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Sr Isotop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Source of the Mengyejing Potash Deposit in the Simao Basin from Ancient Marine Halite or Residual Sea 被引量:7
1
作者 MIAO Zhongy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2期866-867,共2页
Objective The Mengyejing potash deposit in the Simao Basin is the only producing area of solid potash at present in China.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about the material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otash in this d... Objective The Mengyejing potash deposit in the Simao Basin is the only producing area of solid potash at present in China.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about the material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otash in this deposit (Shen Lijian et al., 2017), which has influenced not only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and efficiency but al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 of Tethys tectonic evolu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This work analyzed the Sr isotop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vaporites from core samples in the well MZK-3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material source and to explore the potash distribution in the Sima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 new Sr Isotop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Source of the Mengyejing Potash Deposit in the Simao Basin from ancient Marine Halite or Residual Sea
下载PDF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
作者 赵元斌 熊静 何官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共10页
中国目录学在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总结后,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学术转型之机,在充分继承传统目录学历史财富基础上,吸收西方目录学思想,完成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建构。本课题旨在对先秦至公元2000年中国目录学的历史... 中国目录学在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总结后,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学术转型之机,在充分继承传统目录学历史财富基础上,吸收西方目录学思想,完成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建构。本课题旨在对先秦至公元2000年中国目录学的历史发展进行全景式梳理,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资料整理”及“中国目录学史研究”两个维度,按照“提出问题→梳理史料→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首先,提出中国目录学史重要理论问题,搭建中国目录学史研究框架;其次,全面展开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资料收集,编撰《中国目录学年表新编》;最后,根据中国目录学史的历史分期,分阶段开展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目录学年表新编 古代目录学 近代目录学 现当代目录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原文传递
今本《古文尚书·汤诰》非伪书新证
3
作者 庞光华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今本《古文尚书》的《汤诰》从南宋以来被学术界怀疑为所谓“伪古文尚书”之一。本文列举了十八条证据证明今本《汤诰》一定是商代的古本文献,不可能是魏晋人所能伪造的。本文将西汉以前引述《汤诰》的古文献和今本《汤诰》逐一予以精... 今本《古文尚书》的《汤诰》从南宋以来被学术界怀疑为所谓“伪古文尚书”之一。本文列举了十八条证据证明今本《汤诰》一定是商代的古本文献,不可能是魏晋人所能伪造的。本文将西汉以前引述《汤诰》的古文献和今本《汤诰》逐一予以精密的比对,论证了只能是春秋战国的文献引述今本《汤诰》,不可能是今本《汤诰》在那些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尤其是本文发现了今本《汤诰》的“惟皇上帝”一语可与西周金文精准对应,也与清华简精准对应,这是证明今本《汤诰》不伪的坚强证据。今本《汤诰》和《史记》所引《汤诰》是古本《汤诰》的上下篇,都是先秦的真实文献。先秦墨家所传的《尚书》文本和对《尚书》的阐释,与儒家的传本和阐释有所不同。儒家的《尚书》传本和阐释比墨家更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汤诰》 伪书 新证
下载PDF
新中国的考古学发展与远古史撰述
4
作者 王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考古发掘材料和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远古史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国家各方面建设方兴未艾之际,中国考古学得以全面发展。考古学者在不断反思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内涵时,历史学者也表达出他们对考古材料价值、考古学作... 考古发掘材料和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远古史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国家各方面建设方兴未艾之际,中国考古学得以全面发展。考古学者在不断反思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内涵时,历史学者也表达出他们对考古材料价值、考古学作用、考古学与古史建构之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撰述,开始使用考古学上的文化遗存及遗物来丰富中国原始社会史的叙述内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中国远古史的重建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可视为中国远古史撰述与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考古学 中国远古史 原始社会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新史料、新研究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建 被引量:1
5
作者 方雪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5,I0002,I0003,共7页
随着学科的持续发展,大量出土乐器、音乐图像以及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佚籍等在内的出土文献,提供了前所未知的新史料,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充实和丰富了古代音乐史的内容,为古代音乐史的重建准备了条件并带来了新的契机。就中国古代音乐... 随着学科的持续发展,大量出土乐器、音乐图像以及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佚籍等在内的出土文献,提供了前所未知的新史料,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充实和丰富了古代音乐史的内容,为古代音乐史的重建准备了条件并带来了新的契机。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写的现状来看,新史料、新研究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意义在于提供传世文献缺载的音乐史实,纠正文献记载的讹误,从而改写古代音乐史。古代音乐史重建的范式,包括对史料的重构和解读,音乐史个案研究与断代史、通史的统合,民间音乐史和少数民族音乐史的探索以及音乐考古音响资料的应用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 新史料 新研究
