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治痹三方证治探析
1
作者 杨宁 刘增巍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1-53,共3页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阳行气;白术附子汤偏于除湿,主治身体烦痛且重,重用白术以燥湿运脾;甘草附子汤桂枝、白术同用,兼顾表里阳虚、寒湿俱盛,主治骨节疼痛,不能屈伸。三方均有附子,起到温肾祛寒、回阳救逆之功,但甘草附子汤中附子用量较另两方少,取缓而行之、徐徐救解之意。《伤寒论》风湿三方对后世医家治疗痹证有着深远影响,为现代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痹痛提供了宝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痹证 风湿病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视角下《伤寒论》“六经病篇”提要
2
作者 陈腾飞 汤阳 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13-716,720,共5页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病种加重等变证之应对;阳明病篇论述了外感病中“发热、汗出、恶热”为主之病症,并详论了下法之应用时机、力度、禁忌等,旁及阳明中寒病、谷疸病等;少阳病篇之意义在于后世医家之发挥和推广;太阴病篇主要叙述了具有自限性的急性胃肠炎;少阴病篇主要论述了表现为中医“寒邪直中”和“伏气温病”之重症感染,亦涉及了较多之“下利”;厥阴病篇论述了表现为“热深厥深”之感染性休克,亦涉及病情危重之“下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 重症感染 中西医结合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
3
作者 何德英 陈勇 +1 位作者 南瑞雪 任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评价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1,P<0.001)。结论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辅助临床医生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辨证模型 一致性
下载PDF
《伤寒论》《金匮要略》问诊研究
4
作者 徐玲 焦锟 王东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证、问以知药后情况这六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挖掘问诊背后的思维,归纳出整体观、联系观、主次观、恒动观、除外观等思维观念。最后,介绍自拟问诊思维歌诀以助记忆,并提醒临床问诊应主动运用。希望文章所做出的工作成果能有益于中医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问诊 中医思维
下载PDF
《伤寒论》三英译本之译者群体行为批评研究
5
作者 谌莉文 付金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因底本选择与翻译动机,译者群体行为痕迹有明显的差异性;本土译者行为偏重务实,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中西合译”译者行为兼顾求真与务实,既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追求受众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英译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方证的“三易”思想
6
作者 杨天闯 郭敏 +6 位作者 张近远 徐文倩 杨竹青 刘镇亚 王璐 姚翠翠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础上以《周易》的“简易、变易、不易”核心变化思想,总结先贤关于《伤寒论》113方方证不同变化维度的论述,将方证的简易思想定为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不易思想”定为表传里、上传下、寒化热、热蕴湿、实致虚、微变剧,方的变易思想定为裁、采、穿、化四类,证的“变易思想”定为兼、夹、变、类四种,以期对《伤寒论》方证有个动态的整体定位,临床上以不变的原则,圆活地使用经方治疗多变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伤寒论》 医易同源 方证相应 方药 症状
原文传递
基于病位辨证探析《伤寒论》三阳病传变
7
作者 杜鹏飞 赵鲲鹏 +3 位作者 张秋菊 张铭 刘克成 何霞 《国医论坛》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位辨证 《伤寒论》 三阳病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原文传递
从“少阴为枢”探讨《伤寒论》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8
作者 李苹 苏红梅 +1 位作者 张志发 李玉柱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女性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梳理了“少阴为枢”理论的来源及其枢利气机、水道、血脉的作用。少阴枢机不利可影响水火阴阳互济,并可影响太阴、厥...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女性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梳理了“少阴为枢”理论的来源及其枢利气机、水道、血脉的作用。少阴枢机不利可影响水火阴阳互济,并可影响太阴、厥阴之开阖,导致心肾不交、肝脾不调、心神受扰、水饮内停、血脉不畅等病理变化,发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伤寒论》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从调畅少阴枢机入手。心肾不交,则少阴寒化,或少阴热化。少阴寒化方选四逆汤,少阴热化方选黄连阿胶汤;肝脾不调则需疏肝健脾,方选四逆散;心神受扰则需潜镇心神,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内停则需化气行水,根据阴阳之偏盛偏衰,方选真武汤、猪苓汤;血脉不畅则需通利血脉,方选桃核承气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少阴为枢 《伤寒论》 经方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究《伤寒论》茯苓量效规律
9
作者 李岩珂 马源 +3 位作者 王杨 罗绍东 研智 张文风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将《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总结为3个层次: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将3个茯苓量效层次中蕴含的仲景对痰饮疾病的论治思想总结为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茯苓 量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病证治探析
