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例》略探
1
作者 徐喆 王兴华 《中医药通报》 2010年第6期31-32,共2页
《伤寒例》历来聚讼不己,甚至为人诟病。然而学习中医者,尤其是学习《伤寒论》者不可不对其进行一番研究,又观尔今对其研究探讨之文章尚少,作者不揣冒昧,以对其浅见薄识成陋作一篇,愿意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伤寒例》伤寒
下载PDF
《伤寒例》当为《伤寒论》概论析
2
作者 赵永生 《河南中医》 2000年第5期3-4,共2页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 ,属概论性质 ,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 ?作者通过考证 ,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伤寒例》
下载PDF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读后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志豪 《福建中医药》 1985年第4期48-50,共3页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其自序,当为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后所撰著,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历经战乱,原书早已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至宋代始刊印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在宋以前印刷术未发明,书本多由...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其自序,当为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后所撰著,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历经战乱,原书早已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至宋代始刊印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在宋以前印刷术未发明,书本多由互相传抄保存下来,历时既久,中间因传抄的误谬和各自添注或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本 《伤寒论》 仲景 《伤寒例》 桂林 广西 伤寒 桂枝二越脾一汤 伤寒 平脉 《脉经》
下载PDF
伏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齐文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34-35,共2页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其后,伏气学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直至清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其临床应用 《伤寒例》 温病理论 《内经》 临床实践 王叔和 病者
下载PDF
祛风解毒法治疗过敏性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子光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9期1-1,共1页
"毒"作为病因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叙述,如《素问·刺法论》有"避其毒气"之云。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为病之论。晋·王叔和《伤寒例》阐述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机理。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 解毒法 治疗 祛风 《金匮要略》 《伤寒例》 病因概念 《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