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构与纪实交织的城市之歌——《二十四城记》的真实探讨
1
作者 赖嘉祎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2期117-119,共3页
纪录片中虚构与纪实的界定历来被众多电影理论家讨论,而虚构与纪实也恰恰像是两个极端,电影在两个极点之间徘徊旋转,寻找对真理、真实的定义。相较于纪录电影,“伪纪录片”也吸引了当下的导演和学者实验性地实践着对真实的构造,引起了... 纪录片中虚构与纪实的界定历来被众多电影理论家讨论,而虚构与纪实也恰恰像是两个极端,电影在两个极点之间徘徊旋转,寻找对真理、真实的定义。相较于纪录电影,“伪纪录片”也吸引了当下的导演和学者实验性地实践着对真实的构造,引起了电影界的广泛争议。而由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辩证性地将纪实与虚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现实的描绘与解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亦真亦幻的时代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 虚构 《二十四城记》
下载PDF
“间离”的《二十四城记》:消解“真实与虚构”界线的首次反叛 被引量:2
2
作者 田龙过 李泽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聚焦贾樟柯跨学科的继承发展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并赋予其兼容于电影创作的实践方法。贾樟柯在影片结构、人物及处理方式上使用多种隔离手段遏制观众“共鸣”心理,使其有意识透过影片幻觉挖掘本质,而理性思维过程则消解了“沉浸式”... 聚焦贾樟柯跨学科的继承发展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并赋予其兼容于电影创作的实践方法。贾樟柯在影片结构、人物及处理方式上使用多种隔离手段遏制观众“共鸣”心理,使其有意识透过影片幻觉挖掘本质,而理性思维过程则消解了“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无意识盲从现象。影片《二十四城记》在更佳呈现布莱希特理论的同时,首次使学者们在“伪纪录片”核心问题——“真实与虚构”间寻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真实与虚构”
下载PDF
精神返乡与价值探寻——对《二十四城记》《出梁庄记》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春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艺术家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象征了70一代人精神的回乡,这种精神回乡...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艺术家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象征了70一代人精神的回乡,这种精神回乡最终抵达的恰恰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以后,怎样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将"人文观照"和"社会救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动因,也是潜意识里祈求获得的社会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出梁庄记》 70后 人文观照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二十四城记》:叙事吊诡与隐喻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69-70,156,共3页
在影片《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惯有的纪实性叙事风格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异——人物的"双重视阈"、叙事结构的"诗化"倾向以及"反视觉"的话语转向。这种变异加剧了影片叙事行为与叙事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二十四城记》的叙事语... 在影片《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惯有的纪实性叙事风格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异——人物的"双重视阈"、叙事结构的"诗化"倾向以及"反视觉"的话语转向。这种变异加剧了影片叙事行为与叙事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二十四城记》的叙事语境变得扑朔迷离、虚实难辨。而正是在这种诡异的叙事语境中,贾樟柯建构起了一个有关个体生命与存在价值的隐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双重视阈 诗化结构 反视觉话语转向 隐喻
下载PDF
叠层表述与废墟记忆: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
5
作者 余夏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2,共6页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以口述史的形式,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做了重要回应和再现。电影通过并置和容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音进行了底层讲述,拆解了大历史叙述的整一性和严正性,同时也发掘了同一音调中荒腔走板的趋向。在三代厂...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以口述史的形式,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做了重要回应和再现。电影通过并置和容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音进行了底层讲述,拆解了大历史叙述的整一性和严正性,同时也发掘了同一音调中荒腔走板的趋向。在三代厂花的重写型叙述中,建立了另一种纵向的多音关系,揭示了历史记忆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影片浓郁的感伤、怀旧气息,既可以看成是导演对20世纪80年代乡土寻根的一个礼敬和传承,也是他试图复杂化先锋反抗的使用语境,探索全球商品化潮流中,地方是如何变身为“球域化”的典型而进行文化上的抵抗与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多音性 《二十四城记》 民间 贾樟柯
下载PDF
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对《二十四城记》、《出梁庄记》的互文性解读
6
作者 马春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6-90,共5页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处于转...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以后,怎样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将"人文观照"和"社会救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动因,也是潜意识里祈求获得的社会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出梁庄记》 70后 人文观照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两层客体的双重表意——怀旧、诉苦与入世的《二十四城记》
7
作者 张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51-52,共2页
