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7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伤寒杂病论》重视脾胃辨治心悸的思想
1
作者 刘萍 王雅玉 +1 位作者 杜启雪 张若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2-374,共3页
心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心悸的病机证治。张仲景重视脾胃在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见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明确了心悸的病因病机和中焦脾胃功能的... 心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心悸的病机证治。张仲景重视脾胃在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见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明确了心悸的病因病机和中焦脾胃功能的密切关系。脾胃功能的健旺与否是心脏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亦是心悸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心悸之本在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治疗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肾等脏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心悸 脾胃
下载PDF
基于《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应用乌头治疗痹证的减毒增效方法
2
作者 杨征征 王海隆 +2 位作者 高扬 李书娇 王西西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乌头的规律及现代研究,得出张仲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乌头减毒增效:1)加蜂蜜先煎以去其毒:之后乌头再与蜂蜜按照1∶2~3(g∶mL)的比例混合后煎,煎煮时间是乌头用量总和的2~3倍;2)注重比例,佐制以减其毒:乌... 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乌头的规律及现代研究,得出张仲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乌头减毒增效:1)加蜂蜜先煎以去其毒:之后乌头再与蜂蜜按照1∶2~3(g∶mL)的比例混合后煎,煎煮时间是乌头用量总和的2~3倍;2)注重比例,佐制以减其毒:乌头与白芍按照2∶3比例配伍使用,毒性最小,疗效最佳,同时应根据体质差异适当增加或减少白芍用量;3)临床应用乌头应法遵仲景,有方有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乌头 减毒增效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探析
3
作者 徐朝辉 胡正军 +4 位作者 钟逸航 史天云 杨佳慧 柳智瑞 刘永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整理《伤寒杂病论》与心衰病相关的经方,探析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方法筛选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条文中符合心衰病主证“悸”“喘”“肿”的经方,以及文献检索关于《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文献,建立“治疗心衰病的... 目的整理《伤寒杂病论》与心衰病相关的经方,探析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方法筛选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条文中符合心衰病主证“悸”“喘”“肿”的经方,以及文献检索关于《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文献,建立“治疗心衰病的经方数据库”,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心衰病主证共筛选出25首经方,文献检索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34篇,涉及24首经方。合并建立数据库,共纳入31首经方,通过平台分析发现涉及中药43味,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包括桂枝、甘草、茯苓、大枣、生姜。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肾、膀胱、肝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使用频次前4位的药对为甘草-桂枝、桂枝-茯苓、生姜-大枣、生姜-桂枝,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5首,包括附子-桂枝-生地黄-干姜、干姜-白术-麻黄-人参、茯苓-白术-大枣-附子、黄芪-白芍-防己-牡蛎、茯苓-白术-麻黄-石膏。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符合心衰病的病机特点,体现了“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标本兼顾”及“整体观”,可作为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提炼具有代表性的5首新处方,可为心衰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及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心衰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方药规律
下载PDF
浅述《伤寒杂病论》对白血病治疗的启发和应用
4
作者 陆婉琪 李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其所提倡的辨证思维体系广泛运用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对改善肿瘤及其并发症亦有显著疗效。白血病作为一种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同...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其所提倡的辨证思维体系广泛运用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对改善肿瘤及其并发症亦有显著疗效。白血病作为一种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同时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文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白血病的各种思路及具体的经方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之温阳五法探析
5
作者 李贞国 陈潇予 +3 位作者 研智 刘永秀 谷月 高蕾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76-681,共6页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温中阳以筑生阳之基;干姜人参,滋液救阴以助化阳之能;通阳法之干姜半夏,温化饮邪以达阳之流通;密阳法之干姜桂枝,温通内外以资阳气之密固;潜阳法之干姜附子,破阴救逆以潜下焦之元阳;复阳法之干姜黄连,寒热并用以复阳位之乱五个方面探讨干姜之温阳五法内涵,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及拓展干姜的临床运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干姜 温阳五法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谈COVID-19的中医护理