下载PDF
剧场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佛山粤剧文化园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敏茜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9期262-264,共3页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融与平衡始终是设计中未曾间断的脉络。不是简单的向历史致敬,也非张扬的展现夺目,希望设计新建部分就像是从历史建筑身体里迸发出的新生命,带来有戏剧感的强烈空间感受。厚重的历史与情感,要传承下去,需要具有...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融与平衡始终是设计中未曾间断的脉络。不是简单的向历史致敬,也非张扬的展现夺目,希望设计新建部分就像是从历史建筑身体里迸发出的新生命,带来有戏剧感的强烈空间感受。厚重的历史与情感,要传承下去,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未来前瞻性,离不开时代因素与现代技术元素;以古为新,以科技赋能,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传承 岭南文化 水袖戏影 筑梦红船 新旧建筑文化空间的延续 以古为新 向史而生
下载PDF
葡萄酒的古文明世界、旧世界与新世界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华 宁小刚 +1 位作者 杨平 李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153,共4页
根据现有考古证据和葡萄酒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在远东,包括中国、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葡萄酒由最初的起源地远东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入东方和世界其他地区。因此,包括中国等国家的远东地... 根据现有考古证据和葡萄酒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在远东,包括中国、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葡萄酒由最初的起源地远东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入东方和世界其他地区。因此,包括中国等国家的远东地区是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地,欧洲则是后起源中心,即栽培葡萄的后驯化与传播中心。根据这些分析结果,结合目前世界葡萄酒的格局,提出应将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分为古文明世界、旧世界和新世界,并认为中国是葡萄酒古文明世界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葡萄酒起源中心 葡萄酒历史 旧世界 新世界 古文明世界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林文勋 何伟福 张锦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8-104,136,共8页
中国传统社会不断变革赋予了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从上古三代至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并鲜明地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商品经济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民”的演变为基础和发展主线,... 中国传统社会不断变革赋予了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从上古三代至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并鲜明地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商品经济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民”的演变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经历了部族社会、豪民社会、富民社会、市民社会四个变革时代;以“乱”为表象,实质是“变”,是社会秩序的新整合,是走向“和谐”的必然过程;社会的整体变化,包括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调整。中国传统社会每一重大变革,都伴随着儒学的复兴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重大变革 古代史新体系
下载PDF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被引量:41
9
作者 王学典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共21页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汉学 学术史 社会经济史 古史辨 梁启超 胡适
下载PDF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与“古史辨运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长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在中国近代古史学上,“疑古派”与“考古派”虽然在研究目的与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二者之间的学术关联。作为“考古派”的开山大师,王国维向来对“疑古派”及“古史辨运动”持批评态度,主张“与其打倒什么,不如建... 在中国近代古史学上,“疑古派”与“考古派”虽然在研究目的与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二者之间的学术关联。作为“考古派”的开山大师,王国维向来对“疑古派”及“古史辨运动”持批评态度,主张“与其打倒什么,不如建立什么”。不过,心理事实不等于历史事实,其苦心孤诣取得的诸多考古研究成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汉代文字考》、《桐乡徐氏印谱序》等,均被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拿来”论证了自家的“疑古”之说。因此,王国维可被视为“古史辨运动”中无法忽视的一位“被动参与者”。这一学术事实的考定,可为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提供若干思考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古史新证” “古史辨运动” 中国近代古史学 顾颉刚 钱玄同 杨宽
下载PDF
中国始炼硫化汞时间新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容志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6,共6页
中国始炼硫化汞的时间问题,因其关涉到“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质上与天然产物无二的成果”,而引起科技史家的极大关注,但因缺乏确凿资料,以至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此前学界认为道士升炼硫化汞的时间大略始于隋代的观... 中国始炼硫化汞的时间问题,因其关涉到“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质上与天然产物无二的成果”,而引起科技史家的极大关注,但因缺乏确凿资料,以至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此前学界认为道士升炼硫化汞的时间大略始于隋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仅以《道藏》所载炼丹文献为例,即可粗举数例隋代以前与升炼硫化汞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考证说明,中国古代道士早在南北朝或晋代甚至汉代,就已经能够用人工的方法升炼硫化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汞 升炼时间 新证 道士
下载PDF
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书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1-57,共7页
"走出疑古时代"的论点是李学勤先生在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图寻求克服《古史辨》错疑所不应疑的不良倾向,重建中国古史新的理论体系的学术探索。"走出疑古"是试图在对《古史辨》理论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基... "走出疑古时代"的论点是李学勤先生在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图寻求克服《古史辨》错疑所不应疑的不良倾向,重建中国古史新的理论体系的学术探索。"走出疑古"是试图在对《古史辨》理论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对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进行合理的"扬弃",其真正学术意图在于超越"疑古"。"走出疑古"的论点体系也明显存在若干理论上的局限和逻辑上的疑难。李先生反复强调的将文献和考古结合起来研究古史的方法自王国维先生起已开始实践,以后王国维先生的弟子徐中舒先生及再传弟子唐嘉弘先生所积极倡导和自觉运用的将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材料相结合的古史多重证法,进一步增强了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超越疑古",重建古史的学术尝试。李学勤先生所谓的"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工作,只不过是新的学术背景下,王国维、徐中舒、唐嘉弘三代学人理论探索和学术实践的继续。"走出疑古"后的中国古史研究,应继续重视理论的探索;继续重视古代史料的积累、审查与运用;加强科际整合,提高古史研究科学性;逐步深化夏代与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学勤 疑古 走出疑古 顾颉刚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徐中舒 唐嘉弘 古史多重证法
