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01
篇文章
<
1
2
…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凝视风谣吹皱的柔波——《再别康桥》《蒹葭》联读
1
作者
陶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9期48-51,共4页
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
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花儿。经典文学是旷野上轻轻吹过的风谣,《再别康桥》就是风谣吹皱的一河柔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蒹葭》
文脉相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建虎
王佳玲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9-71,77,共4页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情境
词义
题旨
相思怀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自觉”观照下的典籍翻译研究:以《蒹葭》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方路
《外语教育研究》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为理论基础,以《蒹葭》为个案,回顾先贤研究成果,探索典籍翻译。笔者认为,第一,支撑典籍翻译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自觉理论。第二,典籍翻译包括两个过程,即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第三,当翻译作为典籍之一的古...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为理论基础,以《蒹葭》为个案,回顾先贤研究成果,探索典籍翻译。笔者认为,第一,支撑典籍翻译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自觉理论。第二,典籍翻译包括两个过程,即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第三,当翻译作为典籍之一的古典诗歌时,本文作者的具体做法是:在语内翻译时,在原诗基础上加三个字;在语际翻译时,则一行对译一行,以保持原文风姿。第四,为了体现典籍英译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在英文译本中使用中国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典籍
翻译
《蒹葭》
中国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隐喻语境解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郭蓉
《兰州学刊》
2006年第8期64-65,151,共3页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隐喻
象外之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的意象与意境探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邵孔发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95-96,共2页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意象
意境
形象
爱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与诗人的审美
被引量:
4
6
作者
李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1期73-74,共2页
从原始民俗文化的研究角度考察,《蒹葭》实际上是一首恋歌。“所谓伊人”是一位女性而非隐士或贤者。《蒹葭》具有审美高度的意境塑造,在当时当时是十分少见的。
关键词
《蒹葭》
意境
诗人
恋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色悲观主义的绝望与迈向生命的圆满──《等待戈多》与《蒹葭》的比较解读
被引量:
2
7
作者
张兆勇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31-32,共2页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揭示弥漫在《等待戈多》与《蒹葭》中的等待意识中所包蕴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等待
理性缺席
天人合一
《诗经》
《等待戈多》
《蒹葭》
比较文化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主旨微探
被引量:
2
8
作者
陈再平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7期58-58,共1页
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了《蒹葭》主旨的几种代表性看法,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以期对《蒹葭》主旨的理解有所启发。
关键词
《蒹葭》
主旨
探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对《蒹葭》意象含义的细读
9
作者
易卫华
刘华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1-54,共4页
《蒹葭》一诗中“蒹”与“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据此理解诗意,诗作的画面感随之增强,“白露为霜”从古人对于节令的认识以及此诗整体诗境和意境营造的需要考察,不仅是对深秋时节的暗示,同时还有着一种悲伤的情感指向,而“伊人”的出现...
《蒹葭》一诗中“蒹”与“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据此理解诗意,诗作的画面感随之增强,“白露为霜”从古人对于节令的认识以及此诗整体诗境和意境营造的需要考察,不仅是对深秋时节的暗示,同时还有着一种悲伤的情感指向,而“伊人”的出现,将人物拖入画面之中,使得秋景包含的情感指向更加清楚,情感与意象圆融地浇筑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意象
意境
细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和《雨巷》的比较解读
被引量:
1
10
作者
徐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3期123-124,共2页
作为极富有象征意蕴的两首诗歌,《诗经·蒹葭》和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提供了求而不得、可望难即的人生启示.但是在大致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追寻态度、不同的追寻对象、不同的外在环境又折射出或执若或幻灭的不同抒情基调。
关键词
《蒹葭》
《雨巷》
文本故事
追寻对象
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11
作者
张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2-105,共4页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翻译
《蒹葭》
源文本
目标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12
作者
汤天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0,共3页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清人姚际恒也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诗意
过程哲学
中国诗歌史
《诗小序》
朦胧诗
姚际恒
诗经
原文传递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13
作者
李卫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关雎》
《蒹葭》
《诗经》
中学
语文教学
题材
原文传递
赏《蒹葭》结构之美
14
作者
张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5,共2页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结构
创作主旨
诗经
情真
复沓
原文传递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15
作者
王厚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蒹葭》
换韵
诗意加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蒹葭》接受史看《诗经》诠释学特征
16
作者
尹雪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36-39,共4页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qu...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诠释
《诗经》古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情言志传精神——《蒹葭》主题的层递式读解
17
作者
赵青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就《蒹葭》而言,对"伊人"...
