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所罗门之歌》中的创伤书写
1
作者 吴良红 杨雯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家。她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刻画种族歧视与奴隶制背景下深受迫害的黑人形象,书写美国非裔族群艰难求生的创伤历史。本文立足于创伤叙事视角,从叙事聚焦、多元化结构和隐喻的语言三...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家。她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刻画种族歧视与奴隶制背景下深受迫害的黑人形象,书写美国非裔族群艰难求生的创伤历史。本文立足于创伤叙事视角,从叙事聚焦、多元化结构和隐喻的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呈现创伤的书写技巧,深入解读小说中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揭露黑人民族文化断层与边缘化的社会现实,从而进一步丰富小说内涵,发掘小说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创伤书写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中的物人关系
2
作者 马丹丹 陈尧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25-30,共6页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描写了物与人的三种关系。将人物化,麦肯因逐利而“白化”,斩断与亲人同胞之情,是“成功的失败者”;吉他因仇恨蒙蔽双眼,随意夺取无辜之人的性命,沦为复仇工具。将物人化,露丝过度依赖已故父亲之物,最终落得个...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描写了物与人的三种关系。将人物化,麦肯因逐利而“白化”,斩断与亲人同胞之情,是“成功的失败者”;吉他因仇恨蒙蔽双眼,随意夺取无辜之人的性命,沦为复仇工具。将物人化,露丝过度依赖已故父亲之物,最终落得个被物所奴役的下场。达到物我平衡状态,派拉特不似麦肯为逐利放弃自我,用她精神上的强大弥补现实物质的不足;虽以耳环纪念逝去的父亲与过往,却不像露丝那般为物所奴役。奶娃也在其影响下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物人关系,找到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 物人关系
下载PDF
从意指翻译角度浅谈《所罗门之歌》的中文译本
3
作者 刘慧杰 《国学(汉斯)》 2023年第4期563-567,共5页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2019)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无疑是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的意指理论结合语言学和文化学,探究黑人特有的修辞策略,开启了...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2019)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无疑是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的意指理论结合语言学和文化学,探究黑人特有的修辞策略,开启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新篇章。本文试通过从意指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译本的修辞特色,探究含有意指特色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策略,以期为愿意在这一领域探索的译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意指特色 修辞
下载PDF
论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原型模式——以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丽蓉 胡妮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对应了古代神话中"追寻"和"飞翔"的原型模式,而作品中的"飞翔"也是黑人文学传统中"飞翔意象"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生动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原型模式 神话原型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自在”与“自觉”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文培 曹威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04-106,共3页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文化创造性的转化。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其黑人性和美国性的一种全新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在的文化 自觉的文化 美国黑人民族文化 《所罗门之歌》 莫里森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红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意义丰富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 ,“所罗门之歌”起到了故事间连接和转换的作用 ,与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息息相关 ,并揭示了作品的多重意义。此外 ,莫里森通过揭示“所罗门之歌”中飞行...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意义丰富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 ,“所罗门之歌”起到了故事间连接和转换的作用 ,与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息息相关 ,并揭示了作品的多重意义。此外 ,莫里森通过揭示“所罗门之歌”中飞行的多重含义 ,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思考 ,吟唱了一曲黑人女性的《所罗门之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作品 故事 黑人女性 主人公 揭示 现实 性格 丰富
下载PDF
黑色声音的呐喊——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5
7
作者 纪颖 张晓敏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6-58,共3页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反映美国黑人的悲惨处境、揭露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探索美国黑人的整体命运,开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新天地。《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有关黑人男子...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反映美国黑人的悲惨处境、揭露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探索美国黑人的整体命运,开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新天地。《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有关黑人男子奶娃的成长史,化解两性之间的对立、找到处理种族问题的办法、恢复传统中的生命活力正是莫里森创作《所罗门之歌》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两性和谐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媛媛 邹惠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非洲飞人传说 黑人音乐传统 非洲祖先崇拜
下载PDF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9-87,共9页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主题 小说 美国 文本批评 文学评论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郝俊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9-171,共3页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音乐 美国黑人文学 《看不见的人》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甘振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6-79,共4页
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 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民族文化 性别角色 两性关系 文学评论 美国 小说
下载PDF
“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主题阐释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昕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及其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化 托妮·莫里森 小说 文学评论 美国
下载PDF
追寻黑人文化之根——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 被引量:4
13
作者 龚玲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5-207,共3页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是托尼·莫里森两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美国白人强势的主流文化入侵面前,美国黑人的原生态文化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丧失的担忧,并以如泣如诉...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是托尼·莫里森两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美国白人强势的主流文化入侵面前,美国黑人的原生态文化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丧失的担忧,并以如泣如诉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美国黑人文化中丰富的口头传统、姓名文化和超自然现象,坚持不懈地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魅力与精神进行了挖掘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宠儿》 文化传统
下载PDF
论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认同——解读《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颖 单建国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67-70,共4页
寻找文化身份是后工业化时代处于“认同危机”的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张解构西方的强势话语,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霸权地位,从而建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 寻找文化身份是后工业化时代处于“认同危机”的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张解构西方的强势话语,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霸权地位,从而建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指出白人文化的强制同化以及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意识的残缺导致了他们的认同危机。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寻实际上是在寻找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和文化家园。文化身份的确定能够让非裔美国人觉得自己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漂泊者。这一主题既是对非裔美国人文学传统中寻求文化身份主题的继承,又是对其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所罗门之歌》 文化认同 多元文化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阐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万连增 姜杨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主题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中疏离的人际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文培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152,共4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 1 977年发表的《所罗门之歌》探索了主人公奶娃走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认同和寻找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人生旅程。小说所表现的疏离的人际关系成为作品主题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揭示了 2 0世纪三四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 1 977年发表的《所罗门之歌》探索了主人公奶娃走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认同和寻找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人生旅程。小说所表现的疏离的人际关系成为作品主题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揭示了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白人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离 人际关系 家庭 亲情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传统的回归——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云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00-103,95,共5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小说描写了非洲宗教传统中的祖先崇拜、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以及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 ,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小说描写了非洲宗教传统中的祖先崇拜、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以及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 ,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达了作者对被抹杀的非洲文化意识与文化历史的关注 ,体现了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自信。莫里森通过写作呼唤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 ,让读者听到“他者”的声音 ,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 美国 民族文化 小说 祖先崇拜 黑人文化
下载PDF
《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红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2-154,共3页
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塑造了梅肯、奶娃和吉他等几个黑人男性形象,这些形象表现的是人在争取平等、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示的多重的人性特征,其目的在于探索黑人男性在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 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塑造了梅肯、奶娃和吉他等几个黑人男性形象,这些形象表现的是人在争取平等、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示的多重的人性特征,其目的在于探索黑人男性在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扭曲和升华。同时还说明了黑人要走向平等、自由的道路,不能远离黑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性格特征 人性变化
下载PDF
无言的呼唤——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思想探视《所罗门之歌》的语言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异辉 王芳 熊海英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32-34,共3页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思想探视《所罗门之歌》的语言特点。小说语言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使得其语言富于音乐的韵律和画面...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思想探视《所罗门之歌》的语言特点。小说语言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使得其语言富于音乐的韵律和画面感,这些语言特点成功地邀请了读者的参与,从而实现了小说文本的最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空白 音乐节奏感 画面感
下载PDF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重读《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纪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7-49,共3页
以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重读女权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托尼.莫里森通过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 以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重读女权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托尼.莫里森通过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生态女权主义 自然 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