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9篇文章
< 1 2 2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儿童绘画作品中“家”的想象与实践:批判地理学视角
1
作者 陈淳 杨盼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9-1618,共10页
“家”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以往研究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儿童与家这一关键地方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以广州市番禺区QX村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分析165位流动儿童以“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并结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照... “家”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以往研究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儿童与家这一关键地方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以广州市番禺区QX村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分析165位流动儿童以“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并结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照片引谈的混合研究方法,从批判地理学视角讨论流动儿童对于“家”在不同尺度的想象。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动儿童绘画作品中“家”的要素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文化要素构成,既是流动儿童生活经验的表达,也体现了其对“家”的想象与期望,“家”的物质层面与情感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②基于流动的生活实践,流动儿童对“家”的想象具有多尺度特征,“家”与住所、社区乃至更广泛的空间关联密切,其中社区是流动儿童与地方建立积极情感链接的重要空间;③“家远在故乡”是流动儿童的共同认知,“家”总是指向户籍所在地,体现了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空间与“家”的地方归属之间的错位。研究尝试为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移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案例借鉴,并对城市管理者创设更有利于流动儿童融入的友好环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 绘画分析 地理想象 批判地理学
原文传递
“故乡”与“家”:鲁迅不愿触碰的心灵之痛——“《日记》中的鲁迅”研究系列之一
2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共12页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作为一个“人之子”,鲁迅的情感世界又是极其复杂的。由于“为族人所迫”而卖掉了祖居的“老屋”,他失去了自己的“故乡”;“八道湾”内的“兄弟失和”,又使他有家难回、情难以堪...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作为一个“人之子”,鲁迅的情感世界又是极其复杂的。由于“为族人所迫”而卖掉了祖居的“老屋”,他失去了自己的“故乡”;“八道湾”内的“兄弟失和”,又使他有家难回、情难以堪。他曾试图通过《语丝》这一对话平台,去极力挽救已经破裂了的手足之情,但对方的冷漠却一再令他失望。难以承受的精神苦痛,使鲁迅的身心都受到沉重打击,并曾一度萌生“自杀”和“出世”的绝望情绪。处于这种“彷徨于无地”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故乡”和“家”成为了鲁迅最不愿去触碰的心灵之痛,另一方面这种人生体验又大大强化了其思想深度,最终铸就了他那“反抗绝望”的生命韧性与“独自远行”的坚强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家” 鲁迅 心灵之痛
原文传递
流动性视角下成都明月村民宿“家”空间转换研究
3
作者 余正勇 陈兴 《旅游研究》 2024年第4期88-98,共11页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民宿“家”的差异化地理想象,民宿因而成为承载城乡流动主体频繁流动、相遇和实践的“家”空间和场所;主体的文化差异与对家的不同地理想象与表达主导着民宿多维度的空间生产实践,并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下实现民宿“家”空间的塑造与转换;主体民宿“家”的塑造与转换实践遭遇多元文化相遇、价值利益的冲突与张力,经由主体积极的互动协商,构建了在地化的多层次认同,营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宿 “家”空间 逆城市化 城乡融合
下载PDF
“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重读铁凝《玫瑰门》
4
作者 王文林 林萌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9-119,共11页
铁凝的《玫瑰门》书写了“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学意义与审美价值。小说中的“家”在不同历史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归纳百年来“家族/家庭”的发展脉络,可揭示出“家中人”伴随着“家”的变迁图景衍... 铁凝的《玫瑰门》书写了“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学意义与审美价值。小说中的“家”在不同历史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归纳百年来“家族/家庭”的发展脉络,可揭示出“家中人”伴随着“家”的变迁图景衍生出何种具有新质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结构。当“家”的稳固性被削弱,性别议题、新型人际关系逐渐浮现,女性虽在历次社会变革中得以拓展其生存空间,却始终无法摆脱被规范与束缚之命运,因而如何建立根基性的身份认同,成为《玫瑰门》留给当今时代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凝 《玫瑰门》 族小说 “家”的流变史 女性身份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后缀“家”的用法及来源
5
作者 李芳莹 《焦作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家”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充当后缀。根据其虚化程度,后缀“家”可分为类词缀和典型词缀两类。类词缀的“家”多附于名词和谓词后,表示某类人。典型词缀的“家”则多附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后,起到增加感情色彩或凑足音节的作用。其中类... “家”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充当后缀。根据其虚化程度,后缀“家”可分为类词缀和典型词缀两类。类词缀的“家”多附于名词和谓词后,表示某类人。典型词缀的“家”则多附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后,起到增加感情色彩或凑足音节的作用。其中类词缀“家”的语义演变路径为:“家庭”义→“学术流派”义→“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从事专门事业的人”之义;典型词缀“家”的语义演变路径为:“家庭”义→“人的身份或职业”之义→名词词尾或代词词尾。其语义演变动因主要有转喻、隐喻、主观性以及特殊文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典型词缀 类词缀 语义演变
