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崇高:1949年《人民文学》的“身体”阐释
1
作者 钱思衡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文学作品中“身体”的形态特质可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1949年,《人民文学》文本中的“身体”呈现出崇高的形态特征,即作为“身体”塑造一般原则的正面人物“身体”是美丽而年轻的,是崇高产生的基础;“暴力辩证... 文学作品中“身体”的形态特质可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1949年,《人民文学》文本中的“身体”呈现出崇高的形态特征,即作为“身体”塑造一般原则的正面人物“身体”是美丽而年轻的,是崇高产生的基础;“暴力辩证法”破坏个人的“身体”,生成人的崇高感;政治抒情诗中“国家”的“政治身体”被赋予崇高的特质;群众的“身体”在崇高的感召之下呈现的从“翻身”到“翻心”的变化等,皆有着可待发掘的可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1949年 身体 社会主义新人
下载PDF
《人民文学》与“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2
作者 杨会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办刊追求 “现实主义冲击波” 扶持与遮蔽
下载PDF
《人民文学》理论批评略论(1977-1979)
3
作者 王锁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7-202,共6页
《人民文学》在1977年至1979年间,先后组织了多次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分别涉及短篇小说、形象思维、题材问题、解放思想和艺术民主等话题。这些讨论紧跟时代环境变化,紧贴文学创作现场,关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在创作界和评论... 《人民文学》在1977年至1979年间,先后组织了多次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分别涉及短篇小说、形象思维、题材问题、解放思想和艺术民主等话题。这些讨论紧跟时代环境变化,紧贴文学创作现场,关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在创作界和评论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活跃了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创作。它们既呼应了时代的文学中心话题,其自身也成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文学批评 新时期
下载PDF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考察对象
4
作者 杨赟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4-49,64,共7页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现代性 《人民文学》
下载PDF
《人民文学》期刊的诗歌“转载”现象研究(1949-1966)
5
作者 高颜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1-24,共4页
“转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期刊的表现内容,也加强了和其他文艺期刊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领域曾大规模地利用“转载”这一形式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据统计,1949-1966年,《人民文学》共转载诗歌181首... “转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期刊的表现内容,也加强了和其他文艺期刊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领域曾大规模地利用“转载”这一形式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据统计,1949-1966年,《人民文学》共转载诗歌181首,其内容有“政治抒情诗”“民歌”和自由体诗歌等。《人民文学》通过“转载”这一形式,不仅向读者明确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文化走向,还提升了被转载作品的知名度,扩大了被转载作品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转载” 诗歌
下载PDF
争夺“人民”及其符号的意识形态价值--关于《人民文学》杂志(1976-1977)的“复刊”和“创刊”之争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勇 李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25,共4页
1976年到1977年之间,在《人民文学》这个刊物中有过一场关于"创刊"和"复刊"之间的历史的争夺,虽然时代的巨变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斗争,但通过分析前后不同的叙述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 1976年到1977年之间,在《人民文学》这个刊物中有过一场关于"创刊"和"复刊"之间的历史的争夺,虽然时代的巨变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斗争,但通过分析前后不同的叙述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不同时代的叙述所呈现的其实仍旧是同样的叙述模式和策略,区别只在于这种二元对立的双方的位置的改变,而作为"人民文学"中之"人民"的范畴,在这当中其实只是充当了合法性叙述的前提,"人民"这个范畴显示出其有自以来的矛盾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创刊”和“复刊” 人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主要从《人民文学》(1949—1966)提取案例,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一般意义上的“组稿”如何获得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因而具备了特定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组稿不仅直接参与了文学(史)的书写,而且,一部组稿史,也可成为一部别... 本文主要从《人民文学》(1949—1966)提取案例,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一般意义上的“组稿”如何获得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因而具备了特定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组稿不仅直接参与了文学(史)的书写,而且,一部组稿史,也可成为一部别样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稿 《人民文学》 国家文学 “成本”
下载PDF
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生存空间——“双百方针”前《人民文学》另类话语的文本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欧娟 罗成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本呈示、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时代镜像三个维度的分析来看,笔者从中发现:作者对作品干预现实的主观愿望,编者对作品审美多样化的渴望,读者对文本艺术的客观要求,构成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终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编辑视野 另类话语
下载PDF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明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由于《人民文学》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它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其审美气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同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一样,现实主义在《人民文学》上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它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仅是昙花一现。它不仅见证了17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着自己确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范式,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而它在审美气质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艺术的坚守为其审美带来的影响,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仍然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审美风格
下载PDF
变量博弈·生长向度——2013年《人民文学》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130,共5页
