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7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时代性阐释——由小说《人生》到电视剧《人生之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电视剧的改编,成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和关注的热点。编剧既要遵循小说原著的精神,又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让文学经典走近人们的当前生活,以满足不同年龄时段受众群体的审美期待。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 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电视剧的改编,成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和关注的热点。编剧既要遵循小说原著的精神,又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让文学经典走近人们的当前生活,以满足不同年龄时段受众群体的审美期待。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拓展叙事时空、展现地域风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民生形态等方面,与时俱进地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时代性背景和现代化元素,从而有意地突破小说原著叙事时间的局限,拉近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文学原著的主题精神深入和延续于当下社会,继续发挥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该剧的成功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电视剧改编 《人生之路》 时代性 现代化
下载PDF
《人生》之路:路遥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观探寻
2
作者 李兴军 胡国利 柴子倩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路遥擅长文学也精研电影艺术,推崇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尚真实,崇思想,求审美,是他一以贯之的美学原则。真实是电影的美学根基,思想和审美则是电影深层的美学追求。文学与电影具有亲缘性,路遥以现实主义文学之泉浇灌电影美学园地,催生了... 路遥擅长文学也精研电影艺术,推崇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尚真实,崇思想,求审美,是他一以贯之的美学原则。真实是电影的美学根基,思想和审美则是电影深层的美学追求。文学与电影具有亲缘性,路遥以现实主义文学之泉浇灌电影美学园地,催生了中国西部电影发轫之作《人生》。他亲自改编电影《人生》剧本,力图将小说所涉及的生活真实地经由银幕呈现,以期重构城乡交叉地带青春叙事的记忆空间。电影《人生》的叙事表意、人物塑造及情节设计,融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于一炉,尽显现实主义美学神韵。从小说到电影,《人生》所蕴藉的文化记忆营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沟通场域,从而为同时代人之间的记忆交流,以及不同世代之间的记忆传承提供了文化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现实主义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路遥小说《人生》的英译研究
3
作者 邹靖 孙海一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的成名作,该书以毕业生高加林为主要人物,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陕北高原地区的城乡生活。对克洛伊·埃斯特(ChloeEstep)《人生》英译本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国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陕北的地域文化。生态翻译学... 《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的成名作,该书以毕业生高加林为主要人物,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陕北高原地区的城乡生活。对克洛伊·埃斯特(ChloeEstep)《人生》英译本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国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陕北的地域文化。生态翻译学从生态视角出发,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把握,致力于创作出选择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本文以《人生》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源语和译语两个角度来分析《人生》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方法,以期能够为其他文学作品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借鉴,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翻译方法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人生》英译本研究
4
作者 何姝岩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0期806-813,共8页
基于译者行为理论,本文讨论了路遥小说《人生》英译本中的译者的“求真”与“务实”行为,主要包括方言和修辞的翻译策略分析,认为译者在努力实现对作者–原文求真的同时,也重视译文的务实之用,在再现原文语言风格,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 基于译者行为理论,本文讨论了路遥小说《人生》英译本中的译者的“求真”与“务实”行为,主要包括方言和修辞的翻译策略分析,认为译者在努力实现对作者–原文求真的同时,也重视译文的务实之用,在再现原文语言风格,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考虑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理解小说时代背景与主题,实现“务实为本,兼顾求真”的准则。该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型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评估译内效果与译外效果,也希望能为解决中国优秀作品如何在对外译介传播中既保留文化特色,又让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这一难题,对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启发与建议。This article discusses “truth-seeking” and “utility-attaining” behavior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fe written by Lu Y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ialects and figures of speec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anslator is attempting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highlights utility-seeking in the translation. It not only keeps the style of original text but also considers perception among English readers. The translator ha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me of the novel to balance truth-seeking and utility-attaining. By analyzing a researcher translator’s inner- and outer-translation behavior and evaluating their effects,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inspirations and advice for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 that it can maintain cultural features and reach readers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译者行为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方言 修辞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路遥《人生》日译研究——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米丽英 米丽萍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7-81,共5页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性格复杂而又矛盾,刘巧珍单纯善良,是完美神圣的代表。