《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就《蒹葭》而言,对"伊人"的准确定位是解读其主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读解
层递
精神
言志
汉族民歌
象征意味
准确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主题及接受史
18
作者
何平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9年第6期31-33,共3页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即使存在解读的开放性,最终一般还是以追求“共识”为目的的。所以,我们就经常看到中学语文课堂,起于众声喧哗,而终于独尊一腔,真正意义上对于各种观点的宽容很难做到。由于“接受美学关注的不是文学本文的结构,...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即使存在解读的开放性,最终一般还是以追求“共识”为目的的。所以,我们就经常看到中学语文课堂,起于众声喧哗,而终于独尊一腔,真正意义上对于各种观点的宽容很难做到。由于“接受美学关注的不是文学本文的结构,而是对文学本文的理解的历史性。在尧斯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文的效果和意义,取决于作品在当前历史中的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接受史
中学语文教学
主题
文学本文
语文课堂
众声喧哗
接受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观摩《蒹葭》课堂有感
19
作者
赵国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第3期30-31,共2页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文课还是外行,这里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感受。一、我的观摩所见陆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她没有任何所谓的"铺垫",没有通常的"初读"、"再读"、"精读"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重章叠句
范读
整体感知
语言知识
篇章结构
美读
江苏省无锡市
听课者
情感态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凝视风谣吹皱的柔波——《再别康桥》《蒹葭》联读
1
作者
陶兴国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出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9期48-51,共4页
基金
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想主义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dfd17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花儿。经典文学是旷野上轻轻吹过的风谣,《再别康桥》就是风谣吹皱的一河柔波。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蒹葭》
文脉相续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建虎
王佳玲
机构
保定学院中文系
出处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9-71,77,共4页
文摘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关键词
《蒹葭》
情境
词义
题旨
相思怀人
Keywords
Jian Jia
situation
meaning
theme
lovesickness bosom person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自觉”观照下的典籍翻译研究:以《蒹葭》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方路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教育研究》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基金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典籍外译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3SKE04)
文摘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为理论基础,以《蒹葭》为个案,回顾先贤研究成果,探索典籍翻译。笔者认为,第一,支撑典籍翻译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自觉理论。第二,典籍翻译包括两个过程,即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第三,当翻译作为典籍之一的古典诗歌时,本文作者的具体做法是:在语内翻译时,在原诗基础上加三个字;在语际翻译时,则一行对译一行,以保持原文风姿。第四,为了体现典籍英译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在英文译本中使用中国英语。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典籍
翻译
《蒹葭》
中国英语
Key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The Reeds
China English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隐喻语境解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郭蓉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2006年第8期64-65,151,共3页
文摘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关键词
《蒹葭》
隐喻
象外之旨
Keywords
Bulrush
metaphor
subaudition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的意象与意境探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邵孔发
机构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95-96,共2页
文摘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蒹葭》
意象
意境
形象
爱情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与诗人的审美
被引量:
4
6
作者
李展
机构
山东泰安泰山学院中文系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1期73-74,共2页
文摘
从原始民俗文化的研究角度考察,《蒹葭》实际上是一首恋歌。“所谓伊人”是一位女性而非隐士或贤者。《蒹葭》具有审美高度的意境塑造,在当时当时是十分少见的。
关键词
《蒹葭》
意境
诗人
恋歌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色悲观主义的绝望与迈向生命的圆满──《等待戈多》与《蒹葭》的比较解读
被引量:
2
7
作者
张兆勇
机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31-32,共2页
文摘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揭示弥漫在《等待戈多》与《蒹葭》中的等待意识中所包蕴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等待
理性缺席
天人合一
《诗经》
《等待戈多》
《蒹葭》
比较文化
文化内涵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I565.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主旨微探
被引量:
2
8
作者
陈再平
机构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7期58-58,共1页
文摘
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了《蒹葭》主旨的几种代表性看法,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以期对《蒹葭》主旨的理解有所启发。
关键词
《蒹葭》
主旨
探索
分类号
I22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对《蒹葭》意象含义的细读
9
作者
易卫华
刘华丽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出处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1-54,共4页
基金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河北省〈诗经〉文化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HB 20-YB 100)。
文摘
《蒹葭》一诗中“蒹”与“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据此理解诗意,诗作的画面感随之增强,“白露为霜”从古人对于节令的认识以及此诗整体诗境和意境营造的需要考察,不仅是对深秋时节的暗示,同时还有着一种悲伤的情感指向,而“伊人”的出现,将人物拖入画面之中,使得秋景包含的情感指向更加清楚,情感与意象圆融地浇筑在一起。
