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时代的“天下”观、“大国叙事”与“ 命运共同体”——王斑、钱坤教授访谈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斑 钱坤 黄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150,共9页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期间与王斑、钱坤的访谈。文章主要探讨了北美汉学界所关注的“天下”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重构。他们认为“天下”观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天下大同”“民心天下”提出的一...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期间与王斑、钱坤的访谈。文章主要探讨了北美汉学界所关注的“天下”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重构。他们认为“天下”观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天下大同”“民心天下”提出的一种政治理想,是一套有别于西方民族国家叙事的价值体系和理论资源。西方民族国家声称建立在平等、自由等“普适”价值上,但在国际关系上却经常表现为竞争、剥削和互相倾轧。“天下”观则强调和谐、共赢,摒弃武力称霸。他们区分了“天下”与“帝国”“民族国家”等概念;分析了《战狼2》《流浪地球》等电影中蕴含的大国叙事模式;论述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天下”观 大国叙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世界主义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嵊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80,共11页
世界主义的概念虽源于古希腊,世界主义的视野和理念却早已孕育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中。植根中国土壤的世界主义思想就是其“天下”观。该思想发轫于周朝,历经先秦至明清沿袭嬗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 世界主义的概念虽源于古希腊,世界主义的视野和理念却早已孕育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中。植根中国土壤的世界主义思想就是其“天下”观。该思想发轫于周朝,历经先秦至明清沿袭嬗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几千年圣贤志士思考世界的方式、视野、政治对象及最高理想。文章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出发,循着“天”—“天下”—“天下大同”的发展路径,厘清“天下”观生发、演变,再到孕育出“天下大同”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古代对于“天”的认识始于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夏商时期“天”已具有人格化的神义性;周革殷命后,周人对“天命靡常”的认识使得“天”被赋予道德意义,形成“以德配天”的思想,“天”开始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至春秋时期,儒道两家分别形成道德之“天”及无为之“天”的观念。古人在对“天”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天下”的观念。“天下”观主要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地理空间的“天下”、文化意义上的“天下”、及伦理政治上的“天下”。先秦时代,儒、道、墨、法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已显现出超越国家主义的世界主义特征。在当今世界面临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秩序亟待重塑的背景下,“天下”观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和哲学思想的根基,其世界主义视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其一,“天下”观构筑的世界秩序具有超越国家主义的真正的世界性;其二,“天下”观从空间尺度来看,无内外之分;其三,“天下”观从时间尺度来看,具有稳定性;其四,“天下”观以礼、仁为基石,构筑的是一个和谐、兼爱的世界。“天下”观在当代的重新挖掘为构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天下”观 大同 话语体系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北宋馆阁文士的楷模——以范仲淹的“天下”观与“琴之道”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玉梅 王照年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0-76,共7页
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言行,成为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典范。自古及今人们评价其都以一种较为宽广的“天下”视角,推究其“天下”观的主旨,则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要义完全一致。然其至为可贵者,坚守于心而付诸于行,贯穿始终而不离此... 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言行,成为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典范。自古及今人们评价其都以一种较为宽广的“天下”视角,推究其“天下”观的主旨,则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要义完全一致。然其至为可贵者,坚守于心而付诸于行,贯穿始终而不离此道,则是范仲淹平生喜弹琴,师从崔遵度、唐异二位高士,“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旨在以此传播尧舜之音,践行其所持“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的“琴之道”。考其“天下”观的旨归与“琴之道”的操守,二者并无二致,均属成仁成圣之途,由此堪称北宋馆阁文士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馆阁文士 “天下”观 “琴之道”
下载PDF
从儒家“天下”观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瑞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7期31-37,共7页
儒家文明中的"天下"观所展现出来的世界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儒学危机,"天下"观解体,但"天下"的意识与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被先进的中国人继承。中国共产... 儒家文明中的"天下"观所展现出来的世界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儒学危机,"天下"观解体,但"天下"的意识与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被先进的中国人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继承与弘扬儒家"天下"观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建设先进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习近平合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天下"理念,建构起当今世界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世界的繁荣进步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天下”观的重构
