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衍历》交食计算精度 被引量:6
1
作者 胡铁珠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2-319,共8页
将《大衍历》的日、月食预报方法编成计算程序,以 其分别计算了该历留有记录的书经日食、《诗经》日食、《春秋》日食和《大衍历》使用期 间的全部日、月食,并与现代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历法 《大衍历》 日食 月食 计算精度
下载PDF
《大衍历》日躔表的数学结构及其内插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家璧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8,共11页
《大衍历》日躔表是一份四次差分相等的数表,反映一行对太阳运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一行调整插值引数为不等间距型,并认为具有降阶作用,因而能够采用二次函数完成四次差分表的插值计算。但一行对插值间距只利用差分方程作了第一次逼近,... 《大衍历》日躔表是一份四次差分相等的数表,反映一行对太阳运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一行调整插值引数为不等间距型,并认为具有降阶作用,因而能够采用二次函数完成四次差分表的插值计算。但一行对插值间距只利用差分方程作了第一次逼近,没有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影响了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历》 日躔表 差分方程 迭代法
下载PDF
《大衍历》(727)中的行星理论研究--以火星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泉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年第1期1-39,共39页
本文以火星为例,详细考察《大衍历》(727)中的行星运动理论。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一个行星的位置和不同行星的相对位置具有重要的星占学意义。因此,行星理论是中国数理天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代一行的《大衍历》在行星理论中有许多... 本文以火星为例,详细考察《大衍历》(727)中的行星运动理论。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一个行星的位置和不同行星的相对位置具有重要的星占学意义。因此,行星理论是中国数理天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代一行的《大衍历》在行星理论中有许多创新。根据现存中国正史中的《律历志》,《大衍历》是第一部设计行星中心差算表并利用该算表计算行星位置的中国历法,也是第一部设计五星动态表计算行星平位置的中国历法,行星平位置是计算行星真位置的基础。此外,一行还提出了行星近日点进动的概念并首次给出了行星近日点进动的数值。《大衍历》在行星理论方面的诸多创新奠定了它在历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与火星有关的天文常数,火星的中心差表和火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这两个重要的天文算表,以及利用行星中心差和太阳中心差计算火星在任意一天的位置的算法。本文主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一行是如何用行星中心差修正火星平合时刻以及火星在任意时刻的平位置的?二是一行是如何计算火星在任意一天的位置的?通过分析《大衍历》的原始文本,本文展示了一行是如何发展隋代及初唐的行星理论,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报行星位置的算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历》 行星理论 火星 中心差
下载PDF
《大衍历》
4
《教学考试》 2020年第44期68-68,共1页
《太衍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僧一行制定的历法。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和佛学家,他是历史上实测子午线的第一人,他制定的《大衍历》在世界历学、天文学史上都评价很高,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衍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僧一行制定的历法。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和佛学家,他是历史上实测子午线的第一人,他制定的《大衍历》在世界历学、天文学史上都评价很高,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僧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从开元十二年起,僧一行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他在全国选择了12个观测点,并派人实地观测,自己则在长安总体统筹指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一行 《大衍历》 天文学史 天文测量 开元年间 子午线 历法 实地观测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曲安京 袁敏 王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2,共9页
九服晷影算法从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年)起,成为唐宋金元历法计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统解读,说明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一行《大衍历》中采用数表算法,边冈《崇玄历》(公元892年)及其后历法... 九服晷影算法从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年)起,成为唐宋金元历法计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统解读,说明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一行《大衍历》中采用数表算法,边冈《崇玄历》(公元892年)及其后历法均采用公式算法。王朴在《钦天历》(公元956年)中利用一行开元年间大地子午线测量结果,构造了独特的九服晷影函数,由此可推导出中国数理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正切函数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服晷影 正切函数 《大衍历》 《钦天历》 中国 古代历法
