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辜鸿铭《中庸》英译文化解读
1
作者 熊建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中践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文化传播路径,输出中国智慧,希冀以儒家道德文化价值观拯救世界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文化传播 文化反拨 辜鸿铭 儒家道德文化
下载PDF
典籍翻译研究的译者话语视角——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丁大刚 李照国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4,共6页
本文以傅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和热内特的副文本概念为框架,建立了一个译者话语系统,并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阐释了译者话语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译者话语解读翻译文本,旨在为国学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结果发现,译... 本文以傅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和热内特的副文本概念为框架,建立了一个译者话语系统,并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阐释了译者话语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译者话语解读翻译文本,旨在为国学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结果发现,译者话语不仅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直接的线索,也使我们得以窥见译者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形成真正的思想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译者话语 辜鸿铭 《中庸》英译
下载PDF
动态顺应论视阈下的辜鸿铭《中庸》英译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建闽 《武夷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0-55,共6页
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语用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把语言系统、意识行为和动态顺应等问题纳入到统一的互动体系之中。将这一体系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有助于实现语用等效,同时,对译文如何影响译语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顺应论 辜鸿铭 意识形态 《中庸》英译
下载PDF
历史视域下辜鸿铭《中庸》英译之归化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侠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214-215,共2页
辜鸿铭对儒经的翻译,打破了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对中学西渐的垄断,其归化策略的运用,使得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并且消除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从传统的翻译标准来看,辜译《中庸》并非完全忠实原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译作具... 辜鸿铭对儒经的翻译,打破了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对中学西渐的垄断,其归化策略的运用,使得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并且消除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从传统的翻译标准来看,辜译《中庸》并非完全忠实原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译作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背景 辜鸿铭 《中庸》英译 归化
下载PDF
功能语境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常玲 何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本文以功能语境理论为参照,对比分析了《中庸》原文第一章及其两个英译本——理雅各译本和辜鸿铭译本,以期探究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及语境要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辜译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主旨内涵,而理译则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本文以功能语境理论为参照,对比分析了《中庸》原文第一章及其两个英译本——理雅各译本和辜鸿铭译本,以期探究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及语境要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辜译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主旨内涵,而理译则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内容。本文还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对两个英译本的特色进行了解读,并结合文化语境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了阐释。由此我们认为译文是文化语境、社会体认、个人认知、情景语境及上下文语境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该模式还从翻译实证的角度对功能语境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语境 《中庸 《中庸》英译
原文传递
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21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9
6
作者 宋晓春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9-948,961,共10页
