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6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哲学转向——以王弼《老子注》为例
1
作者 何波宏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哲学化 经典化 《老子注》
下载PDF
析《老子》之“和”的三重意蕴
2
作者 路永照 张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中有8见“。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之“和”属于经验范围之内,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的运用。“音声相和”与“冲气以为和”之“和”指事物对立统一的性质,是对事...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中有8见“。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之“和”属于经验范围之内,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的运用。“音声相和”与“冲气以为和”之“和”指事物对立统一的性质,是对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的表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与“和其光,同其尘”的“和”表达理想状态,是老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所在。“和”在《老子》文本三个层面的运用,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呈现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伦理 辩证法 价值
下载PDF
对等理论下《老子》德译中的概念隐喻认知——以卫礼贤《老子》德译为例
3
作者 尹一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21-24,74,共5页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卫礼贤《老子》德译本,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意在探求卫礼贤是如何理解与处理《老子》中的隐喻表述,并在对等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其译介的精准性,明确隐喻的正确译介对传达老子思想和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经研究发现,卫礼贤对《老子》概念隐喻的德译虽有偏颇之处、可优化的空间,但总体上实现了对等,他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及技巧,准确传达出了《老子》的目标域和蕴含的道家思想,为德语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籍的概念隐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理论 德译 《老子》 隐喻 卫礼贤 道家
下载PDF
论《老子》“仁”的内涵与特点
4
作者 冯兴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65-67,共3页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一种自然之爱,这种自然之爱是自发且自觉的,人为和强迫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老子的“仁”具有自然性、否定式和超越性的特征,这是老子的“仁”区别于儒家之“仁”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 自然性 否定式 超越性
下载PDF
略论郭店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的历时性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四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1-12,共2页
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虽然在内容上根据帛书本或通行本《老子》可以判定为属同一部《老子》书的统系,但在竹简的形制上应该分属为三书。两种意义上的同书或分书应该分开来看待。实际上竹筒形制上的不同,应该暗示着更多的内涵:... 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虽然在内容上根据帛书本或通行本《老子》可以判定为属同一部《老子》书的统系,但在竹简的形制上应该分属为三书。两种意义上的同书或分书应该分开来看待。实际上竹筒形制上的不同,应该暗示着更多的内涵:《老子》一书的原生形态原本是否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本《老子》 《太一生水》 历时性 竹简《老子》 帛书《老子》 文本 抄本 《老子》 郭店简 通行本
下载PDF
从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莹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5,166,共9页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究《老子》文本的编纂过程提供了可能。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和传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从战国到两汉以至魏晋,《老子》的编辑者们对文本的编纂与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锤炼、校订文字;其二,补充、修改文意;其三,调整语序和篇章结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活动蕴含着古老而永恒的编辑理念:强调文本的逻辑性、追求文本的统一性。梳理此间编者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无疑能为中国早期的编辑史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北大汉简本《老子》 王弼本《老子》 编辑加工 编辑史
下载PDF
《老子》“道法自然”新诠
7
作者 李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05,共1页
《老子》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界对于如何理解“道法自然”,素有争论。王弼解释为“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 《老子》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界对于如何理解“道法自然”,素有争论。王弼解释为“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这导致自然在道之上。河上公解“道法自然”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这有违前面的句式,但是保证了道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河上公 《老子》 超越性
下载PDF
“玄”“妙”字义与《老子》生成哲学
8
作者 邓锐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8,166,共13页
《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 《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与生殖有关,《老子》借以比喻万物生成;“妙”字的产生与“玄”密切相关,发展出更为具体的生成之义。《老子》由这两个字延伸出了若干生成哲学上的核心概念与命题,由此阐发了完整时空范围内万物生成的本原与方式等哲学思想。汉代此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两个字的历史本义及由其延伸出的概念与命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遮蔽,有必要结合对古文字的考察来厘清《老子》中所蕴含生成哲学的原初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成哲学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及其生成语境探析
9
作者 姚圣良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之人。该书中的黄帝形象,是战国秦汉间“百家言黄帝”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在黄帝人文初祖形象发生发展的链条上,该书的贡献虽不及《史记》,但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 黄帝形象 生成语境
下载PDF
《老子》重要异文汇校辨正
10
作者 汪韶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古今的《老子》诠释异见纷呈,这与异文的大量存在不无关系。但通过对地上地下诸重要版本的对勘,可从异文中甄别出凿实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选取一些可能引发思想歧变的重要异文进行辨析,以确定“... 古今的《老子》诠释异见纷呈,这与异文的大量存在不无关系。但通过对地上地下诸重要版本的对勘,可从异文中甄别出凿实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选取一些可能引发思想歧变的重要异文进行辨析,以确定“多闻数穷”“而有(又)静居众人之所恶”“予善天”“鬻人昭昭”“执今之道”“自今及古”“荣馆”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版本异文 简帛
下载PDF
从先秦史官职能看《老子》的箴言体特征
11