下载PDF
5W传播模式下“家”字类中医术语译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存玉 陈子杰 +1 位作者 胡丽萍 陈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7期129-132,共4页
在中医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意义丰富多变的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诸如“家”字类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从《伤寒论》的刘国辉和李照国两个译本中选取“家”字类中医术语相关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基于5W传... 在中医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意义丰富多变的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诸如“家”字类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从《伤寒论》的刘国辉和李照国两个译本中选取“家”字类中医术语相关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基于5W传播模式分别探讨译者具备的基本条件、译介内容中采取的翻译方法、译介受众的层次范围、采用的译介渠道、译介效果的评价这些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以期为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W传播模式 “家” 中医术语译介 《伤寒论》 中医文化
下载PDF
论“人民性”视野下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家”叙事
7
作者 沈鲁 黄叶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共6页
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及新时代国家文化自信与文化形象建构立场,一直致力于探寻将“家”文化融入电影创作的新路径,构筑具有民族化美学格调的叙事风范。新时代中国电影作品或借助“家”符号的构建与传播... 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及新时代国家文化自信与文化形象建构立场,一直致力于探寻将“家”文化融入电影创作的新路径,构筑具有民族化美学格调的叙事风范。新时代中国电影作品或借助“家”符号的构建与传播以实现精神与心灵空间的拓展并强化对时代化与中国化的电影主流叙事机制的心理认同,或通过“家国同构”在电影文本中建构共同体想象,或以对“家文化”的表达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新时代 中国电影 “家”叙事
下载PDF
浅析《伤寒杂病论》“家”字相关术语英译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若馨 王萌 +1 位作者 李曼 李亚军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4期232-236,共5页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统。“家”字术语在世中联术语标准、WHO术语标准、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中收录不全,现存“家”字相关术语英译存在不统一、不简洁、不准确等问题。“家”字术语英译应遵循准确、简洁两项基本原则,英译的关键在于译前对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译中用词的精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术语英译 “家”字相关术语
下载PDF
性别与权力:女性主义视角下乡村“家”空间的演变——以成都市明月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权力 “家”空间 庭话语权 女性主义视角 成都市明月村
下载PDF
“家”与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丹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1-37,共7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构与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对“家”的现代重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条件和价值目标,构建“主体—家”的共同体范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为“家”的现代重构奠定伦理基础和文明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家”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中“家”理念的植入——以沂源县图书馆为例
11
作者 刘永华 《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5期86-89,共4页
论述公共图书馆植入“家”理念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必要性,探讨将双向“家”理念贯穿到未成年人服务中的具体措施。公共图书馆植入“家”服务理念,必须提升相关理论研究、馆员专业素养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未成年人 “家”理念
下载PDF
何以为“家”——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铜小琳 《少年儿童研究》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童年哲学 “家”哲学 成-人
原文传递
张恨水和张爱玲笔下“家”的意象之比较
13
作者 王晓昀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4期107-109,共3页
“家”是人类原始情感最早期的依托,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情感寄托,是历代文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描摹的意象。张恨水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在不同童年经历的影响下,他们对“... “家”是人类原始情感最早期的依托,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情感寄托,是历代文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描摹的意象。张恨水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在不同童年经历的影响下,他们对“家”有不同的体悟,进而在各自的作品中营构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张恨水成长于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围中,他笔下的“家”常常是人物赖以栖息的乌托邦,如《啼笑因缘》中的关秀姑虽然生活清贫,但颇为侠义,父亲给予她的亦父亦友的爱给了她坦然面对生活的勇气,使她能够以真诚和热忱的态度不卑不亢地拥抱爱情。而张爱玲自幼便经历了家庭变故,因此她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一生都难以挣脱“家”的泥沼,如《半生缘》中的顾家两姐妹缺乏家庭关怀,独自在社会中挣扎浮沉,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文章从张恨水和张爱玲的现实之“家”入手,比较现实之“家”对二人创作的影响,并结合《啼笑因缘》中的关秀姑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顾曼桢两姐妹,分析二人作品对“家”的不同营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张爱玲 “家” 意象
下载PDF
从“家”情怀的凸显谈余华创作的转型
14
