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跗骨窦切口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凯 潘天明 +1 位作者 李洪法 茅云伟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跟骨Bӧ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空心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优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显示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ӧhler角、Gissane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空心钉组优于钢板组(P<0.05);空心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均能获得有效的力学稳定,促进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且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对组织损伤小,极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l”形切口 空心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钱志鹏 袁亚兵 周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93-96,共4页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34例)和“L”形切口组(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足部恢复优良率(Maryland足踝部评分标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hler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Gissane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小切口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I及SF-36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外侧“L”切口,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更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l”形切口 跗骨窦小切口 SanderⅡ型跟骨骨折
下载PDF
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陈敬煌 王贤月 彭方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0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61足)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58... 目的分析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61足)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58例(61足)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5个月;跟骨骨性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近期并发症:皮瓣坏死1足(范围1.0 cm×2.0 cm),在术后第10天,皮瓣坏死后积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持续负压吸引,积极预防感染,术后2.5个月取出钢板,行局部旋转皮瓣术,术后恢复良好。远期并发症:距下关节炎并疼痛5足,腓骨长短肌腱肌腱炎3足。Maryland Foot Score系统评分:优29足,良24足,可3足,差5足,优良率为86.9%(53/61)。术后1年,患者的跟骨Bohler角(29.5±2.9)°、高度(57.4±3.8)mm、长度(57.2±3.2)mm大于术前的(8.2±8.6)°、(48.3±3.5)mm、(43.1±4.3)mm,Gissane角(123.8±8.7)°、宽度(35.3±2.3)mm小于术前的(142.2±10.2)°、(42.3±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通过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侧“l”形切口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后柱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治国 娄宏亮 +5 位作者 黄鑫 连霄飞 陈少鹏 刘世军 索木森 李治国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9期839-84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2岁。按照...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2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3例,Ⅵ型1例,2例单纯后柱骨折无法行Schatzker分型。回顾性分析了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肢体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10~18个月随访,其中10例已完全临床愈合。临床愈合时间6~10个月。术后3个月患侧膝关节自主屈曲100°~125°,自主伸0°~5°。所有患者术后10个月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78~95分(平均84.2分)。结论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柱骨折经临床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切口 胫骨平台骨折 后柱 骨折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俞泳 张蕾 +1 位作者 何成奇 王立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4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跟骨宽度、Bolher角、跟骨长度、Gissane角、疼痛应激[P物质(SP)、神经肽Y(NPY)]和炎症应激[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水平、并发症、术后2年足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41.03±6.85)min、(5.78±1.26)d、(12.55±3.93)d、(10.05±2.76)d、(4.25±0.82)mm,均短于对照组的(68.54±15.27)min、(7.85±2.40)d、(24.24±4.56)d、(16.29±5.34)d、(15.74±1.59)mm,术中失血量为(45.49±15.03)ml,低于对照组的(86.97±22.1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跟骨宽度为(27.59±2.46)mm,低于对照组的(30.11±2.23)mm,Bolher角、跟骨长度、Gissane角分别为(34.04±5.19)°、(74.08±6.40)mm、(119.44±8.01)°,高于对照组的(31.25±4.08)°、(71.11±5.06)mm、(112.37±6.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的SP、NPY、IL-1β、TNF-α分别为(5.65±0.86)μg/ml、(169.87±15.03)pg/ml、(4.39±0.25)μg/L、(10.02±0.87)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14±1.29)μg/ml、(185.49±13.35)pg/ml、(5.57±0.34)μg/L、(13.49±0.6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13%,1/47)与对照组(8.51%,4/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优良率(95.45%,42/44)与对照组(97.62%,41/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相比,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切口愈合和术后恢复,减轻围手术期疼痛和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 经跗骨窦小 切口入路 功能恢复 炎症应激 疼痛应激
下载PDF
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L”形切口时皮瓣张力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小平 丁路 +1 位作者 翟生 韩霄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了解“L”形切口对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切口张力的变化。方法对10例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对位于“L”形切口短臂中点( A)、拐角( B)、长臂中点( C)的3个点进行张力测... 目的:了解“L”形切口对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切口张力的变化。方法对10例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对位于“L”形切口短臂中点( A)、拐角( B)、长臂中点( C)的3个点进行张力测定。结果3个切口点的术后张力均有增加,其中,A点约增加0.076 kg(p〈0.01),B点约增加0.093 kg( p 〈0.01),C点约增加0.069 kg(p〈0.01)。对3点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3点增加的张力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点间切口张力增加值两两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L”形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术后切口张力都大于术前张力,但都小于相当于1.0 kg,“L”形切口拐角处的皮瓣张力相对于“L”形长、短臂处的张力无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张力 皮瓣 “l”形切口
