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述评
1
作者 郭涛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8年第3期87-88,共2页
由周振鹤、李晓杰、张莉合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周振鹤主编的13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部,本卷及“十六国北朝卷”的相继推出标志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项目的顺利... 由周振鹤、李晓杰、张莉合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周振鹤主编的13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部,本卷及“十六国北朝卷”的相继推出标志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项目的顺利完成。秦汉时期是行政区划或言之郡县制的确立期,在整个行政区划变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卷在整个行政区划通史项目中的地位亦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 通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述评 十六国北朝 确立期 郡县制
原文传递
秦钜鹿郡考——兼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钜鹿郡“废弃说”商榷
2
作者 司豪强 《秦汉研究》 2020年第1期246-260,共15页
钜鹿郡始置于秦,著名的"钜鹿之战"即发生于此。理清秦钜鹿郡设置情况,对于秦对故赵诸郡的置郡情况,及更好地理解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秦钜鹿郡设置时间、与河间、清河二郡关系及是否废弃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钜鹿郡始置于秦,著名的"钜鹿之战"即发生于此。理清秦钜鹿郡设置情况,对于秦对故赵诸郡的置郡情况,及更好地理解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秦钜鹿郡设置时间、与河间、清河二郡关系及是否废弃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钜鹿郡设置于秦始皇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间之说相对可信,有秦一代此郡应始终沿置,而关于此郡置郡情况大体有四种推论,或可作为钜鹿郡的建置情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钜鹿 清河 河间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 “废弃说”
原文传递
秦汉史学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读汪高鑫《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
3
作者 翁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汪高鑫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 唯物论 经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何德章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3年第8期36-38,共3页
国通史是大学历史学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据笔者所知,除了一些大学采用自编教材外,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史学本科课堂教学教本,中国古代史部分较为普遍采用的教材为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相关部分及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国通史是大学历史学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据笔者所知,除了一些大学采用自编教材外,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史学本科课堂教学教本,中国古代史部分较为普遍采用的教材为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相关部分及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大学 中国通史 本科 教材研讨 编写体例 历史专业
下载PDF
重写汉代之哲学——《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
5
作者 温海明 袁传志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4期149-159,185,共12页
对汉代哲学史进行哲学研究,本应是关于汉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为历史的和学术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中,汉代研究受到的范式、话语限制相对明显,汉代哲学史总是被处理得不够“哲学”。相比之下,丁四新、龚建平新著的《中国... 对汉代哲学史进行哲学研究,本应是关于汉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为历史的和学术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中,汉代研究受到的范式、话语限制相对明显,汉代哲学史总是被处理得不够“哲学”。相比之下,丁四新、龚建平新著的《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显得比较突出。在这部书中,他们提出了新的哲学史观,摆脱了旧的话语体系,不再受过去研究范式的束缚。其对汉代哲学的研究突出了“汉哲学”的思考方式;构建了新的研究范式,如将秦汉哲学的主题确立为政治哲学,并进行生命哲学、宗教哲学的讨论等;对汉代的易学研究切合易理,持论平正。总之,他们对汉代哲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哲学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哲学思维 汉代哲学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 哲学突破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与十六国政区补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军刚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19,150,共20页
出土文献记载的十六国人物籍贯、爵位和所任官职名号中,保存有一些传世文献失载的州(镇)郡(护军)县名称,有助于研究当时各国政区的设置、沿革和变迁等问题。针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之十六国政区,利用出土文献(也包... 出土文献记载的十六国人物籍贯、爵位和所任官职名号中,保存有一些传世文献失载的州(镇)郡(护军)县名称,有助于研究当时各国政区的设置、沿革和变迁等问题。针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之十六国政区,利用出土文献(也包括部分传世史籍)共考证出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大夏、后凉、西凉、北凉11个政权68个政区(4州、1镇、18郡、2护军、43县)。又订补了前燕后期平州治所移动、乐浪郡存续时间,前秦乌氏、重泉2县隶属关系,后秦幽州、西秦武威郡性质,后凉金泽县隶属关系,北凉永安县真伪、万岁县隶属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十六国政区
下载PDF
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四新 冯鹏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6,157,共8页
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回归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叙述,是郭齐勇先生一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之一。他认为,建构中国哲学之主体性应当包括三个方法论要点,即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以及内... 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回归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叙述,是郭齐勇先生一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之一。他认为,建构中国哲学之主体性应当包括三个方法论要点,即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以及内在性的批评与思想的训练。同时,他特别强调“内在理路”的原则及“同情的了解”的态度。郭齐勇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彰显了他的学术追求,《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的新书写主要体现在天人性命之学是诸子百家思想所环绕的中心论域,及“仁”和“道”是中国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等方面。《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新书写主要体现在彻底摆脱了旧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的限制,直面秦汉哲学自身的观念、命题、思潮、人物和著作等,并对秦汉哲学作了正面意义的梳理、发掘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中国哲学通史 先秦 秦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