6
作者 汪丽玲 洪建勋 刘丽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56-159,共4页
虽然《伤寒杂病论》是一部2000年前的著作,但其客观反映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并科学系统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理法方药),因此适用于一切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虽然在典籍中未被记载,但因其属... 虽然《伤寒杂病论》是一部2000年前的著作,但其客观反映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并科学系统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理法方药),因此适用于一切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虽然在典籍中未被记载,但因其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故研究《伤寒杂病论》外感病的护理方法对其临床护理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关于外感病护理的理论来源,结合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具体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新型冠状毒肺炎 中医护理 外感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舌诊刍议
7
作者 郭倩 李荣科 +3 位作者 张磊 魏昭晖 马欣欣 万生芳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2期1783-1785,共3页
《伤寒杂病论》舌诊包括察舌体、舌苔、舌态等,张仲景认为,三阳病及六腑病,重在察舌苔变化,因为三阳病及六腑病多为外邪侵袭,病位表浅,正气尚未衰,舌质变化不明显;三阴病及五脏病,重在察舌质形态,因为三阴病及五脏病病位在里,舌质变化... 《伤寒杂病论》舌诊包括察舌体、舌苔、舌态等,张仲景认为,三阳病及六腑病,重在察舌苔变化,因为三阳病及六腑病多为外邪侵袭,病位表浅,正气尚未衰,舌质变化不明显;三阴病及五脏病,重在察舌质形态,因为三阴病及五脏病病位在里,舌质变化较显著。根据舌诊,可以推求疾病病因、论述病机、确立治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张仲景首创了舌苔概念,明确了舌诊内容,并根据舌诊辨疾病表里、寒热、虚实,重视同舌异病情况的辨证法。其既重视舌象变化,又强调四诊合参,既有舍症从舌,又有舍舌从症,既有同病异治,又有异病同治,即同一舌象,病机不同,治疗亦不同;同一病证,舌象不同,治疗也各具差异,以辨证论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伤寒杂病论》 舌体 舌苔 舌态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8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脉法 症状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应用桂枝方法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林童 别玉龙 +3 位作者 白瑞娜 尚青华 张莹 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958-960,共3页
桂枝为《伤寒杂病论》十分常用的一味中药,书中含有桂枝的方剂多达81首。因其用量和配伍不同,广泛用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脾阳虚腹满时痛,心阳亏虚和阴水凌心心悸,风湿入侵肌腠和经筋关节的全身肌腠关节疼痛以及妇科血瘀癥瘕和经漏不止... 桂枝为《伤寒杂病论》十分常用的一味中药,书中含有桂枝的方剂多达81首。因其用量和配伍不同,广泛用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脾阳虚腹满时痛,心阳亏虚和阴水凌心心悸,风湿入侵肌腠和经筋关节的全身肌腠关节疼痛以及妇科血瘀癥瘕和经漏不止等相关病证,对后世临床应用桂枝治疗外感和各科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伤寒杂病论》含有桂枝相关方药原文的主治病证,系统讨论桂枝的功效及配伍应用方法,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伤寒杂病论》 配伍规律
下载PDF
浅析《伤寒杂病论》“家”字相关术语英译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若馨 王萌 +1 位作者 李曼 李亚军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4期232-236,共5页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 比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中联)术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术语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李照国译本、罗希文译本中《伤寒杂病论》的17个“家”字相关术语,发现“家”字术语的英译还不够系统。“家”字术语在世中联术语标准、WHO术语标准、名词委中医术语中英对译文本中收录不全,现存“家”字相关术语英译存在不统一、不简洁、不准确等问题。“家”字术语英译应遵循准确、简洁两项基本原则,英译的关键在于译前对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译中用词的精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术语英译 “家”字相关术语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整体观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彩云 尉若山 吕翠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79-283,共5页
整体观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思想内涵更丰富、更鲜活的整体观思维。从伤寒、杂病一体的角度,以辨证的整体观、整体观指导下的联系观、整体观指导下的知常达变及辨证的整体观意义四个方面,总结张仲景运用整体观进... 整体观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思想内涵更丰富、更鲜活的整体观思维。从伤寒、杂病一体的角度,以辨证的整体观、整体观指导下的联系观、整体观指导下的知常达变及辨证的整体观意义四个方面,总结张仲景运用整体观进行辨证的学术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辨证的整体观体现在六经皆有表证、常脉辨识以及各篇互相印证分析疾病等方面。同一主症,脉不同,则证不同,其治有别;而同一脉象,其症不同,则主病不同,因此在整体观指导下需脉症互测、全面权衡。疾病的发展变化以及杂病间、脏腑经络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整体观思想。从整体观出发,掌握主方病机,临证化裁,主方与其衍生方的应用,体现了知常达变。不管从局部着眼全体,还是全面权衡,整体观于疾病辨证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整体观 联系观 知常达变 辨证 常脉 主方 系列方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含黄芩角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
12