10
作者 吕艳杭 韩景波 +2 位作者 吴姗姗 陈卿倩 张以昆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病因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是寒凝阳郁;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寒热并用、通理气血、攻补兼施等综合论治方法,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吴茱萸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病因病机 治则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探讨非杓型高血压的中医病机
11
作者 黄永福 黄飞翔 《国医论坛》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文章分析《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后认为六经欲解时阶段的病理改变皆可导致血压的异常波动,使其呈现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非杓型改变。在《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的指导下,从“太阳郁闭”“阳明失合”“少阳... 文章分析《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后认为六经欲解时阶段的病理改变皆可导致血压的异常波动,使其呈现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非杓型改变。在《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的指导下,从“太阳郁闭”“阳明失合”“少阳枢折”“太阴不运”“少阴不藏”“厥阴不收”六个方面分别阐述非杓型高血压的中医病机,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提供临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杓型高血压 《伤寒论》 六经欲解时 血压昼夜节律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原文传递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关系探析
12
作者 王金昊 徐琬梨 +1 位作者 于丽云 刘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伤寒论》和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伤寒论》中六经病和经络理论中“六经”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命名方式、位置层次、症状表现及时间相关性等方面存在联系,但在归纳基础及...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伤寒论》和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伤寒论》中六经病和经络理论中“六经”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命名方式、位置层次、症状表现及时间相关性等方面存在联系,但在归纳基础及病理状态方面有区别。以枢机论少阳病与少阳经为例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解释,可为理解《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 经络 少阳经 少阳病 《伤寒论》 症状 枢机
下载PDF
《伤寒论》中的小方
13
作者 穆雪平 李泉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伤寒论》中的小方条文、药性、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有助于学习仲景组方思路,使临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方 张仲景 经方 异病同治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阳经中风、伤寒浅探
14
作者 陆海鹏 王子琴 +5 位作者 朱颖 杨堃 涂笑微 王楠 刘琬琰 牛乾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辛温发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加减。阳明中风证多由太阳中风证转化而来,多表现为太阳阳明合病或两经、三经同时发病,病机复杂,症状多样,张仲景并未设专方,仅告知医者不可妄用下法。阳明伤寒证为寒邪袭表,入里伤及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外邪本应从热化,又素体胃阳相对不足,故治疗当温中祛湿,不可妄投苦寒泻下之品。少阳中风证属少阳经自发病,少阳经本为阳气蓬勃之经,若阳被郁遏,则会向上伸展,热极火盛,邪火聚集,治疗应和解枢机,方用小柴胡汤类方。少阳伤寒证为少阳经感受寒邪所致,少阳之气郁蒸在表不得散发,治疗应因势利导,和解枢机,不可发汗。中风与伤寒可相互转化,或同时致病,不可将二者机械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伤寒 太阳经病 阳明经病 少阳经病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清浆水”考辨
15
作者 唐玉尧 金丽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325-327,共3页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为枳实栀子豉汤的煎方用水,该方主要治疗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之劳复。浆水为熟粮食在容器内发酵而成,所用液体、粮食种类、发酵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为枳实栀子豉汤的煎方用水,该方主要治疗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之劳复。浆水为熟粮食在容器内发酵而成,所用液体、粮食种类、发酵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水味道不同,用途也不同。大多医家认为浆水味甘酸,有开胃消食、调中引气、止呕、解渴和利小便的作用。张仲景煮方用水有“清浆水”“浆水”“醋浆水”,此三种浆水制作方法类似,但发酵时间不同,越久越酸,枳实栀子豉汤方中之“清浆水”应为发酵程度较轻的浆水,发酵时间小于两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水 “清浆水” 枳实栀子豉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麻黄类方验案3则
