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校—医—社”协同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巍 《辽宁教育》 2024年第6期26-28,共3页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向服务模式扩容。辽宁省实验学校确立“家—校—医—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施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探索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有效策略,...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向服务模式扩容。辽宁省实验学校确立“家—校—医—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施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探索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有效策略,对于破解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情况紧急、责任重大、专业不强、人力不足、难成合力”的瓶颈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医—社”协同 中学生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下载PDF
中学生心理危机“家校社医”协同干预范式的建构与实施
2
作者 高霞 罗心瑜 《四川教育》 2025年第2期20-21,共2页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成都市成华区从“家校社医”协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区域研究为载体,提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模型,探寻心理危机干预“...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成都市成华区从“家校社医”协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区域研究为载体,提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模型,探寻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医社”协同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干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家 协同机制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价值意蕴、联动逻辑与实践进路
3
作者 吴军其 刘萌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数字素养的系统化培育、数字素养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新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研究提出目标联动、动力联动、角色联动、境脉联动以及情感联动是家校社形成数字素养教育合力的内在逻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要从增强价值认同、提升专业能力、营造育人环境、挖掘各方优势以及实施评价改革等路径,来实现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数字素养 协同 联动逻辑 交叠影响域
下载PDF
课外实践活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4
作者 冯嵩 张倩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共4页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得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而降低家长焦虑。然而,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重游轻学、内容与校内课程相脱节、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等问题,应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拓展校内课程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外实践的主人,充分发挥其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降低家长焦虑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 长焦虑 协同育人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共育儿童科学素养:可为、难为与何为
5
作者 袁野 甘在燕 黄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素养的提升。家校社协同共育儿童科学素养有利于明确三方职责分工,发挥各自培育资源优势,打造培育情境共同体。然而,在家校社协同共育过程中,儿童科学素养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呈现“家弱校强社隐”、儿童...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素养的提升。家校社协同共育儿童科学素养有利于明确三方职责分工,发挥各自培育资源优势,打造培育情境共同体。然而,在家校社协同共育过程中,儿童科学素养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呈现“家弱校强社隐”、儿童科学素养培育“边缘化”,育人内容“浅表化”,限制了家校社协同助力科学教育的实施效果。这需要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儿童科学素养的组织机制,强化家校社协同共育科学素养的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儿童科学素养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下载PDF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启示
6
作者 王珏 陆韵 宁兰儿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13,123,共6页
陶行知于20世纪30年代末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关联。该理论蕴含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包括明确育人目标、强调生活教育理念,构建协同机制、发挥家校社联动性,实施协同活动、聚焦生... 陶行知于20世纪30年代末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关联。该理论蕴含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包括明确育人目标、强调生活教育理念,构建协同机制、发挥家校社联动性,实施协同活动、聚焦生活教育实践,持续评估反馈、优化协同育人效果。陶行知思想对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带来如下启示:通过“授人以渔”和尊重沟通,家校社协同培养“真人格”;通过“面向生活”和课程改革,家校社协同进行“真教育”;通过“手脑并用”和注重实践,家校社协同孩子面对“真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协同 启示
下载PDF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7
作者 勾月 戴鼎盛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10,共6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往往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合作,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然后探讨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具体包括信任缺失、沟通障碍、合作不均与... 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往往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合作,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然后探讨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具体包括信任缺失、沟通障碍、合作不均与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亟需采取相应的实践进路,包括开辟家校社透明沟通与多方互动的双重路径、提供家校社多元互动与双向反馈的双重保障、实现家校社权力优化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提升、完善家校社制度保障与科学评价的双重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 协同育人 沟通优化 信任机制 制度保障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参与中小学校园体育管理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8
作者 贾秦 《当代体育科技》 2025年第9期167-170,共4页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双减”政策视角,对家校社协同参与学校体育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价值、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重塑路径。其价值体现在:拓宽学生体育参与领域、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增...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双减”政策视角,对家校社协同参与学校体育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价值、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重塑路径。其价值体现在:拓宽学生体育参与领域、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增强学校体育发展的凝聚力。现实困境包括:家长育人观念相对滞后、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存在脱节现象、社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发不足、管理主体多样性导致家校社协同存在障碍。重塑路径为:强化家庭体育观念建设,提高家长体育参与积极性;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精神与理念,激发学生体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空间;完善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协同 体育管理 协同育人
下载PDF
指向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治家格言创编:弥合家长教育理念分化的有力媒介
9
作者 刘长海 闫一帆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2期35-38,共4页
家长教育理念分化是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衍生于中国古代家庭家教家风传统的治家格言是指引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有力媒介。仿照朱柏庐所撰《治家格言》文体,将当代中国教育方针、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 家长教育理念分化是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衍生于中国古代家庭家教家风传统的治家格言是指引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有力媒介。仿照朱柏庐所撰《治家格言》文体,将当代中国教育方针、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的《新治家格言》,对于帮助过分强调应试的家长、纵容放任的家长、撒手不管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着指导作用。校家社协同育人应重视教育格言创编,让符合时代特点、得到广泛传播的教育格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发挥指引、凝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共育 格言
下载PDF
学生工作视域下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以H大学语言文学学院为例
10
作者 张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5期097-100,共4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对高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家庭、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吸引家庭、社...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对高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家庭、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吸引家庭、社会主动参与到高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本文以H大学语言文学学院家校联动、学社协同具体举措为例,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工作 协同育人