电影《二十四城记》秉承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积极的入世心态,将两层客体,即人物个体和工厂生命体,糅合于双重的表意,即怀旧与诉苦之中,借助这种丰满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以工厂回忆为载体的对现时世界反向而清晰地坦诚接受和美好寄望。... 电影《二十四城记》秉承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积极的入世心态,将两层客体,即人物个体和工厂生命体,糅合于双重的表意,即怀旧与诉苦之中,借助这种丰满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以工厂回忆为载体的对现时世界反向而清晰地坦诚接受和美好寄望。此外,影片在历史纵深中挖掘被政治与时间合谋屏蔽的苦难声音,使其内容具有人类学文献的价值意义,带给观众以边缘化的他者之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入世 他者
下载PDF
《二十四城记》中小人物的坚定
8
作者 李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1,共3页
《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反映经历社会变革期的国营420厂几位普通员工人生经历的文艺片。影片采取类似纪录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几名曾经在420厂工作的普通员工面对面采访,用历史感的镜头给观众展现出普通人在经历变革的时代,面对人生巨变时... 《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反映经历社会变革期的国营420厂几位普通员工人生经历的文艺片。影片采取类似纪录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几名曾经在420厂工作的普通员工面对面采访,用历史感的镜头给观众展现出普通人在经历变革的时代,面对人生巨变时的心路历程。虽然影片中每个人境遇和结局大不相同,有的安度晚年,有的则显得特别失落,有的则仍然在商海中拼搏,但无一例外,他们对于明天都抱有坚定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精神财富 生活态度
下载PDF
萎缩的呐喊——贾樟柯《二十四城记》的态度
9
作者 逯俊宁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8期169-171,共3页
《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第一部反映体制内事件的影片。由于影片内容的敏感性,导演采用了独特的故事结构.以及一系列的多媒介表达来阐释自己的观念。导演想要唤起的正是社会对体制弊端的关注,对普通民众的关注.特别是对这些为祖国建... 《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第一部反映体制内事件的影片。由于影片内容的敏感性,导演采用了独特的故事结构.以及一系列的多媒介表达来阐释自己的观念。导演想要唤起的正是社会对体制弊端的关注,对普通民众的关注.特别是对这些为祖国建设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普通人的关注,是一种对现代人良知的呼唤,更是对现代人良知的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集体 体制 多媒介
下载PDF
电影植入式广告与企业广告公关的协同——以电影《二十四城记》中植入式广告为个案
10
作者 聂昊 《新闻世界》 2012年第11期98-100,共3页
本文以《二十四城记》为个案,在呈现民间对于影片多方"争议"的同时,通过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台本分析阐释其对企业广告公关的协同传播效果。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植入式广告 企业公关
下载PDF
从《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看转型期中国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
11
作者 车志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0-45,共6页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空间叙事中注解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时间的讲述中,二者又共同构筑了新中国70年工业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通过两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结构性重组的脉动,思考如何重构中国工人的"劳动价值"和"尊严政治",进而想象一种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我的诗篇》 转型期 工人形象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时代记忆”建构方式——以《二十四城记》为例
12
作者 苗雨昕 李艳丹(指导) 《视听》 2020年第11期112-113,共2页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独特的手法与别致的视角,游走在商业片之外,徘徊于各大世界级奖项之间。其作品往往利用新颖的创作方式,引起受众群体强大的时代共鸣。本文以电影《二十四城记》为例,从影片主题、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探究贾樟柯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独特的手法与别致的视角,游走在商业片之外,徘徊于各大世界级奖项之间。其作品往往利用新颖的创作方式,引起受众群体强大的时代共鸣。本文以电影《二十四城记》为例,从影片主题、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探究贾樟柯电影中的"时代记忆"构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时代 《二十四城记》
下载PDF
影像中的人、城、史——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 被引量:3
13
作者 苟蓝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5-148,共4页
贾樟柯擅以鲜明的纪实影像关注现世中的人,既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构,呈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又借由观照个体生命的途径,达到对其背后的"城"与"史"的透析,以此,实现他试图用自己手中的摄影机记下一个时代的... 贾樟柯擅以鲜明的纪实影像关注现世中的人,既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构,呈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又借由观照个体生命的途径,达到对其背后的"城"与"史"的透析,以此,实现他试图用自己手中的摄影机记下一个时代的宏愿,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海上传奇》即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海上传奇》 寓言 废墟意象 互文性 碎片化
原文传递
评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
14
作者 任雪梅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13,118,共4页
《二十四城记》以一部准纪录片的样式,以真实与虚构双重叙述的策略,呈现了老军工企业420厂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以及裹挟在这段历史之中的小人物的不同生命段落。表达了作者对浮沉于社会激变浪潮中的个体生命的深沉关切,以及对一代人逝去... 《二十四城记》以一部准纪录片的样式,以真实与虚构双重叙述的策略,呈现了老军工企业420厂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以及裹挟在这段历史之中的小人物的不同生命段落。表达了作者对浮沉于社会激变浪潮中的个体生命的深沉关切,以及对一代人逝去的青春的无限缅怀,促使人们思索,在这个信念失落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直面真实、尊重个体生命、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二十四城记》 个体生命 社会激变