16
作者 陈瑜 孙丰雷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5期74-77,共4页
麻黄类方多出自《伤寒论》,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加减化裁而来,临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诸证。该文介绍3例麻黄类方验案以供分享。
关键词 《伤寒论》 麻黄类方 大青龙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升麻汤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论治心悸规律
17
作者 王朵 唐海波 刘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25-29,共5页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论治心悸,对心悸的认识较为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斟酌《伤寒论》原文,不难发现张机立论心悸不过三者,或虚或饮或为误治。其因于“虚”者,立足于心之生理特点,“心主血”且“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悸或由发汗不当、损伤阳气,或为心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与阴血的匮乏必然使得心无所主则见悸动不安;因于“饮”者,或为脾肾阳虚、水饮上犯,或为少阳受邪、三焦气化不利,邪气内舍于心,扰动心神,故使心悸而发;另有因于“误治”,或吐或下,易至津液耗伤,徒伤正气,而使邪气内陷,心神不守,悸动不安。据其病机的不同,张机组建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宁心止悸方药,探其遣方用药规律亦有迹可循,一者桂枝甘草汤为温阳止悸基本架构;二者善用茯苓利水止悸。其组方不外乎从虚实两端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方药所用极简,对后世心悸的治疗极具阐发意义。故文章从张机立论出发,探析其对于心悸的认识,并从《伤寒论》所遣方药分析心悸诊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伤寒论》 诊治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伤寒论》隐喻英译研究
18
作者 韦兴宇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中医文化以隐喻为基础,《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包含大量隐喻。隐喻的翻译影响着中医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传播中医文化至关重要。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认知过程的解释力已得到证实,并多用于解读中医典籍的隐喻翻译。该文主要结合概念整合理论... 中医文化以隐喻为基础,《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包含大量隐喻。隐喻的翻译影响着中医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传播中医文化至关重要。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认知过程的解释力已得到证实,并多用于解读中医典籍的隐喻翻译。该文主要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伤寒论》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了认知解读,总结其应用的翻译策略,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应用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典籍 隐喻 翻译 概念整合理论
下载PDF
《伤寒论》身重病因病机
19
作者 张元熙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伤寒论》中的身重病机有风寒外束,里热炽盛,气机郁滞,水湿不化,阳气受损,精气亏虚等,其最后转归均为经脉受邪,失于濡养。风寒外束,阳气闭塞,寒性收引,表闭不开,阳郁不伸,四肢经脉失养,则发为身重,用大青龙汤解表清热;阳明里热炽盛,伤... 《伤寒论》中的身重病机有风寒外束,里热炽盛,气机郁滞,水湿不化,阳气受损,精气亏虚等,其最后转归均为经脉受邪,失于濡养。风寒外束,阳气闭塞,寒性收引,表闭不开,阳郁不伸,四肢经脉失养,则发为身重,用大青龙汤解表清热;阳明里热炽盛,伤津耗气,周身经脉失于濡养则身重,用大承气汤破实攻满,或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于条达,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发为身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通三焦气机,驱阳达表;少阴病肾阳虚损,水湿不化,浸于四肢,导致四肢沉重疼痛,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表邪不解误用灸法,表闭阳郁,火性炎上,上实下虚,故见下肢沉重麻木,用肉桂、附子等温通下焦阳气,龙骨、牡蛎等潜镇在上之浮阳,表邪不解误用下法,阳气受损,经脉失养,可见身体困重,治疗当以补益扶正为主,方用小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伤寒后正气亏虚,行房事更耗伤精气,四肢失于濡养,形气两伤,故身重,治疗应以扶正为主,方用烧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重 风寒外束 里热炽盛 气机郁滞 水湿不化 阳气受损 精气亏虚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运用柴胡类方治疗中风病
20
作者 张忠平 张海月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9期11-14,共4页
该文通过辨方证,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方治疗辨证属少阳经本证、少阳阳明合证、少阳经邪气扰心证的中风病,取得满意的效果,发现大柴胡汤还可缩短中风病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证实经方在现代临床... 该文通过辨方证,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方治疗辨证属少阳经本证、少阳阳明合证、少阳经邪气扰心证的中风病,取得满意的效果,发现大柴胡汤还可缩短中风病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证实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风病 柴胡类方 六经辨证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