下载PDF
三位一体:“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空间探究
11
作者 宋晔 李倩倩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的重要成长空间。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空间的格局,使教育空间愈加富有稳定性秩序、全方位结构和一体化载体等空间特质。然而,在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的重要成长空间。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空间的格局,使教育空间愈加富有稳定性秩序、全方位结构和一体化载体等空间特质。然而,在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仍旧存在教育责任纠纷、情感联系疏离以及资源投入不均等现实问题,进而引发教育空间的失序、割裂和失衡。鉴于教育空间具有可塑性和建构性,可建立空间规则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空间联系以深化协同关联、优化空间布局以促进资源共享。通过探寻教育空间的变革路径构建起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三方协同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教育空间 三位一体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探究
12
作者 蒋晓莉 《品位·经典》 2025年第4期121-124,共4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与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广泛开展的同时,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仍然存在三方协作不紧密、协同育人进展不顺畅、缺乏有力保障等问题,应构建同向共赢的动力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与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广泛开展的同时,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仍然存在三方协作不紧密、协同育人进展不顺畅、缺乏有力保障等问题,应构建同向共赢的动力机制、同频共振的运行机制、同建共享的保障机制,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价值
下载PDF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3
作者 苏铭玉 《西部素质教育》 2025年第6期103-106,共4页
文章首先进行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然后分析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对策,包括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明晰家校社主体责任,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建立基于家校社... 文章首先进行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然后分析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对策,包括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明晰家校社主体责任,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建立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沟通机制,提高家校社沟通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协同 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格的校家社协同培育路径探索
14
作者 林静 《江苏教育》 2025年第4期17-20,共4页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面临心理品格提升的迫切需求,教育强国也需要具有积极心理品格的人才。为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品格发展,我们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聚焦品格培育目标,创设培育学...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面临心理品格提升的迫切需求,教育强国也需要具有积极心理品格的人才。为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品格发展,我们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聚焦品格培育目标,创设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格的良好教育生态;家庭发挥主体作用,将积极心理品格培育浸润在日常家庭生活之中;社会发挥场域优势,提供优质资源,为学生积极心理品格塑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品格提升 积极心理品格 协同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15
作者 李姝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家校社协同的视角出发,探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教育模式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纾解教育焦虑的理与道
16
作者 彭亮 徐文彬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2,共7页
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教育焦虑渗透在“家校社”这些主体的行动之中,表现为家长“愈战愈勇”的行动逻辑、学校“规避失败”的行动逻辑以及社会“合谋助推”的行动逻辑。然而,这些行动逻辑或将导致“人际间信任的退隐”“理想与现实的渐行... 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教育焦虑渗透在“家校社”这些主体的行动之中,表现为家长“愈战愈勇”的行动逻辑、学校“规避失败”的行动逻辑以及社会“合谋助推”的行动逻辑。然而,这些行动逻辑或将导致“人际间信任的退隐”“理想与现实的渐行渐远”以及“学习和生活意义的背离”等悖反的结果,这些悖反的结果不仅让教育偏离其正常的轨道,而且使得个人、家庭和社会陷入更加困窘的境地。基于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之下,社会层面需要通过“多重保障”来提供必需的支撑;学校教育需要回归育人的本真以使其“谨言慎行”;而家庭则需重塑相关的观念以使家庭教育发生“成人自觉”的转变。藉由这些转变和调整,希冀教育焦虑下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能够以有限合理性原则来筹划各自的行为,以为孩子的未来谋划一片真正属于他们的教育蓝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焦虑 “家社” 行动逻辑 行动悖反 协同育人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必要、可行与限度
17
作者 马生松 辛治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社会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可行的,主要表现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属性与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性质具有统一性;学校教育场域特性与家长接受其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黏合性;学校的资源整合功能与社会主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具有联结性。然而,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时,学校应保持适当限度,即避免以“公共性”的名义侵蚀家庭教育的私人性,防止以“指导”的名义削弱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警惕以“整合”的名义替代社会主体的功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 庭教育 指导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机制
18
作者 孙懿宏 张菁 郭甜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6,共4页
随着时代变迁,青少年法治教育已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不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法治素养的养成,这呼唤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家、校、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大实践主体,分别发挥着长期个性化引导、系统性基础教育... 随着时代变迁,青少年法治教育已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不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法治素养的养成,这呼唤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家、校、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大实践主体,分别发挥着长期个性化引导、系统性基础教育与辅助性渗透作用。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并增强协同性,达成一种动态互动、互为支撑的合作模式,共同探索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法治教育 协同 交叠影响域 动态互动 积极实践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协同策略
19
作者 闵子骏 阳艺武 陈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强化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推动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一环,可以为全民体育发展筑牢根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分析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协同... 强化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推动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一环,可以为全民体育发展筑牢根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分析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协同策略,以全方位提升小学生体育环境质量,助力实现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目标。研究认为: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失灵、学校体育主导职能缺失、社区体育服务能力不足是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协同策略: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家校社”育人平台;营造体育环境,助力“家校社”协同发展;加强体育指导,服务“家校社”共建目标;转变体育观念,提升“家校社”体育意识;完善体育设施,夯实“家校社”协同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小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现实困境 协同策略
下载PDF
“教联体”建设的样本与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璐 陈文华 《基础教育课程》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024年12月12-13日,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召开。本文梳理提炼了会上呈... 为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024年12月12-13日,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召开。本文梳理提炼了会上呈现的各地“教联体”建设的典型经验,包括研制地方方案,探索地方模式;坚持政府统筹,明确主体责任;联结育人资源,搭建课程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良好生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共育实践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以项目研究持续推动“教联体”建设,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教联体”建设 项目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