先锋的前沿锐度与非虚构的现实向度共同定位了《人民文学》在2013年的文学维度。而由于内质的不稳定性,这个维度有着游移的轨迹,面对文学新千年的发展现实,《人民文学》作为旗帜性文学期刊的徘徊与犹豫是这个时代最应被反复思考的一种... 先锋的前沿锐度与非虚构的现实向度共同定位了《人民文学》在2013年的文学维度。而由于内质的不稳定性,这个维度有着游移的轨迹,面对文学新千年的发展现实,《人民文学》作为旗帜性文学期刊的徘徊与犹豫是这个时代最应被反复思考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先锋 非虚构 文学维度 生长焦虑
下载PDF
《人民文学》工作侧记——追忆陆星儿 被引量:2
11
作者 燕平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4期31-40,共10页
一 1976年,《人民文学》复刊初期,我在一次研究编辑部人员问题的主编、副主编碰头会上,提议从各地借调一些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工农兵作者,到编辑部来实习。一则可以协助编辑部做一些编辑工作,弥补编辑部人手不足的缺陷:二则在... 一 1976年,《人民文学》复刊初期,我在一次研究编辑部人员问题的主编、副主编碰头会上,提议从各地借调一些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工农兵作者,到编辑部来实习。一则可以协助编辑部做一些编辑工作,弥补编辑部人手不足的缺陷:二则在创作上经老编辑的指点和帮助,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这一提议马上获得了大家赞同。于是不久,编辑部就陆续开始落实此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追忆 侧记 创作比较 编辑部 编辑工作 创作水平 副主编
下载PDF
伤痕-反思文学与当代历史书写——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纳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9-79,共11页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的转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自主性地探索文艺的发展,作家群体和文学编辑群体成为这段文学史的共同的创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反思文学 《人民文学》 记忆 批判 悲剧 文学编辑
下载PDF
文学杂志的美术编辑思想——以《人民文学》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向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在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对刊载美术作品情有独钟。在《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上多采用美术作品自不必说,内页正文也时有画页插图,这些图像和文字作品一起传达着本刊编辑者的办刊理念,营造...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在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对刊载美术作品情有独钟。在《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上多采用美术作品自不必说,内页正文也时有画页插图,这些图像和文字作品一起传达着本刊编辑者的办刊理念,营造着新中国文学刊物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美术作品 编辑思想 文学杂志 中国作家协会 机关刊物 封面设计 办刊理念
下载PDF
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钧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与“立” 《人民文学》 叙事策略
下载PDF
“让我们共同想象吧!”——《人民文学》(1949—1966)中国多民族文学版图建设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向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1-124,共4页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民族文学 想象共同体
下载PDF
新时期《人民文学》评奖/征稿启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5-99,共5页
《人民文学》自1949年创刊以来,以文学的形式记载并参与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展示并记录着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文学成果,不断地推出着卓越的人才和优... 《人民文学》自1949年创刊以来,以文学的形式记载并参与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展示并记录着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文学成果,不断地推出着卓越的人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评奖/征稿"启事作为读者、作者、编者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的窗口,也在二十年的风雨中成长起伏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着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成长历程。二十年间的评奖/征稿启事大致可分为:评选阶段、创作阶段、综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评奖启事 征稿启事
下载PDF
新的文学园地:《人民文学》与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郁勤 《学术探索》 2007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 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同时代其它文学期刊的办刊方针和方向。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在《人民文学》初显端倪。《人民文学》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通过勘察它于此期间的办刊特色,从而为更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传播史面貌打开了一个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文学制度 文学期刊
下载PDF
建国初《人民文学》的整风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俊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4期14-16,共3页
最近几年,我一直关注《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立的问题,今天我想和丽娃沙龙同仁讨论“建国初《人民文学》的整风”这个话题。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整风运动 建国 文学体制 中国当代
下载PDF
好散文的境界——以2018年《人民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兆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86-95,共10页
散文的概念、文体特征、优劣成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18年《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散文的境界问题。好的散文当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进行心灵、灵魂上的对语。在这方面,2018年《人民文... 散文的概念、文体特征、优劣成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18年《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散文的境界问题。好的散文当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进行心灵、灵魂上的对语。在这方面,2018年《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值得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散文 境界 《人民文学》 天地情怀 人生 对语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叙事视角--以《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新广 韩嘉敏 《写作》 2020年第2期68-73,共6页
"非虚构"作品中,存在和小说相似的固定内聚焦、不固定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叙事模式。其中,固定内聚焦在"非虚构"里占比很大,而不固定内聚焦占比较小,零聚焦则占比很小。各种模式占比与"非虚构"作品特色紧... "非虚构"作品中,存在和小说相似的固定内聚焦、不固定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叙事模式。其中,固定内聚焦在"非虚构"里占比很大,而不固定内聚焦占比较小,零聚焦则占比很小。各种模式占比与"非虚构"作品特色紧密关联,固定内聚焦和不固定内聚焦与各自的取材方式,即亲历式和访谈式,呈现大概率对应关系。同时,"非虚构"作品因为自身特性,还存在不见于小说的混合聚焦和非典型聚焦的叙事模式,其中前者占比较大,后者占比很小,而混合聚焦模式与其基于史料的取材方式高度关联。另外,在"非虚构"作品里,尚未见到多重式内聚焦叙事模式,将之运用于"非虚构"创作,或许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非虚构 叙事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