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6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思想在教师专业道德生成中的运用
1
作者 王鹏 徐思妍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年第4期132-136,共5页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慧,与教师专业道德取向正相契合。教师专业道德的生成遵循由自我内部强化到德性外部辐射的基本逻辑:“博学慎思”将专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作用于教师的思维感知,重塑文化诉求的平衡;“慎独自修”使教师自觉融合外在价值刺激,浮现道德潜在意识,形成道德内驱力;“诚身明善”通过实践将教师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碰撞并内化合一,纾解社会交往的冲突;“至诚无息”使教师自我道德致力于外化,抚慰内心挣揣,获得卓然的专业道德境界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生成逻辑 《中庸》思想
下载PDF
异域的回响:朝鲜朱子学对饶双峰《中庸》学的批判与继承
2
作者 许家星 《江海学刊》 2024年第2期62-72,共11页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同观点,显示出朝鲜朱子学在对朱子后学经典诠释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和建构起自身对朱子学的认识,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朝鲜朱子学所具有的中介和阶梯作用,为中韩朱子学及朱子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罕为学界所知的饶双峰实为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强对饶双峰的研究对于认识朱子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朱子学 饶双峰 《中庸》 朱子后学
下载PDF
《大学》《中庸》退还《礼记》与明末清初理学的自我批判和转向
3
作者 黄芳 郑熊 《人文杂志》 2024年第3期25-36,共12页
《大学》《中庸》在明末清初出现从四书中脱离出来,重新退还于《礼记》中的倾向。明末清初学者在将《大学》《中庸》退还《礼记》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东林学派顾宪成等学者为代表,提出将两篇退还《礼记》后,加入理学新经典来重构“... 《大学》《中庸》在明末清初出现从四书中脱离出来,重新退还于《礼记》中的倾向。明末清初学者在将《大学》《中庸》退还《礼记》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东林学派顾宪成等学者为代表,提出将两篇退还《礼记》后,加入理学新经典来重构“新四书”,从内部对理学系统展开修正。其次是焦竑、郝敬及王夫之等人提出恢复《大学》《中庸》原本的礼学特质,将两篇退还《礼记》以保证儒家之道的完整性,但其实质在于去除两篇以本体心性为核心的理学解释。最后阶段以陈确、姚际恒为代表,他们通过作者、文本等文献的考证斥责《大学》《中庸》并非孔门圣学,由此动摇了理学的经典结构体系。明末清初的《大学》《中庸》退还《礼记》运动是晚明理学自我批判与反思的产物,这种退还行为动摇了宋元以来的“四书”经典结构,反映出明末清初儒学由虚转实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中庸》 理学转向 明末清初
下载PDF
“体察之知”:《中庸》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4
作者 张晓立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38-146,共9页
相较于《论语》,《中庸》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问题。《中庸》认为人存在认知天赋差异和认知态度差异。《中庸》依靠对“体察之知”的讨论,解决人先天的认知能力的差异问题,通过“体... 相较于《论语》,《中庸》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问题。《中庸》认为人存在认知天赋差异和认知态度差异。《中庸》依靠对“体察之知”的讨论,解决人先天的认知能力的差异问题,通过“体察之知”的方法克服两类认知差异后,人能够在现实性伦理生活中获得“体察之知”和德性培养。君子之道的内在把握和自觉实现依赖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而获得。而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依靠人在家庭生活中对孝与礼的情感制度认同而实现。《中庸》“体察之知”的培养模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区别于西方教育思想的特点。《中庸》关于认知问题的探讨是为其德性培育的教育理想服务的,即讨论智育的目的是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认知 体察 教育思想
下载PDF
《中庸》引《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内蕴之意
5
作者 张芃蕙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3-135,139,共4页
《中庸》第十二章引《诗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与渊”一诗句阐释论点“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围绕《诗经》原句本义进行论述的。在《诗经》原句歌颂君子之道沐泽大地的基础上,深化原句意味,使君子之道的实施对象具... 《中庸》第十二章引《诗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与渊”一诗句阐释论点“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围绕《诗经》原句本义进行论述的。在《诗经》原句歌颂君子之道沐泽大地的基础上,深化原句意味,使君子之道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赋予其更深的教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诗经》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下载PDF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升格 唐宋八大家 韩柳 江右三杰 三苏
下载PDF
文化互动与译者身份建构-以理雅各《中庸》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作友 李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3-240,共8页
