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戏剧鉴赏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学习《汉宫秋》为例
1
作者 齐耘萱 王玮琦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第8期8-10,共3页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鉴赏已成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学习、鉴赏中国传统优秀剧作,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戏剧选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优秀剧作,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展开实践。以《汉宫秋...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鉴赏已成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学习、鉴赏中国传统优秀剧作,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戏剧选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优秀剧作,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展开实践。以《汉宫秋》为例,通过探究马致远的创作理念,学习以古鉴今的创作思想,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演绎作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教育戏剧 爱国主义情感
下载PDF
论昭君题材历史剧的创作模式——从元杂剧《汉宫秋》到当代“昭君戏”
2
作者 郑世鲜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35-44,共10页
从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到郭沫若和曹禺的话剧《王昭君》,再到当今地方戏舞台上不断上演的昭君戏,昭君出塞一直是戏剧创作的经典题材。然而细究昭君戏发展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昭君故事经历了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最终在当今的戏曲舞... 从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到郭沫若和曹禺的话剧《王昭君》,再到当今地方戏舞台上不断上演的昭君戏,昭君出塞一直是戏剧创作的经典题材。然而细究昭君戏发展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昭君故事经历了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最终在当今的戏曲舞台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从《汉宫秋》延续下来的“昭君怨”的传统模式,以及曹禺作品影响下形成的“昭君颂”模式。两种模式的共性:没有脱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个体意识与家国诉求、文化记忆与时代重构的三重维度,围绕这三重维度进行的取舍、考量和重塑不仅在昭君历史题材剧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而且许多同类型的历史题材戏曲作品也具有同样的创作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戏 历史剧 创作模式 《汉宫秋》 曹禺
下载PDF
浅析《汉宫秋》中的“审美同情”——以第四折中汉元帝的形象塑造为例
3
作者 张琬悦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8期20-22,共3页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部杂剧,该剧以四折一楔子的形式对正史中的昭君和亲事件进行了创造性演绎,重点讲述了汉元帝与昭君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悲剧,批判了毛延寿等朝中奸佞的阴险弄权。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部杂剧,该剧以四折一楔子的形式对正史中的昭君和亲事件进行了创造性演绎,重点讲述了汉元帝与昭君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悲剧,批判了毛延寿等朝中奸佞的阴险弄权。王季思先生曾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前言中将《汉宫秋》与《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并称为“元曲四大悲剧”[1],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亦称其为“千古绝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赵氏孤儿》 《窦娥冤》 古典悲剧 爱情悲剧 汉宫秋 四大悲剧 王季思
下载PDF
季节转换之内蕴探究——以《汉宫秋》《和戎记》为例
4
作者 谭明珠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4期43-45,共3页
《汉宫秋》与《和戎记》的情节内容有继承与革新之关系,其中有一时间之变,即“昭君出塞”之季节,前者为“秋”,后者为“冬”,《汉宫秋》之秋为全剧之悲凉氛围、悲之情感基调,为时代心态之悲怨;《和戎记》之冬则为死亡结局之代表、昭君... 《汉宫秋》与《和戎记》的情节内容有继承与革新之关系,其中有一时间之变,即“昭君出塞”之季节,前者为“秋”,后者为“冬”,《汉宫秋》之秋为全剧之悲凉氛围、悲之情感基调,为时代心态之悲怨;《和戎记》之冬则为死亡结局之代表、昭君形象之更改、高洁人格之象征、民间心态之表现。一字之差别、一季节之转换,涉及的是其背后隐含的主题思想、社会时代之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和戎记》 时代
下载PDF
德庇时英译《汉宫秋》中的“摹仿”文学传统
5
作者 李亦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6,共8页
德庇时对中国元杂剧《汉宫秋》的英译体现出西方注重真实合理的“摹仿”的文学传统,从融合演员与剧中人物、间离演员与观众、隔离真实与虚拟三方面使作品的真实性、合理性得到提升。英译《汉宫秋》既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体现,背后也有各种... 德庇时对中国元杂剧《汉宫秋》的英译体现出西方注重真实合理的“摹仿”的文学传统,从融合演员与剧中人物、间离演员与观众、隔离真实与虚拟三方面使作品的真实性、合理性得到提升。英译《汉宫秋》既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体现,背后也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这种对“摹仿”传统的继承既有德庇时的西方文化背景、英国及其个人功利性追求的原因,也有其个人没能认识到中西戏剧本体论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庇时 《汉宫秋》 摹仿
下载PDF