21世纪初美国出版的三种《中庸》英译本均呈现出显著的深度翻译特征。安乐哲译本通过在引言中论证中国哲学的过程性、译文中运用焦点与场域语言以及注释中诉诸类比等深度翻译形式凸显了对中国过程哲学的阐发;浦安迪译本则侧重于文内隐... 21世纪初美国出版的三种《中庸》英译本均呈现出显著的深度翻译特征。安乐哲译本通过在引言中论证中国哲学的过程性、译文中运用焦点与场域语言以及注释中诉诸类比等深度翻译形式凸显了对中国过程哲学的阐发;浦安迪译本则侧重于文内隐注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显化翻译建构了一条经典重构的诗学路径;迦达纳译本着重通过爬梳《中庸》经典化历史、复制双行小注的注疏体和引用业已为经典的朱熹注等方式践行了以"经"构"经"的史学路径。本文结合中国阐释学的境域论,将这三种译本中哲学、诗学和史学的多样化阐释解释为译者与其最为切近层次存在境域之间张力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中庸》英译 翻译阐释
原文传递
《中庸》英译文本与译者写作文本定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文地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8,共7页
文章基于25个《中庸》英译本,利用在线文本分析工具Coh-Metrix 3.0和Microsoft 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对其英译文本和译者写作文本的可读性及其分项指标(叙事性、句法简易性、词汇具象性、指示衔接和深层衔接)进行量化对比分析,量化译文... 文章基于25个《中庸》英译本,利用在线文本分析工具Coh-Metrix 3.0和Microsoft 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对其英译文本和译者写作文本的可读性及其分项指标(叙事性、句法简易性、词汇具象性、指示衔接和深层衔接)进行量化对比分析,量化译文接受指标。研究发现,《中庸》英译文本相比译者写作文本过于简单,与目标语读者阅读水平不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译者写作 可读性 量化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阐释
8
作者 郭薇 郭勋 《外语与翻译》 2023年第4期36-44,共9页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代表性典籍,《中庸》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691年首次英译迄今,共有29个英译本。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本文将《中庸》英译史划归为三个阶段:“以耶释儒”期(1691—1906年)、“...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代表性典籍,《中庸》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691年首次英译迄今,共有29个英译本。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本文将《中庸》英译史划归为三个阶段:“以耶释儒”期(1691—1906年)、“以西释儒”期(1906—2001年)和“以中释儒”期(2001年至今)。“以耶释儒”期译者从基督教视角译介,旨在探寻《中庸》与基督教共通之处,传播基督教教义;“以西释儒”期译者从西方哲学及文化视角译介,旨在迎合西方读者,兼顾传播中华文化;进入新世纪,“以中释儒”期译者开始从中国哲学、文学、史学等多维角度译介,还原中国哲学、中华文化本真,实现《中庸》在英语世界从基督教的融合到中国哲学经典的译介形象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以耶释儒 以西释儒 以中释儒 译介形象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中庸》三种译本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彦平 王梅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概念的形成,译者的主体身份经历了从隐蔽到凸显的变化。本文结合儒家经典《中庸》英译本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特征,提出典籍翻译应考虑文化环境、译者能力、翻译目的等因素,实现创造... 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概念的形成,译者的主体身份经历了从隐蔽到凸显的变化。本文结合儒家经典《中庸》英译本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特征,提出典籍翻译应考虑文化环境、译者能力、翻译目的等因素,实现创造性翻译。强调译者在忠实表达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自我,提升典籍英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特征 《中庸》英译
下载PDF
论辜鸿铭《中庸》英译中的跨文化类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济朋 卜玉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8期94-96,共3页
本文对辜鸿铭《中庸》英译跨文化类比进行了分类、总结和剖析,认为辜鸿铭将《中庸》与基督教、浪漫主义、超验主义、康德哲学、西方文学等多方面西方文化因素进行了跨文化类比,进而生成了《中庸》译文,借此反映辜鸿铭哲学典籍外译时的&#... 本文对辜鸿铭《中庸》英译跨文化类比进行了分类、总结和剖析,认为辜鸿铭将《中庸》与基督教、浪漫主义、超验主义、康德哲学、西方文学等多方面西方文化因素进行了跨文化类比,进而生成了《中庸》译文,借此反映辜鸿铭哲学典籍外译时的'解题过程',希望对当今外译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辜鸿铭 跨文化类比
原文传递
试析理雅各英译《中庸》中的误译与文化误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昆 《文教资料》 2019年第16期23-27,共5页
理雅各英译《中庸》有功于汉学西传甚巨,中西学者皆赞其译文“典雅”“严谨”。但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理氏英译中曲解误译亦所在多有。指纠其曲解误译,对于准确传达《中庸》真意,向世界还原真实的中国儒学典籍,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理雅各 《中庸》英译 误译 文化误读
下载PDF
安乐哲过程哲学翻译思想研究——以安译《中庸》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7-70,共4页
以安乐哲英译《中庸》为例,分析了安乐哲的过程哲学翻译思想,探索他的翻译对象、翻译理论预设、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安乐哲通过比较哲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比中西哲学,并用过程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诠释中... 以安乐哲英译《中庸》为例,分析了安乐哲的过程哲学翻译思想,探索他的翻译对象、翻译理论预设、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安乐哲通过比较哲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比中西哲学,并用过程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诠释中国典籍以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哲学性诠释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构架了桥梁,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庸》英译 过程哲学 中西哲学
