时代新人 大师资 大平台
下载PDF
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的形成逻辑
3
作者 逄红梅 李晗 王有良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2期49-54,67,共7页
集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成果,其形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人学观和社会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 集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成果,其形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人学观和社会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历史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需要。深刻领悟这三重逻辑及其内在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价值、功能实现和科学善用的根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思政课” 主流意识形态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路径探析
4
作者 王文姮 汤培哲 +2 位作者 周小兰 张一帆 刘杰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涌现,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相关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机构和...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涌现,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相关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机构和基金资助力度增加明显;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热点主题可简要概括为教育对象类、教育目的类和实践路径类三类;根据研究发展趋势又可将高校“大思政课”研究分为研究领域集中阶段、研究层次转变阶段和研究方法创新阶段。由此,笔者发现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必由之路,认为要从体制机制保障、协同联动、规范意识、文化熏染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大思政课” 新媒体 CITESPACE 发展趋势 格局构建
下载PDF
全学段贯通式“大思政课”实践教育路径研究
5
作者 李敏 曹宇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2,共4页
实践教育是推动“大思政课”走实走深的关键着力点。全学段“大思政课”教育目标要求突出“实”的价值追求、紧扣“大”的发展趋势以及彰显“课”的本质特征。但目前,不同学段“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存在不均衡、低整合度和断点化等问题... 实践教育是推动“大思政课”走实走深的关键着力点。全学段“大思政课”教育目标要求突出“实”的价值追求、紧扣“大”的发展趋势以及彰显“课”的本质特征。但目前,不同学段“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存在不均衡、低整合度和断点化等问题。教育主体应坚持全学段的统筹规划、一体部署和交流合作,确保“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整合且合理接续,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贯通式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实践教育 全学段 贯通式培养
下载PDF
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的建设机理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良警宇 罗秋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革命文物具有多重价值,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延伸其社会生命,形成使深层规则得以运作的机制。当前,“大思政课”项目实践基于场所、流动和数字服务的模式,坚持政治引领、传史育人、守... 革命文物具有多重价值,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延伸其社会生命,形成使深层规则得以运作的机制。当前,“大思政课”项目实践基于场所、流动和数字服务的模式,坚持政治引领、传史育人、守正创新,通过构建馆校合作机制,建设融合育人共同体,探索了依托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特色资源创新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以革命文物故事作为“小切口”诠释革命精神“大道理”,开发融媒体平台和数字文化产品以拓展优质资源影响力的建设路径。为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成效,需要进一步突出实践导向,坚持“三全育人”,搭建更广泛的合作平台;加强课内外的互动和应用环节,促进心理-人格结构和惯习的养成;强化实践导向的成效评估机制,促进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大思政课” “三全育人”
下载PDF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7
作者 张祖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0期173-176,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特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特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把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陶文化特色“大思政课”教学新路径。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三堂融陶”育人大课堂;发挥工艺大师的育人示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育人大师资;以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为支撑点,搭建“非遗资源库”育人大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 “大思政课”教学 陶文化 三堂融陶
下载PDF
“大思政课”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8
作者 李雅兴 赖晓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4-31,52,共9页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新兴议题,“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关注大致经历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办”思政课”根本遵循的把握与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新兴议题,“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关注大致经历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办”思政课”根本遵循的把握与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用”好“大思政课”善用之道的思考与探索、“坚持用心“讲”好“大思政课”大道理”本质追寻的挖掘与阐发以及“以全党全社会之力“建”好大思政课”体系”的拓展与升华四个阶段。就“大思政课”的研究论域来看,主要包括必要性、核心要义、范畴关系、基本特征、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六个方面。虽然“大思政课”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深化与发展的空间。面向未来,学术界可以从深化核心要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研究与强化技术赋能研究四个维度对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四个维度分别关乎“大思政课”的基础性、规范性、系统性与前沿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治教育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意涵和实践进路
9
作者 牛利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14,共6页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思政课”区别于“大思政”,其本质属性是课程属性,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达成育人目标;实践教学并非是“大思政课”的唯一实现途径,课堂讲授中...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思政课”区别于“大思政”,其本质属性是课程属性,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达成育人目标;实践教学并非是“大思政课”的唯一实现途径,课堂讲授中史论结合的头脑思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场景体验等,也应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在教学论视域下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主体及评价内涵,并在把准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明晰其主要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程属性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意涵 实践进路
下载PDF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现状、困境与突破
10
作者 李健 陈诚 夏梦 《广西教育》 2024年第2期44-47,共4页
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可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课程思政主体缺位、思政资源挖掘不深、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学校应通过... 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可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课程思政主体缺位、思政资源挖掘不深、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学校应通过“示范引领、机制促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共享共建”完成思政资源建设,通过“多方联动、德才兼顾”完善考核评价方式,从而实现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药学类专业 育人模式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阈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缘起、理念和路径分析
11
作者 彭诚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1,共3页
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是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化解思政实践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探讨了“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并提出了“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 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是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化解思政实践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探讨了“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并提出了“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