原文传递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明明 潘亚林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 目的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踝关节功能。结果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口 “l”形切口 克氏针 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跟骨骨折“L”形切口术中采用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和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金维 阚文清 +2 位作者 胡建华 尹恒 徐宏扣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比较跟骨骨折“L”形切口术中采用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Donati缝合法)和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Allgower-Donati缝合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比较跟骨骨折“L”形切口术中采用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Donati缝合法)和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Allgower-Donati缝合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onati组54例和Allgower-Donati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负压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疼痛。术后14 d测量切口处炎性反应面积;术后3个月采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负压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Maryland评分和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lgower-Donati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Donati组,切口炎性反应面积小于Donat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llgower-Donati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onat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跟骨骨折经外侧“L”形切口术采用Allgower-Donati缝合法,并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影响手术疗效,但能促进切口甲级愈合,减少切口炎性反应面积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外侧“l”形切口 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 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
下载PDF
外侧扩大“L”形切口、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智 周雪明 +1 位作者 刘彬 程树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6期29-30,共2页
目的评价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28例34足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随访l8~30个月,平... 目的评价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28例34足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随访l8~30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本组34足中:优25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94.1%。结论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扩大“l”形切口 不植骨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50例
10
作者 闵智蓉 谢静波 鄢秋元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4年第9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年间收治跟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年间收治跟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外侧"L"形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观察上述两组间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50例中治疗有效47例,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中治疗有效人数35例,占该组总病例数的百分比为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的百分比分别为6%和1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跟骨骨折患者实行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其显著效果。同时该手术方法的实施,也有利于减少皮肤发生坏死。因此,改良外侧"L"形切口手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改良外侧“l”形切口 有效率 皮肤坏死率
下载PDF
跟骨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手术比较
11
作者 张启明 林岩生 +2 位作者 吴晓旺 钟万珠 杨光旭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4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与比较跟骨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本院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形手术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组... 目的:观察与比较跟骨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本院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形手术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组)和观察组(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手术前后应激指标及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应激指标及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观察组应激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参数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因此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切口复位 钢板内固定 “l”形切口手术 跟骨骨折
下载PDF
“L”形切口与传统切口在舌下腺囊肿切除术中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余太平 刘健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4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舌下腺囊肿切除术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把来我院就诊的舌下腺囊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既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切口进行改进,将弧形切口改为"L"形,从颌下腺导管开口处解剖颌下腺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舌下腺囊肿切除术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把来我院就诊的舌下腺囊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既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切口进行改进,将弧形切口改为"L"形,从颌下腺导管开口处解剖颌下腺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术后出血及颌下腺导管损伤等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舌下腺手术方式的改进使手术更易操作和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腺囊肿 颌下腺导管 “l”形切口
下载PDF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江磊 丁克海 +2 位作者 胡智雅 崇汉卿 于德水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49-54,共6页
目的 探讨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以跗骨窦入路治疗... 目的 探讨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以跗骨窦入路治疗的观察组(n=28)与以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的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指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关节功能,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91±1.20)d、(61.45±7.27)min、(5.15±0.51)cm、(17.25±2.14)d、(12.65±1.41)d]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35.52±6.06)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79±0.48)周,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与Bol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8.34±0.49)cm、(4.31±0.21)cm、(4.44±0.35)cm、(35.24°±0.34°)、(126.12°±7.10°),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SanderⅡ型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入路治疗较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跟骨影像学指标恢复效果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 跗骨窦入路 外侧“l”形切口 影像学指标 足踝功能