下载PDF
“消息定数”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曲安京 王辉 袁敏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 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 在本质尚乏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又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 在将...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 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 在本质尚乏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又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 在将“消息定数”引入晷漏算法的实践中首当其功。借用球面三角方法,建立时角、赤纬、 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消息定数的造术之源及数理天文学含义。消息定数与太阳视 赤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计算晷影、漏刻、昏明与中星的共同基础。《大衍历》以后唐 宋时期的历法在晷漏算法中基本上都使用“消息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息定数 太阳视赤纬 晷漏算法 一行 《大衍历》
下载PDF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富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6,共25页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汲冢竹书 《大衍历》 年代学 古史研究
下载PDF
从“《大衍》写《九执》”公案中的南宫说看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华的地位及其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钮卫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46-51,57,共7页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阐明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和《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并说明了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衍历》没有完整地“抄袭”《九执历》,最后指出瞿昙譔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天文学在唐代官方天文学中的地位,并让印度天文学更彻底地融入到中国本土天文学中去,而朝廷对该公案的判决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后中国传统历法对印度历法中先进成份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宫说 瞿昙撰 《九执历》 《大衍历》 印度天文学
下载PDF
曆術、時令、郊社制度與《唐月令》 被引量:9
9
作者 趙永磊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62,共24页
在中古時期國家祭祀形成過程中,郊社制度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具有時令性,而國家現行時令多由曆術推算而來。本文聚焦於《唐月令》,以爲《唐月令》約在開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725—738)之間成文,並進而推定《唐月令》日躔中星與曆術之關係,... 在中古時期國家祭祀形成過程中,郊社制度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具有時令性,而國家現行時令多由曆術推算而來。本文聚焦於《唐月令》,以爲《唐月令》約在開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725—738)之間成文,並進而推定《唐月令》日躔中星與曆術之關係,確定《唐月令》日躔中星所據乃《大衍曆》,絶非《麟德曆》。《唐月令》正值唐代國家祭祀轉變的開元時期,在唐人改經風氣之下,唐玄宗據《大衍曆》改定《禮記·月令》日躔中星,增益唐代郊社制度,賦予經典以現實實用性,《唐月令》由此成爲唐宋時期國家郊社祭祀時令,亦爲唐宋時期經典世俗化之顯著標誌。唐玄宗御删《唐月令》,不過是唐玄宗在經典撰述上塑造並强化個人權威的表現之一。結合唐玄宗改定宗廟制度,可知經典及鄭玄經注在唐代禮制實踐上均不具權威性,皇權權威高於經典及經注之上。職此政治環境之下,唐代國家祭祀制度走出經典及禮學家學説的範疇,走向世俗化實用性之路,勢所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月令》 唐玄宗 《大衍曆》 郊社制度 經典世俗化
下载PDF
汉日灭日起源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大桥由纪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中最早出现的没日和灭日,可能是古代印度置闫法传来的痕迹,但当时印度的影响是片断的,它们的意思也含糊不清。唐代一行在《大衍历》中重新定义“灭日”,和印度历中的“缺日”基本上一样了。一行的改变... 《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中最早出现的没日和灭日,可能是古代印度置闫法传来的痕迹,但当时印度的影响是片断的,它们的意思也含糊不清。唐代一行在《大衍历》中重新定义“灭日”,和印度历中的“缺日”基本上一样了。一行的改变也可能是印度天文学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日 灭日 印度历 《后汉四分历》 《大衍历》
下载PDF
隋唐历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薮内清 杜石然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3-410,共8页
