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法律上的“应当”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旭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应当"是法律科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讨论法律上的"应当",首先应该关注法律上的"应当"与道德上的"应当"的关系问题。作为行为评价尺度,法律上的"应当"具有普遍的标准,而道德上的... "应当"是法律科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讨论法律上的"应当",首先应该关注法律上的"应当"与道德上的"应当"的关系问题。作为行为评价尺度,法律上的"应当"具有普遍的标准,而道德上的"应当"则不具有;作为社会约束机制,法律上的"应当"具备合法的强制力量,而道德上的"应当"则不具备;作为不同的评价体系,二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法学上的"应当"也影响着法律上的"应当",二者是"使用"与"提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的范畴 法律上的“应当” 道德上的“应当” 法学上的“应当”
下载PDF
论作为立法用虚词的“必须”——主要以“应当”为参照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在我国既有的立法经验中,虚词"必须"被大量地用来设定义务性规范或针对某种事实的、含有一定价值期待的限定语;与此同时,"应当"一词也被用作几乎同等的角色。法律语言学及立法学的研究表明,法律用词必须讲究统一性... 在我国既有的立法经验中,虚词"必须"被大量地用来设定义务性规范或针对某种事实的、含有一定价值期待的限定语;与此同时,"应当"一词也被用作几乎同等的角色。法律语言学及立法学的研究表明,法律用词必须讲究统一性(能用一个词表达的就不用两个词)、单义性(一个词只应具有一种意义)和稳定性(一个法律用词不应具备可替换性),因此,具有几乎同等功能和意义的"必须"与"应当"两词只应保留一个。在参酌法律语言学、立法学及法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几部法律文件的经验考察表明,应当用"应当"取代立法中的绝大部分"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学 法律语言学 虚词 “必须” “应当”
下载PDF
法学中的“是”与“应当”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旭东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18-121,共4页
“是”与“应当”是一对重要范畴,法学中表达“是”与“应当”的诸概念容易混淆,而且法学中“是”与“应当”问题具有特殊性,因为法律同时是“是”与“应当”;法学中“是”与“应当”的内涵需要专门研究。
关键词 “是”的范畴 “应当”的范畴 法学研究
下载PDF
“是”与“应当”在行为活动中统一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德兴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并在不断认识客观现实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正是依赖实践经验了解和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有利于阶级,民族的发展和种的保存,怎样做则有害于阶级、民族和人类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经过... 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并在不断认识客观现实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正是依赖实践经验了解和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有利于阶级,民族的发展和种的保存,怎样做则有害于阶级、民族和人类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人们逐步形成“趋利避害”的思想观念,并经过现实社会整合,成为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如何采取行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然而,从理论层次上来说明规范形成的逻辑根据,具体说“应当”以什么为前提,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是”与“应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 “是” 规范判断 行为活动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客体 主体需要 价值观念 社会历史实践
下载PDF
“应当”之逻辑与现实——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友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18,共5页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与“应当” 市民社会 政治哲学 马克思
下载PDF
论“应当”与“是”的统一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兆明 《人文杂志》 1988年第3期16-20,共5页
1、作为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道德价值以“应当”“ought to be”为其核心。道德价值的研究能否成为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应当”是否具有客观性内容,即有赖于“应当”(“oughtto be”)与“是”(“to be”)的统一。
关键词 “应当” 道德价值 价值哲学 客观性 逻辑实证主义 重要方面 社会伦理 社会生活实践 苏格拉底 价值论
下载PDF
儒家哲学与经院哲学“应当”观念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叶蓬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关键词 儒家哲学 经院哲学 伦理价值 “应当” 自由意志 伦理学 理性 伦理哲学 超越性 孟子
下载PDF
从“必然”到“应当”:康德对认识论美学的超越
8
作者 孔令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1-17,共7页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认识论美学 “必然” “应当”
下载PDF
生态伦理视角中的“是”与“应当”
9
作者 顾建红 《黑河学刊》 2008年第6期23-25,共3页
"是"与"应当"的分离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如何理解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是"与"应当"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在生态伦理的视角下"是"与"应当"... "是"与"应当"的分离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如何理解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是"与"应当"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在生态伦理的视角下"是"与"应当"也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与“应当” 人类理性 生态伦理
下载PDF
重新招标的三种法定形态:“应当”“可以”“或者”重新招标
10
作者 李金升 《中国招标》 2013年第8期15-19,共5页
在招标投标活动当中,常有因招标投标当事人实施了某些特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依照《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导致招标投标活动被否决,从而要求重新招标。
关键词 招标投标活动 “可以” “应当” 《招标投标法》 形态 标的 当事人 行为
下载PDF
论“是”与“应当”的不可通约
11
作者 马莉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2,共3页
以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与“应当”之间的不可通约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当代西方一些著名伦理学家的相关论述,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是”与“应当”。
关键词 “是” “应当” 事实 价值 不可通约
下载PDF
知其度,应其当——对“应当”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芳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4期49-50,共2页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 “响应” “不应当”
下载PDF
价值:“是”与“应当”的统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贵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31-35,共5页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导源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是“是”,但价值不只是“应当”,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也是“是”。而且,价值作为“应当”,也不只是指“应如何”之类的规范,它也是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导源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是“是”,但价值不只是“应当”,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也是“是”。而且,价值作为“应当”,也不只是指“应如何”之类的规范,它也是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存在着的价值预期。价值是“是”与包含上述不同涵义的“应当”的统一,它有多层涵义、多种意指。确立价值是“是”与“应当”之统一的观念,无论是对我们正确理解价值论或价值哲学,还是对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的发展,抑或是对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事实 “是” “应当” 价值哲学