文化是主体身份的内在规约性,主体可以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理雅各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联系,用基督教义来阐释、充实、拓展甚至代替儒家思想。理雅各英译《中庸》的目的是汲取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为... 文化是主体身份的内在规约性,主体可以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理雅各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联系,用基督教义来阐释、充实、拓展甚至代替儒家思想。理雅各英译《中庸》的目的是汲取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为传教服务;而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矛盾时,他会放弃儒家思想而坚持基督教义。文化在理雅各的翻译中无处不在,正是在文化冲突、文化协调、文化顺应与文化互鉴的翻译中,理雅各建构了自己的多种身份,推动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互动与交流。中西文化差异悬殊,唯有相互比照,文明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化冲突为合作,为文化互鉴寻找对话的舞台,帮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 身份建构 理雅各 《中庸》
下载PDF
释义规则与引诗传统——重新理解《大学》《中庸》的诗学路径
8
作者 许春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7,共10页
《大学》《中庸》的作者及思想旨趣,是长期困扰儒学思想史的学术难题。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中引诗现象的关注,开辟了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路径。《大学》《中庸》中引诗与释文之间的连接词、核心词,是一种向思想形态转换或递进的“文眼”,... 《大学》《中庸》的作者及思想旨趣,是长期困扰儒学思想史的学术难题。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中引诗现象的关注,开辟了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路径。《大学》《中庸》中引诗与释文之间的连接词、核心词,是一种向思想形态转换或递进的“文眼”,推动诗文融入了《大学》《中庸》的思想世界;《大学》《中庸》的思想取向,是选取诗文的价值依据;引诗诗文的递次引证,与《大学》《中庸》道德境界的升进理路是一致的。《大学》《中庸》的引诗方式,更贴近于《孟子》为代表的“释义”引诗传统,这种释义规则与引诗传统,为推进解决困扰学术界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的诗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规则 引诗传统 《大学》 《中庸》 诗学路径
下载PDF
《中庸》天命性情的流转与诗化哲学
9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展开了人性之美的讨论。鸢飞鱼跃,溥博源泉。其合外内之道而成人成己,“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生理想,其道并行而不相悖,“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博大胸怀,其上天之载,知微之显,无声无臭而化成天下的人伦理想,都是从“诚”的灵明之中开出。于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最后推向了天道人道混融、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它是一首浪漫的诗,更是一首优美的歌,虽然来自上古的苍茫,却至今仍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庸》 鸢飞鱼跃 和而不流 於穆不已
下载PDF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阐释
10
作者 郭薇 郭勋 《外语与翻译》 2023年第4期36-44,共9页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代表性典籍,《中庸》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691年首次英译迄今,共有29个英译本。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本文将《中庸》英译史划归为三个阶段:“以耶释儒”期(1691—1906年)、“...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代表性典籍,《中庸》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691年首次英译迄今,共有29个英译本。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本文将《中庸》英译史划归为三个阶段:“以耶释儒”期(1691—1906年)、“以西释儒”期(1906—2001年)和“以中释儒”期(2001年至今)。“以耶释儒”期译者从基督教视角译介,旨在探寻《中庸》与基督教共通之处,传播基督教教义;“以西释儒”期译者从西方哲学及文化视角译介,旨在迎合西方读者,兼顾传播中华文化;进入新世纪,“以中释儒”期译者开始从中国哲学、文学、史学等多维角度译介,还原中国哲学、中华文化本真,实现《中庸》在英语世界从基督教的融合到中国哲学经典的译介形象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以耶释儒 以西释儒 以中释儒 译介形象
下载PDF
朱利安对理雅各翻译思想的反思——以理雅各《中庸》译本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洋 王春桥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法国汉学家、哲学家朱利安在他的译注作品《中庸》中,对以理雅各为代表的汉学家对《中庸》的翻译与注释进行了总结。朱利安认为理雅各的《中庸》译本带有西方思想固有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刻烙印,因此他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法国汉学家、哲学家朱利安在他的译注作品《中庸》中,对以理雅各为代表的汉学家对《中庸》的翻译与注释进行了总结。朱利安认为理雅各的《中庸》译本带有西方思想固有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刻烙印,因此他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在反思理雅各翻译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中庸”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概念具有兼通形上、形下的全面性;它不以二元性而是过程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它不以上帝为唯一绝对的价值,而是带有“内在超越”“天人相合”、重过程、“时中”等价值取向。朱利安对理雅各翻译的反思既观照了西方思想“未思”之处,也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中庸》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弗朗索瓦·朱利安
下载PDF
概念整合视域下《中庸》空间隐喻翻译研究——以辜鸿铭英译本为例
12
作者 杨哲 梁燕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55-62,共8页
