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0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桥湿地土壤和沉积物碳、氮、磷分布及沉积物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会萍 周君丽 +2 位作者 蔡祖国 黄艳丽 庄静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共9页
【目的】探究陈桥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养分状况及沉积物污染水平。【方法】分别对陈桥湿地非水体(泥滩区)土壤和水体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样品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总无机态... 【目的】探究陈桥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养分状况及沉积物污染水平。【方法】分别对陈桥湿地非水体(泥滩区)土壤和水体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样品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总无机态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TIN)、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和亚硝态氮(NO_(2)^(−))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并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沉积物污染水平。【结果】(1)沉积物OM、TN、TP和TIN含量远高于土壤;(2)土壤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5.31、16.39和0.66;沉积物C/N均值为18.08,C/P和N/P样点间差异大;(3)各样点沉积物TN、TP和OM均值分别为(1723.35±1562.50)mg/kg、(754.28±98.94)mg/kg和(5.00±4.26)%,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均为轻度或重度污染水平;(4)TP与OM、各氮素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TN与OM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陈桥湿地水体沉积物OM和氮磷含量高于非水体土壤,沉积物污染水平较高,水体生态环境受氮素影响较大,需加强管理,控制水体内源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桥湿地 土壤 沉积物 、氮、磷 污染评价
下载PDF
基于锰、氯、氮共掺杂碳点的光学双模和智能手机成像检测Cr(Ⅵ)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美琪 王子涵 +2 位作者 刘洋 董川 弓晓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六价铬[Cr(Ⅵ)]具有毒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开发快速、灵敏、精准检测Cr(Ⅳ)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邻苯二胺、对氨基苯甲酸、氯化锰和浓盐酸为反应前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锰、氯、氮共掺杂碳点(Mn,Cl,N-CDs)。Mn,... 六价铬[Cr(Ⅵ)]具有毒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开发快速、灵敏、精准检测Cr(Ⅳ)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邻苯二胺、对氨基苯甲酸、氯化锰和浓盐酸为反应前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锰、氯、氮共掺杂碳点(Mn,Cl,N-CDs)。Mn,Cl,N-CDs能发出明亮且稳定的红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为5.3%。基于聚集诱导和动态猝灭效应,Cr(Ⅵ)可使Mn,Cl,N-CDs的荧光强度和吸光度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开发了荧光和比色双模传感器及智能手机成像法,实现了Cr(Ⅵ)的灵敏检测。荧光法和比色法检测Cr(Ⅵ)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3.8~469.5µmol/L和2.4~80.7µmol/L,智能手机成像检测Cr(Ⅵ)的线性范围为20.0~160.0µmol/L(可见光辐照)和80.0~170.0µmol/L(紫外光辐照)。该文不仅成功构建了智能手机成像定量检测Cr(Ⅵ)的传感器,同时为基于碳量子点构筑智能、便携、可视化传感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氯、氮共掺杂碳点 光学双模 智能手机成像 Cr(Ⅵ)
下载PDF
低蛋白日粮对奶牛产乳效率、乳品质及碳、氮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李宏伟 田兰 +5 位作者 任亚琼 王文卓 蔡丽 王龙 周娜娜 张巧娥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1,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平衡基础上低蛋白日粮对奶牛产乳效率、乳品质及碳、氮排放的影响。选择60头健康、胎次为2~3胎、泌乳天数80 d、产奶量42~43 kg/d的奶牛,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高蛋白组,17.5%CP)和试验组(低蛋白组,16%CP+过瘤胃... 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平衡基础上低蛋白日粮对奶牛产乳效率、乳品质及碳、氮排放的影响。选择60头健康、胎次为2~3胎、泌乳天数80 d、产奶量42~43 kg/d的奶牛,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高蛋白组,17.5%CP)和试验组(低蛋白组,16%CP+过瘤胃赖氨酸,过瘤胃率85%,小肠吸收率95%),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奶牛。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有上升的趋势,产奶量和产乳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乳成分中乳糖含量在30 d和60 d高于对照组(P<0.05),乳尿素氮(M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脂率、乳蛋白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过程中,试验组牛舍CO_(2)和NH_(3)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低蛋白水平的日粮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可降低碳、氮排放,不影响生产水平和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蛋白日粮 乳成分 产乳效率 、氮排放
原文传递
岩溶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以贵阳市花溪水库为例
4