作者 程松 袁晓琳 +1 位作者 赵珍 陶伟伟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1-73,共3页
角药由三味药组成,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药气味、性能等严密的配伍原则,联合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的中药组合。《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开创了角药的临床配伍应用。书中含黄芩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适应证广泛,既有角药独立成... 角药由三味药组成,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药气味、性能等严密的配伍原则,联合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的中药组合。《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开创了角药的临床配伍应用。书中含黄芩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适应证广泛,既有角药独立成方,也有作为处方的主要或次要组成部分,在经方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配合他药组成角药,可强化黄芩原本的清热燥湿、泻火、止血等作用,也可制约其凉、燥之性,引导药性归经等,充分发挥角药的协同增效减毒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芩 角药 配伍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白术”的剂量、配伍与主治规律分析
13
作者 樊茂霞 郭栋 赵吉森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43-746,共4页
本文通过考证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与其它药物配伍3个方面探讨“白术”的应用规律。总结出:(1)“白术”在经方中入汤剂、散剂、丸剂、饮剂,以汤剂居多,剂量在6铢~8两之间,即3.9~125 g,其中用量较多的是2两... 本文通过考证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与其它药物配伍3个方面探讨“白术”的应用规律。总结出:(1)“白术”在经方中入汤剂、散剂、丸剂、饮剂,以汤剂居多,剂量在6铢~8两之间,即3.9~125 g,其中用量较多的是2两;(2)配伍白术的经方主治证候主要为“心下满痛”“心下痞硬”“心下逆满”“心下硬”“心下坚”“心下悸”,与其健运中焦的主要功效相符;“恶风、恶寒、表里冷湿”“身体疼烦、骨节疼烦掣痛、四肢沉重疼痛、身疼痛、身烦疼、肢节疼痛”“身重”,与苍术燥湿解表的作用相符。条文中提示病位多在心下,归脾、胃经;(3)含“白术”的30首方剂配伍药物出现频次及剂量比重进行分析,配伍次数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芍药、生姜、炮附子、人参、干姜、当归、川芎、麻黄、泽泻、黄芩、大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用法用量 主治 配伍规律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免疫学思想与方药探析
14
作者 涂思 张华兴 +1 位作者 涂敏 黄勇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2期221-224,共4页
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早在《伤寒杂病论》就有所记载并具备一定体系,如“湿病”“厉节病”“狐惑病”“水气病”等,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白塞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症状相似。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析张仲景... 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早在《伤寒杂病论》就有所记载并具备一定体系,如“湿病”“厉节病”“狐惑病”“水气病”等,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白塞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症状相似。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析张仲景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认识,并分析治则、治法以及方药规律,以探究张仲景的免疫学思想。张仲景认为,免疫病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感邪气以风寒湿为主,内在亏虚包括脾虚和元阳不足;脾虚是疾病传变、外邪入里而致疾病慢性化的关键。基本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祛邪,慢性期扶正以托邪外出。急性期祛邪实证多用麻黄配甘草祛邪,虚证多用桂枝配甘草和营卫以祛邪,邪去则正安。慢性期扶正重在三阴经之太阴、少阴,以健脾、扶元阳为要,鼓舞脾气、阳气以托邪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伤寒杂病论》 免疫 方药 思路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对风湿骨病诊疗理论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宜娟娟 曹玉举 《中医研究》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著作,其对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皆有论述,但相对杂乱,易造成对风湿骨病相关治疗认识不足,不利于提高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效果。基于此,先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风湿骨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著作,其对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皆有论述,但相对杂乱,易造成对风湿骨病相关治疗认识不足,不利于提高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效果。基于此,先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风湿骨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进而指出了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接着介绍了风湿骨病发展传变,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对风湿骨病发展传变的分析,引出了风湿骨病的治疗原则。最后,论述了风湿骨病的治法和方药,详细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治疗风湿骨病各有专用药物,并对各专有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做了相关描述,从而对后世诊疗风湿骨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指导。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血瘀是发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传变过程中,正邪不争,邪随虚传,临证时应先辨阴阳;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临证时要考虑虚实变化;外感邪气,表里传变,治疗要预防表里传变;伏气反复,随时换气,治疗时要考虑截断伏气传变,结合四季气候灵活用药。治疗采用扶正祛邪、表里缓急以防止邪气深入的原则,用药攻补兼施,重视扶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骨 《伤寒杂病论》 发展传变 诊疗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中“死证症候群”谈现代重症医学对中医应用范围的拓展作用