以《人生》日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学翻译原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日译现象进行分析,显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源语信息进行了适应性...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性格复杂而又矛盾,刘巧珍单纯善良,是完美神圣的代表。以《人生》日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学翻译原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日译现象进行分析,显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源语信息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完美地再现原作中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下载PDF
资本视阈下的译者行为分析——以《人生》英译本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冯正斌 吴康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29,共8页
2019年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英译本出版,长居亚马逊中国文学畅销榜前列,译介传播效果与海外读者反馈良好,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聚焦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借助“求真-务实”连续统分析译者行为倾向,并结合“... 2019年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英译本出版,长居亚马逊中国文学畅销榜前列,译介传播效果与海外读者反馈良好,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聚焦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借助“求真-务实”连续统分析译者行为倾向,并结合“资本”概念考察译者行为合理度的社会性制因。研究发现,译者行为呈现“务实为本,求真为辅”的合理倾向,既保证译本传播效果,又顾保留中国乡土文学特色。该行为倾向的形塑原因在于出版社的经济资本以及译者对象征资本的追求处于强势地位,驱使译者行为倾向“务实端”;原著与作者的文化资本与中国政府翻译工程的经济资本处于弱势位置,对译者行为影响有限,仅呈现部分求真之痕迹。本研究立足译者行为倾向,剖析其社会性影响因素,有利于拓展路遥小说英译研究视野,为中国文学外译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译者行为 文化负载词 资本
下载PDF
《人生》后的“回退”与“夹缝”中的路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一、《人生》后的创作与“回退”在《人生》发表5个月后的1982年10月,路遥完成了《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初稿,随后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两次修改了它。这篇小说最终在1983年10月发表。((1))从写作时间看,《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 一、《人生》后的创作与“回退”在《人生》发表5个月后的1982年10月,路遥完成了《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初稿,随后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两次修改了它。这篇小说最终在1983年10月发表。((1))从写作时间看,《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在《人生》发表之后完成的第一篇作品。更具体地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承载着《人生》所获得的巨大反响而写作的,是路遥面对着人们对《人生》的热议而拿出的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写作时间 路遥 黄叶 回退 夹缝 秋风
下载PDF
青年出路、“新人”塑造与地方化探索——论路遥小说《人生》的戏剧改编
8
作者 王松锋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25-34,共10页
小说《人生》问世至今已40余年,在传播过程中被改编为电影、戏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小说在被改编为戏剧之时,关涉新时期农村青年出路、农村“新人”形象塑造、戏剧的地方化探索等社会、文学、戏剧的重要议题。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小说《人生》问世至今已40余年,在传播过程中被改编为电影、戏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小说在被改编为戏剧之时,关涉新时期农村青年出路、农村“新人”形象塑造、戏剧的地方化探索等社会、文学、戏剧的重要议题。对此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在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媒介等的复杂关联中重新理解这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戏剧 青年出路 新人形象 地方化
下载PDF
路遥小说海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以《人生》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佳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18,共8页
路遥代表作《人生》的英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进程中相对成功的一部作品,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译不对”和“译不好”的双重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地域性语言本身的“不可译”性相关,也受到中西文化背景和价值... 路遥代表作《人生》的英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进程中相对成功的一部作品,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译不对”和“译不好”的双重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地域性语言本身的“不可译”性相关,也受到中西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差异的深度影响,还与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及其对作品的错位式解读有所关联。而这些恰恰也是当前我国文学作品外译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鉴于此,中国文学的跨文化译介应当在“异质性”和“中国性”之间寻求平衡,使中国文学在海外文化场域中由异质性力量转变为协同性力量,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具体而言,要在文化外译工作中做到以下四点:推进中外合作,优化翻译模式;重视民间力量,整合翻译队伍;善用名家效应,坚持优作优译;强化国际交流,拓宽宣传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海外传播 误译 不对等翻译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青年进城”叙事——以《人生》《城市战车》《耶路撒冷》为例
