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承德市接坝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研究
1
作者 陈柏华 鲍民胡 +3 位作者 王丽英 袁瑞敏 王健强 韩建国 《棉花科学》 202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退化问题。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促进气候调节,增进民生福祉,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尤为重要。基于此,从综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领域的研究进展出发,... 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退化问题。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促进气候调节,增进民生福祉,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尤为重要。基于此,从综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领域的研究进展出发,深入分析承德接坝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现状,阐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构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接坝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森林 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接坝地区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
2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i005-i005,共1页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于199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心拥有植物学博士点和生物学硕士点,现有在职科技人员43人,其中研究员7人,博士生导师4 ,“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于199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心拥有植物学博士点和生物学硕士点,现有在职科技人员43人,其中研究员7人,博士生导师4 ,“百人计划”人才2人,“西部之光”人才计划3人,博士12人,形成了以常务副所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吴宁研究员为主的一批青藏高原东缘及长江上游地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成都生物研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 队伍建设 科研项目
下载PDF
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103
3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1 位作者 邱仁辉 罗学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0-494,共5页
对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及 4 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植物多样性和地力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植物多样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杨梅果园(措施 A)或多树种混交(... 对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及 4 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植物多样性和地力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植物多样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杨梅果园(措施 A)或多树种混交(措施 B)后,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C)方法,林下植被层和群落多样性恢复最快,林地土壤肥力亦得到较快的恢复。保留较好的风水林(措施 D)植物多样性较高,土壤肥力最好。根据不同恢复和重建目标,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生态系统 恢复 重建措施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开展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宪洲 王小丹 +3 位作者 高清竹 侯太平 沈振西 方江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83-7087,共5页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高、寒、旱的特点,西藏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退化,治理难度大。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治理一直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在...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高、寒、旱的特点,西藏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退化,治理难度大。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治理一直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里启动了"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2000)"项目,旨在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西藏高原不同的退化区域,重点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沙化土地治理、生态产业及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技术与模式,开展县域水平的集成示范,实现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与适应性优化管理的目标,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重点项目
下载PDF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262
5
作者 张建春 彭补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3,共8页
河岸带是指水陆交界处的两边 ,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河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 ,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 河岸带是指水陆交界处的两边 ,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河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 ,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 ,通过安徽潜山县潜水退化河岸带滩地近 6a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恢复与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 ;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得到改善 ,其中 ,小于0 .0 0 2 mm的粘粒含量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 4.5 3% ,上升到恢复后的 1 1 .71 % ,土壤容重由恢复前的1 .45 5 g/cm3下降到恢复后的 1 .2 g/cm3,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 1 .2 5 g/kg上升到恢复后的9.44g/kg;河滩地泥沙淤积量增加 ;植物抗风浪作用增强 ,有效地保护了河岸 ,改善了河岸带地区的小气候。河岸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因此 ,今后应加强河岸带的管理和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使河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和观光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重建 功能
下载PDF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468,共5页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生态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董杰 杨达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4-238,共5页
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不同利用方式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措施有显著差异。退化坡耕地可采取坡改梯整治技术、农耕农艺技术和生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进行恢复重建;退化林地的恢复与... 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不同利用方式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措施有显著差异。退化坡耕地可采取坡改梯整治技术、农耕农艺技术和生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进行恢复重建;退化林地的恢复与重建措施主要有:改进林木更新方式和营林技术,增加林地施肥投入,开展多种经营,采用立体种植模式等;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一是将现有的草山草坡进行人工改造,二是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裸地种植水保牧草,两种均以等高带状种植;退化荒地可通过人工措施来加快其生态恢复过程,一般采用先锋群落的重建及复合群落的培植与发育;退化建设用地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等措施恢复,难以复垦的要进行植被恢复,方法与退化荒地的恢复与重建类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土壤 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永忠 范志彬 +1 位作者 翁梅 李春奇 《河南科学》 1995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研究了嵩山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地形、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嵩山山地生态类型分为三个区段、13个生态类型区。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生态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抗逆性... 研究了嵩山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地形、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嵩山山地生态类型分为三个区段、13个生态类型区。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生态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抗逆性筛选出适合嵩山不同生态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优良植物和树种。并提出了嵩山森林公园不同生态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重建 森林公园 植物
