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佛教之“罪”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东平 李勤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34,共9页
"罪"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刑法史的主题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差异,佛教之"罪"与中国古代法律也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伦理价值、功能取向以及惩罚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奠定了中... "罪"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刑法史的主题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差异,佛教之"罪"与中国古代法律也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伦理价值、功能取向以及惩罚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吸收和排斥的基础。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的吸收区分普世性与特殊性,并分别对应普遍民众与佛教徒,权力配置、根本性伦理规范则构成这种吸收的限度。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律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具有很强的模式选择性和包容的有限性,中华法系的一个动态特征可概括为"礼法一体的总体趋势,异域文明的有限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之“罪” 外来宗教 伦理法律化 君臣父子
下载PDF
“罪”与“罚”的交锋——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被引量:3
2
作者 梁香伟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7期64-66,共3页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罪"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罪"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与“罚”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宗教信仰
下载PDF
试析《圣经》中的“罪”与“爱” 被引量:1
3
作者 尚烨 《阴山学刊》 2005年第5期73-77,共5页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罪” 反省 “爱” 宽恕
下载PDF
从小说《他们携带的物品》看战争的“罪”与“罚”
4
作者 马云霞 龚婧 《天中学刊》 2010年第1期87-90,共4页
《他们携带的物品》基于美国越战作家奥布莱恩的自身经历,讲述了越南战争中一个排的美国士兵的故事。本质上,战争只是弱肉强食的游戏,那些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往往成了战争中无辜的牺牲品,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身体上的摧残、长期的精神... 《他们携带的物品》基于美国越战作家奥布莱恩的自身经历,讲述了越南战争中一个排的美国士兵的故事。本质上,战争只是弱肉强食的游戏,那些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往往成了战争中无辜的牺牲品,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身体上的摧残、长期的精神伤害及纯真的丧失,即战争的罪;同时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负罪感与困惑以及现实中对希望的幻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战争 虚幻与真实 死亡 “罪”与“罚”
下载PDF
现代性“罪”之源探析
5
作者 麻海山 张晋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15,共7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性之批判如火如荼。现代性之"罪"或曰现代人类发展之"负面效应"、之"弊端"——人的"丢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亦愈演愈烈。但现代性之"罪&q...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性之批判如火如荼。现代性之"罪"或曰现代人类发展之"负面效应"、之"弊端"——人的"丢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亦愈演愈烈。但现代性之"罪"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在于源起于西方的现代人类竞争-进化式发展。在于资本逻辑的强势和现代私有制的确立及其基础上的私欲放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罪”之源 竞争-进化 资本 私有制
下载PDF
无辜之“碳”与人类之“罪”——对“低碳”伦理探讨的反思
6
作者 韩玉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0-96,共7页
学界对于"低碳"的伦理讨论大多并未对其提出的背景进行认真的审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碳"的道德误解,实际上,无辜之"碳"的背后是人类之"罪"。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否定反思"碳"问... 学界对于"低碳"的伦理讨论大多并未对其提出的背景进行认真的审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碳"的道德误解,实际上,无辜之"碳"的背后是人类之"罪"。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否定反思"碳"问题的道德价值,相反,"低碳"会成为人与人伦理关系表达的媒介,从而形成一种兼具真善美的新型伦理价值形态:"人-低碳-人"。同时,在"低碳"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脚,更要注意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道德误解 人类之“罪” 人-低碳-人
下载PDF
《圣经》中的“罪”与“宽恕”在《一报还一报》中的体现
7
作者 邵星宇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2期31-33,共3页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一报还一报》 《圣经》 “罪”与“宽恕”
下载PDF