作者 周玮 姜霞 +1 位作者 姚世菊 张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含量逐渐增加,A层>B层;竹林中有机碳含量为36.16 g·kg^(-1)、29.68 g·kg^(-1),明显高于草地中的20.48 g·kg^(-1)、18.24 g·kg^(-1);草地中微生物碳含量仅占竹林的54%及49%,水溶性碳在有机碳中的比例最小(0.04%~0.11%),其次是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氮中的0.02%~0.20%,随植被变化(草地→灌丛→竹林)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铵态氮的含量远高于硝态氮的含量,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的含量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的C/N在8.49~21.52之间,在A层中表现为草地<灌丛<竹林,A层>B层。因此,植被类型对岩溶地区的土壤质量及附近水域均会产生影响,在岩溶水源涵养区,竹林及灌丛更有利于保持水土及附近水域的水质,草地不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水库 水源涵养区 土壤碳、氮 活性组分 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崔宇鸿 岑祚舟 +5 位作者 燕羽 李梓华 吴昊 李林欣 侯懿洋 卢志锋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为探讨不同连栽代次对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广西第1~3代连栽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储量和... 为探讨不同连栽代次对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广西第1~3代连栽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储量和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中,>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最高,0.25~1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含量均较高,>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均最高。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随连栽代次增加,>2和>1~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降低,0.25~1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升高;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均降低,D升高;全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含量均降低,全土SOC、TN和TP储量均降低;>2、>1~2和0.25~1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大多呈下降趋势,<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均呈上升趋势。桉树人工林土壤C分解和矿化速率较快,土壤P有效性较高,土壤受N限制。RDA和PLS-SEM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对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的正面影响最大,连栽代次对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的负面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连栽 、氮和磷化学计量 桉树
下载PDF
氟、氮共掺杂绿色荧光碳点用于替加环素检测的机理研究
6
作者 郑丽丽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7期196-199,共4页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氟、氮共掺杂的绿色荧光碳点(F,N-CDs)。对所制备的F,N-CDs进行了全面表征和稳定性评估。本文目的是分析TIGE对F,N-CDs的猝灭机制,并构建高效、简便、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荧光传感平台。此平台的成功构建为替加环素...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氟、氮共掺杂的绿色荧光碳点(F,N-CDs)。对所制备的F,N-CDs进行了全面表征和稳定性评估。本文目的是分析TIGE对F,N-CDs的猝灭机制,并构建高效、简便、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荧光传感平台。此平台的成功构建为替加环素的检测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共掺杂 碳点 替加环素 机理研究
下载PDF
钢中氧、氮含量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7
作者 刘艳 姚佳人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106-107,113,共3页
为了解国内各实验室对钢中氧、氮含量测定的能力水平,组织了本次钢中氧、氮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活动。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用传统统计技术处理,采用Grubbs方法剔除异常值后,获得指定值和能力评定标准差,用... 为了解国内各实验室对钢中氧、氮含量测定的能力水平,组织了本次钢中氧、氮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活动。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用传统统计技术处理,采用Grubbs方法剔除异常值后,获得指定值和能力评定标准差,用z比分数判定各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全部结果满意的实验室有8家,占参加实验室总数的72.73%。绝大多数实验室具备满意的检测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验证 、氮含量
下载PDF
香港牡蛎在综合养殖池塘育肥期间不同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
8
作者 周晖 汤保贵 +4 位作者 伍栩民 彭梓峰 钟培贵 于鸽 孔繁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132,共8页
本研究采集了在鱼虾混养池塘育肥的香港牡蛎样品,监测牡蛎体质量、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以及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随育肥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牡蛎3种软体组织的代谢率常数m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时间,为开展综合养... 本研究采集了在鱼虾混养池塘育肥的香港牡蛎样品,监测牡蛎体质量、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以及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随育肥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牡蛎3种软体组织的代谢率常数m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时间,为开展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经过44d的育肥,虽然牡蛎体质量无显著增加(P>0.05),但软体组织质量和出肉率显著上升(P<0.05)。育肥期间牡蛎外套膜、闭壳肌和鳃的生长与整个软体组织的生长基本同步。牡蛎各组织的δ^(13)C和δ^(15)N值在育肥16d后就显著减小(P<0.05)。比较同一天采集的组织,牡蛎闭壳肌的δ^(13)C和δ^(15)N值都显著大于外套膜和鳃(P<0.05),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闭壳肌和外套膜的代谢周转常数m为0,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完全由生长决定,因此闭壳肌和外套膜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周转时间相同,t50和t95分别为40.77d和176.22d。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代谢周转常数m分别为1.09%·d^(-1)和1.76%·d^(-1),说明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还受到代谢的影响;鳃氮稳定同位素周转的t50和t95分别为20.02d和86.53d,而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t50和t95分别为24.85d和107.42d。在本研究的育肥期间,香港牡蛎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具有鲜明特点,并且随育肥时间延长呈现出迅速且有规律的变化,表明香港牡蛎能够反映池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适合作为中、长时间尺度的基线生物用于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育肥 、氮稳定同位素 周转 同位素基线