下载PDF
《劳动合同法》强制性规范研究--以“应当”语词为视角
14
作者 张景涵 胡大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强制性规范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性问题,还体现了立法者的指向性偏好。“应当”属于具有强制性意蕴的语词,承载着《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立法宗旨。按照承载内容的表达方式差异,可以将内含“应当”的规范分为宣示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性问题,还体现了立法者的指向性偏好。“应当”属于具有强制性意蕴的语词,承载着《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立法宗旨。按照承载内容的表达方式差异,可以将内含“应当”的规范分为宣示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及惩戒性规范三大类,这三大类分别涵摄具体的制度表达。《劳动合同法》中强制性规范的法价值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阐释。对含有“应当”语词的强制性规范审视需从强制性规范与意思自治之间的利益衡量切入。利益衡量的必然性在于法律规范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以及法律规范语言是利益衡量的产物。对强制性规范的完善思路要注意避免落入形式化、机械化和片面化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语词 劳动合同法 强制性规范
下载PDF
论超越“是”与“应当”分裂的途径
15
作者 彭麟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0-42,47,共4页
由于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人们造成了种种的困惑,不得不使哲学重新审视科学与道德、事实与意义之间的问题。文章主要就是通过描述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造成的困境,追溯造成这一困境的缘由是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分裂,最终探讨解决事实与... 由于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人们造成了种种的困惑,不得不使哲学重新审视科学与道德、事实与意义之间的问题。文章主要就是通过描述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造成的困境,追溯造成这一困境的缘由是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分裂,最终探讨解决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分裂的途径是回归古希腊时期统一的科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是” “应当” 事实 价值 科学 道德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价值“是”与“应当”的统一辨析
16
作者 朱瑞 尹虎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3年第10期3-3,2,共2页
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价值"是"与"应当"的统一进行了辨析。指出价值"是"与"应当"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是一种事实的关系,而价值不只是局限于"应... 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价值"是"与"应当"的统一进行了辨析。指出价值"是"与"应当"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是一种事实的关系,而价值不只是局限于"应当"的范畴,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价值的"是"既包含了"应当"的统一,又是通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存在着的价值预期。确立价值是"是"与"应当"之统一的观念,对于正确认识价值哲学和发挥其功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是” “应当” 统一 价值哲学
下载PDF
从“是”推出“应当”——以海德格尔的目光看
17
作者 李炳洲 《理论观察》 2005年第6期42-43,共2页
传统西方哲学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截然区分的,从“是”中不能推出“应当”, 海德格尔反对这种提法,他认为“是”与“应当”不是逻辑的衍推关系,而是相互浸 润的关系,“是”本身就包含着“应当”。
关键词 “是” “应当”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基层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不当”与“应当”
18
作者 李辉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49-50,共2页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县、乡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是突发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领导干部表现出很多“不当”之处,不但没有有效控制与顺利解决突发事件,反而使矛盾冲突升级。...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县、乡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是突发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领导干部表现出很多“不当”之处,不但没有有效控制与顺利解决突发事件,反而使矛盾冲突升级。正确面对突发事件,认真处理好突发事件,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改善干群关系,树立党员干部的形象与威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领导干部不能等闲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领导干部 突发事件 “应当” 矛盾冲突 干群关系 党员干部
下载PDF
马克思为何说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一段增补的重释
19
作者 吴金花 刘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9,共9页
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应当确立的状况”的论断,主要是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把共产主义确定化、应然化、非现实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意在把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扭曲成意识形态界域中的哲学概念或抽象范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 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应当确立的状况”的论断,主要是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把共产主义确定化、应然化、非现实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意在把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扭曲成意识形态界域中的哲学概念或抽象范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离开哲学的立足点”“跳出哲学的圈子”“离开思辨的基地”,从而“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因此,马克思视域中的共产主义不是先验世界中的神秘圣物,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运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应当确立” 现实性 运动性
下载PDF
诠释“应当”:理论范式、逻辑关系及未来展望
20
作者 梅轩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7,共7页
一直以来,如何诠释“应当”都是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纵观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大半个世纪以来,在诠释难题上,“应当”诠释出现了从适真性诠释到多义性与规范性诠释的流变;在理论范式上,“应当”诠释历经了从可能世界范式到规范论范式的转... 一直以来,如何诠释“应当”都是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纵观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大半个世纪以来,在诠释难题上,“应当”诠释出现了从适真性诠释到多义性与规范性诠释的流变;在理论范式上,“应当”诠释历经了从可能世界范式到规范论范式的转变;在语义逻辑上,“应当”诠释实现了从一元模态逻辑到二元关系逻辑的演变。在梳理“应当”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文章还揭示了各式“应当”诠释理论或策略所面临的困境或难题,也为“应当”诠释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关于“应当”的学术研究可从继续深入探讨经典议题、积极探索规范性释解和加强跨学科与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诠释 理论范式 逻辑关系 未来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