关键词
《蒹葭》
意象
意境
细读
Keywords
Jianjia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a close reading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和《雨巷》的比较解读
被引量:
1
10
作者
徐峰
机构
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讲师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文摘
作为极富有象征意蕴的两首诗歌,《诗经·蒹葭》和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提供了求而不得、可望难即的人生启示.但是在大致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追寻态度、不同的追寻对象、不同的外在环境又折射出或执若或幻灭的不同抒情基调。
关键词
《蒹葭》
《雨巷》
文本故事
追寻对象
环境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11
作者
张屏
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出处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HEUCF141202)
文摘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
认知翻译
《蒹葭》
源文本
目标语
Keyword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Jianjia
source text
target language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12
作者
汤天勇
机构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0,共3页
文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清人姚际恒也认为:
关键词
《蒹葭》
诗意
过程哲学
中国诗歌史
《诗小序》
朦胧诗
姚际恒
诗经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13
作者
李卫东
机构
首都师大附中分校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关雎》
《蒹葭》
《诗经》
中学
语文教学
题材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赏《蒹葭》结构之美
14
作者
张璇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5,共2页
文摘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
《蒹葭》
结构
创作主旨
诗经
情真
复沓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15
作者
王厚怀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文摘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关键词
《诗经》
《蒹葭》
换韵
诗意加深
Keywords
the Books of Songs
Jianjia
Renewed Rhyme
poetic conceptions being deepened gradually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蒹葭》接受史看《诗经》诠释学特征
16
作者
尹雪华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36-39,共4页
文摘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蒹葭》
诠释
《诗经》古注
Keywords
Reeds
interpretation
classical notes of The Book of Song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情言志传精神——《蒹葭》主题的层递式读解
17
作者
赵青
机构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文摘
《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就《蒹葭》而言,对"伊人"的准确定位是解读其主题的关键。
关键词
《蒹葭》
读解
层递
精神
言志
汉族民歌
象征意味
准确定位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主题及接受史
18
作者
何平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9年第6期31-33,共3页
文摘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即使存在解读的开放性,最终一般还是以追求“共识”为目的的。所以,我们就经常看到中学语文课堂,起于众声喧哗,而终于独尊一腔,真正意义上对于各种观点的宽容很难做到。由于“接受美学关注的不是文学本文的结构,而是对文学本文的理解的历史性。在尧斯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文的效果和意义,取决于作品在当前历史中的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际过程;
关键词
《蒹葭》
接受史
中学语文教学
主题
文学本文
语文课堂
众声喧哗
接受美学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观摩《蒹葭》课堂有感
19
作者
赵国强
机构
山东省泰山学院附中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第3期30-31,共2页
文摘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文课还是外行,这里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感受。一、我的观摩所见陆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她没有任何所谓的"铺垫",没有通常的"初读"、"再读"、"精读"的形式,
关键词
《蒹葭》
重章叠句
范读
整体感知
语言知识
篇章结构
美读
江苏省无锡市
听课者
情感态度
分类号
G42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凝视风谣吹皱的柔波——《再别康桥》《蒹葭》联读
陶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
孙建虎
王佳玲
《保定学院学报》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化自觉”观照下的典籍翻译研究:以《蒹葭》为例
王方路
《外语教育研究》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蒹葭》隐喻语境解析
郭蓉
《兰州学刊》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蒹葭》的意象与意境探析
邵孔发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蒹葭》与诗人的审美
李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黑色悲观主义的绝望与迈向生命的圆满──《等待戈多》与《蒹葭》的比较解读
张兆勇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蒹葭》主旨微探
陈再平
《科教文汇》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对《蒹葭》意象含义的细读
易卫华
刘华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蒹葭》和《雨巷》的比较解读
徐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张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汤天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13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李卫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
0
原文传递
14
赏《蒹葭》结构之美
张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15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王厚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从《蒹葭》接受史看《诗经》诠释学特征
尹雪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以情言志传精神——《蒹葭》主题的层递式读解
赵青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蒹葭》主题及接受史
何平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观摩《蒹葭》课堂有感
赵国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16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