文章是薮内清《中国的天文历法》一书第1部分第4章前三节的中文翻译。内容为:(1)隋代历法;(2)唐代历法;(3)《大衍历》及其以后的历法。
关键词 刘焯《皇极历》 李淳风《麟德历》 一行《大衍历》
下载PDF
沙门一行制历因缘探讨
12
作者 吴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58-65,共8页
唐僧一行参与乃至领导了盛唐时期的皇家天文台的工作,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沙门一行制历的因缘加以考证,认为促成一行制历的原因:一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二是沙门一行的俗家家世背景,三是沙门一行的宗教身份,且三者层... 唐僧一行参与乃至领导了盛唐时期的皇家天文台的工作,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沙门一行制历的因缘加以考证,认为促成一行制历的原因:一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二是沙门一行的俗家家世背景,三是沙门一行的宗教身份,且三者层层递进。其中一行的宗教身份,解释了其复杂知识结构以及《大衍历》域外天文学知识的可能来源,同时一行囊天台宗和律宗的修行身份并入于密教,加上文献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道教背景,契合了玄宗朝的宗教政策,是获得玄宗信赖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沙门一行制历的缘由,对于一行宗教背景中的道教成份,也是前贤的研究所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一行 张遂 《大衍历》 盛唐天文学 密教 道教
下载PDF
我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张遂 被引量:2
13
作者 是伯元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张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永谆二年(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曾祖父张公瑾是唐朝开国功臣,深受唐太宗宠信。由于以后家道中落,到张遂出生后更是经济拮据,加上张遂厌恶飞扬跋扈的官僚,不愿... 张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永谆二年(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曾祖父张公瑾是唐朝开国功臣,深受唐太宗宠信。由于以后家道中落,到张遂出生后更是经济拮据,加上张遂厌恶飞扬跋扈的官僚,不愿交结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又伯遭到迫害,便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取法名为“一行”。 五十年代初,莫斯科大学新址落成,校方在会议厅的墙壁上挂世界古今大科学家的画像,中国古代科学家他们选了四位:张衡、祖冲之、张遂、李时珍。只是不知他们从何处考证、居然把我们对和尚的称谓“僧”作为姓,而将张遂的法名“一行”当作名,称张遂为“僧一行”。以致在社会上误传张遂为“僧一行”。如《数坛英豪》一书中著文:“和尚出生的数学家——僧一行”,即是其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家 数学家 《大衍历》 中国古代科学家 内插公式 莫斯科大学 河南省 天文大地测量 河南嵩山 浙江省天台山
下载PDF
一行(Yi Xing,683-727)中国天文学家(Astronomer,China)
14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2-172,共1页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开元十五年编成《大...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修历伊始便着手新天文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与梁令瓒一起制成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重测150多颗恒星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家 中国 《大衍历》 天文历算 天文观测 天文仪器 南乐县
下载PDF
再议九道术
15
作者 邓可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章分析了汉代前后"九道术"含义,认为导致对其认识模棱两可的原因主要与古人对交点月周期的模糊认识有关.相反,古希腊对近点月和交点月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讨论.文章以唐代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为依据,结合朱文鑫的中... 文章分析了汉代前后"九道术"含义,认为导致对其认识模棱两可的原因主要与古人对交点月周期的模糊认识有关.相反,古希腊对近点月和交点月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讨论.文章以唐代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为依据,结合朱文鑫的中印历法比较观点,对"九道术"给出一个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道术 东汉刘洪 古希腊近点周 一行《大衍历议·九道议》
下载PDF
一行
16
作者 田园 《河北学刊》 1984年第3期76-77,共2页
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曾出现过一位举世瞩目的天文学家,这就是首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的一行和尚。 一行,原姓张,名遂,唐魏州昌乐(今河北魏县一带)人。生于高宗永淳二年(683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出身将门之家。祖父张... 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曾出现过一位举世瞩目的天文学家,这就是首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的一行和尚。 一行,原姓张,名遂,唐魏州昌乐(今河北魏县一带)人。生于高宗永淳二年(683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出身将门之家。祖父张公瑾在开国初期屡建战功,封襄州都督,后迁郯国公。父张擅,高宗时官拜武功令。 张遂少年时代博览群书。稍长,对阴阳五行之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尤其热衷于天象、历算的钻研。二十多岁时,便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当时京都长安有一位博学的道士尹崇藏书很多,张遂常去尹处借阅书籍。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线长 《大衍历》 玄宗 天文仪器 高宗 日影 天文历法 新历 恒星 十多岁
