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漂移的能指:当下中国影视剧中的“少年”修辞
1
作者 王文斌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4期24-34,共11页
“少年”是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修辞之一。近几年来,大众文化场域中出现了一种对“少年”和“少年感”的书写欲望,国产影视剧中也随之出现了“少年”风潮。“少年”修辞的崛起,是“80后”退出青春主场,怀旧青春片退潮的时代背... “少年”是中国现代文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修辞之一。近几年来,大众文化场域中出现了一种对“少年”和“少年感”的书写欲望,国产影视剧中也随之出现了“少年”风潮。“少年”修辞的崛起,是“80后”退出青春主场,怀旧青春片退潮的时代背景下,以“00后”为主体的年轻世代群体自我形塑企图的外在表征,也是社会大众在现代物质压力下的理想主义吁求。这一过程裹挟着复杂的多重动能,交织出绵密的语义之网,其中既充斥着国族话语的理想激情,也回荡着二次元亚文化的热血呐喊,还投射出资本力量的澎湃显影。“少年”成为一个漂移的能指符号,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文化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 “少年”修辞 “00后” 少年的你》 少年派》
下载PDF
河湟“少年”音乐探析──兼及“少年”、“花儿”的名与实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韬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7-43,共7页
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流行于西北高原的两种山歌形式──河湟“少年 ”与洮岷“花儿”,对河湟“少年”的渊源进行了探讨。并从文学、音乐两个角度出发,对河湟“少年”的本体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
关键词 “少年”与“花儿” 河湟“少年”渊源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梁启超译述话语之关键词研究:“新民”、“豪杰”与“少年” 被引量:2
3
作者 潘艳慧 彭燕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新民"、"豪杰"与"少年"是梁启超翻译、论述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从《新民说》的发表到《十五小豪杰》的翻译,对国民危机意识的激发和冒险进取之豪杰精神的倡导是梁启超国家思想和"新民&qu... "新民"、"豪杰"与"少年"是梁启超翻译、论述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从《新民说》的发表到《十五小豪杰》的翻译,对国民危机意识的激发和冒险进取之豪杰精神的倡导是梁启超国家思想和"新民"观的重要主题。《十五小豪杰》中法国少年不畏艰险敢于吃苦、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在危难中团结友爱的美好品质正是梁启超《新民说》所热切倡导的"新"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少年与老年在性情、处世方面的生理性自然差别在翻译实践和理论阐述中被梁启超逐渐转换成社会、国家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一思想理路揭示了梁启超甚至晚清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等思想、话语形成的重要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说》 《十五小豪杰》 翻译 “少年”
下载PDF
“少年”溯源 被引量:2
4
作者 杜亚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14,共4页
有关"少年"起源的时代,民间有不同传说,学界亦有唐代、元代和明代几种不同的说法。民歌的历史在于民歌本身,应通过研究其歌词和曲调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少年"歌词中出现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名词使用复数、名词代词... 有关"少年"起源的时代,民间有不同传说,学界亦有唐代、元代和明代几种不同的说法。民歌的历史在于民歌本身,应通过研究其歌词和曲调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少年"歌词中出现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名词使用复数、名词代词有变格、句子使用主一宾一谓语序等语法现象,推测其源于明代中叶。通过对"少年"曲令的旋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它们和古代流行在甘肃的羌族民歌有关,更为古老,应产生在元代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歌词 曲调 起源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辞语义和文化影响——兼谈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少年形象
5
作者 郑晓岚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修辞语义 文化符号 林译《鲁滨孙飘流记》
下载PDF
青海“少年”悲情意识的产生与消解
6
作者 杨生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40-142,共3页
青海民歌"少年"产生于明代移民实边时期,"少年"自产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其悲情基调。而封建专制、军阀统治和封建礼教,又不断赋予"少年"厚重的悲剧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众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 青海民歌"少年"产生于明代移民实边时期,"少年"自产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其悲情基调。而封建专制、军阀统治和封建礼教,又不断赋予"少年"厚重的悲剧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众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少年"创作活动的开放性、多元化,使"少年"的悲情意识逐渐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悲情意识 民歌
下载PDF
土族情歌与“少年”音乐风格比较研究
7
作者 叱培虹 马占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1-103,共3页
土族情歌与少年(花儿)是土族野曲中的主要曲目和组成部分,从歌词的结构上看,情歌的歌词和少年的歌词属两种不同格律的歌词形式,情歌是纯粹的土族语歌曲,而少年是用汉语叙唱的歌种。在音乐风格诸如旋法、调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和现... 土族情歌与少年(花儿)是土族野曲中的主要曲目和组成部分,从歌词的结构上看,情歌的歌词和少年的歌词属两种不同格律的歌词形式,情歌是纯粹的土族语歌曲,而少年是用汉语叙唱的歌种。在音乐风格诸如旋法、调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和现代少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表现手法上的下滑音行腔以及华彩型节奏与长音连在一起的运用现象,都是少年曲调中普遍的处理手段。本文主要从歌词及旋律特征上对土族情歌与少年作一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民歌 情歌 “少年” 唱词 旋律结构
下载PDF
河湟“少年”文化探源
8
作者 杨生顺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9-54,共6页