10
作者 刘雯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在当代文学中,发生于不同阶段的“青年进城”叙述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本文将以路遥《人生》、邱华栋《城市战车》、徐则臣《耶路撒冷》为主,来分析不同时代的青年走进城市的源动力在于何处,进城之后他们面临了何种精神危机,又如何得到... 在当代文学中,发生于不同阶段的“青年进城”叙述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本文将以路遥《人生》、邱华栋《城市战车》、徐则臣《耶路撒冷》为主,来分析不同时代的青年走进城市的源动力在于何处,进城之后他们面临了何种精神危机,又如何得到救赎。这三个文本对以上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将它们纵向比较,又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话语在中国的交织及作家对这种种思潮的思考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进城 《人生》 《闯入者》 《耶路撒冷》
下载PDF
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剧本的“二次创作”——以路遥《人生》为例
11
作者 汪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一经出版即引发轰动。这部作品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因契合时代主题与主流审美而颇受社会大众的追捧。随着小说阅读热度的不断攀升,同名广播剧随之出...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一经出版即引发轰动。这部作品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因契合时代主题与主流审美而颇受社会大众的追捧。随着小说阅读热度的不断攀升,同名广播剧随之出现,原著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与沉重深刻的悲剧底色也被电影制作者看中。路遥以原著为基础,遵循剧本表达的特性,执笔剧本的改编工作,由此实现了《人生》由文学文本向电影剧本的跨越。研究拟从跨媒介传播路径与接受效果,剧中环境氛围、人物戏份与性格设定的改编,剧本差异化改编的深层社会动因三方面入手,深度探求《人生》“二次创作”的全貌,以提供一种新的阐释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文学改编 电影剧本
下载PDF
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信天游
12
作者 卜文哲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2-65,共4页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道德惩戒。这三层作用重叠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人生》的文化特色,加深了作品中人生道路选择的主题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小说 信天游 《人生》
下载PDF
浅析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13
作者 刘思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0期34-36,共3页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其两部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的深度分析,揭示作者在描绘女性形象时的特殊视角和语言手法。这些女性角色以其独特的内心世界,顽强的生...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其两部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的深度分析,揭示作者在描绘女性形象时的特殊视角和语言手法。这些女性角色以其独特的内心世界,顽强的生活态度和承受生活压力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平凡的世界》 女性形象
原文传递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京 孙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否定了高加林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肯定的是高加林在人生追求不断失败后的自我反思和"浪子回头"式的终极结局。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有悖于改革开放时代中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否定了高加林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肯定的是高加林在人生追求不断失败后的自我反思和"浪子回头"式的终极结局。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有悖于改革开放时代中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原则,因为高加林对刘巧珍的感情是一种恋母情结,不是建立在独立个体基础上的真正爱情,而像高加林这样地向往城市、闯荡城市、征服城市,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高加林 文学史 重评
下载PDF
论电影《人生》对小说文本的改编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永东 任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电影《人生》强化了刘巧珍和德顺老汉的重要性,强化了刘巧珍爱情的悲剧意义,同时部分地消解和遮蔽了高加林悲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成了刘巧珍和高加林双重奏的悲剧。电影对小说文本的改编既缘于路遥内心对刘巧珍和德顺老汉的喜爱,也... 电影《人生》强化了刘巧珍和德顺老汉的重要性,强化了刘巧珍爱情的悲剧意义,同时部分地消解和遮蔽了高加林悲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成了刘巧珍和高加林双重奏的悲剧。电影对小说文本的改编既缘于路遥内心对刘巧珍和德顺老汉的喜爱,也是路遥对评论界的一种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电影 《人生》 改编
下载PDF
关于劳动的寓言——读《人生》 被引量:13
16
作者 程光炜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3期56-65,共10页
本文从"富士康事件"为代表的当下历史语境出发,重读路遥写于三十年前的《人生》,通过对于高加林、巧珍、黄亚萍的人物分析,重思劳动的尊严和意义,以及由此代表的历史断裂中的人性的抉择。《人生》不仅表现了城市化进程和矛盾... 本文从"富士康事件"为代表的当下历史语境出发,重读路遥写于三十年前的《人生》,通过对于高加林、巧珍、黄亚萍的人物分析,重思劳动的尊严和意义,以及由此代表的历史断裂中的人性的抉择。《人生》不仅表现了城市化进程和矛盾,更是写出人在时代巨变的漩涡中如何奋斗与挣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嵌入中国社会之改造的困难和漫长征途。就《人生》来说,路遥讲述了三个失败者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高加林 改革 人性 劳动 尊严
下载PDF
“劳动”、“知识”与“乡土中国”的危机——以《人生》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杰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70,共9页
尽管迄今关于路遥作品(包括《人生》)的讨论已可谓汗牛充栋,但路遥研究似乎又长期纠缠于“道德评价”(如高加林抛弃巧珍是否有违道德)的层次之上,而对于人们拿来就用的评价体系或话语“形成的历史”,缺乏足够的自觉与反省。本文... 尽管迄今关于路遥作品(包括《人生》)的讨论已可谓汗牛充栋,但路遥研究似乎又长期纠缠于“道德评价”(如高加林抛弃巧珍是否有违道德)的层次之上,而对于人们拿来就用的评价体系或话语“形成的历史”,缺乏足够的自觉与反省。本文即尝试对“知识”、“劳动”和“乡土中国”等并非自明的语词作一初步的“知识考古”,并希图借此进一步打开《人生》文本内外、将其“还原”到其所依存的复杂历史情境之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知识考古 乡土中国 劳动 危机 道德评价 历史情境 评价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