下载PDF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新解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声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词语境,"古代"或指远古到东汉末年,或指上古至隋。鲁迅所用"汉文学"实际上指汉字书写的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中国境内古外族遗文之研究的兴起,促动了鲁迅"中国"意识的调整与文学史著作名称的变更。"中国文学史略"改作"汉文学史纲要"是带有开创性的文学史实践,却被长期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命名 古代
下载PDF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书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9,共7页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疑古辨伪 澄滤说 素地论 古史三重证 古史重建
下载PDF
保护延续与旅游开发——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坤泽洋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晶 陈志宏 费迎庆 《华中建筑》 2013年第9期105-110,共6页
古村落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飞速消逝的危机,响应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古村落保护利用。以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坤泽洋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在对村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结合旅游开发,着... 古村落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飞速消逝的危机,响应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古村落保护利用。以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坤泽洋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在对村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结合旅游开发,着力于古村落风貌的延续、功能的完善和环境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古村落保护 历史文化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劳埃德的“新科学史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旭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8-61,共4页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 (Geoffrey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 ,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 ,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 ,进而阐发对思考...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 (Geoffrey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 ,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 ,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 ,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埃德 “新科学史观” 古希腊 古代中国 “李约瑟难题”
下载PDF
用“三重证据法”进行先秦古史“新证”研究——以《史记》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家宁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71-74,共4页
古代史书对先秦时代史事的记载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失真;有些是由于立场不同,后世记录者利用话语权对前代历史的故意隐瞒或歪曲。《史记》是司马迁对当时所见先秦史料的集大成性著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样存在上述问... 古代史书对先秦时代史事的记载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失真;有些是由于立场不同,后世记录者利用话语权对前代历史的故意隐瞒或歪曲。《史记》是司马迁对当时所见先秦史料的集大成性著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传统的局限于传世文献范围内的考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史料可信性的问题,造成史事众说纷纭。清末以来,甲骨文等大量先秦出土文献面世。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三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献、考古文物和传世典籍相互印证的古史"新证"成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为订正《史记》记载的失误、发掘其研究价值提供了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史记》 古史“新证” 出土文献 考古文物
下载PDF
田昌五先生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臧知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田昌五先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为界 :此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宗族奴隶社会 ,使其战国封建论自成体系 ;此后 ,则摆脱五种生产方式的束缚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完成中国历史新体系 ,把远古到... 田昌五先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为界 :此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宗族奴隶社会 ,使其战国封建论自成体系 ;此后 ,则摆脱五种生产方式的束缚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完成中国历史新体系 ,把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 ,提出了封建帝制时代循环发展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和观点自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有所修正 ,其不宥于传统 ,不宥于自我 ,不断更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学术品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分期 宗族城邦 新体系 大循环
下载PDF
《世说新语》与古代文学的精神史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稼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7-169,173,共4页
本文欲通过《世说新语》及有关材料的梳理分析,1研究魏晋时期文人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及其在中国文人精神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古代文学的研究摸索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古代文学 精神史
下载PDF
温故而知新:中国古典教育精神的奠基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故而知新 中国古典教育 经典新诠 语文新解 古史新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