下载PDF
黄河下游4种典型草本植物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瑞香 李强 +2 位作者 冯雪琦 赵星辉 郭二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5-72,95,共9页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河岸带典型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碳、氮含量,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旨在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黄河河岸带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拂子茅(Calamagrostis ...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河岸带典型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碳、氮含量,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旨在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黄河河岸带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地肤(Kochia scoparia)和莎草(Cyperus rotundus)4种典型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河岸带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根系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关系。【结果】(1)莎草地上部分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草本植物(P<0.05),芦苇地上部分碳氮比显著高于拂子茅和莎草(P<0.05);4种植物的根系C、N含量及碳氮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芦苇土壤C、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而芦苇草地土壤碳氮比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3)4种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C、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根系C含量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0.01),而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和根系N含量与土壤C、N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4种典型草本植物显著影响了土壤的C、N含量,芦苇和拂子茅具有相对较高的固碳和固氮潜力。研究区土壤C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N均值表明N是研究区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植被恢复易受到土壤N含量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生态系统 黄河下游 草本植物 土壤 、氮含量
下载PDF
硫、氮共掺杂三维石墨烯的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钰琢 李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74-1982,共9页
石墨烯以其超高导电性和超大比表面的独特优势常被应用于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然而二维石墨烯纳米片层间的范德华力容易导致片层堆叠。并且水溶液作为电解质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分解反应导致充电电压受限从而... 石墨烯以其超高导电性和超大比表面的独特优势常被应用于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然而二维石墨烯纳米片层间的范德华力容易导致片层堆叠。并且水溶液作为电解质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分解反应导致充电电压受限从而极大地降低它的能量密度。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硫、氮共掺杂的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电极材料,研究了石墨烯材料的微观形貌、表面化学性质及水热反应时间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rGO-2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和高含量的杂原子。在5mV/s的扫描速率下比电容高达358.5F/g,使用固态电解质组装的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充电电压可以达到1.8V,在1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高达118.3F/g,能量密度达到14.9Wh/kg,并且10000次充/放电后的比电容保留率和库仑效率均接近100%。S,N-rGO-2表现出优异的双电层电容性能,可作为有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 、氮共掺杂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高能量密度 高稳定性
下载PDF
土壤细菌结构和功能对团聚体碳、氮储量的响应:以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荒漠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天琦 谷强 +1 位作者 彭泽晨 侯扶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2,共11页
微生物在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索不同草原类型土壤微尺度下碳、氮分布差异与微生物间潜在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以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荒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细菌群落结构、功... 微生物在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索不同草原类型土壤微尺度下碳、氮分布差异与微生物间潜在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以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荒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对团聚体碳、氮储量变化及分布差异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及变化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荒漠土壤团聚体碳、氮储量及分布差异显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以及固氮型、好氧氨氧化型和硝化型功能菌与大团聚体碳、氮储量显著正相关(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硝酸还原型细菌与黏粉粒碳、氮储量显著正相关(P<0.05)。