西北"花儿"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在洮岷地区,人们把"花儿"叫"花"或"唱花";在河湟地区,人们把"花儿"叫"少年"。学术界对"花儿"... 西北"花儿"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在洮岷地区,人们把"花儿"叫"花"或"唱花";在河湟地区,人们把"花儿"叫"少年"。学术界对"花儿"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少年"称谓的研究始终没有取得进展。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首次对河湟"少年"的源流进行了探索;从调令、古语方言、起兴程式、民歌结构、文化符号、修辞手段和民俗心理方面,对江南民歌和河湟"少年"作了比较。文章认为,随着明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江南民歌步入河湟,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汉语、番风、回调"为基本特征的河湟"少年"。河湟"少年"又突出地体现为美"少年"、老"少年"、哭"少年"和花"少年"四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文化 源流
下载PDF
“少年”与神事:两种民俗文化的整合
9
作者 王文韬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81-84,共4页
河湟“少年”流传地是具有多种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的甘青民族杂居区。“少年”与神事联系紧密,少年既负载着重要的神事活动,同时又表现出朴素的生殖崇拜。这两种民俗文化现象的整合,是由河湟各族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互动所致。
关键词 “少年” 神事 生殖崇拜 整合
下载PDF
临夏“花儿”与中亚东干族“少年”文化探究
10
作者 郭玮 《丝绸之路》 2016年第2期23-24,共2页
东干人于19世纪中叶迁居到中亚地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时至今日,东干人使用的东干语中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东干文化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多相似性。本文结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和对东干族留学生的深... 东干人于19世纪中叶迁居到中亚地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时至今日,东干人使用的东干语中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东干文化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多相似性。本文结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和对东干族留学生的深入采访,对临夏"花儿"文化与东干族"少年"文化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花儿” 东干族“少年”文化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少年”魏建功的一次“轻薄”
11
作者 散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68-69,共2页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读鲁迅的书,念到这句子,总是十分快意、痛畅,愤怒的鲁迅,如在眼前。后来知道:也因为这句子,当年被斥为“轻薄”少年的“...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读鲁迅的书,念到这句子,总是十分快意、痛畅,愤怒的鲁迅,如在眼前。后来知道:也因为这句子,当年被斥为“轻薄”少年的“魏建功君”,在“浩劫”中迭受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魏建功 鲁迅 周作人 学术权威 俄罗斯精神 《论语》 人文主义 《老照片》 戏剧实验
原文传递
阅读史、文学梦与“少年”散文的生成——以孙卫卫为例
12
作者 姚苏平 《关东学刊》 2020年第6期118-124,共7页
孙卫卫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执念表现为对1980年代乡村童年生活的追忆、对个人阅读史的梳理,由此生成了"文学少年"成长录的散文系列。长期、系统的文学训练和美学选择,锤炼了他缜密而质朴、克制而稚拙的文风。时代共识与个体经验... 孙卫卫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执念表现为对1980年代乡村童年生活的追忆、对个人阅读史的梳理,由此生成了"文学少年"成长录的散文系列。长期、系统的文学训练和美学选择,锤炼了他缜密而质朴、克制而稚拙的文风。时代共识与个体经验汇成了他儿童文学的写作姿态,这既是时代裂变中的"少年"精神发育史,也折射出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世纪交汇中的漂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卫卫 阅读史 文学梦 “少年”散文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少年论述”与国家认同危机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蓉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9-175,共7页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经历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亡国灭种之严峻局势的威胁下,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逐渐萌生。在他们的构思中,为挽救国族危亡,亟需打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以应付内忧外患,而落脚点则在于塑造出理想的现代国民。然而,在这个重塑...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经历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亡国灭种之严峻局势的威胁下,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逐渐萌生。在他们的构思中,为挽救国族危亡,亟需打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以应付内忧外患,而落脚点则在于塑造出理想的现代国民。然而,在这个重塑国家主体的过程中,代表着过去与传统的成年人被视为已经失去了参与再造国家未来的可能与资格,承载着民族希望的是拥有素质可塑性与无限未来的青少年们。这种"少年论述"自晚清以来逐步形成并流传甚广,到民国时期已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主流话语模式。利用从晚清至民国的一些时人言论可以分析这类话语模式的缘起、内涵及其与近代国家认同危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崇新重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少年论述” 国家认同危机
下载PDF
五四时期“少年中国”理想探析——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个案
14
作者 李永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3,共6页
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理想主要是受到"少年意大利""少年德意志"等的启示。就少年中国学会的"少年中国"理想而言,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浪漫色彩非常鲜明。通过发展教育和实业,一方面可以奠定实... 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理想主要是受到"少年意大利""少年德意志"等的启示。就少年中国学会的"少年中国"理想而言,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浪漫色彩非常鲜明。通过发展教育和实业,一方面可以奠定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事业基础,一方面可以创造新国民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然而,由于"少年中国"理想的目标指向模糊不定,"少年中国"的创造方法又不明确,无法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计划,以致少年中国学会的"少年中国"理想没能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中国学会 “少年中国” 社会活动 共同理想
