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曼彻斯特笔记》:历史、文本与研究现状
1
作者 孔伟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曼彻斯特笔记》重现了这一理论与实践发生的历史现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到曼彻斯特开展研究,是因为曼彻斯特既是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发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曼彻斯特笔记》重现了这一理论与实践发生的历史现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到曼彻斯特开展研究,是因为曼彻斯特既是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城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活跃的地方。马克思在《曼彻斯特笔记》中不仅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而且首次接触并研究了英国宪章派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两者的结合与矛盾促使马克思阐发一种新的世界观。所以,《曼彻斯特笔记》被视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深化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曼彻斯特笔记》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学说
下载PDF
机器化生产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与现实--《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9,共14页
在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通过对“机器和制造问题”的专题研究,生产方式问题的思考在机器化生产构序与制造构式的深入构境层面上被打开了,他对将在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启用的物质生产概念,特别是工业生产中的机器化阶段的历史内涵,... 在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通过对“机器和制造问题”的专题研究,生产方式问题的思考在机器化生产构序与制造构式的深入构境层面上被打开了,他对将在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启用的物质生产概念,特别是工业生产中的机器化阶段的历史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在这里,马克思对经济学文献的态度,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义愤,而更多出一些冷静的客观观察。所以,经济学文献出现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会时时引起他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思考,也必然会成为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全面批判的历史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布鲁塞尔笔记》 《曼彻斯特笔记》 生产话语 资产阶级社会
下载PDF
《曼彻斯特笔记》的理论定位——分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3
作者 王春雨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
从写作时间上看,《曼彻斯特笔记》是距离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最“近”的摘录笔记,其中呈现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由《巴黎笔记》中“黑格尔+斯密”的主体间分工走向《布鲁塞尔笔记》以机器生产为导向的主客体分工,再到《曼彻斯特笔记》进一... 从写作时间上看,《曼彻斯特笔记》是距离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最“近”的摘录笔记,其中呈现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由《巴黎笔记》中“黑格尔+斯密”的主体间分工走向《布鲁塞尔笔记》以机器生产为导向的主客体分工,再到《曼彻斯特笔记》进一步加深了两种分工理论的综合性认识。这条路径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二重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彻斯特笔记》 分工的二重性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话语转换的经济学背景——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一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4,123,共12页
在马克思第二阶段经济学研究中,他第一次具体遭遇近代资产阶级工业生产实际和机器化大生产的现实,这促使他彻底放弃抽象的哲学话语,而从哲学意味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直接进入到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构序和塑形活动,人与自然... 在马克思第二阶段经济学研究中,他第一次具体遭遇近代资产阶级工业生产实际和机器化大生产的现实,这促使他彻底放弃抽象的哲学话语,而从哲学意味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直接进入到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构序和塑形活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赋型和动态的生产方式筑模。由此,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历史地、现实地全面分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发生和现实统治。在《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中,马克思获得比传统哲学话语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现实生产资料的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活动是比物质实践中阶级斗争一类政治活动更基始性的方面。这既可能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物质实践概念的基础,也会是马克思后来从实践的哲学概念走向社会历史深处的基始性的物质生产之思的缘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布鲁塞尔笔记》 《曼彻斯特笔记》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话语
原文传递
新出版的MEGA2/Ⅳ/5概况及其学术价值
5
作者 鲁克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87,共10页
介绍了2015年新出版的MEGA2/Ⅳ/5的概况,并对MEGA2/Ⅳ/5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其对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MEGA2/Ⅳ/5 《曼彻斯特笔记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异化构式的没影与分工逻辑的地平
6
作者 李亚熙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50-56,共7页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中,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开始关注分工基础之上的组织协作。分工逻辑开始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结构中深层布展。对于“分工”理解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马克思由主体性的劳动视域向客体物质生产视域的转变。在现代物质生产体系中,纯粹的直观自然物被排除在外,留存下来的是包含着既定劳动的物质材料。围绕“有用性”的生产逻辑,原先的静态自然秩序被打破,夹杂着自然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物质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构了人的“上手性”周遭世界。而机器体系的介入使得工厂体系转化为自动体系,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确证的主体性劳动被还原为最抽象的注意与操练,人的主体性被机器体系擦除了。在由手艺向技艺过渡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最终发现,生产者最为抽象的定在方式恰是由最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现实锚定的,正是生产次序延伸成为现代意义的社会构序。所以,正是分工范畴彻底摧毁了马克思原初的异化构式,并生长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史论,从而开启了马克思进入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构式 分工逻辑 《布鲁塞尔笔记》 《曼彻斯特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经济学话语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笔谈)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一兵 张福公 +1 位作者 孔伟宇 吴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6,共22页
张一兵认为,《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是马克思第二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重要笔记,也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夜的经济学思想实验。理解这一文本群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内涵,对于认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一兵认为,《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是马克思第二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重要笔记,也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夜的经济学思想实验。理解这一文本群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内涵,对于认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福公通过对《布鲁塞尔笔记》的研究,提出机器大工业所彰显的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构成了马克思从哲学人本学话语转向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物质生产话语的内在动机之一。基于MEGA2对《布鲁塞尔笔记》的深入文本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渊源与生成逻辑。孔伟宇认为,《布鲁塞尔笔记》是马克思生产话语出场的重要“案发现场”:一是宣布了马克思劳动话语的退场与生产话语的转换;二是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物质生产作为基础和前提的重要作用;三是构建了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从关系性生产透视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吴婷认为,在《曼彻斯特笔记》中,马克思继续关注了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过程,并认识到现代工业体系下的物质生产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一种新的历史性关系,同时也使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种从现实出发的“生产话语”终结了此前的人本主义价值批判逻辑,成为把握马克思新世界观来源的重要理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布鲁塞尔笔记》 《曼彻斯特笔记》 生产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