下载PDF
跟骨后“L”形切口结合双带线铆钉治疗跟骨结节撕脱骨折
14
作者 李文亮 丁文鸽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跟骨后“L”形切口结合双带线铆钉编织缝合远侧部分跟腱固定跟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位闭合性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均采取跟骨后“L”形切口,并利用2个双带线缝合铆钉“三角形”编织缝合远侧部分跟腱来固定骨... 目的探讨跟骨后“L”形切口结合双带线铆钉编织缝合远侧部分跟腱固定跟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位闭合性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均采取跟骨后“L”形切口,并利用2个双带线缝合铆钉“三角形”编织缝合远侧部分跟腱来固定骨折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给予石膏固定5~6周,1例患者出现皮肤边缘坏死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在10~12周,平均10.4周。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5~98分,平均92分。结论跟骨后“L”形切口结合双带线铆钉治疗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和患者功能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跟骨结节撕脱 “l”形切口 愈合
下载PDF
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正洲 丁鹏 +2 位作者 汪洋 陈连梅 姚永成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3期7283-7283,共1页
目的:探讨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的2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31足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螺... 目的:探讨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的2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31足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螺丝松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其中优21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为87.10%。结论:跟骨锁定钢板结合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锁定钢板 改良“l”形切口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牛安全 王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3期187-188,190,共3页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DIACFS)属于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致伤力导致,治疗方式主要有单纯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行单纯保守治疗的diacfs患者预后往往不佳.随着影像学的不断进步、手术...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DIACFS)属于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致伤力导致,治疗方式主要有单纯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行单纯保守治疗的diacfs患者预后往往不佳.随着影像学的不断进步、手术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以恢复患者跟骨原有功能与形态,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并发症 危险因素 “l”形切口内固定术
下载PDF
外侧斜形与“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闻兴来 闻喜 侯晶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424-424,共1页
目的:比较研究外侧斜行和"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斜行组和"L"形组各60例,比较组别间疗效。结果:斜行组的一期、二期愈合率分别... 目的:比较研究外侧斜行和"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斜行组和"L"形组各60例,比较组别间疗效。结果:斜行组的一期、二期愈合率分别为94.4%、5.6%,均显著高于"L"形组(P<0.05)。斜行组伤口愈合时间(16.8±4.5)d、骨折愈合时间(3.1±0.2)个月及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率6.9%上均显著低于"L"形组(P<0.05)。结论:斜行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更为显著,术后切口和骨折愈合较快,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斜行 “l”形切口 跟骨骨折
下载PDF
小切口简单内固定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屠永刚 任绍东 +3 位作者 陈泽群 马邦兴 张史飞 袁浩彬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6期2459-2462,共4页
目的比较外踝下小切口简单内固定与传统的"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用外踝下小切口克氏针简单... 目的比较外踝下小切口简单内固定与传统的"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用外踝下小切口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L"形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一般指标,通过X光片比较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三维CT比较关节面解剖复位率,通过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比较踝关节功能。结果 (1)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4.09±0.53)cm,手术时间(42.25±5.98)min,手术出血(62.81±17.90)mL,住院时间(7.31±1.40)d,住院费用(6 964.69±1 091.56)元,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对照组:切口长度(13.28±1.34)cm,手术时间(75.88±12.38)min,手术出血(235.63±61.75)mL,住院时间(18.63±4.73)d,住院费用(21 005.00±3 395.26)元,术后2例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其中1例出现钢板外露。两组一般指标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测量值分别为(33.75±4.03)°、(130.06±5.57)°,对照组分别为(31.81±5.00)°、(130.38±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关节面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7.5%(14/16)和93.8%(15/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7.5%(14/16),对照组为81.3%(13/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踝下小切口、简单内固定与传统的"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但外踝下小切口简单内固定,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伤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口 简单内固定 “l”形切口 解剖钢板
下载PDF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志明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7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骨... 目的探讨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组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28.45±10.21)°、(120.35±8.7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5.13±4.85)°、(115.41±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内,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深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l”形切口 跗骨窦小切口 跟骨骨折
下载PDF
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兴焱 王再军 常晓飞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行后内侧倒“L”形切...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行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对比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手术时间、膝关节恢复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入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露入手术 厉外侧入路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