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此在”或“如此存在”——对海德格尔之“Dasein”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建设性意见
1
作者 张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3-30,共8页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示其合理性又展示其不足,由此提出我们对此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修正意见:我们应视不同语境将Dasein译为"此在"或"如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如此存在 实存
下载PDF
民主的概念:毛泽东的民主构境与多维镜像的阐释——兼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2
作者 李盼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式、民主制度、民主精神的多维镜像。毛泽东的探索开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理想,启蒙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认识;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道路,引领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制度,筑牢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开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形态,树立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民主概念 人民民主 定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
3
作者 戴月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2-55,共4页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鲜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译介方式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dasein” 文本特性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工作”本体论
4
作者 舒红跃(译) 罗祖唯(译) 《德国哲学》 2024年第1期254-264,274,共12页
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 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后,我们才能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技术哲学和其有关民族、社会的思想勾连起来。这一思路表明,在世界之中存在主要是指此在被嵌入一个已经由工作关联形成的用具世界,已经被接入世内存在者的因缘网络之中。海德格尔在国家社会主义兴起阶段便鼓吹一种新的“工作者”形式的人,认为这类人更加贴近存在之真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海德格尔思想局限性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在世界之中存在 劳作
下载PDF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5
作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 此在形而上学 元存在论
下载PDF
“历史现象学”何以不可能?——论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三重批评
6
作者 王时中 罗海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格尔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在第二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缺陷导致其“自相矛盾”的历史观;在第三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为了弥补“存在”的空洞,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分别,将主观的“此在”填入了“存在”的客观之中,反而倒向一种人类学立场,并最终在两种虚无主义之间摆荡。卢卡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三重批评揭示了海德格尔式“历史现象学”的症结,这种批评对于考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传统之间的批判性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解释学循环 存在 此在 现象学
下载PDF
Dasein与Man: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人学思想辨异
7
作者 韩欲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5,共4页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MAN 符号 存在
下载PDF
也谈Dasein的翻译
8
作者 方向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95-299,共5页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有生存论上的一致性。"Dasein"及其中文译名"存在"在语言实践和哲学发展中经历了相似的命运。"Dasein"的汉语翻译可以越出海德格尔哲学之外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性。"Sein"应另作他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DA 存在
下载PDF
向死而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4,159,160,共9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哲学家中关于死亡的最深刻并且最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在通常观念中生死殊途,死是发生在人生之外的事情,因而死亡是无法“思考”和“言说”的。然而海德格尔却以生存可能性“打通”了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哲学家中关于死亡的最深刻并且最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在通常观念中生死殊途,死是发生在人生之外的事情,因而死亡是无法“思考”和“言说”的。然而海德格尔却以生存可能性“打通”了生死,一方面把“去存在”理解为始终朝向可能性而在,另一方面把死亡解释为独具一格的特殊的可能性,于是“向死而在”就意味着“向可能性而在”,亦即向着此在最本己的存在而在。因而此在的生存活动并非实现着某种先在的“本质”或“潜能”,而是将可能性“收回”自身之中,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死亡 可能性 向死而在
下载PDF
论《存在与时间》中“作为可能性的死亡”
10
作者 朱松峰 国旗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66-181,共16页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为了阐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而探索此在对死亡的领会,因为此在之整全取决于死亡,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在基础存在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围绕于此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误解大多是源于将死亡作...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为了阐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而探索此在对死亡的领会,因为此在之整全取决于死亡,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在基础存在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围绕于此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误解大多是源于将死亡作为一个自然事件来对待,但生存论上的死亡现象并不是生命终结事件,而是高于现实性的可能性。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具有可能性的有限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两个维度,而关联这两个维度的死亡之畏唤醒沉沦的此在,使其重演本己的可能性。只有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才能完整构画出《存在与时间》中作为可能性的死亡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此在 可能性 生存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此在”与“遍在”: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文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6,共8页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民族互嵌过程中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反思,是文化异质性与特殊性的集合体现;“遍在”代表了社会环境系统内主体普遍认同与存在的价值表征,揭示了突破“此在”局限性的社会化重构,是文化通约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现。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可从“此在”存在的特殊语境中发现交往阻隔:一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堕距使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转游移,由此呈现出“变”的问题;二是他者文化在本体评价取向影响下发生价值锚定错位,由此衍生出“不变”的问题。对此,可从“遍在”属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寻求对话出路,首先要换位思考,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深入他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反思他者接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是本位思考,把握自身核心价值,兼顾文化交往的普遍相似性议题。跨文化传播的间性视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为文化传播模式转型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间性审思 “此在” “遍在” 文化通约
