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未病”视角下《内经》梦学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白娟 梁华龙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内经》结合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为中医梦学的形成奠定了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与"治未病"理论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指导疾病的预防和调摄,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文章从中医营卫理论、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方面阐述梦产生... 《内经》结合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为中医梦学的形成奠定了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与"治未病"理论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指导疾病的预防和调摄,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文章从中医营卫理论、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方面阐述梦产生的机理,从梦境所表达出来的脏腑虚实、情志偏颇、阴阳失衡与"治未病"理论的关联性入手分析,结合病梦的诊断标准,从脏腑、阴阳的角度来辨梦"治未病",从而有效达到衔接中医梦学与治未病临床实践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内经 梦学
下载PDF
据天回医简校读《内经》五则
2
作者 顾漫 周琦 《中医药文化》 2022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天回医简有不少内容与传世医书可以比较互证,使得我们能以之为依据,更加具体地讨论相关传世医书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并纠正后者流传中形成的一些讹误,释疑解难。借助与天回医简的互校,对《黄帝内经》“疹筋”“不表不里”“快然”“去爪... 天回医简有不少内容与传世医书可以比较互证,使得我们能以之为依据,更加具体地讨论相关传世医书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并纠正后者流传中形成的一些讹误,释疑解难。借助与天回医简的互校,对《黄帝内经》“疹筋”“不表不里”“快然”“去爪”“马刀”五则存在理解障碍或争议的文句,重加校勘训诂,提出新的意见,以期引起学界对出土古文献材料在《内经》校读中价值的重视,共同推进中医“古典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黄帝内经》 出土文献 校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的形近讹误字
3
作者 熊灵萱 喻威 《现代语文》 2023年第12期11-18,共8页
《黄帝内经》中存在不少异文现象,有些异文是由形近讹误所造成的。依据《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按语、《天回医简》等相关语言文献材料,对部分异文进行分析,揭示了15组形近讹误字,如“摶”与“搏”、“蛂”与“蛟”、“内”与“肉”、“... 《黄帝内经》中存在不少异文现象,有些异文是由形近讹误所造成的。依据《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按语、《天回医简》等相关语言文献材料,对部分异文进行分析,揭示了15组形近讹误字,如“摶”与“搏”、“蛂”与“蛟”、“内”与“肉”、“乃”与“及”、“温”与“湿”、“感”与“惑”等。对《黄帝内经》中既往关注较少的文字讹误现象进行探析,可以校订传世医籍中的误字,补充形近讹误字例证,这对解决相关问题、解读《黄帝内经》均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形近讹误字 《天回医简》 《黄帝内经太素》 古籍校勘
下载PDF
内异痛经颗粒治疗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洪梅 康旭亮 +5 位作者 李小芹 周爱香 戴柏勇 吴子伦 贺蓉 回连强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4-85,共2页
目的:观察内异痛经颗粒对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移植家兔自身子宫内膜的方法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内异痛经颗粒对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全血粘度及异位内膜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内异痛经颗粒可以降低家兔子宫内... 目的:观察内异痛经颗粒对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移植家兔自身子宫内膜的方法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内异痛经颗粒对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全血粘度及异位内膜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内异痛经颗粒可以降低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全血粘度,减轻异位内膜病理改变。结论:提示内异痛经颗粒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异痛经颗粒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全血粘度
下载PDF
《黄帝内经》英译文本分类述评(1925-2019)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渝 陈晓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35-45,共11页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术型、临床型和文化普及型3个类别,以历时性研究为经,以分类研究为纬,梳理和分析译介文本的历史价值及核心名词术语翻译特征,能较为全面地呈现百年《黄帝内经》英译史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英译文本 分类 述评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庆其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8-12,共5页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生命价值"人者,天地之镇也"和珍爱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其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生命观 文化 医学
下载PDF
论中医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路径--从《黄帝内经》谈起 被引量:2
7
作者 邹纯朴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31-35,共5页