作者 刘宇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5-59,共5页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家”情怀 文学故乡 转型
下载PDF
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体悟“家”文化——“语言文字中的‘家’”教学谈
15
作者 郭诗云 《福建教育》 2023年第35期53-54,共2页
“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展开道德反思和实践。
关键词 学为中心 课前预学 课中导学 课后延学 “家”文化
下载PDF
浅谈施工企业基层单位“家”文化建设
16
作者 叶广岳 刘辉 +1 位作者 梅伯全 王显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7期109-111,共3页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人人爱家,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家建设的更好。在施工企业中,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恶劣,把基层单位建设成员工的家,为员工创造一个休息、交流、学习的优良环境,员工工作起来才能更安心舒心。如何在加大基层硬件...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人人爱家,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家建设的更好。在施工企业中,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恶劣,把基层单位建设成员工的家,为员工创造一个休息、交流、学习的优良环境,员工工作起来才能更安心舒心。如何在加大基层硬件投入的同时进行软件建设、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优势,通过“家”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对机组有效管理,是目前我们机组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基层单位 “家”文化建设
下载PDF
“家”的守望者——巴金小说的思想性
17
作者 孙新运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27-229,共3页
巴金以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心中的革命热情,表达对黑暗的控诉与对光明的呼唤。作品凝结着"家"的情结,他也成为了一个"家"的守望者。《家》继续了《红楼梦》的大家庭崩溃的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家"的破败,《... 巴金以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心中的革命热情,表达对黑暗的控诉与对光明的呼唤。作品凝结着"家"的情结,他也成为了一个"家"的守望者。《家》继续了《红楼梦》的大家庭崩溃的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家"的破败,《憩园》和《寒夜》是《家》的续篇,老姚和汪文宣就是觉慧出走后的两个选择,都昭示新"家"的成立与夭折,他的小说表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新型家庭的建立与夭折的历史。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翘首期盼着理想的社会秩序,守望着家的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的寓言 父权文化 母权文化 “家”的守望者
下载PDF
“家”“业”可否兼得: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永飞 梁波 林莉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8-1300,共13页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和“业”共同作用,形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家”的文化观念通过新的人生节点、具有挑战性的家庭责任和规划中的家庭发展触发青年农民工回流;“业”的想象则通过选择新的就业地点、渴望好的就业条件、寻找独特的创业资源和改变旧的发展路径增强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由此实现回流决策中的“家”“业”兼得。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流出地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又要加大对回流的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使他们的“业”得到持续强化,“家”“业”可以持续兼得。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时,可以把“家”作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话语的分析框架,这蕴含了创建中国本土人口流动理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业” 青年农民工 回流意愿 个体心理决策
下载PDF
哈金的《移民作家》与“家”之情愫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爱敏 陈一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哈金新近之作《移民作家》通过对旅居海外移民作家的讨论,重在指出移民作家应该成为本民族的代言人;他们在用他国语言创作时应汲取本民族语言之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书写之中,从而形成移民作家自己独特的风格;移民作家应该用笔在故土之... 哈金新近之作《移民作家》通过对旅居海外移民作家的讨论,重在指出移民作家应该成为本民族的代言人;他们在用他国语言创作时应汲取本民族语言之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书写之中,从而形成移民作家自己独特的风格;移民作家应该用笔在故土之外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纵观哈金的作品,"家"之主题总是贯穿其中,这一情结的产生与作者特殊的移民身份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移民作 “家” 情愫
下载PDF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孙向晨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165,共11页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为家庭的角色责任与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不相兼容;五是只看到“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面,没有看到“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存在。由此,现代社会忽视了“家”自身固有的价值意义。重新建立一种饱含“个体自觉”的“家”观念,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澄清“家”的积极价值,使“家”成为成就“个体”的有力保障,并对“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给予制衡;与次同时,现代世界还需重建“修齐”与“治平”的关系,发挥“家”所具有的更普遍的意义。总之,“家”需要被重新理解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为此,现代世界需要重新厘定“家”在“关系性”存在方式、“情感”境遇、“伦理性”原则、“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精神性超越的方式”等方面的本体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的认识误区 饱含“个体”的观念 修齐与治平 的本体论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