下载PDF
海德格尔对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化解——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新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54,共8页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a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a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在者理解为现成之物,把世界理解为众多存在者的集合,跳过存在论而以认识论为先。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化解了传统实在论对外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徒劳证明,而对“用具整体”、“世界之为世界”以及“在-之中”结构的分析正是理解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实在性 世界之为世界 在-世界-之中-存在 此在
下载PDF
从“溢概念性”论“源恐”
13
作者 李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1,共8页
许多著名学者都讨论过“源恐”的重要性,但目前对“源恐”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学者将其视为心理情绪,也有学者将其视作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内涵一直在延展,以至无从定义,呈现出一种“溢概念性”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回顾以往的关键性... 许多著名学者都讨论过“源恐”的重要性,但目前对“源恐”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学者将其视为心理情绪,也有学者将其视作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内涵一直在延展,以至无从定义,呈现出一种“溢概念性”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回顾以往的关键性阐发,重新思考了“源恐”的要义与其内在的张力,并强调它在审美维度的重要性。它的审美意义在于通过对立与统一并存以及对立间“反向转化”的悖论关系,向主体揭示出和谐与“裂隙”之间的隐秘关联,进而持续推动主体对自身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恐 溢概念性 此在 反向转化 自我
下载PDF
“实际性”(Faktizität)的三重内涵——论海德格尔超越“事实性”(Sachlichkeit)的道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三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4-102,共9页
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阶段(1919-1923年)是其思想最富创造性的阶段之一。该阶段的核心主题就是“实际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性的内涵经历了三重变化:最早是作为体验或本有事件的实际性,中间经过作为实际生命的实际性,最后完结... 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阶段(1919-1923年)是其思想最富创造性的阶段之一。该阶段的核心主题就是“实际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性的内涵经历了三重变化:最早是作为体验或本有事件的实际性,中间经过作为实际生命的实际性,最后完结于作为此在之存在特征的实际性,或说作为以其存在特征而得到打量的此在的实际性。在实际性的这三重内涵之中,海德格尔的刻画均突显着一个关键问题,即实际性不是事实性(或“事物性”-Tatsächlichkeit、“物性”-Dinghaftigkeit),实际性乃是对事实性的超越。但这种超越不是一种简单的超出,对事实性简单超出的结果仍然停留于“事实之域”(Sachsphäre)。实际性对事实性的超越突显了两者“现实性”(Wirklichkeit)方式的差异。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受到洛采有关现实性方式的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实际性 体验 实际生命 此在 事实性 洛采
下载PDF
中介·去远·现时·连接:理解新闻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泓江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43-55,共13页
从海德格尔解释学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谱系中观照新闻,会直观到新闻最为本然的特性:新闻是连接人与现时世界之间的中介。人通过新闻领会到当下的远方世界,新闻在操劳寻视着的此在与其指代的其他事项之间充当着一种中介与... 从海德格尔解释学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谱系中观照新闻,会直观到新闻最为本然的特性:新闻是连接人与现时世界之间的中介。人通过新闻领会到当下的远方世界,新闻在操劳寻视着的此在与其指代的其他事项之间充当着一种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在中介性中,蕴含着新闻与人和世界的本体性牵连。从空间关系来讲,新闻承担着“去远”的功能,其将远处的或者需要间接认识才能达致认知的事件带至眼前,通过新闻,人的认知超越了肉眼可见的、亲身经历的范围。就时间层面来说,新闻指向了时间演历中现时存在的事项,并且,正是持续不断向前演历的时间,构成了新闻得以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本机制与内生动力。而在社会层面,新闻往往并非是面向一个人而是面向诸多人的新闻,其将处于不同空间的人们勾连成一个可以想象的乃至经验的共同世界。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作为方法论支撑,对新闻、此在与世界之间关系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人与新闻之间的本己性关联,也有助于丰富新闻学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新闻 海德格尔存在论 人与现时世界
下载PDF
“存在”之思:人类生命“此在”生存的体育哲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欣然 黎纤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21,共10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海德格尔“此在”生存为思想依据,探讨体育在人类生存境况中的重要意义。人类面对疾病、灾祸与物化的威胁,需要摆脱贪婪、颓废与暴虐的袭扰,需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育或许能够成为消除负面因素的选择之一,时刻提醒人...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海德格尔“此在”生存为思想依据,探讨体育在人类生存境况中的重要意义。人类面对疾病、灾祸与物化的威胁,需要摆脱贪婪、颓废与暴虐的袭扰,需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育或许能够成为消除负面因素的选择之一,时刻提醒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体育是人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身体行为改造自身的主动结果,是一种生命存在的自保机制。在“此在”的生存空间中,体育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成为人证明自我存在的行为语言。在“现代技术”的“座驾”体系中,体育需要在“集置”中获得“解蔽”,从生命“本原能力”中寻求解药,以便在“技术异化”中保持清醒。在生存筹划中,体育是人类的守护者,是文明的书记员,是美德的搬运工,是生命的牵引员,体育使人彰显出“此在”的生存魅力。体育是面向生命存在的实践指引,在人“此在”的生存状态中,面对威胁地不断来临,体育是生命正能量的汇聚,用以抵御负面因素的危机,并在此之中诠释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海德格尔 存在 此在 生存 技术 自然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取消表征了吗?
17
作者 王敬 魏屹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7-21,共5页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在世存在 表征 此在
下载PDF
里尔克为何不是“唯一的诗人”--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再评价
18
作者 李传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5,共8页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里尔克 存在 形而上学 此在
下载PDF
从“此在”到“已经在此”——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性改造
19
作者 张清喆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161-174,305,共15页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历史”的研究是从作为此在的人和具有技术性的存在两方面展开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两种样式来形容此在的在世性,认为处在非本真状态中的此在正是通过用具(技术)操劳着,从而逃避或...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历史”的研究是从作为此在的人和具有技术性的存在两方面展开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两种样式来形容此在的在世性,认为处在非本真状态中的此在正是通过用具(技术)操劳着,从而逃避或遗忘了自身的存在;本真状态中的此在就是“向死而生”。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归纳了此在的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和实际性四个特征。在《技术与时间》里,斯蒂格勒认为技术作为人类本质的代具1是“已经在此”的,人应当被看作存在的主体,我们应当从人与技术的关系出发重新看待此在的在世性,即从“此在”到“已经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已经在此” 斯蒂格勒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论教育中的此在师生及其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三福 马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与师生能在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