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霸姬盘、盉铭文“求”字补说
1
作者 马超 陈彩银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霸姬盉(气盉)铭文中的■字,学界旧多释为“某”,并读为否定词“无”或“毋”,认为铭文中的“某弗”为双重否定。新刊布的霸姬盘中此字异体作■、■之形,通过对比可知其下部所从与“某”字的“木”旁判然有别,释“某”之说当非。甲骨金... 霸姬盉(气盉)铭文中的■字,学界旧多释为“某”,并读为否定词“无”或“毋”,认为铭文中的“某弗”为双重否定。新刊布的霸姬盘中此字异体作■、■之形,通过对比可知其下部所从与“某”字的“木”旁判然有别,释“某”之说当非。甲骨金文中的“求(蛷)”字本为多足虫的象形,其写法多变,霸姬盘、盉中旧释“某”之字的不同异体均可与“求(蛷)”字的不同写法相对应,并有相近字形为证,故知其当改释为“求”。“求”有寻求、谋求之义,霸姬盘、盉誓词“余求弗称公命”“女(如)求弗爯(称)公命”,就是说“如果我谋求不遵从公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姬盘、盉 气盉 双重否定
下载PDF
“求”的哲学价值论本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2-16,共5页
关键词 “求” 哲学价值论 人的需要 价值活动 价值关系 价值目标 辩证法 认识活动 自觉活动 主客体
下载PDF
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中“求”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君生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18,共2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关键在“求” ,邓小平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事 “求” 邓小平理论
下载PDF
是“送”还是“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的根本原因辨析
4
作者 李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是“送”还是“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的根本原因辨析李坚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由俄国人送来的。笔者以为这个看法并不成立,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的历史实情,漠视中国人... 是“送”还是“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的根本原因辨析李坚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由俄国人送来的。笔者以为这个看法并不成立,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的历史实情,漠视中国人求索马克思主义的艰苦努力,将中国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 原因辨析 无政府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 西方社会 “求” “送” 马克思学说
下载PDF
论实事求是中的“求”
5
作者 徐晓慧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1-22,共2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在七十多年革命和建设中确定的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四个字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体系.“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前提,“是”是事物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在七十多年革命和建设中确定的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四个字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体系.“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前提,“是”是事物的规律性,是认识的结果和落脚点。要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去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求”。“求”是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没有“求”,就不能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同客观规律联系起来;没有“求”,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不会自动反映出来。 “求”是动力。主体的任何行为都受需要和动机的支配。“求”的根本动力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 实事是的 内部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客观存在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是” 思想路线 客观规律
下载PDF
坚持实事求是要在“求”字上下功夫
6
作者 魏大祥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4,共2页
坚持实事求是要在“求”字上下功夫魏大祥在贯彻"实事求是"的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一般来讲人们是能够做到的.但是,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却不易做到如实地研究和反映客观事物... 坚持实事求是要在“求”字上下功夫魏大祥在贯彻"实事求是"的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一般来讲人们是能够做到的.但是,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却不易做到如实地研究和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 “求” 事物的本质 主观与客观具体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客观实际 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 主观能动 认识事物
下载PDF
一个省级二等奖差一点失之交臂,由此而感悟到——好新闻“遇”在“求”中