原文传递
谈声音对“记忆之场”的构建——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15
作者 蔡碧湾 李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04-108,共5页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后,贾樟柯导演的第三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影片通过四位作家——活跃于建国初期的马烽,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个人生活、情感体...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后,贾樟柯导演的第三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影片通过四位作家——活跃于建国初期的马烽,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个人生活、情感体验,并由此窥得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片中口述者们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故乡进行阐述。贾樟柯表示,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乡土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 纪录片 《海上传奇》 口述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 整体面貌 情感体验
下载PDF
电影中关于老地方的历史记忆
16
作者 查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50-53,共4页
如何在时空变幻中抓住记忆继而抓住自我,成了当下电影人探索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二十四城记》和《海角七号》两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和空间分析,挖掘时空关系的叙事潜力。同时,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如何在变化的时空中保存记... 如何在时空变幻中抓住记忆继而抓住自我,成了当下电影人探索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二十四城记》和《海角七号》两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和空间分析,挖掘时空关系的叙事潜力。同时,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如何在变化的时空中保存记忆,保留个性(自我),保护相应的意义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海角七号》 恋地情结 恐地情结 公共空间 私人
下载PDF
身份认同、情感结构与景观生产:2000年以来银幕上的工业记忆
17
作者 张志秀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2-17,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的基本完成,工厂经历了改制、重组甚至破产的阵痛。从世纪之交的《红西服》(2000),到21世纪...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的基本完成,工厂经历了改制、重组甚至破产的阵痛。从世纪之交的《红西服》(2000),到21世纪头10年的《卡拉是条狗》(2003)、《二十四城记》(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四城记》 情感结构 经济转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份认同 景观生产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游移意象群探析
18
作者 刘时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4-45,共2页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已成为最具创新力的新潮流人物。其作品以关注现实、关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见长。纵观其创作的诸多影片中,处处充溢着游移的意象,并通过多部作品一步步建构了贾氏意象体系。《...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已成为最具创新力的新潮流人物。其作品以关注现实、关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见长。纵观其创作的诸多影片中,处处充溢着游移的意象,并通过多部作品一步步建构了贾氏意象体系。《二十四城记》标志着贾樟柯电影中意象体系的成熟。本文就以《二十四城记》为例从“游民”、电影语言、道具、蒙太奇组接四个方面来研究贾樟柯电影的游移意象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二十四城记》 游移 意象
下载PDF
在纪录与虚构之间——论当代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互动 被引量:3
19
作者 俞洁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128,共3页
纪录片与故事片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系日趋拉近。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化"与故事片的"纪录化"现象在看似相似的形式下却有着相异的意图。正是这样,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在艺术手法与... 纪录片与故事片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系日趋拉近。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化"与故事片的"纪录化"现象在看似相似的形式下却有着相异的意图。正是这样,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在艺术手法与美学风格上的互动、融合,才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故事片 互动 《二十四城记》
原文传递
我的阅读与教学
20
作者 周春梅 《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 2020年第2期4-7,共4页
从教21年,依然不断面对新的困难,比如爱的召唤很难有任务驱动的"强力",比如与学生年龄、经验的鸿沟,比如急功近利的整体教育环境。痛则求通,堵则求疏,这些困难促使我拓宽阅读的领域去寻求帮助,并努力将所得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从教21年,依然不断面对新的困难,比如爱的召唤很难有任务驱动的"强力",比如与学生年龄、经验的鸿沟,比如急功近利的整体教育环境。痛则求通,堵则求疏,这些困难促使我拓宽阅读的领域去寻求帮助,并努力将所得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里面一定有你自己"——电影类许多伟大的导演,文学功底深厚,他们的导演手记,如他们的电影作品一样,具有高超的叙述技巧、浓缩的诗意与哲理。正是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哲学内核,支撑起他们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黑暗的故事》 《距离的组织》 北宋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朵云 《二十四城记》 宝塔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