5
作者 邹宁军 《科技视界》 2012年第19期90-91,110,共3页
中国的"天下"观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特定的历史产物,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天下观,中国的"天下"观完全是从世界的角度去建立一个平等的世界体系和世界制度。当前,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猜忌,对中国的和... 中国的"天下"观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特定的历史产物,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天下观,中国的"天下"观完全是从世界的角度去建立一个平等的世界体系和世界制度。当前,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猜忌,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进行干扰,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建构"天下"观,还中国"天下"观的本来面貌,从而消除他国对中国的误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天下”观 世界体系 世界制度
下载PDF
一个元代宋遗民的“天下”与“中国”观——以马端临《文献通考》之《舆地考》《四裔考》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彭丽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1-49,共19页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再度由分裂到统一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传统中原王朝一统的一元文化秩序被破坏,辽、西夏、金、蒙古等多个政权与宋并立,对两宋时期士人的华夷观和天下观造成了强烈冲击。马端临生活在宋元...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再度由分裂到统一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传统中原王朝一统的一元文化秩序被破坏,辽、西夏、金、蒙古等多个政权与宋并立,对两宋时期士人的华夷观和天下观造成了强烈冲击。马端临生活在宋元鼎革之际,毕生致力于《文献通考》的编撰。《文献通考》中记录中原王朝沿革地理的《舆地考》体现了马端临的“天下”观,其“九州+古南越”的内容结构,反映了他对华夏疆域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思考。《四裔考》对契丹、西夏、女真的记录方式,则体现了马端临对当时天下形势和各政权性质的看法。马端临以盛唐疆域书写宋代舆地,纾解了宋代因山河破碎而面临的正统性危机,但同时,他不以占领了中原的金朝为夷狄,又体现出作为生活在元代的宋遗民,在家国情怀和现实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天下”观与“中国”观中尚未能自洽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端临 《文献通考》 《舆地考》 《四裔考》 “天下”观
下载PDF
全球治理视阈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语义解读
7
作者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古人先于全球化浪潮几千年,就以一种"天下一家"的世界意识和天下观念,表达了王道政治和大同世界的理想情怀。中华文明关于世界秩序的构想与理想,裹挟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对接于现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接于为... 中国古人先于全球化浪潮几千年,就以一种"天下一家"的世界意识和天下观念,表达了王道政治和大同世界的理想情怀。中华文明关于世界秩序的构想与理想,裹挟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对接于现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接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造的全球治理模式。在中国古代"天下"观所阐释的"天下一家"的治理体系中,"以天下观天下"的基本趋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前提性的态度认知;"宣德化以柔远人"的德治维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综合性的价值导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进体证,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世界万国”中的国家定位与革命派认同困境——在历史现场认识革命派的中国观
8
作者 周竞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5-199,共5页
辛亥革命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其颠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循环,全面推动了王朝中国向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王朝中国在社会变革过程开眼看世界,"天下"观向主权"中国"和"世界"观转型,在与拥有坚船利... 辛亥革命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其颠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循环,全面推动了王朝中国向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王朝中国在社会变革过程开眼看世界,"天下"观向主权"中国"和"世界"观转型,在与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主权国家对峙中,王朝国家自我形象不仅在思想家的思想中或模糊或迷失,还被西方主权国家以西方的镜像所模塑。王朝中国不得不在"世界万国"中重新定位自身,重新认识自身,重新定义"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世界”观 历史现场 国家主权 转型
下载PDF
世界秩序观变迁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9
作者 刘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164,共4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世界秩序观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天下中心"观为核心、具有鲜明等级色彩的世界秩序观弱化了国家的发展意识、影响了现代化的启动方式。西方入侵的加剧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现代国家民族主... 近代以来的中国世界秩序观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天下中心"观为核心、具有鲜明等级色彩的世界秩序观弱化了国家的发展意识、影响了现代化的启动方式。西方入侵的加剧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一种旨在实现国家间正义平等的世界秩序构想随之展开,它的发展带来了近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模式的不断调整和改变,也影响了现代化进程中有效政府主导作用的建立和发挥。把握近代中国世界秩序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和谐世界秩序追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秩序 近代中国 “天下中心”观 国家民族主义 正义平等 中国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