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思维互嵌方式,在概念整合视域下,探讨了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空间隐喻翻译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中庸》空间隐喻包括三种类型:状态、等级及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其中状态空间隐喻占比最高;译者舍弃或半保留源... 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思维互嵌方式,在概念整合视域下,探讨了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空间隐喻翻译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中庸》空间隐喻包括三种类型:状态、等级及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其中状态空间隐喻占比最高;译者舍弃或半保留源域空间概念,展示原文文化的深层含义,并将空间概念词隐喻义明晰化;概念整合对《中庸》空间隐喻英译具有较强解释力。此研究不仅加强了概念整合与空间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互动,也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认知理据,同时也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空间隐喻 英译 《中庸》
下载PDF
《中庸》成人之教的生成逻辑
13
作者 张梦梦 吴凡明 《理论观察》 2023年第7期59-62,共4页
《中庸》以人性观为基础,阐述了一条实现万物各得其位、天人合为一体的教化之道。从起点上说,教化源于天命人性的需要。从过程来说,教化要按照人的天性自然规律来展开,即教化要遵道而行。从归宿来说教化要回到人之为人的本质。最后再通... 《中庸》以人性观为基础,阐述了一条实现万物各得其位、天人合为一体的教化之道。从起点上说,教化源于天命人性的需要。从过程来说,教化要按照人的天性自然规律来展开,即教化要遵道而行。从归宿来说教化要回到人之为人的本质。最后再通过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内修外求、内外统一的路径去完成成人之教。《中庸》以系统连贯的育人模式,呈现了一套完整的教化逻辑结构和教化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成人之教 逻辑结构
下载PDF
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辜鸿铭《中庸》英译文化解读
14
作者 熊建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中践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文化传播路径,输出中国智慧,希冀以儒家道德文化价值观拯救世界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文化传播 文化反拨 辜鸿铭 儒家道德文化
下载PDF
《中庸》的历史哲学向度
15
作者 夏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0-78,共9页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在现代发生转向,是以西方哲学传统走向终结为根源的。西方历史理性需要对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新的探索来得以生存。这条探索道路向中国思维倾来。《中庸》作为高度哲理化的中国典籍,具备批判历史的条件。《中庸》承接先...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在现代发生转向,是以西方哲学传统走向终结为根源的。西方历史理性需要对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新的探索来得以生存。这条探索道路向中国思维倾来。《中庸》作为高度哲理化的中国典籍,具备批判历史的条件。《中庸》承接先秦的“天命”下贯思想,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在生成的层次上构建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和“生生不息”的历史理论结构,有着强烈的历史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天人合一 生生不息 历史哲学
下载PDF
试论《中庸》里“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
16
作者 杨开泰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3期75-78,共4页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的侧重和对人性论的侧重。正确认识“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有助于理解孟子论“诚”不论“忠”的现象。同时,《朱子语类》中也有这种观点,并对此从认识论范畴突破到了本体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一体二面性
下载PDF
《中庸》之“仁”译对比分析
17
作者 官文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5-29,共5页
通过对比《中庸》四个译本的“仁”译及副文本,探究译者翻译目的以及“仁”译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四个译本各有利弊,皆无法完整传达“仁”字完整含义。为此,建议根据不同语境,揣摩词义,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英文,再附上中文和拼音,... 通过对比《中庸》四个译本的“仁”译及副文本,探究译者翻译目的以及“仁”译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四个译本各有利弊,皆无法完整传达“仁”字完整含义。为此,建议根据不同语境,揣摩词义,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英文,再附上中文和拼音,既贯穿始终,避免歧义,又兼顾语境,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英译对比
下载PDF
尽人性与尽物性——基于朱熹《中庸》诠释的考察
18
作者 杨抒漫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8-93,共6页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尽物性则既是融通人与万物的哲学命题,也是人按照自身需要而合理利用万物的实践纲领。朱熹对人性和物性的解读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告子“生之谓性”,且在与禅宗“作用是性”的斗争中进一步确证自身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庸》 人性 物性 尽性
下载PDF
荀子对儒家善的自明性之继承——以荀子与《中庸》之“诚”为例
19
作者 刘昀驰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中庸》 善的自明性
下载PDF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中庸》中“天”的英译
20
作者 鲁慧雪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33期11-14,共4页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语言意义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在《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天”的英译,探索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丰富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翻译观 《中庸》 “天”的英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