作者 张洪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其史职特征奠定了《老子》写作的基础。在先秦众多的实用类文体中,箴句式整饬,声调和谐,是极具训诫性、经验性等特征的权威性文体,《老子》八十一章具有箴言体特征。从形式上说,《老子》箴言以四言、三言为主,... 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其史职特征奠定了《老子》写作的基础。在先秦众多的实用类文体中,箴句式整饬,声调和谐,是极具训诫性、经验性等特征的权威性文体,《老子》八十一章具有箴言体特征。从形式上说,《老子》箴言以四言、三言为主,多用韵语,借礼乐、《诗》乐之“势”,以庄重凝练之语自重其道;从内容上说,老子经常引用、借用已有的箴言,又大量自作箴言,包括以道之名作箴言、以圣人之名作箴言、以侯王之名作箴言、以“上者”口吻作箴言等四种形式。《老子》箴言体的表达形式,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老子思想的传播力,使《老子》在后世成为道家、道教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老子》 箴言体
下载PDF
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核心观点
12
作者 张治中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0期63-65,共3页
“小国寡民”是《老子》思想中极易被质疑和误解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小国寡民”思想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性”。通过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流程图分析发现“小国寡民”并无矛盾性,统一于系统性:其内涵需要同时满足才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思想中极易被质疑和误解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小国寡民”思想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性”。通过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流程图分析发现“小国寡民”并无矛盾性,统一于系统性:其内涵需要同时满足才是“小国寡民”,具有逻辑严密性;要将“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对比分析、融会贯通,具有辩证统一性;注重以民为本、发展为基、和平为要,具有对象完整性。“小国寡民”是对“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深刻论述,其核心观点是“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国寡民 《老子》 逻辑 数据流程图
下载PDF
《老子》经典化考述
13
作者 谭宝刚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0,F0003,共9页
先秦时期《老子》是诸子著作中的一种,处于子书的地位。汉简本《老子》的出土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老子》已被后学尊称为“经”且题以“经”名。此后,《老子》一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魏晋时期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考之典籍可知:《老... 先秦时期《老子》是诸子著作中的一种,处于子书的地位。汉简本《老子》的出土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老子》已被后学尊称为“经”且题以“经”名。此后,《老子》一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魏晋时期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考之典籍可知:《老子》由子书上升为经典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老子》在学术思想层面的经典化;其二,《老子》在社会生活层面的经典化。《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政治和民间社会生活的走向,其经典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影响逐步彰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哲学 道家思想 《老子》 经典化
下载PDF
《老子》虚静人生论及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元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度:损知和损欲。此知和欲,乃《老子》所特指的智巧和贪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正常需要。《老子》的这一人生哲学蕴藏着对治当今诸种社会病症的精神宝藏。研究虚静人生论及其现代价值,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良性的社会秩序、竞争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虚静 人生哲学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小虎 曾维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9,共9页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得以可能,事实上奠基于以“道”作为哲学范畴之可能性追问的三层反思:第一重反思表明了形而上学追问与现象学还原之为诠释方法的必然困境,前者存在实然与应然、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与分歧,后者则存在本体性与...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得以可能,事实上奠基于以“道”作为哲学范畴之可能性追问的三层反思:第一重反思表明了形而上学追问与现象学还原之为诠释方法的必然困境,前者存在实然与应然、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与分歧,后者则存在本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与张力;第二重反思则在诠释方法的变更中揭示“道”之为现象的本质结构在于“超越—内在”,并且验证于文本的核心构成性命题“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第三重反思指出“道”之现象学诠释的终极可能性唯在于面向绝对自身给予性,从而将“道”阐释为让一切道路之为道路的“纯粹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现象学 超越—内在 自身给予性
下载PDF
《老子》哲学中的视觉超越及其现代意义
16
作者 王晋卿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视觉 味觉 触觉 形上之路
下载PDF
自然:得一而然——兼论学界关于《老子》“自然”内涵的理解
17
作者 祁斌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自然
下载PDF
《老子》“德经”首章四辨——兼论老子对仁义真性的执守与呼唤
18
作者 韩少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儒道思想有同有异,同的是他们对人的仁义真性都很执着,尤其是道家,甚至比儒家还要痴迷。异的是在获得仁义的途径上,他们则是大相径庭的。遗憾的是由于《老子》经文的讹变与误解,致使其哲学妙趣每每得不到揭示。有关这一点,我们通过对《... 儒道思想有同有异,同的是他们对人的仁义真性都很执着,尤其是道家,甚至比儒家还要痴迷。异的是在获得仁义的途径上,他们则是大相径庭的。遗憾的是由于《老子》经文的讹变与误解,致使其哲学妙趣每每得不到揭示。有关这一点,我们通过对《老子》三八章,也即“德经”第一章的经文辨正,不难获得真切的认识。具体说来,在三八章的经文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句末尾的“为”字都应读“伪”,“上仁”句的“以”字也系“已(止)”之假借,而“失道而后德”之“德”字上复脱一“失”字。老子的“仁本论”所以迟迟得不到肯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此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三八章 仁义真性 儒道异同
下载PDF
《老子》与老年教育
19
作者 罗运鹏 张飞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2-46,81,共6页
《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及老子本人的养生之道,与现代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根本需求高度契合,可为当代老年教育教学提供恰当的理论借鉴。当前的老年教育中,应系统传播《老子》养生文化,多渠道推进《老子》学习。
关键词 《老子》 老年教育 长生久视 老年人健康
下载PDF
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及其得失
20
作者 杨抒漫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周代时势作为其基源,反对将形而上的“道”作为政治理论的直接来源;第二,以黄老之学作为其内核,并将黄老学的起源追溯至上古时期;第三,以悯时救世作为其旨归,认为老子的终极目... 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周代时势作为其基源,反对将形而上的“道”作为政治理论的直接来源;第二,以黄老之学作为其内核,并将黄老学的起源追溯至上古时期;第三,以悯时救世作为其旨归,认为老子的终极目的是使天下雕琢复朴。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具有得失两面:其“得”在于发掘了《老子》的救世价值,提升了《老子》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了众多晚清和民初的国学学者;其“失”在于混同老学和黄老学,且仅以当下治理效验作为评判政治思想的标准,未能兼顾施政者之心志。这在魏源所处的时代环境下具有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老子》 政治思想 黄老道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