12
作者 江南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13,共7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教育理念需要更新、网络平台尚未完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网络监管亟须加强、内容供给不够精准等。因此,高校需要从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网络平台...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教育理念需要更新、网络平台尚未完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网络监管亟须加强、内容供给不够精准等。因此,高校需要从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注重育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监管能力、增强供需匹配能力等维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同时,高校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创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创新动态的优化机制、建立全面的保障机制、创建合理的评估机制,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高校 网络治教育 路径 机制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及路径
13
作者 陈梦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9期85-88,共4页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嵌入全媒体生态,重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重塑社会话语的传播和生成机制,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嵌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嵌入全媒体生态,重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重塑社会话语的传播和生成机制,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嵌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善用之”。文章从善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视角,深刻阐释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及路径,即基于价值维度分析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基于数字技术和“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基于“大思政课”教育模式的创新维度探索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以强化“大思政课”的内容、方法和效果,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数字化赋能 价值 逻辑 路径
下载PDF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意涵与改革路径
14
作者 郑欣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也存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也存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实践内容有待丰富、政策支撑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建议体育教育应在“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设计中发挥体育教育优势;建设主题式体育课程平台,拓展育人范围;创新体育教育内容,形成多维思政教育空间,以期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大思政课”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建设 体育教育 价值意涵 改革路径
下载PDF
行走的“上善”社会大课堂:打造区域“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15
作者 马国勋 《现代教学》 2024年第6期15-18,共4页
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的要求,上海市青浦区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聚焦以起源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枢纽文化为“上善”文化内涵的青浦本土文化的深耕与建设,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的要求,上海市青浦区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聚焦以起源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枢纽文化为“上善”文化内涵的青浦本土文化的深耕与建设,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精心打造“行走的‘上善’社会大课堂”,构建区域“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大思政课” 社会大 社会实践活动
下载PDF
数字赋能高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基本模式研究
16
作者 赵碧云 《华章》 2024年第7期0045-0047,共3页
“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创新,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步入数字时代,成为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径。通过数字赋能,将线上... “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创新,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步入数字时代,成为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径。通过数字赋能,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个育人要素整合为一个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将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构建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基本模式,对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 协同育人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17
作者 程苗苗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第9期85-87,共3页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迎来机遇,但也充满挑战。本文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注重使用搭建大资源平台、积极构建大师资体系等方面,探...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迎来机遇,但也充满挑战。本文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注重使用搭建大资源平台、积极构建大师资体系等方面,探索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实践路径 改革创新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高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标准体系研究
18
作者 赵碧云 《华章》 2024年第5期0009-0011,共3页
“大思政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各个方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保障。高职“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 “大思政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各个方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保障。高职“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宏观上构建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微观上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最终实现从“育德”到“立德”的“大思政”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数字化赋能 协同育人标准体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高校学生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19
作者 何梦涵 沈卫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精神特质,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培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层面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为...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精神特质,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培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层面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相契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当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高校应立足“大思政课”的时代要求,构建思政“大课堂”,强化思政“大师资”,搭建思政“大平台”,从而更好地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高校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历史主动精神 高校学生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短视频账号建设初探
20
作者 付冰洋 刘伟 刘玉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60-66,共7页
5G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高校短视频账号应运而生的同时,面临着以流... 5G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高校短视频账号应运而生的同时,面临着以流量为主的价值倾向、泛娱乐化的内容输出、意见领袖角色的缺乏、账号建设驱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如何运用高校短视频账号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可以从四个维度探索高校短视频账号的建设:一是用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实现教育目标;二是善用社会大教材丰富教育内容;三是塑造正面意见领袖角色提高教育实效;四是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思政教育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短视频账号 “大思政课”建设 网络育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