16
作者 李硕思 王文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6期186-191,共6页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死证”“不治”“不可治”等病症(以下称为“死证症候群”),代表传统中医学所能治疗的极限水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医学的引入,在目前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及医学理论的更新与联合运用,重...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死证”“不治”“不可治”等病症(以下称为“死证症候群”),代表传统中医学所能治疗的极限水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医学的引入,在目前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及医学理论的更新与联合运用,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中医记录的“死证症候群”病机也在救治中得到转变,甚至已不再是“死证”“不治”“不可治”。通过用现代重症医学理论对原有“死证症候群”病症及病机进行重症理论解读,以求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理论与技术为传统中医学救治危重症患者提供新的应用空间,使在“死证”病机转化后继续发挥传统中医学的协同作用,并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以求尝试实现临床工作中的中西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死证 不治 重症医学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从兵法角度探析《伤寒杂病论》“重攻”治疾思想
17
作者 林靖欣 温易雯 +1 位作者 廖华君 文小敏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459-1463,共5页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即以祛邪为主。对于邪实之证,如阳明腑实证、痞证、结胸、水气等,有邪必攻。感受外邪,速攻速决,如治疗外感的方剂随着病邪由太阳到阳明的深入而变换,由表及里依次为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此外,进攻重速,收兵也需及时,中病即止,张仲景多次提到“停后服”“止后服”,即体现了该思想。在治疗虚实夹杂证时,张仲景多以祛除病邪为主,扶正补虚为辅,且补虚目的并非补其不足,而是为了使机体能承受药物的攻伐之力,补虚多是在病邪祛除后进行,如十枣汤服后需“糜粥自养”。当正气犹存,可耐受药力时,更是纯攻无守,如抵当汤。纯攻非长久之计,当中病即止。兵法思想与中医学有互通之处,可借兵法理解历代中医学说的理、法、方、药,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应有所取舍地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法 攻法 “重攻”思想 “攻守”思想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
18
作者 刘星 沈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65-870,876,共7页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30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13~28 g,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4~6 g,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6~16 g,(表6得出为6~16 g)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6~35 g。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在肠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伤寒杂病论》 量效关系 配伍规律 主治证候 二元相关性分析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概念隐喻的意象图式分析
19
作者 谢菁 王鼎 马淬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9期135-138,共4页
本文以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为例,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对其中医概念、语言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古人不自知地将大脑中所熟知的、简单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原始域,抽象的、复杂的中医理论作为目标域,借助容器... 本文以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为例,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对其中医概念、语言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古人不自知地将大脑中所熟知的、简单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原始域,抽象的、复杂的中医理论作为目标域,借助容器图式、上-中-下图式、始源-路径-终点、中心-边缘图式等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进行心理映射,形成了一系列概念隐喻,使得后者更加容易描述和理解。意象图式理论有助于形象地阐释中医语言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刍议“独处藏奸”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初探
20
作者 程佩 《中医学》 2023年第7期1579-1583,共5页
“独处藏奸”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术语,为临床医者筛选四诊信息提供新思路,有效提高医者临床辨证施治。本文以“独”、“奸”为切入点,在哲学角度下阐释其理论应用,再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别从四诊角度分析条文蕴含的“独处... “独处藏奸”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术语,为临床医者筛选四诊信息提供新思路,有效提高医者临床辨证施治。本文以“独”、“奸”为切入点,在哲学角度下阐释其理论应用,再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别从四诊角度分析条文蕴含的“独处藏奸”中医辨证理念,以期启发中医学者对张仲景四诊关于“独处藏奸”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新思路,最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展望,探索中国传统医学传承发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藏奸 四诊 中医辨证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