7
作者 顾燕 《传媒观察》 1995年第8期44-45,共2页
常听一些同事说,好新闻可遇而不可求,有时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新闻未必能评上好稿。相反,若遇上一个好新闻事件,则得来全不费功夫。 乍听起来,此话不无道理,因为新闻的价值是由新闻事件本身决定的,如果事件本身意义不大,强做文章... 常听一些同事说,好新闻可遇而不可求,有时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新闻未必能评上好稿。相反,若遇上一个好新闻事件,则得来全不费功夫。 乍听起来,此话不无道理,因为新闻的价值是由新闻事件本身决定的,如果事件本身意义不大,强做文章,自然难成好稿。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事件 “求” 二等奖 南京市 市民 烟花 题材 执法 报社
下载PDF
现场新闻的“遇”与“求”
8
作者 张国梁 《新闻爱好者》 1999年第10期13-14,共2页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新闻 新闻形式 “求” 现场短新闻 现场感 重大事件 邓小平 视觉形象 采访形式 视觉新闻
下载PDF
帮哥“求”子
9
作者 郭强 《解放军健康》 1998年第5期21-21,共1页
某部志愿兵刘军在休假期间帮他哥“求”到了五个“儿子”,使他哥放弃了生育第三胎的念头。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刘家就刘军和哥哥弟兄俩。1991年,哥嫂有了个女儿。按当地农村计生政策,他们又申请生育二胎的指标。本想这次能生个... 某部志愿兵刘军在休假期间帮他哥“求”到了五个“儿子”,使他哥放弃了生育第三胎的念头。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刘家就刘军和哥哥弟兄俩。1991年,哥嫂有了个女儿。按当地农村计生政策,他们又申请生育二胎的指标。本想这次能生个男孩,可没想到,去年嫂子又生了个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 生育 社会贡献 偏远山区 银行存款 游击队 打麻将 字里行间 儿童 男孩
下载PDF
精品,应在多“遇”中去力“求”
10
作者 李祝生 《传媒观察》 1998年第1期49-50,共2页
一张报纸如果很少有好新闻刊出,那它就无法赢得读者,更谈不上参与报刊市场的竞争。因此,快出精品,多出精品便成为提高报纸质量档次和报社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如何出精品?有一种说法是:新闻精品可遇而不可求,获奖作品往往带有偶然性。对... 一张报纸如果很少有好新闻刊出,那它就无法赢得读者,更谈不上参与报刊市场的竞争。因此,快出精品,多出精品便成为提高报纸质量档次和报社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如何出精品?有一种说法是:新闻精品可遇而不可求,获奖作品往往带有偶然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多遇中去力求。 新闻精品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作品主题比较重大或小中见大;另一方面,其文字表达要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 新闻精品 偶然性 新闻敏感 现场短新闻 未完成者 新闻价值 作品主题 报刊市场 文字表达
下载PDF
实事求是贵在“求”
11
作者 马畅军 《四川统一战线》 2002年第12期18-18,共1页
在十六大会议上,许多代表都谈到,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个必须”等一系列论述,其核心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史的经验证明:不... 在十六大会议上,许多代表都谈到,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个必须”等一系列论述,其核心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史的经验证明:不管什么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 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求” 邓小平理论 思想路线 “四个必须” 时代特征
下载PDF
实事求是,关键是“求”
12
作者 李新媛 《真理的追求》 1996年第1期17-20,共4页
实事求是,关键是“求”李新媛现在,许多干部都知道邓小平同志说的:“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仍存在着不少... 实事求是,关键是“求”李新媛现在,许多干部都知道邓小平同志说的:“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仍存在着不少违背实事求是的做法。何也?是那些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是的 政治思想素质 “求” “是” 为人民服务 理论素质 思想基础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下载PDF
“求”的系统构成和特征
13
作者 王文明 《怀化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16-21,共6页
“求”有其复杂的多层面的主体、客体、中介的静态结构,有其动机、目标、方略、计划、调控的动态结构。“求”的诸要亲、诸环节构成有机系统,呈现对立中依存、离散中整合、无序中有序、封闭中开放等系统特征。把握“求”的构成及其特... “求”有其复杂的多层面的主体、客体、中介的静态结构,有其动机、目标、方略、计划、调控的动态结构。“求”的诸要亲、诸环节构成有机系统,呈现对立中依存、离散中整合、无序中有序、封闭中开放等系统特征。把握“求”的构成及其特征是自觉驾驭和调控“求”的重要依据,是自觉追求的理性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 系统构成 系统特征
全文增补中
青年群体“求神”与“算命”行为的实践逻辑与理性纾解
14
作者 张瑞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第5期28-35,96,97,共10页
近年来,青年群体在面对诸如就业、生活等挫折困境和生活难题时处于持续焦虑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由于“求神”在经济成本考量下相对廉价易得,而“算命”在选择性确信作用下具有增强信心的“因信称义”的灵验特质,在新质社交媒体社会流瀑... 近年来,青年群体在面对诸如就业、生活等挫折困境和生活难题时处于持续焦虑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由于“求神”在经济成本考量下相对廉价易得,而“算命”在选择性确信作用下具有增强信心的“因信称义”的灵验特质,在新质社交媒体社会流瀑般裂变式传播加持下,“求神”与“算命”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选择“求神”与“算命”的行为进行学理分析,以期了解和掌握当代青年的内心境遇及行为逻辑。通过分析青年群体为什么选择“求神”与“算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背后实则反映了当代青年在新时代对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美好生活”的信仰和追求,可以通过正确定位青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化解青年群体的现实焦虑情绪、积极培育青年群体的青年奋斗理念等方式实现对青年“求神”与“算命”现象的理性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青年 “求神” “算命” 青年工作 美好生活