下载PDF
战后日本少年犯罪历史现状及原因
15
作者 李经普 《河北法学》 1986年第3期40-44,共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少年犯罪发案率不断上升,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以一九八三年为例,当年全国犯罪少年总数达196783人,犯罪率达18.8‰,确实令人触目惊心。
关键词 少年犯罪 “少年” 历史现状 犯罪案件 犯罪少年 犯罪率 战后日本 暴力事件 黄色文化 家庭
下载PDF
爱国主义和寄希望于青年的名篇——读梁任公《少年中国说》
16
作者 季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S1期16-19,共4页
一、题解本文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亦号饮冰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致力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首脑人物,与康有为齐名,并称康梁.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 一、题解本文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亦号饮冰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致力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首脑人物,与康有为齐名,并称康梁.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去日本后又主办《新民地报》、《新小说》等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封建顽固派,在当时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他的文章,热情充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中国 “老大” 自然段 “少年” 爱国主义 戊戌政变 维新 写作技巧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新小说》
下载PDF
试析《少年中国》月刊中的乌托邦理想
17
作者 梁维东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7-69,共3页
《少年中国》月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同仁刊物,该月刊对国家的想象带有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少中会员提倡农村的"小组织"生活和"菜园新村"生活方式,在城市中实行"工读互助主义&q... 《少年中国》月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同仁刊物,该月刊对国家的想象带有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少中会员提倡农村的"小组织"生活和"菜园新村"生活方式,在城市中实行"工读互助主义"。"少年中国"的理想更像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也是个人主义的乐土,带有世界主义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中国》月刊 “少年中国梦” 乌托邦
下载PDF
《少年中国》月刊中“少年中国梦”及其内涵
18
作者 梁维东 《传播与版权》 2015年第2期5-6,共2页
《少年中国》月刊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也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月刊同仁在如何"创造少年中国"的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形成国家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两个流派,但他们的"少年中国梦... 《少年中国》月刊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也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月刊同仁在如何"创造少年中国"的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形成国家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两个流派,但他们的"少年中国梦"在内涵上有共同之处,实质上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梦的一部分,都将社会主义作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都将个人自由与民主政治当作理想社会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中国》月刊 “少年中国梦” 民族国家
下载PDF
我们需要“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庚 林在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8,共7页
■在这么一个炎热的下午打搅先生,真是过意不去.也不敢指定一个什么范围,就请先生乘兴而谈吧.□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可讲的东西.《新文学史料》上有我的传记.我今年八十五周岁,是福州人,确切说是闽侯人.我这个人一身有两种生活.一般人好... ■在这么一个炎热的下午打搅先生,真是过意不去.也不敢指定一个什么范围,就请先生乘兴而谈吧.□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可讲的东西.《新文学史料》上有我的传记.我今年八十五周岁,是福州人,确切说是闽侯人.我这个人一身有两种生活.一般人好像不大有这种“兼差”,总觉得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创作,是很远的两件事.施蛰存先生倒也是既搞新文学创作,又搞古典文学.他原先写小说,编《现代》杂志.但是他和我也不一样,他到抗战以后就不写小说了,后来完全是研究古典文学.而我写新诗一直写到80年代.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间断,一边教古典文学,一边照样写新诗.直到最近,《诗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古典文学 生活语言 诗歌 文学艺术 《诗经》 《中国文学史》 文学创作 《西游记》
下载PDF
“以教代罚”和“以辅代惩”——论台湾少年“司法”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瑞隆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9-107,125,共9页
台湾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经历多次修订,内容丰富细致,关于性侵、毒品等少年犯罪(包括少年刑事案件及少年保护事件)及少年虞犯之处置原理与执行原则通过不断修正趋于合理和强操作性。少年偏差犯构成的存在多种可能因素,台湾... 台湾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经历多次修订,内容丰富细致,关于性侵、毒品等少年犯罪(包括少年刑事案件及少年保护事件)及少年虞犯之处置原理与执行原则通过不断修正趋于合理和强操作性。少年偏差犯构成的存在多种可能因素,台湾近几年在大法官释字664号解释文影响下,少年虞犯处置作为亦发生改变,改变了之前对于少年事件处置过于严苛的作法。少年"司法"福利化的方向、增强辅导评估者的角色、修复式正义在少年犯罪之案件处理中愈形重要等将很可能是未来台湾少年"司法"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少年 少年犯罪 教辅福利 “少年事件处理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