大团聚体碳、氮储量占比增加显著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而细菌群落丰富度随微团聚体氮储量减少而减少。因此,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会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生态功能,进而影响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平衡和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温性草原 荒漠 土壤团聚体 、氮储量 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黄海北部口虾蛄食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玉雪 陈雷 +3 位作者 尹增强 姜玉声 郭良勇 王珊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4,共6页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2次,取肌肉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测定,探究黄海北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及其可能摄食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黄海北部口虾蛄的δ13C值在-17.27‰~-16.22‰,δ15N值在13.95‰~15.34‰,平均值分别为(-16.57±0.37)‰和(14.68±0.39)‰,均高于本次采集的其他生物样本;黄海北部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58±0.12,主要饵料生物为蟹类和虾类,其营养级分别为3.02±0.30和3.13±0.19,其中蟹类在口虾蛄食物中的平均贡献率为53%;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氮稳定同位素 贡献率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石墨烯粉体中碳、氢、氮、硫、氧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13
作者 陆瑶 奚丽萍 +1 位作者 王夷 杨永强 《材料科学》 2023年第11期953-960,共8页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力学、热学等性能,是我国前沿新材料的重点发展领域。石墨烯粉体作为当前市场上石墨烯材料存在的主要产品形式之一,在导电材料、储能材料、防腐材料、电热材料、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已获得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力学、热学等性能,是我国前沿新材料的重点发展领域。石墨烯粉体作为当前市场上石墨烯材料存在的主要产品形式之一,在导电材料、储能材料、防腐材料、电热材料、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已获得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石墨烯粉体因不同的制备工艺与原料等原因,导致材料碳、氢、氮、硫、氧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进而直接对其后续应用与改性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准确检测石墨烯粉体主要元素含量对其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元素分析仪作为一种能够准确测量元素含量设备,常用来测定石墨烯材料中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含量,但日常测试过程中较少关注样品前处理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考察了样品恒重前处理、样品称样量、包裹材料、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其结果的影响,并优化推荐了采用元素分析仪法测试石墨烯粉体碳、氢、氮、硫、氧元素含量的测试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氢、氮、硫、氧元素测定 元素分析仪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长山岛3种大型海藻组织碳、氮含量和δ^(15)N值的环境指示意义
14
作者 赵玥茹 蔡恒江 +3 位作者 王选忠 刘龙强 单晓煊 胡思琪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674,共8页
大型海藻组织碳、氮含量及δ^(15)N值的变化对于指示营养盐来源及营养盐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大型海藻组织碳、氮含量及δ^(15)N值的变化特征,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逐月分析了小长山岛潮间带孔石莼(Ulva pertusa)、角叉菜(C... 大型海藻组织碳、氮含量及δ^(15)N值的变化对于指示营养盐来源及营养盐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大型海藻组织碳、氮含量及δ^(15)N值的变化特征,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逐月分析了小长山岛潮间带孔石莼(Ulva pertusa)、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3种大型海藻组织的碳、氮含量和δ^(15)N值的变化,并对其生长环境中海水的理化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孔石莼组织的氮含量与海水中的NO_(3)-N和DIN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角叉菜组织的氮含量与海水中的NH 3-N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大型海藻组织的碳含量和C/N比值与海水中的碳、氮营养盐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孔石莼组织的δ^(15)N值与海水中的NO_(3)-N和DIN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孔石莼适于用作NO_(3)-N和DIN来源的指示藻种。结果指示小长山岛潮间带海水中具有供大型海藻生长利用的充足的营养盐,其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海藻 、氮含量 δ^(15)N值 营养盐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5
作者 汤宏 沈健林 +2 位作者 张杨珠 刘杰云 王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0-246,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2011年晚稻季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研究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和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和高量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条件...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2011年晚稻季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研究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和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和高量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条件下,高量秸秆还田较无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间歇灌溉条件下,低量秸秆还田较高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无秸秆还田条件下,间歇灌溉处理比长期淹水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高,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低;高量秸秆还田下,长期淹水处理比间歇灌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分管理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稻田