马致远《汉宫秋》主题辨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小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汉宫秋》的主题非政治,亦非爱情。它是借历史悲剧写人生迷惘,表现了自古以来备受尊重、前程远大、自命不凡的中原儒生,在元代被打入备受歧视和践踏的社会底层,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感到困惑、痛苦、绝望的情绪。
关键词 马致远 《汉宫秋》 精神家园 失落 悲哀
下载PDF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的艺术共通性——以《兰亭序》及《汉宫秋》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柴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依托,展现了传统艺术“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体现了人在理想、道德、情操、信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无人企... 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依托,展现了传统艺术“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体现了人在理想、道德、情操、信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无人企及,而距今久已的琴曲《汉宫秋》又名《汉宫秋月》,以其超越旋律之外的幽幽神韵,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玄妙精深。行书《兰亭序》与琴曲《汉宫秋》,从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之间有形与无形的交织,韵律与节奏的融合,色彩与声音的转换,人文精神的共通,探寻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的艺术共通性,体味二者之间深邃、悠远的想象空间和品位空间。中国传统艺术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精神就是传统艺术的灵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传统音乐 古琴 《兰亭序》 《汉宫秋》
下载PDF
一部传统文人的人生悲剧——也谈马致远的《汉宫秋》 被引量:3
8
作者 景建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5-68,共4页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人,在文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文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作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文人...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人,在文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文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作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文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文人的人生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致远 《汉宫秋》 杂剧 人生悲剧
下载PDF
“题旨结构”:主题多样性的终极溯源——从《汉宫秋》看戏剧主题多样性的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1-76,共6页
文章试图改变主题的传统思维方式,认为《汉宫秋》具有一种"题旨结构",即由众多的思想因子在特定的历史美学情境中瞬间交融而成。"题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作品思想内涵的丰富性,这也正是一部作品产生众多主题说的... 文章试图改变主题的传统思维方式,认为《汉宫秋》具有一种"题旨结构",即由众多的思想因子在特定的历史美学情境中瞬间交融而成。"题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作品思想内涵的丰富性,这也正是一部作品产生众多主题说的根本原因;同时,"题旨结构"理论也为探究其他类似戏剧作品之思想内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题旨结构 思想因子 历史美学情境
下载PDF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有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6-69,共4页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 ;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 ;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 ,使《汉宫秋》
关键词 《汉宫秋》 昭君和番 突破 创新
下载PDF
孤雁意象与《汉宫秋》的审美情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红卫 《理论月刊》 2004年第7期131-133,共3页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雁意象 《汉宫秋》 审美情思 末本戏 抒情性文本
下载PDF
痛斥奸佞之可恶悲叹忠贤之不幸——《汉宫秋》主题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建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8-63,共6页
学界有关马致远杂剧《汉宫秋》主题的六种说法存在明显的不当之处。《汉宫秋》主题应为"痛斥奸佞之可恶,悲叹忠贤之不幸"。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马致远在文学创作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巧妙借鉴、改造与利用,鲜明地体现了他... 学界有关马致远杂剧《汉宫秋》主题的六种说法存在明显的不当之处。《汉宫秋》主题应为"痛斥奸佞之可恶,悲叹忠贤之不幸"。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马致远在文学创作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巧妙借鉴、改造与利用,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奸佞 忠贤 主题
下载PDF
简论《汉宫秋》的悲剧主人公及其意蕴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中合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6-38,共3页
马致远《汉宫秋》的悲剧性质早成定论 ,无有异议。但其悲剧主人公究竟是谁 ,其悲剧意蕴又是什么 ,却一直争论不休 ,悬而未决。本文认为汉元帝是悲剧主人公 ,王昭君只是悲剧主人公的牺牲品 ,其意蕴是在表现一代帝王的人身屈辱和政治上的... 马致远《汉宫秋》的悲剧性质早成定论 ,无有异议。但其悲剧主人公究竟是谁 ,其悲剧意蕴又是什么 ,却一直争论不休 ,悬而未决。本文认为汉元帝是悲剧主人公 ,王昭君只是悲剧主人公的牺牲品 ,其意蕴是在表现一代帝王的人身屈辱和政治上的惨痛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悲剧意蕴 悲剧性质 马致远 戏剧 抒情