“罪”·救赎·迷失——电影《铁皮鼓》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会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6,共2页
电影《铁皮鼓》并不是一部阐释宗教的电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基督教意识和基督教氛围。电影中蕴含着浓厚的“罪”与“罪感”;奥斯卡以自己的击鼓和嘶喊的方式表达出对虚伪的成人世界的不满与讽刺,但在嘶喊的背后却隐... 电影《铁皮鼓》并不是一部阐释宗教的电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基督教意识和基督教氛围。电影中蕴含着浓厚的“罪”与“罪感”;奥斯卡以自己的击鼓和嘶喊的方式表达出对虚伪的成人世界的不满与讽刺,但在嘶喊的背后却隐现导演施隆多夫(乃至原著作者格拉斯)的困惑和迷失。“罪”、救赎、迷失不仅是电影《铁皮鼓》的关键词,也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铁皮鼓》 “罪” 荒诞 救赎 迷失
下载PDF
评费、霍的“歧义谬误”──错入人于“罪”?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展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7-118,共2页
评费、霍的“歧义谬误”──错入人于“罪”?(香港)黄展骥1.前言《谬误──诡诈的论证》专著为费恩赛德和霍尔瑟两者合著(简称“费”),于1959年初版。该书列举51种“谬误”,给以名称、说明,并从现实生活中选出大量例子... 评费、霍的“歧义谬误”──错入人于“罪”?(香港)黄展骥1.前言《谬误──诡诈的论证》专著为费恩赛德和霍尔瑟两者合著(简称“费”),于1959年初版。该书列举51种“谬误”,给以名称、说明,并从现实生活中选出大量例子,专事对抗空前严重的种种怪异和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义谬误 “罪” 参加竞选 谬误学 黄展骥 非语义 再选择 美国总统 重商主义 特有现象
下载PDF
太宰治与卡夫卡“罪”意识探源
10
作者 何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4,共6页
太宰治和卡夫卡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作家间并无明显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影响的确切证据,但他们两位思想中共同存在明显的"罪"意识。"审父"的恐惧、存在的根本性不安、人之"原罪"的... 太宰治和卡夫卡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作家间并无明显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影响的确切证据,但他们两位思想中共同存在明显的"罪"意识。"审父"的恐惧、存在的根本性不安、人之"原罪"的审视、时代罪行的反思,是两位作家"罪"意识的共同表现。同时两位作家"罪"意识的产生都与他们的家庭背景、身份意识、民族文化和时代病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罪"意识根源所在,有助于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掘进作家创作的灵魂和他们生命的深处。这既能揭示两位作家"罪"意识根源的相同因素,又能呈现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宰治 卡夫卡 “罪”意识
下载PDF
也谈“罪”
11
作者 劳睿 《天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6,共1页
“罪”主要指的是人对神的背逆,这种背离可以溯源至人类的起初——亚当和夏娃,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
关键词 “罪” 亚当 蔓重 诫命 至人 主要指 上帝
下载PDF
魔鬼乎?常人乎?——关于二战中“罪”的认知的调查研究
12
作者 商仪 胡怿然 李至柔 《教师》 2014年第8期127-127,共1页
纳粹国家,纳粹后代因二战久久不能摆脱“罪人”的阴影。历史应当铭记,但仇恨不应延续,新时期的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罪与人,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常人的一面。根据对不同国家人群的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探究了当今人们对“... 纳粹国家,纳粹后代因二战久久不能摆脱“罪人”的阴影。历史应当铭记,但仇恨不应延续,新时期的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罪与人,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常人的一面。根据对不同国家人群的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探究了当今人们对“罪”的基本认知,以求得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善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罪” 的剖析 平庸的 和谐共处
下载PDF
《罪与罚》中“罪”与“罚”的心路历程
13
作者 田嘉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年第16期182-183,共2页
《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一部囊括广泛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哲理小说,又是一部刻画人物细腻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非理性犯罪及理性回归后受到良知的谴责为主线... 《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一部囊括广泛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哲理小说,又是一部刻画人物细腻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非理性犯罪及理性回归后受到良知的谴责为主线,为人们刻画了处在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中的社会众生相。本文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解读主人公身体犯罪与灵魂救赎过程前后的心理变化和人性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 “罚” 超人意识 心理变化 灵魂救赎
下载PDF
谎言之“罪”(英文)
14
作者 Mitchell Kelly 《疯狂英语(阅读版)》 2009年第9期19-19,共1页
The seed of a lie can be produced simply. Telling a friend you are sorry for missing their phone call when,in fact,you purposely ignored it because you just didn’t feel like being disturbed.