下载PDF
栽培和施肥模式对黄土区旱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1 位作者 杨学云 艾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7,142,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适量施用化学氮肥(120kg/hm2)有利于小麦生长后期SMBN含量的升高,而过量施用(240 kg/hm2)显著降低SMB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土地经长期撂荒后0-1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含量显著提高;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期0-10,10-2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的含量;单施氮磷钾肥对土壤SMBC,SMBN含量无明显影响,提高土壤SOC,SON的平均含量。土壤SMBC,SMBN,SOC和SON含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四者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栽培模式 施肥模式 撂荒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被引量:59
17
作者 汪文霞 周建斌 +1 位作者 严德翼 马勤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106,132,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为红油土〉黑垆土〉淋溶褐土;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为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氯含量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明显高于可溶性有机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之间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类型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CO_2与养分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叶片碳、氮积累及碳、氮比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娟 周健民 +2 位作者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81,共8页
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以番茄(品种,合作906)为材料,研究CO2施肥与4种不同养分供应强度的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片中的碳、氮浓度与碳、氮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液养分浓度下,CO2施肥能增加番茄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 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以番茄(品种,合作906)为材料,研究CO2施肥与4种不同养分供应强度的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片中的碳、氮浓度与碳、氮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液养分浓度下,CO2施肥能增加番茄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番茄幼苗叶片中氮、碳积累量与吸收速率;而且对CO2作用效果的响应随营养液养分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所有处理中碳、氮积累量与吸收速率随生育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番茄育苗后期要增加施肥量,而且在CO2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增加的量要大。CO2施肥对生长在不同营养液中番茄叶片中的碳、氮比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是不同的,但在同一CO2浓度条件下,番茄幼苗各个取样阶段均表现为碳、氮比随营养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对番茄幼苗碳、氮积累量、总干生物量与生长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氮积累量、总干生物量与生长时间均符合二次曲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施肥 番茄 、氮积累量 、氮
下载PDF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2
19
作者 吕丽华 陶洪斌 +3 位作者 王璞 赵明 赵久然 鲁来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0-637,共8页
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 kg/hm^2)对夏播玉米CF008、金海5号和郑单958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180 kg/hm^2或270 kg/hm^2下较高,但是最终... 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 kg/hm^2)对夏播玉米CF008、金海5号和郑单958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180 kg/hm^2或270 kg/hm^2下较高,但是最终碳、氮运转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在施氮量90 kg/hm^2下较高。本试验中,碳运转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氮运转率与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碳、氮运转率可以促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本研究在施氮量90 kg/hm^2下,CF008和金海5号茎鞘的C/N值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22.1-122.91、35.66-54.23,叶片的C/N值分别为4.32-5.11、9.06-10.57;在施氮量90-180 kg/hm^2下,3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到了10688-11461 kg/hm^2;CF008和金海5号的氮肥利用率达到了31.55%-49.33%,而郑单958的氮肥利用率仅为15.11%-1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代谢 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20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姜灿烂 陈平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水平 水稳性团聚体 、氮、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