从《黄帝内经》成书与多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客观原因,认为构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面世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多学科融合的必然产物。开放包容并不断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 从《黄帝内经》成书与多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客观原因,认为构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面世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多学科融合的必然产物。开放包容并不断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力,对解决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困境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下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解读中医,把宝贵的医学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多学科 融合 中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水模型化推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邢玉瑞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13-19,共7页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为普遍的天然模型。通过阐述水模型与《黄帝内经》血脉气血循环、经脉气血运行、十二经脉体系建构、六淫病因认识、气血津液病机以及相关临床诊治思维的关系,分析指出《黄帝内经》天然模型化推理具有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模型化推理 原创思维
下载PDF
分类表解《黄帝内经》含“气”词语系统——兼表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含“气”词语
9
作者 黄耀明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用语言系统理论、数据统计方法穷尽性分析《黄帝内经》的2944个含“气”词语,归纳为594条不重复词目,分为联合、定中、主谓、动宾、介词等5种结构及“气”的体内之气、体外之气、呼吸之气、时间节段等4种词义类型.这些词语相互关联,构... 用语言系统理论、数据统计方法穷尽性分析《黄帝内经》的2944个含“气”词语,归纳为594条不重复词目,分为联合、定中、主谓、动宾、介词等5种结构及“气”的体内之气、体外之气、呼吸之气、时间节段等4种词义类型.这些词语相互关联,构成词语系统,用表格予以展现.又据其数量分析体内之气与体外之气的密切联系,探讨词义分布规律以及当时的医家治病求本、因病施治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词语 语法结构 词语系统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和”的健康观
10
作者 姜青松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26-30,共5页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认识,决定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知出发,以"和"为核心阐述了"健康是和""疾病是不和",同时也探讨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应将"和"理念贯...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认识,决定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知出发,以"和"为核心阐述了"健康是和""疾病是不和",同时也探讨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应将"和"理念贯彻于健康管理全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健康观 生命
下载PDF
论简帛医书中的“阴气”
11
作者 李海峰 《中医药文化》 2022年第5期411-417,共7页
分析简帛医书中的“阴气”含义,认为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当释为“阴器之气”,专指男阴之气,并由此推测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阴气”与此含义相同,且“阴气”的这一含义与房中术关系密切。《天下至道谈》中“阴气”... 分析简帛医书中的“阴气”含义,认为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当释为“阴器之气”,专指男阴之气,并由此推测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阴气”与此含义相同,且“阴气”的这一含义与房中术关系密切。《天下至道谈》中“阴气”的相关内容也出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由于历史原因二者文本语境的不同,其概念内涵在后世被逐渐泛化、改变。后世注家认为此处的“阴气”指五脏阴气、真阴、肾气等;朱丹溪据“年四十阴气自半”之说,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发展了“阴气”相关理论,而其节房室、养阴气的观点,又与简帛医书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气”的认识暗合;张介宾进一步提倡真阴之说。纵观“阴气”概念内涵的这些变迁,反映出中医学理论不断深化和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医书 阴气 《黄帝内经》 房中
下载PDF
“和”文化理念与《黄帝内经》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硕 鞠宝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82-83,123,共3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基本理念。《黄帝内经》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和"的理念广泛运用到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领域,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理念与"和法"的思想基础,主要有"顺应""协调""和缓""温和""和合""交会""交媾""安和""淳和之气"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体自身-和谐、疾病-人体失和、养生-以和为贵、治疗-以平为期,对阴阳、脏腑、气血等各种失和,偏倾者求其平,盈亏者求其匀,相争者求其和,逆乱者求其顺,突出求"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化理念 顺应 协调 和缓 温和 和合 交会 交媾 安和 淳和之气 中庸 中和 万物和谐 天人和谐 社会和谐 心身和谐
原文传递