关键词 《谎言之“罪” 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材料
下载PDF
《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释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耿菲菲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4-66,共3页
《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释义耿菲菲希伯来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揭示的“原罪”则更深地溶入西方文化的底蕴,造就了一种典型的“罪感”型文化。... 《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释义耿菲菲希伯来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揭示的“原罪”则更深地溶入西方文化的底蕴,造就了一种典型的“罪感”型文化。因此,正确阐释“原罪”概念,对于把握西方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罪” 《圣经》 人的本体论存在 主观性 “罪” 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 西方文化 道德和法律 黑格尔
下载PDF
“罪”与“赎”——关于人类工程之“非”的反省与超越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秀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47,共5页
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历史生成性。尽管工程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创造、呈现和积淀着人类古往今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确证、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和人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就使得人为的、人工... 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历史生成性。尽管工程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创造、呈现和积淀着人类古往今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确证、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和人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就使得人为的、人工开物的工程具有非完善性,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身都具有潜在的风险性或现实的威胁性,甚至以异化的形式奴役人。所以,工程既有功也有过,人类因工程之"罪"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以至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就警醒我们必须反思征服、宰制自然的工程实践,在肯定工程之"是"的同时,正视、检讨工程之"非",进而优化工程观,并在现实中以"赎罪"之感合理地规范工程行动,自觉地建构"无为"、"善为"的工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类本性 有限工程 异化 “是”与“非” “罪”与“罚” “赎”与“救”
原文传递
“罪与走”的文化原型与日本阐释——比较视野中的“藤井鲁迅”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玥瑶 李松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79-90,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藤井省三提出“罪与走”的概念,用以解释鲁迅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变化。这一观点继承了早期日本鲁迅研究中“罪”的主题这一学术传统。藤井省三通过考察“流浪的犹太人”这一宗教叙事提出了“罪与走”的文化原型,并基于鲁迅... 20世纪80年代藤井省三提出“罪与走”的概念,用以解释鲁迅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变化。这一观点继承了早期日本鲁迅研究中“罪”的主题这一学术传统。藤井省三通过考察“流浪的犹太人”这一宗教叙事提出了“罪与走”的文化原型,并基于鲁迅作品与《圣经》主题的比较,分析了“罪与走”所蕴含的多重含义。其中“罪”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指“‘觉醒’为‘罪’”之“罪”,其二是指观者之“罪”,其三是指鲁迅自己的“罪”。而“走”是基于“罪”的必然选择,也有对应的三重含义:其一是指“知罪”之“走”,其二是指“复仇”之“走”,其三是指“赎罪”之“走”。藤井省三“罪与走”的提法,一方面发展了日本鲁迅研究中“罪”的主题,提出了“流浪的犹太人”的分析模式。但另一方面,他的比较阐释的方式,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状以及对“罪”的认识的合理性,其限度还值得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藤井省三 “罪” “走”
下载PDF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辨析——重在从“罪刑法定”视角观之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明 陆岸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害取而代之,并且它们只有被明确规定在刑法中才能叫刑法法益侵害。这样规定,不仅剔除了“社会危害性”这一宏观、模糊的、甚至易受主观价值取向改变的犯罪定义标准,而且有利于刑事司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法定原则 定义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侵害 定义标准 价值取向 司法操作
下载PDF
“罪与罚”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罪与罚”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母题 ,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的希腊文学和希伯莱文学在表现这个母题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 :希腊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我在”的求证 ,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他在”的求证。中世纪“罪... “罪与罚”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母题 ,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的希腊文学和希伯莱文学在表现这个母题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 :希腊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我在”的求证 ,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他在”的求证。中世纪“罪与罚”作为一种宗教理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性的、有节制的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陀斯妥也夫斯基则通过对罪的虚化、弱化 ,强调对罚的自觉担当 ,强调人面对不合理的外部世界的一种自主选择。至此 ,罪与罚主题完成了一个循环 ,由哲学命题回归为哲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与罚” 我在 他在 哲学命题 道德命题 欧洲文学史
下载PDF
论犯罪构成的要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守芹 《河北学刊》 1983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专谈犯罪构成的要件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理解得过宽,直接影响到对犯罪构成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的正确认识、理解和研究。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一点。并希望就教于法学界。 什么是犯罪构成的要件?犯... 专谈犯罪构成的要件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理解得过宽,直接影响到对犯罪构成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的正确认识、理解和研究。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一点。并希望就教于法学界。 什么是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是否应视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二者的真实价值是什么?犯罪与犯罪构成、犯罪要件与犯罪构成的要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几个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 要件 构成要件 构成的要件 “对象” 责任能力 刑法 行为 主体 “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