下载PDF
耶儒比较视角下的柯大卫《中庸》译本研究
13
作者 宋晓春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4期86-91,199,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中庸》最早的英译本,即传教士柯大卫的译本,发现宗教性阐释是该译本的主要阐释取向,主要表现为“以儒证耶”“以耶释儒”和“以耶批儒”三种模式,其中“以耶批儒”为主导阐释模式。从耶儒比较的视角出发能充分解释译本中宗... 本文研究了《中庸》最早的英译本,即传教士柯大卫的译本,发现宗教性阐释是该译本的主要阐释取向,主要表现为“以儒证耶”“以耶释儒”和“以耶批儒”三种模式,其中“以耶批儒”为主导阐释模式。从耶儒比较的视角出发能充分解释译本中宗教性阐释产生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柯大卫 宗教性阐释 耶儒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晓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109,共6页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典籍翻译 翻译阐释之界 《中庸》英译
下载PDF
典籍翻译的历史维度——评《翻译研究的多维视角:1691年以来的<中庸>英译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选民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94,86,共3页
《中庸》为“四书”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英译始于1691年,源自法语编译本,而法语编译本又源于拉丁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实际上是“四书”(缺少《孟子》)的合成本。首个英译本《中庸》的西行之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中庸》为“四书”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英译始于1691年,源自法语编译本,而法语编译本又源于拉丁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实际上是“四书”(缺少《孟子》)的合成本。首个英译本《中庸》的西行之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颇多曲折,体现了翻译行为的复杂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杨文地对《中庸》英译本做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工作,收集了自1691年以来的各种英译本共25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翻译行为 社会历史文化 英译研究 多维视角 典籍翻译 历史维度 四书
原文传递
《中庸》在美国的英译概述
16
作者 王华 龙玉梅 《现代英语》 2021年第9期48-51,共4页
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读本,《中庸》在海外的英译和传播是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要内容。文章梳理所有美国译介或出版的《中庸》译本,形成近70年间《中庸》在美国译介历程,为中国典籍英译在海外译介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庸》英译 美国 概述
原文传递
比较哲学视阈下安乐哲《中庸》翻译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晓春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0,共4页
安乐哲多年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成果认为,关联性思维居支配性地位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是诉诸于叙事理解的,其语言为焦点和场域语言;因果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传统崇尚分析的理解,其语言可归为实体性语言。要为中国哲学正名,就要把... 安乐哲多年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成果认为,关联性思维居支配性地位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是诉诸于叙事理解的,其语言为焦点和场域语言;因果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传统崇尚分析的理解,其语言可归为实体性语言。要为中国哲学正名,就要把这些差异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他的《中庸》新译本中他通过广泛使用焦点和场域语言、诉诸类比以及回避使用因果语言等方式来体现中西哲学的这些差异,从而达成了为中国哲学正名而重译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庸》英译 焦点和场域语言 类比
原文传递
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与美国实用主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谭晓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9,共5页
安乐哲、郝大维儒家典籍的哲学英译引起了海内外的持续关注和不同评论。本文以他们的《中庸》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待儒学典籍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译本所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学者的实用主义思想。分析显示,安、郝两位译者拒绝... 安乐哲、郝大维儒家典籍的哲学英译引起了海内外的持续关注和不同评论。本文以他们的《中庸》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待儒学典籍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译本所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学者的实用主义思想。分析显示,安、郝两位译者拒绝对《中庸》的核心术语作本质主义的解读和翻译,通过"天"、"诚"等关键词的翻译把《中庸》全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表达儒家的宇宙观和道德形上说。同时,译者又倚重西方汉学家及海外新儒家的诠释,以寻求经典对当下西方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郝大维 《中庸》英译 美国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