下载PDF
以儒学“求放心”新解《红楼梦》“好事多魔”
15
作者 刘雪青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曹雪芹将孟子以诚敬法“求放心”的为学之道运用于小说创作,探究人性本能冲动与自由理想之间的冲突。在《红楼梦》中,功德圆满地步入“放心”之自由境界者寥寥无几,多数人则在“求放心”的过程中魔心尽显。情魔宝玉在封建礼教的夹击中... 曹雪芹将孟子以诚敬法“求放心”的为学之道运用于小说创作,探究人性本能冲动与自由理想之间的冲突。在《红楼梦》中,功德圆满地步入“放心”之自由境界者寥寥无几,多数人则在“求放心”的过程中魔心尽显。情魔宝玉在封建礼教的夹击中至诚地求全着黛玉的“放心”,一场魇魔法使放纵于“声色货利”的赵姨娘等一众封建家长的丑态陋心无所遁形,封建知识分子代表贾瑞竟轻易地丧命于凤姐的“放心”欲望局。曹雪芹借着对红楼人物“求放心”时魔态、魔心、魔情似真似幻地描摹,寓真于幻。小说在夸诞虚幻的气氛中直击封建末世真情的消亡、道德的沦丧及封建思想、家庭、文化等制度摧枯拉朽式败亡的必然命运,寄予着曹雪芹清醒的社会发展观和冷峻深切的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好事多魔” “求放心” “不放心” “放纵之心” “放心”欲望局
下载PDF
论“求物之妙”与苏轼禁体诗创作
16
作者 黎姿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0期59-61,共3页
“求物之妙”是苏轼探讨诗歌写物方面的独特创作理论。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和创作目标,它承继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贯的体物写真传统,也折射出体物之作发展到宋代之后,对探索诗歌语言以及更多体物方式的新的要求。作为体物之作中的优秀代... “求物之妙”是苏轼探讨诗歌写物方面的独特创作理论。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和创作目标,它承继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贯的体物写真传统,也折射出体物之作发展到宋代之后,对探索诗歌语言以及更多体物方式的新的要求。作为体物之作中的优秀代表,苏轼所作的禁体诗吸收了韩愈、欧阳修的咏雪诗实践经验,通过“禁体物语”“以赋为诗”等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并为后世雪诗开创了新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求物之妙” 禁体诗
下载PDF
“予取予求”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
17
作者 李武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予”在宾语前置结构中的使用、上古汉语中“予”作定语的情况、相类似的“代词+VP+代词+VP”的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后认为:“予取予求”应理解为“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对此结构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词汇,还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予取予 宾语前置 主谓结构 语境
下载PDF
“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
18
作者 张瑞涛 《管子学刊》 2023年第3期59-72,共14页
《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中国哲学道德修养论中的“公案”。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 《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中国哲学道德修养论中的“公案”。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本心”“良心”的“丢失”,只是被“遮蔽”而已;“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即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孟子论“求放心”是以善根本性为始基,以“性”“情”“才”(“四端之心”)的“三位一体”为内在逻辑,贯通生存世界中善恶杂陈的“实然”镜像与可能世界中的性善“本然”,挺立意义世界中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判的“应然”,其本质是以“应然”的“求放心”工夫回归“本然”的性善世界。尽管先秦儒学并没有“工夫论”的具体概念,但其道德修养论对工夫论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宋明新儒学构建工夫哲学夯实了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放心” 本心 个体之心 工夫论 即工夫即本体
下载PDF
清末民国“求己图”探析
19
作者 钟慧妍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
“求己”题材自古已有之,与此主题相关的画作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集中出现。本文以晚清《求己图》与民国初期出现的“求己”摄影为研究对象,重新分析梳理“求己”观念在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意义的转变。
关键词 “求己图” 跪拜礼仪 民国摄影 分身照
下载PDF
“求闻之若此”中的“之”字探析
20
作者 陈小波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7期27-28,共2页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词“之”字的用法有很多种,通过探讨《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一句中“之”字的不同理解,厘清“之”字的意思。
关键词 “求闻之若此” “之”字用法 状语后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