下载PDF
极富创新的唐代科学家——僧一行
17
作者 谢剑荣 李焕文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04年第4期1-2,共2页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因躲避权贵,不愿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拉拢,在二十一岁时从荆州景禅师出家,取法名一行。一行从小好学,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他“博览经书,尤精历象...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因躲避权贵,不愿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拉拢,在二十一岁时从荆州景禅师出家,取法名一行。一行从小好学,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他“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行出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学家 僧一行 天文学家 创新精神 子午线 弧长测量 天文仪器 《大衍历》
下载PDF
《大衍历议》与今本《竹书纪年》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培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7-94,共8页
关于夏商周历代各王的在位年数及干支, 今本 《竹书纪年》较古本增加了很多记载。所增数值主要取自唐代的 《大衍历议》。由于 《大衍历议》与今本 《竹书纪年》所记三代积年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 今本 《竹书纪年》的编者不谙历数,... 关于夏商周历代各王的在位年数及干支, 今本 《竹书纪年》较古本增加了很多记载。所增数值主要取自唐代的 《大衍历议》。由于 《大衍历议》与今本 《竹书纪年》所记三代积年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 今本 《竹书纪年》的编者不谙历数, 误用 《大衍历议》的岁名干支, 故而格难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衍历 今本 仲康日食 公元前 《竹书纪年》 《大衍历》 岁名 王国维 《新唐书》 西周积年
原文传递
一行——唐代的‘迦勒底人’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晓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4年第2期89-91,88,共4页
西亚两河流域是西方星占学的发祥地,到迦勒底王朝时,那里的星占学臻于如日中天之境,迦勒底星占学家遍布于欧亚大陆众多的宫廷中,从王朝盛衰到个人休咎,无不预言。因此在后世的西方语言中,“迦勒底人”就成了“星占家”的同义语。在唐朝... 西亚两河流域是西方星占学的发祥地,到迦勒底王朝时,那里的星占学臻于如日中天之境,迦勒底星占学家遍布于欧亚大陆众多的宫廷中,从王朝盛衰到个人休咎,无不预言。因此在后世的西方语言中,“迦勒底人”就成了“星占家”的同义语。在唐朝,著名的大和尚一行正是这样的星占家。关于一行的形象,在以往不少普及读物中已有固定模式。他首先被描述为一位“天文学家”——他撰制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衍历》,主持了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并建造了大型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虽然专家们的研究已经一再否定了先前关于一行是恒星自行(Propermo-tion)发现者的说法,但这对于他的“天文学家”形象并无影响。然而,一行的上述天文工作固然都是事实,他实际上——或者至少在当时人心目中——却完全是另一种人。关于一行生平事迹的主要记载并不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史籍中,而是见于宋代赞宁所撰《大宋高僧传》卷五的“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这本不足怪,因为一行首先是一位高僧。至于这篇传记所依据的材料来源,极可能就是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的第五条——整篇传记几乎就是该条的改写。在这篇传记中,记载了一行“天文学家”之外的各种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当时人心目中一行其人最重要的方面。一行最先登场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七星 星占学 《大衍历》 天文学家 天文大地测量 天文观测仪器 西亚两河流域 密宗 玄宗 恒星自行
原文传递
日本古代“奉正朔”的虚与实
20
作者 李卓 《日本学刊》 CSSCI 2019年第B06期174-175,共2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曾在一千多年时间里使用中国的太阴历(为叙述方便,本文使用"阴历"的提法),即604年开始使用《元嘉历》;690年开始与《元嘉历》并用、并于697年单独使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曾在一千多年时间里使用中国的太阴历(为叙述方便,本文使用"阴历"的提法),即604年开始使用《元嘉历》;690年开始与《元嘉历》并用、并于697年单独使用《仪凤历》;764年开始使用《大衍历》;858年开始使用《五纪历》;862年开始使用《宣明历》,直到1685年被保井春海编制的《贞享历》取代。日本与中国处于同样的时间坐标系统之中,根据阴历衍生出的岁时习俗有很多与中国相似。日本长期使用中国的历法,造成国人从古到今的固定思维,即认为日本是奉中国王朝为"正朔",是中华帝国朝贡体系之下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虚与实 古代 《大衍历》 坐标系统 岁时习俗 朝贡体系 中华帝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