下载PDF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沛军 《戏剧之家》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汉宫秋》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君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同时,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生存意识的彰显以及戏剧中"情"的诗化处理... 《汉宫秋》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君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同时,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生存意识的彰显以及戏剧中"情"的诗化处理方式都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汉元帝 生存意识 诗化方式
下载PDF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异曲同工之“趣” 被引量:2
15
作者 包小玲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于《汉宫秋》与《梧桐雨》的异同,前人已多有论述,从二者的故事框架、主题的倾向、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前辈学者的观点进行发挥解读。
关键词 异曲同工 《汉宫秋》 《梧桐雨》 故事框架 主题倾向 人物塑造
下载PDF
试论《汉宫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萍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4-78,共5页
马致远的《汉宫秋》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汉元帝、毛延寿这三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感。《汉宫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不仅充分典型化 ,各具典型意义 ,各自性格的发展、变化有着充分的根据 ,有着合理的内在联... 马致远的《汉宫秋》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汉元帝、毛延寿这三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感。《汉宫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不仅充分典型化 ,各具典型意义 ,各自性格的发展、变化有着充分的根据 ,有着合理的内在联系 ,而且他们搭配得富有典型意义。这些不同性格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特定环境中相遇 ,从而发生撞击 ,有机地构成了《汉宫秋》中的戏剧冲突。作者运用对比 ,映衬等手法 ,让各自的性格发出不同的光彩。从而突出了昭君形象的高大、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王昭君 汉元帝 毛延寿 典型化 对比 映衬 时代感 现实感
下载PDF
字字着色 语语生情——论《汉宫秋》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春梅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1,共4页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著名的历史悲剧,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论文试图从汉语音韵学、修辞学、风格学等角度切入,从韵情的和谐、语言的音乐美及语言风格的建构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语言艺术。
关键词 《汉宫秋》 韵情相谐 音乐美 俊美清朗
下载PDF
元明两代昭君戏比较研究——以《汉宫秋》与《和戎记》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甄静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4期34-36,共3页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和戎记》 昭君出塞
下载PDF
从《汉宫秋》看元杂剧结构的音乐性特征
19
作者 虞江芙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2期151-153,共3页
《汉宫秋》的音乐结构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故事结构;这一特点在其它元杂剧作品和明清传奇中同样存在。许多元杂剧乃至明清传奇,它们在情节结构上可以表现得非常松散,而只要它严守一本四折的规范,并且有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它... 《汉宫秋》的音乐结构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故事结构;这一特点在其它元杂剧作品和明清传奇中同样存在。许多元杂剧乃至明清传奇,它们在情节结构上可以表现得非常松散,而只要它严守一本四折的规范,并且有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它就有可能成为一出好戏。元杂剧在整体上注重的是“曲体结构”而非“戏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元杂剧 曲体结构
下载PDF
元曲作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和接受——从马致远《汉宫秋》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比较谈起
20
作者 刘晓凤 刘晓玲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第3期44-52,共9页
"昭君出塞",原只是汉元帝为笼络内附的南匈奴,将宫女嫁给单于为阏氏,在史书中的记载简洁,却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出现了很多以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和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是典型代... "昭君出塞",原只是汉元帝为笼络内附的南匈奴,将宫女嫁给单于为阏氏,在史书中的记载简洁,却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出现了很多以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和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是典型代表。比较两者,可以看出马致远对杜甫有吸收借鉴,更有消解。进而引申出元曲作家对杜甫的理解接受情况:引用杜诗,重杜诗艺术,有意消解重塑杜甫形象。这与元代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汉宫秋》 理解接受 消解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