“六气为一气”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雅分 金珏 陈晓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20-25,共6页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地理、社会、政治、哲学文化大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以"尚同""求一"为根本;二是万物为"一气"的哲学思维,即"气一元论";三是"气一元论"的延伸即"整体思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同源"思想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六气为一气 文化内涵 文化同源
下载PDF
国家叙事和译介传播:《黄帝内经》译本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航 王银泉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5期56-63,共8页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帝内经》翻译实践对国家叙事传播的积极影响,从而为医药典籍外译与传播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 国家叙事 国家翻译实践 译者行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先秦至隋唐时期“痈”和“疽”的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欣妮 纪军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5期89-94,共6页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病名 痈疽 《黄帝内经》 《灵枢》
下载PDF
病机理论层次-分类-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凤玮 郑杨 孙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122-123,共2页
病机是中医学关键内容,最早见于《内经·至真要大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点,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基本规律的学说,是"疾病的机理",当下病机实为病理学,即发病原理... 病机是中医学关键内容,最早见于《内经·至真要大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点,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基本规律的学说,是"疾病的机理",当下病机实为病理学,即发病原理或本质。病机层次有发病、疾病、证候、症状病机等,目前过分夸大证候、症状病机,忽视发病和疾病病机,决定疗效的理论基础是发病和疾病病机。根据学科分类工具方法有哲学属性分类(阴阳和五行);解剖学标准按部位分类,形神、官窍、筋骨脉肌肉皮膏脂、脏腑、经络、体质;物质观点分类有精气血津液和阴阳;病因学分类有六(邪)淫、情志、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结石等;依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病机理(原发和继发病机),按程度分为基础、高级病机;按复杂程度(单一和复合病机)、按病程(整体与阶段病机)、按基本病理(虚、实),还有内伤和外感病机等。病机特性是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多变性、兼合性,时刻处在变化中,病机学成为指导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根据病机内涵、层次、分类和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机形成及重要作用,对临床准确辨证、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机 内经 病理学 发病 疾病 证候 症状 辨证 学科分类 哲学 解剖学 形神 官窍 脏腑 经络
原文传递
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发展探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雅彬 尚力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53-57,共5页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阐释及应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五味”理论的发展,反映寇氏运用《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及临床实践阐释药物功效、解释仲景医方之法,此法对金元医家亦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寇宗奭 《本草衍义》 五味理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受众意识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恺文 林勋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5期433-439,共7页
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 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述受众意识的重要性;并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解读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受众意识对中医对外翻译宣传的重要性,旨在探索中医典籍在西方受众群体中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为中医英译工作提供启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意识 中医典籍英译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汉学视野下《黄帝内经》日刻本存世现状介绍
19
作者 陶连波 李傲 牛淑平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6期502-506,共5页
广泛收集中日两国《黄帝内经》日刊训读本相关信息,系统梳理国内所藏《黄帝内经》日刻本信息和日本国所藏《黄帝内经》日刊本信息,介绍《黄帝内经》日刊本的训读方法并举例说明《黄帝内经》日刊本与国内通行本《黄帝内经》二者内容的差... 广泛收集中日两国《黄帝内经》日刊训读本相关信息,系统梳理国内所藏《黄帝内经》日刻本信息和日本国所藏《黄帝内经》日刊本信息,介绍《黄帝内经》日刊本的训读方法并举例说明《黄帝内经》日刊本与国内通行本《黄帝内经》二者内容的差别,认为由于日刊本多是依附于原文进行翻译从而得以尽可能地保持汉籍原貌特点。在汉学视野下训读《黄帝内经》日刻本,并对该读本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进行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黄帝内经》 日刊本 训读 汉医籍
下载PDF
《黄帝内经》带下病探微
20
作者 刘舒 鞠宝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3-55,共3页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黄帝内经 诸病源候论 白浊 五色带 肾虚无摄 神伤恐惧 少腹疝瘕 升降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