下载PDF
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及其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郑重 《云南环境科学》 2001年第2期12-14,56,共4页
本文在对动、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 ,动物种群与植物种群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构思 ,认为动物种群与植物种群以“联合种群”的方式存在于此系统中 。
关键词 动物种群 植物种群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 生态 相关性
下载PDF
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 被引量:38
10
作者 郭晓敏 牛德奎 +3 位作者 刘苑秋 杜天真 肖舜祯 叶学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8-884,共7页
对江西省 5种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优选的植物组合及合理的配置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快速启动植被恢复进程 ,控制水土流失、重建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一林多用... 对江西省 5种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优选的植物组合及合理的配置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快速启动植被恢复进程 ,控制水土流失、重建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 ,合理的生物体系设计和针、阔叶树种混交是改良地力 ,改善环境 ,促进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展演替的优良途径。先进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林农牧业结合的复合经营方式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类型 退化荒山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植被重建
下载PDF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74
11
作者 颜昌宙 金相灿 +2 位作者 赵景柱 叶春 王中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0-364,共5页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的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的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其生态恢复技术可划分为三大类湖滨带生境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物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云南洱海湖滨带近3年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水生植被得到恢复,水质净化作用明显,藻类得到抑制,浮游动物的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功能 退化生态系统
下载PDF
长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刍议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贤伟 罗承德 +1 位作者 胡庭兴 张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17-2124,共8页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的综述 ,论述了我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特征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 重建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 被引量:92
13
作者 包维楷 陈庆恒 刘照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7-282,共6页
阐述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地、农用地和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退化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即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环境... 阐述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地、农用地和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退化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即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分区分类治理;不同区域不同退化亚系统采取不同的技方法。同时,就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对策
下载PDF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92
14
作者 包维楷 陈庆恒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2-27,共6页
结合近15年来在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和提出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恰当空间尺度、合理目标、恢复和重建的策略。
关键词 退化山地系统 恢复 重建 小流域系统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正德 李雪梅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9-101,共3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植被改造的技术支撑,还需要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文化与社会的支持。文章明确了森林生态文化体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内涵,确立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 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植被改造的技术支撑,还需要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文化与社会的支持。文章明确了森林生态文化体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内涵,确立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以沈溪新城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例,分别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可持续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与重建
下载PDF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楠 李卫忠 +1 位作者 吉文丽 赵鹏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6-139,共4页
在分析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 ,对实现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自然干扰 系统恢复 系统重建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文梅 刘长海 廉振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5,共3页
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着重探讨了陕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可集中归结为:树立人文精神的观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恢复植被;为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需建设... 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着重探讨了陕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可集中归结为:树立人文精神的观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恢复植被;为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需建设基本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 被引量:140
18
作者 钟祥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376-383,共8页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①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②河流泥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川江中游水文60、70和80年代泥沙量分别为3.81、5.32和6.65 kg/m^3;③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加快,如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年均溯源侵蚀速度50 cm左右最大达200 cm,沟谷密度一般为3~5 km/km^2;④典型地区裸岩化和石漠化劣地面积达10%~15%。由于植被生存系统退化引起土壤凋萎温度时间增长成为本区生态系统恢复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退化生存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根据现有土壤和母质的残存情况,提出自然恢复、重建和改建等建设新的生态系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 云南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张明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在探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途径 ,即 :阶梯式恢复和辐射式重建 ;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 阶梯式恢复 辐射式重建
下载PDF
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席一 尤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281-6282,6285,共3页
岷江上游区内广漠的森林,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由于长期过伐,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概述了岷江上游退... 岷江上游区内广漠的森林,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由于长期过伐,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概述了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现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 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